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综艺我为王-第2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从攀登开始,他们几乎保持着一天一个营地的行进速度。
  这也跟好天气有关,而且几乎没遇到太大麻烦。
  路走的很顺利,士气也很旺,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没必要在营地过多停留。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行军打仗都是这个道理。
  直到在C2发生失温情况,打断了连续迈进的脚步。
  不过没关系,这点小波折不算什么,继续鼓足士气就是。
  当然,到了这个时候,氧气瓶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
  如果没有充足的氧气瓶,他们很难保证这样的行进速度。
  也是因为节目组不差钱,氧气瓶几乎敞开了供应。
  只要能供应的上,他们就有钱买。
  别说2000多一瓶氧气,就是再加个零,只要能保证安全和顺利,该买还得买。
  反正有的是人买单!压根儿不用梁栋自己掏腰包。
  靠着氧气瓶,还有已经日渐成熟的攀登技术,C2到C3这段路,非常顺利的用一天时间完成。
  反而在C3扎营的时候,遇到了些许麻烦。
  位于8300米的C3,也是名副其实的建立在斜坡上的营地,更是冲顶前的突击营地。
  帐篷只能扎在30…45度的碎石岩石面上。
  很难找到一小块平整的地方,几乎所有的帐篷都需要平整岩石面后才能搭建起来。
  即使是这样,帐篷也只能将就着岩石面,斜斜的建在斜坡上。
  到达这一海拔,空气极其稀薄,体能耗费极大,稍微活动一下,都会气喘吁吁。
  梁栋到了这里以后,几乎是一动不想动。
  回看章子峰,就跟看潘昌江似的。
  不过往上看珠峰主峰,已经近在咫尺,珠峰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台阶的岩石位置隐约可见。
  这才给大家极大安慰,目标近在咫尺,不能懈怠啊。
  不过,他们开心不起来。
  一是因为海拔高,高空风非常大,又让他们想到前几天的失温症状,心里毛毛的,生怕再来一次。
  不过这回他们没有马虎大意,始终保持身体表面干爽。
  并时刻保持住核心温度不流失。
  另一方面,营地附近已经可以看见登山者的遗体。
  面对着这些前辈们,大家属实高兴不起来。
  这里的一切都是苍凉、寒凛而严峻的,也许,地狱也不过如此吧?
  好不容易修出一块稍微平整的地方扎好帐篷,众人调整好情绪,拿出相机来合影留念。
  位于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营地,的确值得纪念一下。
  领队们开始挨个询问大家的身体状况,冲顶在即,任何一丝不适都要提前说出来。
  这个时候,隐瞒不报,很容易害人害己。
  简单吃了口东西,便各自回到帐篷中。
  在C3营地,可没机会给大家闲聊,只能在帐篷里斜躺着。
  高海拔的缺氧,登顶前的忐忑,各种复杂的情况交织,注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4个人一个帐篷,但无人说话,这在以往的情况中,极其少见。
  让男人帮不说话,还不如杀了他们呢。
  可确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有的嚼着干果,有的目光呆滞,有的干脆闭目养神。
  待成片播出后,这段长达十分钟的静默,没有BGM,只有风声相伴。
  然而,即便如此,不仅没让收视率下降,反而被人截下来发到网上,称之为“史上收视率最高的静默片段”。


第365章 珠峰,我们来了(六)
  (月中了,求各种支持!)
  在斜坡上战战兢兢的睡了半天,都不敢睡实。
  生怕翻身把帐篷弄倒,连累一个帐篷四个人滚落山崖。
  这可是海拔8300米,掉下去,如来佛都救不了你。
  所有人都早早起来,马上要冲顶了,众人心中既忐忑又激动。
  以至于完全没胃口吃饭,梁栋也一样,脑子告诉自己很饿,可胃口却不愿意接受食物。
  最后还是理智起到了作用,强迫自己吃下一些干果、啃了几口压缩饼干。
  等灌满水壶,随大部队一起出发。
  临出发前,所有人在营地集中拍了个合照,算是为冲顶做一次动员。
  因为在缺氧的环境下,能少说话就少说话。
  只能用这种无声的方式,来给大家鼓劲儿。
  此时太阳尚未出来,头顶明亮的月光,脚踏积雪。
  路很难走,没踏出一步都觉得很累。
  但是,梁栋觉得这个时候不用去想什么乱七八糟的。
  让自己变成机器人,跟着前面的队伍,闷头走就是了。
  首先要经过海拔8300米至海拔8600米的横切黄带。
  黄带,又叫黄色飘带,实际上就是一段横切面。
  天气好的时候,在大本营甚至可以目测到的“黄色条带”。
  横切黄带最可怕的是滑坠,因为路上冰雪覆盖,下面是万丈深渊的珠峰北壁。
  还有高空风的袭扰,稍有不慎就会滑坠。
  这段路他们足足走了2个小时才上去,整体过程还算顺利。
  除了两个vj因为要时刻注意拍摄情况,不小心脚滑了一下,再没出现任何危险。
  过了横切黄带,往上就是大名鼎鼎的三级岩阶。
  其中第二阶梯尤为险峻,杰出的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就在此处滑落丧生。
  第二台阶位于海拔8650…8700米之间的岩石峭壁上。
  其中一段近乎直立的6…8米左右的峭壁,立在通往山顶的唯一线路上。
  这是通往珠峰顶峰的最后一道门槛。
  众人站在台阶下,目测实际高差在20米左右。
  分三个段。每一段都架设有一节金属梯子,共有三节金属梯子。
  其中,最后的一段,也是最险峻的一段高差在8米左右,架设了一节6米高的金属梯子。
  它被世界登山界亲切地称为“中国梯”。
