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哪里一定要记得标志物,这样容易找回来。”

    褚时健一打听,龙翔街离西南联大不远,出了门往北走就能到。安排好宿舍,他就到联大去找堂哥褚时俊。

    联大还没开学,不过学生大多数已经到校。褚时俊把他带到了宿舍里,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堂弟,他说:“我这个堂弟的本事大得很,别看他从小地方来,他的本事我都没有。”

    得到鼓励的褚时健,真的在堂哥的同学面前露了一手。“堂哥他们都是联大的学生,年纪要大些,晚上要打桥牌,谁输了谁拿钱出来整东西吃,买点儿猪脚,再到学校外面别人家的菜地里摘些小瓜、毛豆来,交给我。做饭我拿手,是在家时跟着我母亲学的,她忙的时候就是我来做。我让堂哥他们打着牌,我煮夜宵给他们吃。北方来的学生没见过云南的乳饼,我把从家乡带来的乳饼切威片煎了,端上桌去。一个北方来的同学不知这是什么,连声说云南的萝卜太好吃了。”

    堂哥说得没错,赴昆求学为褚时健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当时的昆明

    当时的昆明,聚集着大批学者、教授。北方名校迁居西南,本意即为保存中华文化的精华和民族教育的实力。因此,西南联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设有文、理、法商、工、师范五个学院、26个系,还有两个专修科和一个选修班。在联大工学院就读的褚时俊,带着堂弟参观了自己的学校。虽说当时联大的校舍多是土墙铁皮顶,连砖木结构的都很少,但它的宏大、宽阔,还是给褚时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富春中学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后,褚时健听从堂哥的意见,转学到了当时在昆明很有名气的龙渊中学。这时,他的名字也改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的名字就取了带单立人的“健”字。

    龙渊中学离城十来里,在海源寺旁边。这座建于元代的寺院依山而起,庙堂巍峨,香火鼎盛。当时,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也曾携手同游海源寺。龙渊中学的学生来自各地,虽比不上当时的联大附中和南菁中学,但也是藏龙卧虎的名校。

    褚时健进城时,就在堂哥那里落脚。他曾经看过堂哥上课,对那时联大的教学水平印象深刻。他说:“那时,联大不光学校有名、教授有名,学生的水平也高。”有一次,褚时俊的考试题目是用图纸组装一个火车头,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这种考试可以翻阅资料,整个火车头的结构,全要用图纸表示出来。上千个零件,先组成若干部分,如蒸汽部分、制动部分等等,然后将每一部分在图纸上表示并组合起来,最后装成一个火车头。褚时健暗自怀疑,这么多事情,一个星期能忙完吗?可褚时俊就是在一个星期内完成了。褚时健说:“到最后,画出来的图纸是高高的一摞。这种考试方法培养出的工程师肯定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我想,后来的学校怕是没有了。”

    当时很多联大的老师都在中学兼课,一来普及科学知识,二来挣一点儿讲课费补贴家用。著名数学家闵嗣鹤就常到龙渊中学开设数学讲座,颇受中学生的欢迎。褚时健数学成绩不太好,他更喜欢听文科的讲座。联大有一位姓俞的山东籍历史教授,讲课不带书本,随口讲来,生动有趣,将历史、地理知识融于实际,让学生们感同身受,听过就忘不了。一次他在讲到山东历史时,提到了莱阳桃如何鲜美多汁,“撕一个小口一嘬,一个桃子就剩一张皮了”,竟让听课的学生都流下了口水。

    拮据的求学时光

    从山村走到城市,最大的不同在于什么都要用钱买。褚时健的学费靠没日没夜烤酒来挣取,身上哪有闲钱。谁承想,他偏偏就遇上了小偷,一个月的伙食费都被小偷偷走了。当时,他已经结识了一个要好的同学,叫普在兴,正赶上这时候他家的钱也没寄到。两人凑到一起商量出了个办法,一天吃一餐。好在那时学校放假,不用上课。两人早上不起床,一直躺到十一点半才起来,走到正义路转华山西路的路口处。那里有一家吃包饭的小饭铺,穷学生们经常光顾。

    吃包饭的饭铺,规矩是米饭管够,菜只有一份,而且菜量不多。褚时健和普在兴有办法,先用辣椒面和盐巴拌饭,吃它四五碗,然后才用菜下饭,再吃个四五碗。这样一顿饭下来,每人都是八九碗,别的食客看得目瞪口呆。这种吃法连褚时健自己都觉得难为情,离开饭铺后,他悄悄对普在兴说:“都照我们这种吃法,饭铺非倒闭不可。”

    平日放假,褚时健最爱的就是打篮球,这活动耗费体力,现在也不敢打了。校舍里其他同学都不在,他们俩正好床对床,两人就躺在床上聊天,一直聊到深夜。褚时健日后自嘲道:“其实饿着肚子睡觉,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办法。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机,电影也看不起,没办法,我们只好聊天,聊到第二天天亮。到了十一点半,我们两个又去吃一回。”

    这种状况直到普在兴家的钱寄来才算结束。两人吃一份,总比没有强。

    管理初体验:当选伙食委员

    抗战后期,昆明物价一度高于全国,币值剧贬,物价飞涨,物资匮乏。褚时健清楚地记得,物价涨得最快的那段时间,货币贬值贬到上午可以买一斤大米的钱,下午半斤米都买不到了。

    穷学生的生活费不多,用起来处处捉襟见肘,对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学生来说,吃不饱饭是那时记忆最深的事情。褚时健说:“我当时总结出一个吃饭的方法,食堂开饭的时候要排着队进去,我就争取人少的时候先进去,进去以后我只打半碗饭,别人打满满一碗,还没吃到嘴,我这半碗已经两三下扒完了,再去满满打一碗,这就等于他们每顿吃一碗,我可以吃到一碗半。那个时候就养成了这个习惯,直到现在,我吃饭都比别人快。”

