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综艺我为王-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次罗轻笑:“要相信自己,这段路的前半段是较缓的乱石滩,后半段是30度左右的碎石坡。
切记,在这里要预防滚石发生,如果不注意,很有可能造成致命伤害。”
这时,章亮从背包里掏出一沓照片:“这是我自己拍摄的,希望能起到帮助~”
次罗惊喜道:“太好了,配合照片大家能有更直观的印象。”
说完,他将照片一一摊开,按照顺序重新排列。
转头问章亮:“我可以在照片上做标记吗?”
章亮不假思索:“当然,我有底片,想要随时可以洗,你尽管画~”
得到肯定的答复,次罗这才道:“大家看,这里是大本营。”
你们看,走出本营后,沿冰川融水河东侧草坡向上走。
拐过这个山角,进入一块宽大的乱石滩,这里坡度平缓,没什么难度。
继续沿东侧向上行走,很快到河床的狭窄地段,坡陡水急。
爬上这个坡后就是巨大的舌状冰川末端,海拔约4600米。
然后从冰川的左侧,沿坡度约30度的碎石坡继续向上。
注意不要太靠近冰川,就是这里有滚石危险。
顺着这个小坡,大约40分钟后就到了换鞋处。”
有照片帮助,大家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得益于次罗细致的解读,他们已经可以在脑海中模拟登山时的场景了。
“接下难度依然不大,从换鞋处到临时营地。
海拔4670m到4850m,是一段平缓的冰坡,坡度10度左右,没有裂缝。
大约20分钟可以走到海拔4850米的临时营地。
临时营地是为了赶在上午到达C1必经的雪坡,以避免在行军时,遇到可能的雪崩,而在雪坡下部设立的营地。
不过后来根据雪坡的坡度,以及坡上的积雪量,还有从大本营出发到达C1所需要的时间,认为没有必要而撤消。
所以我们不会在临时营地歇息调整,会一路向上到C1。
我只是告诉大家有这么个位置,以作参照物。
从临时营地到C1,海拔4850m到5250m,总耗时3个半至4个小时。”
这回不用次罗说,男人帮都会抢答了:“我们会用更长的时间!”
次罗无奈笑道:“这段路都是20到30度左右的冰坡,裂缝较多,需架设路线绳。
你们看,就是这里,从临时营地往上的东侧,便是巨大的冰陡坎。
冰川在此处撕裂,十分破碎。
而西侧是比较平整的雪坡,但有裂缝的延伸线。
冰陡坎再往东曾经是京城大学登山队97年的攀登路线。
由于靠近东侧的碎石山坡,有滚石的危险。
冰川西侧平整的雪坡上有小面积雪崩的痕迹。
但是在这面雪坡上,由于冰川运动的关系,形成了一段南北走向的山脊小地形。
可以走这段小山脊从而避开了有雪崩可能的坡。
整条路线上裂缝较多,均为东西走向。
但宽度较小,一般在半米以内。
雪层很薄,降雪后雪层厚度一般在20到30公分。
雪层下面就是坚硬的冰川冰,固定路线绳必须用冰锥。
这一段路线我们全程架设了路线绳。
按照我们过去的经验,需要50米长的绳子十五根、冰锥10个、雪锥1个。
对了,因为冰锥数量有限,部分路线绳需要两根接在一起。”
小岳急忙问:“绳子需要我们自己携带?”
大家都很无语,这个问题都懒得回答。
不然呢?难道还指望节目组空投给你?跟这吃鸡呢?
还是次罗有耐心,解释了一遍之后说:“所以,体能训练至关重要。
不光是长途跋涉需要耗费体能,负重也一样。
到时我们每个人的负重都在15…20斤,谁都别想偷懒!”
第303章 登山特辑(七)
(求订阅支持!还有关键的票票!)
长途跋涉本身就很费体力,再背上十几二十斤的装备,就很想当场暴毙。
尤其是小岳和江超两个胖子,整个人都不好了。
次罗还在继续他的讲解:“C1一开始设立在海拔5140米平缓雪坡上。
西侧是二号冰川和三号冰川之间分界山脊。
山脊下部的雪坡的坡度平均在45度左右,与营地之间以一条斜坡相连,约有200米的距离。
之间没有缓冲区域,切记,如果发生大型雪崩,不要犹豫,沿着雪崩线直接冲到C1位置!
不过后来为了避免可能的雪崩危险,决定将营地上移100米。
设在一个宽阔平坦的雪原上,海拔是5250米。”
次罗手指着一张照片,再次画了个红圈:“C1以下的积雪消融得很快。
因为附近水流不断,不得不挖了一条大排水沟将水引入一个裂缝内。
通常只要有连续几天的好天气,换鞋处到C1的积雪便能完全消融,露出亮冰层。
而我们在登顶以后下撤时,很有可能发现,之前在下面设置的400米路线绳,其固定冰锥完全脱出。”
众人摇头叹息,这些知识点太多了。
见状,章亮安慰道:
“大家别担心,回去以后我和次罗把整个行军路线详细记录下来,装订成册发给大家。
只要能够牢记,到时按照计划行进,不会出问题的。”
这话也就只能安慰安慰菜鸟。
老油条们谁不知道,登山时最不可测的就是天气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
哪怕计划的再周全,到了实地,都会发生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然,这些没必要在现在说,免得吓住这些菜鸟,连去都不敢去。
“C1到C2,5250m到5580m,需要耗时2个至2个半小时。
这一段的前半部分是平坦的雪原,后半段是20到30度的雪坡。
出了C1后正面面对着一处很陡的冰壁,有两个方案选择:
其一是向东翻过一道碎石山脊;其二是向西绕过冰壁。
绕过去后进入一个宽阔的雪原,坡度平缓。
在雪原的尽头开始上坡,坡度约20到30度。
只要翻上雪坡,就能到达二号冰川和三号冰川之间的分界山脊上。
沿山脊向东走100多米就到了C2,海拔5580m。
不过C2坡度较陡,需要挖出一个平台。
届时在营地附近行动要小心滑坠,由于地处山脊,风很大,帐篷需要固定好。
好再雪层较厚,可以使用雪锥、竹片或者其他固定工具。”
讲到这的时候,章亮突然开口:“等等,你们设置的C2太近了吧?”