  是中国登山队于1975年攀登珠峰时,在第二台阶的岩壁上架起的一座6米的金属梯。
  它记录了中国人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历史。
  到今天已经在珠峰海拔8700米的高度上,挺立了35年。
  听说好像要被更换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进行。
  他们其实是今年窗口期第一个准备冲顶的队伍。
  如果在后面排队,很有可能会在第二台阶遭遇拥堵路况。
  没办法,如今商业攀登展开的如火如荼。
  只要银子给的足,被上天给予天赋的夏尔巴人。
  甚至可以把你生生抬到峰顶,拍一张史上最贵的打卡照。
  不管如何,来到这里的人,都不应该忘记这通往顶峰的最后一道门,也是一道鬼门关。
  从1921年到1938年,英国人用了17年的时间,七次到北坡侦察、攀登,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他们到达最高的地方就是第二台阶。
  被第二台阶阻退的英国人说:这里没有攀援的支点,横亘着世界上最长的路线,它无尽无边。
  因此,英国人给北坡攀登路线的定义是:飞鸟也无法逾越。
  然而,1960年,中国的登山运动员刘连满用自己的身体把队友送上了第二台阶。
  1960年5月24日12点,四名中国队员站在了第二台阶下,他们是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和刘连满。
  在他们的右侧,立着一块4米多高的岩壁。
  他们看到岩壁表面没有支撑点,只有一些很小的棱角,根本无法用于攀登。
  岩壁上虽然也有几道裂缝,但裂缝之间的距离都在1。5米左右,同样无法用于攀登。
  在王富洲的保护下,刘连满在岩壁上打了两个钢锥。
  但刚一攀登就摔了下来,连续摔了三次,刘连满伏在岩壁上喘不过气来。
  贡布和屈银华也分别尝试了两次,也都摔了下来。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
  刘连满一咬牙,对王富洲说,你们踩着我的肩膀上吧。
  刘连满是从消防队借调到登山队的。
  在这个最危难的关头,他想起了消防队员常用的技术:搭人梯。
  可是,这是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地方,是氧气不足海平面13的地方。
  正常情况根本不允许他做这样高强度的工作。
  可是刘连满毅然决然的伏在岩壁上,等着队友踏上他的肩膀。
  屈银华流着泪脱下了高山靴。
  在那样的海拔高度,脱高山靴就意味着冻伤。
  但屈银华怕踩伤队友的肩膀,还是义无返顾的脱了下来。
  可刚放上去一只脚,就滑了下来,鸭绒袜子太滑了。
  时间又在无情地滑过,屈银华又脱下了鸭绒袜子,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冻掉了两只脚。
  踩到刘连满的肩膀上,屈银华又打了两个钢锥。
  贡布、王富洲、刘连满都站在了第二台阶上。
  时间却已经是下午5点,这个4米高的岩壁耗费了他们整整3个小时。
  继续向上走,刘连满的体力已经不允许了,走一步摔一跤。
  甚至抬一下眼皮,都会耗费他大量体力。
  谁也不知道第二台阶上面还有什么,人类的足迹是在他们脚下延伸的。
  可是,这里离世界最高的地方只有130米了,就算前面有刀山,也不能阻止他们的脚步。
  王富洲决定,把刘连满安置在避风的大石头下,等他们回来。
  为防不测,他们给刘连满留下一瓶氧气,还有兜里的几块水果糖。
  出发的时候,四个人都以为再也见不到对方了,他们是以诀别的心情告别的。
  每每回忆那个时候,他们都要狂飙泪水。
  5月25日北京时间4点20分,人类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
  梁栋他们站在金属梯前,不由自主的行注目礼。
  镜头也长时间对准金属梯,这一刻,风静了、云停了,所有人泪目了。
  那一段历史文字,此刻却形成了画面在脑海中徘徊。
  甚至不禁在想,如果那时换作他们站在这里,面对那面令人望而生畏的岩壁,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或许也会如英国人那般退却吧?
  当人梯?冻掉双脚?光是想想都觉得做不到。
  可见当初四位前辈们,强大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心灵!


第366章 珠峰,我们来了(七)
  (求票票支持!当然还有订阅支持!)
  在著名的蘑菇石前面完成打卡,缅怀完毕。
  终于开始攀登第二台阶。
  对比付出过巨大代价的前辈们,他们15,不,现在是14个人,通过第二台阶的时间,总共也没到3个小时。
  而当年,四个人却用了5个小时时间。
  可以说,后世到达这里的每一个登山者,都是踩在四位前辈的肩膀上。
  才能如此‘轻松’的向峰顶发起冲击。
  他们一鼓作气,过了第二台阶,又顺利通过第三台阶。
  沿着山脊向上,爬完最后一个雪坡,就到了海拔约8800米的位置。
  到了这里,需要横切一段岩石壁。
  由珠峰的东面向北面横切,走一个螺旋上升的路线,到达西面后才接近顶峰。
  这一段横切的路上,是一段70……90度的垂直岩壁路段。
  路段暴露感强,高空风大,落脚的位置狭窄,必须将冰爪踏着岩石缝隙行走。
  遇到队员会车的时候,更加难以通过。
  次罗和章亮在大家准备检查冰爪的时候,再次强调:“同志们,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别放松,还记得在上课时,我们对8800横切的评价吗?”
  小萨抢答:“珠峰北坡最大的难关,甚至比之前的第二台阶和大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