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纳米崛起-第1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斗机器人在非战斗状态,还可以作为充电宝使用,加上由于有人员在近距离操控,可以有效抵抗电磁干扰,如果还不放心,其实也可以连接光纤线。”
连接光纤线!?
这个提议,让黄修远想起了那些光纤制导的反坦克导弹。
这种操控方式,确实可以有效避免电磁干扰,但是一想到,牵着光纤线控制战斗机器人的画面,那简直不要太诡异了。
目前的光纤制导上,通常射程是1~2公里,特制的光纤线每公里150克,对于外骨骼装甲而言,这一点重量不算什么。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陈博士解释了他的设想。
在战斗机器人身上,配备一套通信距离在3公里左右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一套长度1公里的光纤通信系统。
一般情况下,战斗机器人和控制'者之间,保持500~1000米距离,一旦遭受到电磁干扰,又没有办法恢复无线通信,战斗机器人就向控制者方向弹出光纤线,两者完成接线后,进入光纤控制模式。
“这个方案可行性不错,就是应对复杂地形的时候,需要考虑光纤线断裂、被缠绕的情况。”
“如果是丛林、山林,控制距离在50~150米左右吧!”陈博士显然做了不少验证工作。
黄修远又回到燃料的话题:“N20的热值17236大卡/千克左右,其实就比汽油的1万大卡/千克,高1。7倍左右,另外发电机还需要重新设计。”
陈博士耸耸肩笑道:“采用无人战斗机器人后,人类占有的那一部分重量,可以使用在燃料储备上,60千克的N20钝化燃料,相当于102千克汽油。”
停顿了一下,他继续说道:“发电机加上温差发电模块,发电系统的整体热效率在60%左右,可比燃油发动机高很多。”
对于这一点,黄修远并没有否认,汽油发动机热效率才20%~35%,而柴油发动机略高一些,达到了35%~43%左右。
发电机的效率确实强于燃油发动机,战斗机器人使用电动驱动系统,其实不仅仅因为发电效率高,还考虑到电动驱动声音小、机械系统简单、电动机可大可小这些因素。
黄修远摸了摸下巴:“按照你们的设计方案,如果不需要人类驾驶,麻烦的人形结构完全可以舍弃,改用多足机器人。”
“所见略同。”陈博士点了点头。
说完他从一旁的工作台上,找出几份设计稿:“这是我设计的几种多足机器人,可以说是多足机甲坦克。”
黄修远接过设计稿,一共有三份设计图,分别是形状大多类似于节肢动物,和螃蟹、蜘蛛差不多。
最大的一款,相当于主战坦克。
剩下的两款,一款和普通的小皮卡差不多,应该是中型的;最后一款,也是最小的一款,和小三轮车差不多。
陈博士提醒道:“外骨骼装甲,或者机甲的优点,就是活动灵活,适应在山地、丛林和城市巷道中作战。”
看完设计稿,黄修远笑着说道:“其实也可以采用低空飞行的设计,用N20作为燃料,可以续航4~6小时左右。”
“这个我也想过,个人认为性价比不如无人机,毕竟无人机可以作为消耗品使用。”陈博士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战斗机器人也可以作为消耗品使用。”
什么是消耗品?
对此黄修远心知肚明,采用N20作为燃料的战斗机器人,本身就是一个极度危险的“炸弹”。
如果目标合适,或者实在没有办法带回来,自爆战斗机器人就是最好的选择。
几十上百千克的N20燃料,相当一两吨TNT的威力,如果发生殉爆,除非装备了高防护的外骨骼装甲,不然在一百米附近,绝对凶多吉少。
讨论了一会,黄修远又说到了发电机的问题上:
“N20的发电机要特别设计,普通发电机承受不住N20的爆发。”
“我做了超算模拟实验,从核爆发动机吸取了一些灵感……”陈博士解释了他的发电机灵感。
其实小型的发电机,和柴油发动机大同小异,他将N20表面覆盖一层纳米碳粉,制造出一颗颗“燃料颗粒”,然后射入燃烧室内引爆。
N20颗粒被引爆后,表面的纳米碳粉会和空气中氧气发生二次反应,进一步提升燃烧效率,推动活塞循环往复的做功,推动发电机发电。
而覆盖在燃烧室外部的温差发电系统,也会利用发电机的废热产生电能,提升燃料综合热效率。
俩人就这个方案,深入讨论了几个小时。
一旁有一言不发的胡力,这默默地笔录了俩人的各种提议和思路。
胡力合上笔记本,开口提议道:“黄先生、陈博士,快到晚餐时间了,我们先吃饭再继续。”
抬起手来,黄修远发现时间来到了傍晚六点钟多,便点了点头。
第三百二十章 云防御
吃了晚餐,他和陈博士讨论一会,对方便告辞离开,去准备改造外骨骼装甲、多足战斗机器人的事情。
第二天,黄修远搭乘基地的地下列车,前往11公里之外的一个测试场地,那边近期正在测试一种全新的产品,这个产品还是他提出的一种设想。
电车来到一处小型地下基地,然后胡力带着他,上到地面的测试场,这是一个隐藏在山体的半地下基地,测试场则在附近的一片荒漠中。
基地的半山腰总控室,胡力递给他一个望远镜:“黄先生,这里就是16测试场,您设想的那个防御系统,近期就在这里测试。”
拿起望远镜,看着空荡荡的沙海,黄修远问道:“什么时候测试?”
