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俺男人-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白鞋戏响的时候,俺已经结婚了,整天在家织布纺棉。听说,她不唱戏的时候爱穿小白鞋。巨野还有一句顺口溜:“扒了屋子卖了椽,也得听小白鞋的两根弦。”

    有一回,戏班子在巨野仓集搭台子唱大戏,唱了四天。让刘庄寺请去,又在刘庄寺唱了四天。有些人听戏听迷了,这个戏班子唱到哪里,跟到哪里。这得是闲人,有工夫跟着听。女人一般没有这闲工夫,迷上戏也怪有意思。

    有个媳妇领着孩子听戏,孩子要吃落生(注:花生),她领着孩子去买。

    这媳妇跟卖落生的说:“俺买一斤小蜜蜂。”

    卖落生的说:“俺卖落生,不卖小蜜蜂。”

    这媳妇羞得脸通红,赶紧走,去另一家买了。

    还有个媳妇,白天听了一天戏,夜里又抱着孩子听灯戏。听着听着,想起来孩子该吃奶了,奶奶孩子吧。她呆着脸看着戏,解开扣子奶孩子,奶头疼。

    她打孩子一下说:“你咋咬俺?”

    一打才知道不是孩子,是京瓜,京瓜根扎奶了。

    这媳妇害怕了:哎呀,俺的娘呀,孩子在哪儿哩?

    想了想,她到过京瓜地,叫京瓜秧绊倒了,赶紧起身,往京瓜地跑。到了京瓜地,没找着孩子,找到一个枕头。抱着枕头往家跑,到家一看,孩子还在床上睡着哩,脸上有泪。

    还有一家,婆婆和媳妇听两根弦的戏听了一天,回家了。这婆媳俩都是戏迷,儿媳妇唱着两根弦的调问婆婆:“娘呀娘,做啥饭呀?嗯……”

    婆婆唱着答:“蒸呀蒸干粮,嗯……烧呀烧米汤,嗯……炒个萝卜菜,嗯……”

    以前唱戏的都是男人,冷不丁地来了四个坤角,长得好,唱得好,越看越爱看,越听越爱听,都迷了。
………………………………

咋吃发面窝窝

    从前,俺那里拉巴个闺女,干啥啥不行,再老实,结婚到婆家受气。爹娘去看闺女,走到婆家问个好,坐那里喝水的时候,婆婆数落,你闺女这不好那不对的。俺那儿不叫数落,叫“发”,爹娘听婆婆数落闺女叫“吃发面窝窝”。

    俺有个邻居兄弟五个,论辈分是俺侄子辈。老大结婚以后分家另过,二媳妇和三媳妇一人做一天饭。二媳妇干啥啥不中,三媳妇干啥啥中。

    俺听三媳妇说,二嫂的娘常来看闺女,来一趟,婆婆发一回:“你闺女蒸干粮都蒸不熟,炒萝卜菜啥味没有,锅里都是咸盐疙瘩。你闺女给俺儿做个褂子,针脚也大,缭的托肩针脚都露外面,像一圈大虱子趴着。”

    二嫂的娘净说好的:“俺闺女不会干活儿,叫你费心了,你多担待吧。”

    哪次来,她都是上午来,下午走,几天来一趟,就怕闺女受气,想不开了上吊。

    婆婆看不上儿媳妇,又对儿子说:“这样的媳妇,你要她啥用?不如休了她。”

    老二说:“俺媳妇没有错,俺看着挺好哩。你说人家,骂人家,人家不跟你犟嘴。人家娘来了,你不当客人对待,还发人家娘,人家啥都不说。俺媳妇哪天都不少干活儿,不会干活儿,这不整天学吗?俺不休她,俺舍不得休她。”

    有一天,二媳妇做十口人的面条,把面条煮成疙瘩了。到俺那儿,男人吃饭在外边,哥四个蹲在一块吃黑天饭。那哥仨吃出来大面疙瘩,都往老二碗里夹,老二的碗里一会儿就满了。老二跟他们说:“俺先吃一会儿,你们等会儿再夹。”

    邻居都说:“老二是好样的,不打媳妇。”