的确,次罗设置的C2,距离C1高差仅330米,两个营地之间的距离过近。
次罗笑了下,耐心解释道:“章亮哥,我知道你的意思。
正常情况下,C2应该设在5920峰东南侧和6040峰之间的鞍部,海拔约5800米。”
章亮点头:“没错,我第一次登顶玉珠峰,C2就设在你说的鞍部上面。”
这里要强调,每一个登山队选择的路线,大体跟前辈们相同。
但细节不会完全一样,C1和C2的设置,根据不同的能力,也会略微有差异。
尤其是多次登顶玉珠峰的队伍,会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不同的扎营点。
章亮再次点头,肯定对方的说法。
不过次罗却说:“我们之前一次登顶也选择您说的地方为C2。
但别忘了,在这之前有一段400米的冰坡需要修路。
这段冰坡位于5500…5700,是陡峭异常的一道刃脊,一失足就会滑到西侧的三号冰川上。
万一我们攀登的时候,偶遇降雪,冰坡被雪层覆盖,根本不能使用冰锥。
而且C2设置在这,也会让C1到C2的距离拉长、时间拉长。
对于我们这个由菜鸟组成的登山队来说,是一次体力上的巨大考验。
倒不如把C2设置的低一些,轻装冲顶!”
章亮想了想,倒是赞同次罗的方案,不过他提醒道:
“但你别忘了,C2位置过低,冲顶时间也会拉长。
如果遇到暴风雪,登顶的可能性将大打折扣。”
次罗立马道:“我考虑过这个问题。
按照过去的经验,我们选择挑战的时间,发生暴风雪的概率不大。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如果真的遇到暴风雪,就暂时性回撤,一切以安全为优先!”
章亮肯定道:“你有这个准备就好,我没意见了~”
次罗继续:“C2到5920峰,也就是5580m…5920m,需要耗时1个半至2个小时。
这段路皆由陡峭的刃脊和雪檐地形组成,尤其是5800m的褶皱,全程有滑坠的危险。
从C2出来,继续往上是一个小山头,翻过去的可能性不大。
因为山头的那一面是断开的,所以横切了200米的距离。
绕到对面,下到一个坳口,之后再向上,是最佳方案。
横切之后马上就是那条长长的通向5920峰的刃脊。
刃脊东南是一号冰川,西边是三号冰川。
走在刃脊上,面对5920峰,左侧是雪檐,右侧是一倾到底的陡峭雪坡。
大约在5800米处,刃脊变得很窄,大概只有几米的宽度,右侧是冰川断裂形成的断崖。
这里是这一段路线上最为危险的一段,必须架设路线绳,我们要在刃脊上架设8…9条路线绳。”
章亮提醒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气候的变化,这段路的实际情况,肯定要比我们当年登顶时更加困难。
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但只要过了5800米的难点之后,就接近5290峰了。
整条路线的主要危险来自滑坠,要多加小心。
另外需要在距离雪檐3米左右的地方行走,防止雪檐坍塌。”
次罗附和:“章亮哥说的没错,我现在做的方案,是按照过去的经验来设计的。
等攀登前,我会通过国家登山队的关系,联系最近一次登顶成功的队伍。
跟他们请教当时的情况,再做细微的调整,不过大方向应该不会变。”
众人点头,随着二位教练的讲解和叙述,他们都意识到这次挑战的危险程度。
担心是难免的,但出于对节目组和两位教练的信心。
大家都没有过度表现,安心训练,争取早日达标,到时跟着走,别拖后腿就是了。
第304章 登山特辑(八)
“5920峰到6040峰,也就是5920m到6040m,这一段很近,30至40分钟便可走完。
大部分为平缓的鞍部,只有接近6040顶峰时,有约100米刃脊。
鞍部平坦宽阔,坡度平缓,没有裂缝。
玉珠峰浑厚的山体就在右侧,从5920到顶峰的路线十分清晰。
就像章亮哥说的一样,6040的变化应该不小。
我们从照片看到的样子,不能完全用来参考。
我记得,2002年玉珠峰附近发生过轻级地震。
如果真的发生变化,那么从山峰右侧坡上横切已不可行,只能翻过6040的顶峰。
翻上6040前的那一百多米,是整个二号冰川的攀登路线中最危险的:
东侧是雪檐,西侧是陡崖,宽度只有几米,雪层厚薄不一,薄的地方只有十几公分。”
这么一说,众人的脸色再次凝重几分。
这时,次罗露出笑脸:“接下来就是登顶前最后一段了。
从6040峰到顶峰,也就是6040m到6178m,不出意外的话,2个小时就能冲顶。
幸运的是,这一段地形上几乎没有什么困难。
从6040先下坡,沿山脊行走,约20分钟后走到玉珠峰东坡下的鞍部,海拔5880米。
再从鞍部通往顶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