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俺男人-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正文


………………………………

母女·师生·同行(代序)

    艾苓

    2013年,娘的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出版。娘突然问:“张老师,你出几本书了?”

    “三本。”

    她很不屑:“写了那么多年,才出三本书哇?俺一年一本书,那不很快撵上你?”

    2015年,娘第三本书面世,她问:“这回俺撵上你了吧?”

    我说:“何止撵上,你已经超过我了。”

    原本只想哄娘玩,一不小心玩大了。

    2013年11月,《新京报》记者电话采访,我正要上课,给了记者住宅电话。几天后看到报纸电子版,标题吓我一跳:姜淑梅:只要活着,一年要出一本书。

    我问娘:“这是你说的?”

    “是俺说的,咋啦?”

    “一年一本书,专业作家不一定做到。”

    “书太厚没人看,一年写十万字,那还不轻巧的?”

    自己的故事写得差不多,娘跟我说:“有点吹大了——”不等我大笑,她已经胸有成竹,“没事,我到外面上货去。”

    她见面熟,跟谁都能找到话说,一分钟进入热聊,写作以后这变成采访能力,在小区、路边和火车上上到不少好货。只要听说哪有爱讲故事的人,她两眼放光立马前往,至今如此。

    娘经常跟我讲百时屯,那是她的出生地,鲁西南大地上特别典型的古老村庄:一个村庄有三大姓,分片居住,每个家族有自己的家族长,行使管理权,乱穷时代村庄里上演了诸多悲喜剧。我让她一个人一个人地写,一件事一件事地讲。

    记忆里的故事写得差不多了,我特意陪娘回山东巨野,专程上货,收获颇丰,有了第二本书《苦菜花,甘蔗芽》。

    此后我们每年都回老家上货,有时一年数次。假期我们也去绥化附近乡村,住在亲戚家里上货。

    这两年娘上的货内容比较集中,一部分是民间传奇传说,一部分是家族史。“传说传说,越传越多”,写民间故事她偶尔演绎,残缺不全的她补充完整。写家族史就不同了,我经常替她打印出来一份纸质稿,供讲故事的人核对。每个跌宕起伏的家族史,都可能是小说家笔下的一部长篇,到了她笔下就三两千字,不好的货她不要,只讲这个家族最精彩的故事。民间故事集《长脖子女人》出版后,获华文好书特别奖,第四本书《俺男人》即将付印。

    我们也有冲突。

    我跟娘说过:“1970年以后的事你就不要写了。”

    “为啥?”

    “现在的事你写不过我,也写不过别人,你就讲老故事。”

    有一回她写了一起凶杀案,这事发生在1980年,受害人是我家前院的邻居,失踪数日后尸体浮出水面。案件很快告破,原来他偶然看见盗窃团伙分赃,因此招来杀身之祸。杀他的凶手是盗窃团伙成员,也是他的亲弟弟。娘和受害人一起干过临时工,知道案子的来龙去脉,讲述生动。

    我看完手稿放到一边,明确告诉她:“这个我不给你录。”

    “为啥?”

    “过去没有电视、网络和手机,这类事大家很少听说,茶余饭后会谈论很长时间。现在这类事整天都在报道,比这更离奇的案子有的是。”

    娘半信半疑,收回她写的宝贝。

    过些天,《北京青年报》记者陈徒手到家采访,他是作家,也是口述史研究专家。采访间隙,娘说起这事:“我感觉写得挺好,俺闺女不给录。”

    徒手老师看过手稿跟娘说:“这篇写得确实挺好,我看不用录,您老人家还是留起来吧。”

    某次,看娘的手稿里有个词“也许”,我问:“你知道‘也许’什么意思吗?”

    “知道,可能、大概呗。”

    “那我给你换上‘大概’,以后不要用这个词了,我上小学四五年级才知道有这么一个词。”

    娘不服气:“我都写两年了,没事还看书,咋也算小学二年级学生吧?还不兴俺用个词啦?”

    “不行。你一直用大白话讲故事,这也是你的风格。突然冒出来个文绉绉的词,别扭。”

    她说:“老师,我知道了。”

    第三本书交稿后,编辑跟我说打算配插图,想不起来哪位画家更合适。

    我说:“我娘年轻的时候会剪纸。”

    编辑说:“可以让姜奶奶试试。”

    当时娘已经买回彩笔,没事的时候涂鸦了。我让她继续练,试着画故事里提及的蛇、石磙、棉车子。

    她画了一下午很泄气:“画啥不像啥,俺不画了!”

    “你才开始画,要是画啥像啥,那些画家就得饿死了。反正天冷路滑上货不方便,你慢慢练吧。”

    她急了:“不行!你马上给编辑打电话,他爱找谁画找谁画,俺不画!着急上火的,俺图啥?”

    我也有些气:“行!我马上发邮件。”

    邮件写完,我没发送,万一她改变主意呢?

    第二天早晨我刚进门,她就说:“我还是学画吧,画不好人家不用呗,玩啥不是玩呢?”

    我故意问:“那你昨天怎么说的?”

    “张老师,我错了。”

    编辑虽然决定先出文字版,以后再配插图,各种各样的画笔却成了我娘的新玩具。

    1985年艾苓考上大学时母女合影。这一年,姜淑梅48岁,艾苓18岁。

    2016年,作家母女的合影。

    娘的住处跟我教书的绥化学院隔一条马路,我每天必去,很晚才走,太忙就不回家了。我跟娘说:“这儿是作家工作室。”

    娘的文字像从泥土里挖出来的瓷器,我要擦去上面的灰尘,但必须小心翼翼。我的原则是只改病句,删除重复的内容。

    最初我用红笔改,后来发现另有捷径,我把病句读给她听:“这句话有毛病,你听出来没有?”