胡力看了看手表:“大概二十分钟后。”
控制室内的工作人员,和周围的各个雷达站,完成数据联网后,测试工作正式进入倒计时。
黄修远放下望远镜,转过头来看了一眼雷达监控画面,上面正显示着包头附近1500公里的情况,暂时并没有什么异常。
就当他转过头的一瞬间。
雷达监控画面中,在1500公里的边缘上,弹出一个红色光点,不断闪烁着向测试区飞行过来。
“报告,监控到目标导弹,方位……速度……”
“启动拦截系统。”
测试场的东北角地面上,弹开导弹发射井盖,露出隐藏在地下的发射井,瞬间发射井中,一枚拦截导弹腾空而起,只留下一片硝烟和沙尘。
已经布置在相应位置的大型无人机,在预订的拦截区域内,全方位的监控着该区域。
四十多分钟后,来袭导弹和拦截导弹相距不足20公里,突然拦截导弹自己在半空中爆开来。
正面冲过来的来袭导弹,很快就要越过拦截区域,突然来袭导弹的追踪光点,也消失在雷达监控画面中。
通过在附近的无人机,以及高空的卫星,可以看到当时的情况。
拦截导弹爆炸后,形成了一大片淡红色的“云”,而来袭导弹正是因为经过这片红云,才出现自己解体爆炸的情况。
接下来的测试中,连近距离的一百多公里内的导弹,或者密集的火箭雨,都被那种特殊的红云拦截下来。
特别是那火箭雨砸向测试场地的时候,天空中弥漫着淡红色的云,当火箭雨进入其中的时候,整个天空都仿佛进入了电闪雷鸣之中,不时有火箭残骸从半空中跌落下来。
那画面,就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在天空中被击毁,不断有残骸坠落地面。
这些淡红色气雾,其实就是改性的六锥球氧,和一种气凝胶的混合物,气凝胶会漂浮在半空中,在无大风天气下,气凝胶形成的胶质云,会在半空中停留两三个小时,最后瓦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氮气。
如果仅仅是胶质云,还不足以阻挡飞弹,拦截飞弹的主力,是隐含在胶质云中的改性六锥球氧,这种拥有强氧化效果的材料,被黄修远改良后,获得了一种特性。
这种新特性,就是牺牲六锥球氧的使用寿命,获得一次性的高效分解。
当高速冲刺的飞弹,进入胶质云的那一瞬间,由于高速飞行的原因,飞弹表面的温度非常高,就会瞬间吸引周围的六锥球氧附着在弹体表面。
而被吸引的六锥球氧,会在飞弹表面的摩擦热量刺激下,产生强磁吸聚效应,将周围更加多的六锥球氧吸引过来。
这种可怕的连锁反应下,六锥球氧不仅仅会分解飞弹的表面,还会分解周围的空气、胶质云,产生大量的碳单质、氧气、金属单质,进而引发气体爆炸、瞬间放电。
飞弹速度越快,产生的摩擦热量就越多,吸引的改性六锥球氧就越多,遭到气体爆炸和瞬间雷击的威力也跟着提升。
堪称速度越快,就死得越快。
虽然飞弹速度快,可能瞬间凿穿胶质云,但是一旦胶质云厚度超过上百米,进入其中的飞弹,很快就会被强烈气体爆炸和雷击摧毁。
这种六锥球氧—胶质云,可不仅仅对飞弹有效果,其他飞行物同样没有办法免疫。
六锥球氧—胶质云的热吸聚效应,天然克制大气层内的飞行器,无论是火箭发动机、飞机发动机、直升飞机发动机,都有要做功放热,加上高速飞行的摩擦热量,很难不出现热量泄露。
不过胶质云也不是没有缺点的,在大风天气中,很容易被吹风偏离防区,出现防御漏洞区。
另一个危险,是六锥球氧会有微量的坠落,进入到地面之中,如果在人口密集的区域,可能会危害到生物的生命健康。
虽然改性后的六锥球氧,只能在空气中保存2个小时左右,但是一些问题,还是需要估算到。
黄修远看完了测试数据,在低风速天气下,被发现的飞弹,拦截效率接近百分百。
而他调阅了之前几次的测试,对流层的风速越大,胶质云对飞行物的拦截成功率,就会跟着下降。
如果出现12级以上的大风,拦截成功率会下降到30%~40%左右。
但是对于胶质云的测试结果,一众军方的大佬们,却非常看中。
大风天气确实会影响中段拦截的效果,但是胶质云还有另一种用法,那就是直接布置要害区域的上空,形成胶质云密集防空带,让飞弹无法打击到要害目标。
在船舶周围同样可以布置胶质云,扛住对方的第一波密集火力。
至于担心胶质云封锁自己的攻击之类,其实完全可以配备天气雷达,在布置胶质云的时候,在低空区域留下一些空隙区。
顶在乌龟壳一般的防御,加上超强的N20炸药,在常规战中,哪怕和对方硬碰硬,胜算也非常大。
黄修远为了提升国内的战斗力,几乎是不留余力的,拿出了一系列未来的科技。
不增强自身的战斗力,可能挡不住周围的豺狼虎豹,它们对国内的科技非常眼红,上一次的战略威慑后,这帮家伙近期又蠢蠢欲动着。
毕竟财帛动人心,而可以快速提升综合国力的科技,就更不用说了。
燧人系从一部分国外的暗网中,以及专门的技术窃取承包商中,就看到了非常多关于燧人系的委托单。
其中核心技术之一的净水薄膜技术,只要可以提供有效线索,就可以获得5亿~20亿米元的佣金。
而纳米线生产技术的有效线索,更是高达13~60亿米元。
由此可见,那些资本巨头们的贪婪目光,早就对于燧人系的各项技术垂涎三尺了。
黄修远现阶段的安排和布置,就是为了尽可能提升国内的战斗力,威慑一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