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逆流1977-第2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郭永坤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计划,一来是防患于未然。
  他不会先动林红道,那样他岂不是变成了跟对方一样的人?
  但是,他已然清楚林红道的扭曲心理,所以想布置一个后手,针对对方本身的行业,这样一旦爆发什么危机,可以做到更精准的回应。
  客观讲,林红道这种不择手段的人,在这个烈火烹油的年代,很容易成事。
  所以有些安全保障,不是坏事。
  再一个,既然有了一家房地产公司,进军内地是迟早的事情,港城弹丸之地,开发空间很小,内陆才是今后的主战场。
  只不过这件事情的发生,使他将计划提前了几年而已。
  “好啊!”
  陈大少声音里都透着惊喜,“你不说我都有这个打算,李超人和大刘那些人,已经冲过去了。内地地大物博、人多需求大,而且经济一直稳步增长,很有发展前景,早点入市,早点抢位子。”
  抢什么位子,神位吗?郭永坤呵呵一笑,这家伙还算有点远见。
  “对啦永坤,内地这么大,你觉得咱们先瞅准哪一块?”
  “北上广,你自己看着办。”
  陈大少似乎思索了一会儿后,才说,“要我选的话,那我选申海,北边据说有好多限制,比如有些地方太高的楼房不准建之类的。南边的话,太近了,没意思,而且港城这边小房地产公司都摸过去了,乌烟瘴气。
  “感觉还是申海好,中心腹地,过去就远东第一大城市,迟早要重新辉煌起来。”
  “可以。”郭永坤笑着回话。
  如果他没记错,浦东大开发是1990年,也就一年半载的时间,这是一个很大的机遇。
  未来这个地方将以全国八千分之一的面积,创造出八十分之一的恐怖GDP,十五分之一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那就这么定了?”陈大少嘿嘿笑道。
  港城他都有些玩厌了,早就想出去逛逛。
  “等你好消息。”
  “妥妥的。”


第322章 曙光
  傍晚。
  老郭家众人刚吃完晚饭,正围在客厅里看电视。李秀梅端着一只水果盘从门口走进,一看到有水果吃,几只馋猫眼神顿时亮了。
  “妈,我来。”郭小妹火速上前拿下水果盘。
  “平时不见你这么勤快。”李秀梅白了小女儿一眼,对她懒惰的性格一直颇为微词。
  主要急啊,马上都快嫁人了。
  果盘里盛放着一块一块的、金灿灿的水果,其上还裹着一层亮晶晶的糖水。对于爱吃甜品的人来说,简直诱惑死人不偿命。
  不仅郭小妹瞬间沦陷,赵小坤和小秋秋也一样,一人用铁叉子“刺”中一块,吃得一脸腻歪。
  “小坤,你们那个丰厚罐头厂新出来的这个黄桃罐头,那是真抢手啊,每天进多少卖多少。”郭永年笑呵呵地说。
  他们吃完饭一般会在这边坐一会儿,再回自家睡觉。
  蔡玉霞在一旁附和道:“是的,而且大家的反映都挺不错。”
  郭永坤丝毫不感意外,他们这边根本中不了黄桃,没怎么吃过的稀罕玩意,不抢手才怪。
  而且平心而论,黄桃这种水果,确实极为适合做成罐头。感觉滋味比新鲜的还要好。
  丰收罐头厂那边单靠这一个品种,这个月就能止住亏损,下个月应该就能实现盈利。
  一家人正谈笑风生的时候,外面突然传来声音,有人在喊门,叫的是“坤哥”。
  “小光?”
  郭永坤已经听出声音,只是感觉有些意外,这大晚上的摸过来干嘛。而且他不是去外地了吗?