    老二从小聪明伶俐,十八九岁的时候跟日本鬼子做过事。日本鬼子投降了,他成了汉奸,好几年没谁给他说媒。后来娶了这个媳妇,长得不好看,啥都不会干,就是脾气好。

    没事了,老二常到俺家坐会儿,跟俺两个嫂说他家里事。他说:“俺这一家人都瞧不起俺媳妇,俺娘更是一点儿也看不上她。俺再不对她好,她就剩死路一条。俺媳妇为俺来到老姜家,俺不对她好,丧良心。”

    第二年,二媳妇生了个男孩,很好看,小脸又白又嫩。当奶奶的不喜欢他娘,孩子长得再好,她也不喜欢。中午的时候,俺常看见二媳妇拉过来一张小席,铺在树荫下,叫孩子坐小席上,她赶忙做饭去了。那孩子哇哇大哭,他娘都没回头看一眼。男人都去地里干活儿了,晚了饭可了不得。

    在这个家里,二媳妇很少说话,一天天闷头干活儿。到做饭的时候,问婆婆:“娘,咱做啥饭?”

    婆婆说做啥饭,她就去做。做好了,还好。做不好,婆婆连数落带骂:“你娘个屄!没吃过猪肉,你没见过猪走呀?就这点活儿,你娘都没教会你?”

    婆婆骂够了,二媳妇接着干她的活儿,一句话都不说。

    俺那里都盼麦子熟了,吃白面馍馍,吃白面单饼,喝白面条子,这是过了麦的家常饭,可二媳妇还得吃黑面干粮。这可不是婆婆不叫她吃,她吃了白面干粮肚子疼,疼得受不了。听说她也馋,肚子不叫她吃。

    收完麦,二媳妇的娘又来了。

    刚坐下不大会儿,婆婆又开始发了:“你闺女煮面条,都煮疙瘩了。切胡萝卜咸菜,切得像板凳腿。给俺儿做的鞋,缝鞋的针脚骑着驴戴着草帽子都能钻过去。”

    这回,来吃发面窝窝的二媳妇娘恼了,她拿出闺女做的鞋对亲家母说:“俺不叫你骑驴戴草帽子,你现在给俺钻过去看看!”

    婆婆发惯了,知道这娘儿俩都老实,亲家母忽地翻脸,她傻了,没话了。

    二媳妇娘说:“你说俺闺女切的胡萝卜咸菜像板凳腿,你家多大的胡萝卜,俺闺女能切出板凳腿来呀?俺知道俺是低头亲戚,光教闺女织布纺棉,没教她做饭炒菜,俺忍了再忍。俺忍了两年多,你得寸进尺,得尺进丈,俺来一趟,你发一趟,没叫俺心里好受过。”

    二媳妇娘哭了,她边哭边说:“一个月不来,俺在家就做噩梦。有一回梦见闺女上吊了,俺起来没吃饭,就往你家跑。到了你家,看见俺闺女还活着,出了你的门,俺就哭。要不是惦记闺女,俺到你这儿来干啥?”

    婆婆没啥说的,用鼻子哼哼了几声,进了屋。二媳妇娘在院里大声说:“你的孙子俺不要,俺把闺女领走了,啥时候她会做活儿了,俺再送来。”

    二媳妇舍不得扔下孩子,哭了,她娘说:“孩子死不了。”她扯着闺女的手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老二抱着孩子来到岳母家,说孩子没奶吃,哭了一夜。那时候没有奶粉、饼干,喂孩子就喂白馍,孩子吃奶吃惯了,不吃别的。

    二媳妇接过孩子喂奶,岳母问老二:“你打算咋过呀?”

    老二说:“婶子,你叫她跟俺回去吧,俺分家。”

    岳母说:“你分完家,俺再叫她回去。”

    分完家,老二把娘儿俩接回家了。

    这么厉害的岳母没几个,赔不是赔笑脸的是大多数,老实听着亲家母数落闺女,这样的爹娘都说自己是“低头亲戚”。那时候有个唱:“发面窝窝不硌牙,撑得她娘往家爬。”

    有一回,俺到菊个家玩,看见菊个爹在那儿闷头吸烟,很生气的样子。俺偷着问:“你爹咋生气了?”

    菊个说:“姐姐的婆家在贾楼,姐夫在上海,婆婆和姐姐生气了,捎信叫俺爹娘去。”

    俺问:“他俩都得去啊?”