    有时候她能听出来,听不出来的毛病我得跟她讲错在哪里。我让她把这句话说一遍,再说一遍,我按照没有语病的口述录入。

    写作,出书,媒体报道,给了娘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自信,也给了我打击和压力。

    成名以前,她的身份介绍是“张老师的母亲”;成名以后,我的身份介绍变成“姜淑梅的女儿”。仅此也就罢了。

    磨铁图书公司不时把加印信息告知我,我自然要告知她。她问:“你三本书加印过几次?”

    “一本都没加印过。”

    娘侧头问:“都说你写得好,写得好咋不加印呢?”

    直指痛处,特受打击,但是我得承认:“还是写得不好,写得好就加印了。”如果她不是我娘,我一定会嫉妒她。

    痛定思痛,以娘的作品为参照审视自己的作品,我发现问题:她的文字没有说教和文艺腔,我总想阐释一个道理;她的作品出自乡间田野,我的作品更自我更小家子气。

    意识到问题,我开始规避腔调和道理,也开始上货。以往去外地出差,我都看看风景看看朋友。现在抽时间单独约见学生,看看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力所能及提供帮助,也写出一批学生故事。爱人是我作品的第一读者,他说:“确实超出你以往的作品,我被打动了。”

    娘还是大清早起来,抱着沙发枕垫用废纸写作,各种说明书和废纸壳的背面都不放过,成为手稿的一部分。除了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做仰卧起坐,她还带着邻居一起做老年回春保健操。

    我俩都忙,有时撞车。如果是教学上的事,她给我让路,说啥事都没有学生的事大;如果是写作,我常给她让路,跟娘和给她提供货源的人比,我还年轻,来日方长。

    转眼,爹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若能接通那个世界,我想告诉他:我娘很好,越来越好,不光成了作家,还想当画家呢。
………………………………

山东传奇


………………………………

谷家兄弟和冯玉祥

    谷良友在菏泽地区名气大,八十岁以上的都听说过他,俺小时候听爹提起过。

    他一八八一年生,家在巨野县城西南谷庄,兄弟五个,排行老三。家里穷,他十七岁出去当兵,在保定练军时跟冯玉祥一个棚。一个棚十二个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班。

    谷良友比冯玉祥大一岁,一米八的个头,说话声大,性格爽快,还有一身好拳脚。冯玉祥也大个,爱看书,很厚道。

    棚里那些人赌博,让冯玉祥到外面站岗;他练毛笔字,他们故意晃桌子;他在灯底下看书,他们嫌他浪费灯油,耽误他们睡觉;他掏钱买灯油,在墙上挖个洞,用布盖上头在里面看书,那些人还找他小脚(注:小毛病)。谷良友实在看不下去,常为冯玉祥打抱不平。

    有时候改善伙食,吃面条。那些人一哄声上去,把面条都捞走,轮到冯玉祥,桶里光剩面条汤。再吃面条,谷良友上前一步,先给冯玉祥捞一大碗稠的。他捞完,那些人才敢靠前。

    两个人越处越好,结拜了仁兄弟。在俺老家,仁兄弟比亲兄弟还亲哩。

    三年以后,练军改编成准军,大部分官兵给裁下来,这里面就有谷良友。走的时候,他跟冯玉祥都哭了。

    谷良友回到谷庄后,听说冯玉祥的哥哥在曹州府(注:菏泽的旧称)带县队,他投奔过去,有了份差事。

    一九〇七年,冯玉祥从奉天来山东参观阅兵,哥哥听说了,派谷良友去济南,接冯玉祥来曹州府住几天。

    这次见面,两个人亲热不够。从济南上路,冯玉祥说:“我先跟你回家,看看老娘。”

    两个人到谷庄下车,先去谷家堂屋。

    冯玉祥给老娘问好后,说:“娘,我给你老磕头。”他恭恭敬敬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

    磕完头,两个人到场院里歇着。谷良友拆了一扇门板当桌子,又搬了几块砖头,摞起来当凳子。饭是烙饼卷炒鸡蛋,菜是炒了一碗豆芽,拌了一大碗黄瓜。这是谷家能拿出来的最好饭菜了。

    两个人正吃得高兴,来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白头发,白胡子,白褂子,白裤子,叼着烟袋,是谷良友同族的大哥。他特意过来跟冯玉祥拉呱,管冯玉祥叫“冯大人”,坐下来头一句就问:“冯大人,你置多少地了?”

    冯玉祥说:“现在咱国家好多地方都让外国人占着,我哪有心思置家产啊?”

    老头笑了笑,说:“你到底还是年纪小哇,不知道活着不容易。外国人占这里占那里,和咱有啥关系?俺劝你还是置几顷地,有个三顷五顷地,再好不过了。啥都没有地好,老话说得好:‘有地能治百病。’你是良友的朋友,俺才把实话告诉你,你千万别上人家的当哇。”

    冯玉祥问:“要是咱国家亡了,有地有啥用?”

    老头说:“为啥没用?谁当皇帝,咱给谁纳粮就中了。”

    冯玉祥再没往下说,知道这是好意,老百姓都这么想。

    后来,谷良友和五弟谷良民都跟着冯玉祥当兵,打过不少仗。

    一九二一年,谷良友跟着冯玉祥打到陕西,他那时候是一团三营营长,团长叫李鸣钟。李鸣钟命令谷良友这个营当预备队,先别上去打。谷良友不听,带着手下人上了战场,打了胜仗。

    李鸣钟怪谷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