  起身去开院门,正是李有光无疑,对方手里还抱着一个纸箱子,连道:“坤哥,赶紧地,找个脚盆养起来,再不给点水,估计全部死翘翘。”
  郭永坤半天没反应过来,什么玩意啊。
  直到李有光走进院里,把箱子放下来,才发现是一箱已经奄奄一息的大闸蟹。
  “你不是吧,从哪儿回,特地抱回来的?”郭永坤惊讶,这大夏天的,出远门抱一箱大闸蟹回来,就不怕路上臭了?
  “申海。”
  “真有你的。”
  “还行吧,特快车,卧铺包厢,有空调。”李有光呵呵笑道。
  郭永坤已经有几年没坐过火车,似乎改变还挺大的。
  这时,郭永年已经一手拎着一只木脚盆,一手提着一桶水走过来。
  其他人也全围聚到这边,小秋秋看到这么多螃蟹,兴奋得手舞足蹈,蹲在地上翘着屁股,就想伸手去抓,却被眼明手快的赵小坤一把拉住。
  这要换旁人,小秋秋八成就生气了,这么好的玩具,竟然敢不给他玩?
  一脸不解地望着他坤坤哥。
  “这东西夹人。”赵小坤指着那些大闸蟹的钳子说,“看到没,大钳子,你这小手一夹,咔擦,就断了。”
  小秋秋显然被吓到,翘着屁股、身体前倾的姿势不变,但小手已经背到身后。逗得大人们哈哈大笑。
  “小光,你也真是的,这么大老远的,还带这个干吗。”李秀梅笑着埋怨。
  “他们大申海那边的人都喜欢吃这个,上锅一蒸,蘸着醋吃,有点滋味,特别是喝酒的时候。我就寻思带点回来给大家尝尝。”李有光舔了舔有些发干的嘴唇说。
  主要真不知道该带什么,老郭家富得流油,啥玩意不缺,估计也就这些外地特产还算新奇。
  坤哥这么好的发财大道指给他,自己又去了这么大的城市,再不表示表示,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嗯……礼物重点不在贵重,而是心意。
  “你吃饭没啊?”郭永坤上下打量着他,不由问道。
  李有光搔了搔头,“没嘞。”
  他带了一名跟班,是他干废品收购站时,后面生意越来越好请的帮手,也算跟了他几年,知根知底。刚才下火车,怕螃蟹死了,行李交给那人,自己就抱着箱子打车到了郭家。
  “我去弄点饭。”不用郭永坤说话,李秀梅抢先道。
  “妈,我看你也别折腾了,就把这螃蟹蒸两盘,有些活不了,你看……我跟小光喝两盅。”
  李有光也帮腔说这样最好。
  不过话虽这样讲,但李秀梅让大儿媳帮忙蒸了螃蟹,自己还是弄了两个硬菜。一盘小炒黄牛肉,一盘青椒炒鸡蛋。
  那些快要翘辫子的螃蟹整整有两大盘,因为听郭永坤说螃蟹不能过夜吃,必须对付掉,郭小妹很理直气壮地取走一盘,带着两个小毛头去了客厅。
  郭永坤、郭永年,还有李有光,三人就坐在堂屋的大桌子旁,开了一瓶茅台。
  “这么说,你已经开始干了?”
  三人啃着螃蟹边喝酒,边闲聊。
  “嗯,干了第一手。”
  郭永年在旁边听得一脸迷糊,忍不住问道:“小光,你干啥呀,我上次听小坤讲,你把废品站卖了?”
  “对。”李有光点点头,笑着说,“现在干大买卖。”
  “哦?”郭永年愈发好奇,连声追问,“啥大买卖啊?”
  李有光却不直接回话,反问道:“就六天时间,一个礼拜不到,我从赣省拿货,然后到申海去出手。年哥,你知道我赚了多少吗?”
  “多少?”郭永年连酒杯都放下来了。
  “这个数。”李有光竖起三根指头。
  郭永年惊讶,要换旁人做这个动作,他肯定会以为是三百,但李有光也是见过大钱的人,所以他一下就get到意思。
  “三千?”