    菊个说:“不知道。”

    待了好长时间,菊个爹跟菊个娘说:“你别去了,你脾气不好,再跟人家干起来。俺知道,去了就得吃发面窝窝,没办法,谁让咱是低头亲戚?”

    百时屯到贾楼不到三里地,没吃中午饭,菊个爹就领着菊个姐姐回来了。回到家,菊个爹还是生气:“她那个婆婆可能说了,那嘴巴巴的,俺叫人家发个够。俺明白知道,闺女在婆家受了很大委屈,还得给人家赔礼,说俺没理料出好闺女,叫老嫂子生气了,俺把她接走,回家好好说说她。俺是怕孩子想不开,寻死。”

    过了一个多月,菊个的姐夫从上海回来,把姐姐接走了。

    二〇一三年秋天,俺回百时屯,跟俺年纪差不多的,好些人不在了,二媳妇还活着,八十八岁,牙都掉了。饭桌上,她吃了一个大白馍,看样肚子不疼了。
………………………………

剪花样

    俺老家的闺女,过去都兴穿扎花的鞋。娘手巧,小闺女就穿好看的花鞋;娘手笨,小闺女鞋上也有花,就是不好看。

    那时候,鞋上没花,叫“瞎鞋”,哪家闺女都不穿瞎鞋。

    十五六岁的闺女,穿的花鞋不好看,没谁笑话她娘,都说这闺女手不巧。

    扎花得先剪花样,剪好了粘到鞋面布上,再用二十多种颜色的花线一针一针扎,很慢,等把花样用彩线一针一针都盖上,花鞋就扎好了。

    多数人不会剪花样,百时屯的邻居都找俺大嫂剪花样。依俺看,大嫂剪的花样不太好看,有钱的、要好的都到会上买花样。人家卖的花样,比大嫂剪的花样好看多了。

    小时候,俺穿的花鞋都是大嫂二嫂做的。到了十四五,看见人家的花鞋比俺的好看,就问人家:“你鞋上这花样这么好看,谁剪的?”

    人家说:“在会上买的。”

    俺家成分不好,没钱买花样,看谁的花样好看,俺就照着剪纸样,慢慢会剪了,没会上卖得好,比大嫂剪得好。以后,邻居都找俺剪花样,不找大嫂了。

    在俺老家,小孩第一双鞋,得穿猫眉猫眼鞋,说是小时候不穿猫眉猫眼鞋,长大了没眼神,眉眼高低看不出来。俺没剪过猫眉猫眼鞋,邻居让俺剪,俺看看人家的花样,照着剪,几下就剪出来纸样,邻居可高兴了。

    以前,小闺女都戴扎花的帽子,年轻媳妇也穿花鞋,戴花勒子,她们也找俺剪花样。剪的花样差不多,扎出来的花就差远了。心灵手巧的会配线,扎出花来好看;有的人笨,扎出来不好看。

    那时候有挎篮子卖东西的,都是五十多岁的老太太,她们走门串户,卖的东西都是女人用的,有扎花的丝线,有机器织出来的棉线,俺那儿叫洋线,哪样线都有二十多种颜色,丝线比洋线贵些。也有用纸剪的花样,人家买的花样比俺剪的花样好看多了,有“二龙戏珠”,有“凤凰串牡丹”,有“喜鹊闹梅”,有“鲤鱼跳龙门”,很多的花样。

    她们还卖闺女扎的粉红头绳,那头绳一半是毛线,一半是棉线,用尺量着卖。平常人家常年看不着钱,俺那时候梳一个大辫,过年才能买三尺粉红头绳,用它扎头。扎断了,接个疙瘩再扎,再断了,接上再扎。实在不能用了,换上自己纺的红线绳扎头。

    篮子里还有做帽子、做勒子、做鞋用的花辫子,也是用尺量着卖。花辫子有宽的,窄的,有红的,绿的,蓝的,好多颜色,上面都有织出来的花,很好看。

    以前,女人过了三十岁,都不穿扎花鞋了。都是小脚,穿黑色小尖鞋,要好的压两趟辫子,也有压一趟辫子的。老太太做鞋,做棉靴子,也压辫子。

    后来放脚了,女人穿圆头鞋,大闺女、小媳妇鞋上还扎花。再后来,有了供销社,卖的东西全,还便宜,挎篮子卖东西的老太太再也不来了。

    俺剪花样越来越好,找俺剪花样的越来越多。老家人嫁闺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