    1944年冬日的一天,堂哥领着他到学校附近小巷里的一间小屋去拜访闻一多先生。小屋里,闻先生正在昏暗的灯下刻章。褚时健和堂哥一起听过闻一多先生讲课。他万万想不到,闻先生住的地方这么简陋。

    从闻先生家出来后,堂哥告诉他,你看见外面挂的“闻一多治印”的招牌了吗?闻先生是金石名家,放到过去,他的刻章求都求不到,现在昆明的物价这么高,先生一月的工资不够八口之家的衣食开销,他是用自己的金石篆刻之技,赚一点儿生活费。

    褚时健后来知道,其实不只闻先生,很多大学者、名教授,在昆明的生活都远不能和当初在北平、天津时相比,但他们坦然面对,用各种方法渡过难关。这种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风范,让他敬佩不已。褚时健想,教授们尚且如此,年轻人又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呢?

    当时龙渊中学的校方不包食堂,交由学生管理。买东西、记账都是学生负责,这个负责的学生叫伙食委员,伙食委员是由学生选举的。校方的事务主任把收到的伙食费交给伙食委员,买米买菜等一切事项,就由他来安排。

    同学们很快就发现了褚时健精于计划、行动果断的特点,选他当了伙食委员。

    褚时健说:“大家选了我,我就要负责任,要把食堂办好,这才是我的性格。”他认为,要想管好伙食,关键是买米买菜,买得价廉物美,伙食就能办好。而要想价廉物美,先得搞市场调查,摸摸行情。

    那时,有些米店头天晚上给大米加点儿水,这种潮米称起来重,但煮饭就煮不涨。还有的米店是用加石粉的法子欺骗顾客,加了石粉的大米看起来又白又亮,但淘米时白石粉一洗就掉,出饭量就打了折扣。褚时健从小练就的生活技巧此时发挥了作用,这些伎俩瞒不过他。他抓点儿米一看,就知道千得是否透;拿嘴一咬,就知道有没有回过水;用手一搓,就晓得加没加石粉。几天工夫,就连市区哪个集市的菜便宜,哪个小贩的秤准不欺客,他都摸了个一清二楚。

    “老师把钱交给我,我把钱数数,一路小跑到车站。从那里进城,赶到米店,先把米买了,不跑快点儿,米价涨了,伙食费就不够开销了。再一个就是买小菜,过去是炊事员买,他是个四川人,会吃回扣,所以伙食水平明显和花的钱不符。我们自己买,一分钱不差,还买得便宜。最得意的就是我当伙食委员的时候,大家的肚子可以放开吃。”初中三年,褚时健多次当选伙食委员。他评价自己:“同学们还是认可我这个伙食委员的,要不然,我一个初中生怎么会管全校的食堂呢?”

    “不过,我们也占点儿小便宜。星期六晚上,昆明的同学都回家了,我们外县的人不多,就三四个。星期六下午打打篮球,肚子很饿,食堂的钥匙我拿着,我们就开门进去吃冷饭。几个同学,每人用大碗满满地摁一碗,买点儿辣椒炒炒豆豉,一小碗豆豉下饭,就吃了好几碗饭。”

    恰同学少年

    褚时健这样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

    “学生嘛,学业总是第一,初中时我基本是一个合格的学生,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还会去图书室看书,到联大去旁听。记得那时昆明的冬天很冷,还下了雪,我们就站在雪地里背英语单词,一副天将降大任、先劳其筋骨的派头。”

    “学校每星期六中午就放假,周日有一整天的时间,我和普在兴通常就留在学校,打一下午的篮球。没钱洗澡,就在学校外农田的小水沟里洗。那时候菜田里的水很干净,水沟有四五十厘米深,擦擦洗洗都可以。”

    “我们那个时候都热衷于强身健体,游泳、跑步、爬山都是我的长项。我从小游泳、打猎,臂力发达,单杠双杠都行,加上身体灵活,虽说个子不太高,仍然当上了校篮球队的前锋。”

    一次,龙渊中学和城里的南菁中学打比赛。南菁中学是当时昆明数一数二的学校,很多学生是官员、教师和有钱人家的子弟,气势上就压了龙渊中学一头。不过,褚时健他们并不怕对手,学校间的友谊赛,比的是技术不是名气。不知为什么,比到一半双方发生了冲突。学生们都是血气方刚、不知退让的年纪,眼看要出大事。褚时健所在的班里有个同学是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邱清泉的儿子,这支军队当时就驻守在海源寺。不晓得第五军的人怎么知道了球场上的纠纷,开着美国吉普飞快地冲进赛场,呼啦啦跳下来一个排的士兵。对方一看要吃亏,退了一步,这场风波才算平息。

    褚时健说:“不过,这些军政要员的孩子,平时在学校里不显山不露水,在食堂和我们一样排队吃饭,打了饭一样蹲在地上吃,大家相处得很平和。这和当时昆明的局势和环境也有很大关系。那个时候,小小昆明聚集了各路神仙高人,我觉得多亏了昆明人的淳朴友善,造就了一个很包容的社会环境。”

    当时的中学,男生女生交往很少,褚时健和班上的女生几乎没有交谈过。只有一位女同学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一个长相与众不同的女孩子,他叫她“小洋姑娘”。

    “我主要是好奇,这个小洋人是从哪里来的。后来我才知道,她是国民党空军英雄高志航的女儿,叫高友良。那个时候,她父亲已经为国捐躯,不过政府还给她们生活方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