  “没错。”
  “靠!小光,你干啥了,六天时间赚三千,抢银行啊?”
  郭永年双目睁圆,他现在店里生意这么好,除去各种开支,再和铁头二一添作五后,六天都赚不到三千块。
  “这个你得问坤哥。”李有光嘿嘿笑道。
  见大哥诧异的目光探来,郭永坤便将倒卖国库券的事情说了一遍。然后补充道:“哥,这买卖你就别想了,天天在外面跑,就算你想做,妈和嫂子也不能同意。”
  “那倒是……”老实讲,郭永年确实有些心动。
  永年商行有他媳妇儿和铁头两个守着,问题不大,他完全可以干点别的。可惜弟弟说的没错,老妈和媳妇儿肯定不能同意。
  “对啦小坤,我听说马上又要出新政策,说允许私营企业经营,那我们搞超市的点子,是不是……”
  郭永坤楞了一下,问,“你从哪里听说的?”
  “我有个老客户,是省报的。”
  郭永坤心头一喜,终于要出台了吗?
  他知道这条政策是1988年出台的,但具体什么时候,就实在记不清。
  这条政策就是:由于多种经济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年上升,国家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并写入《宪法》……
  重点是宪法!
  其实自1984年个体户政策出台到如今,一些比较牛的个体户,已经将自己的买卖做到一定规模,某种程度上其实早就成型企业。于是近两年,关于私营企业该不该存在的问题,总在报纸上争论不休。
  但从未得到一个有力的官方回应。
  而这次显然不同,国家允许并承认了私营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更将这条规定,纳入《宪法》之中。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想做企业的个体户,终于能光明正大的开干,将有《宪法》为其保驾护航。
  也意味着,马上就可以正式申请,私营企业经营执照。
  这不光对郭永年这样的个体户意义重大,哪怕是对郭永坤而言,同样有着非凡影响。
  健力宝虽然已经改革完成,而且他拿到了控股权,但依然没有私营企业执照,企业性质实际上仍挺模糊。
  而想要真正实现企业私有化,私营企业执照是必须的。
  不光健力宝,包括他现在承包的几家工厂也一样。
  “只要政策正式出台后,就可以干。”
  “真的?!”
  郭永年激动得老脸通红,天知道他盼这一天多久了,眼看弟弟的事业越做越大,他这个大哥,也不想一直龟缩在一家店铺里。只是奈何,弟弟的那些骚操作,他实在搞不来,教都不一定会。
  所以,他一直在期盼着一个光明正大的机会。
  现在,终于来了!
  关于开大型超市的想法,他在脑子里已经琢磨了好几年。
  “来,来,搞一杯!”
  郭永年大喜过望,手起杯尽。
  “不是啊,坤哥,年哥,你们俩刚才在说啥?”
  “……”
  虽然吧,《私营企业暂行条例》马上就要落实,但郭永坤心知肚明,一时半会儿能把握住机会的人,并不多。
  原因有好几点。
  一来,过往的一些不好经历,给不少人留下阴影,有些瞻前顾后。
  二来,还有很多人跟李有光一样,文化水平不高,哪怕做过生意,依旧有很多东西短时间内捋不清。
  三来,这个政策出台的时机不太巧,1989年,我国经济将遭遇严重的倒春寒,生意没那么好做。
  四来,1991年,苏联老大哥解体,好多人吓到了。
  直到1992年,那位老人第二次南巡之后,以坚决而明朗的态度,发表了重要讲话,才彻底稳定大局,使得我国民营经济真正开始腾飞。
  哪一年,无数人停薪留职,响应时代的号召。
  下海——成为当年最热门的关键词。


第323章 动手
  炎炎夏日,气温高达39摄氏度,这样的鬼天气,要不是实在有事,郭永坤都不想出门。
  黄昏时分,他洗了个澡——今天第三次,换上一套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