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3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也不知道他在怕些什么。

    可是他真的很怕。

    彼时的乾清宫。

    “王伴伴,算起来从天津开海通商,内帑这边所收的银子也有不少了。”

    崇祯皇帝拿着郑芝龙所递奏疏,对身旁服侍的王承恩说道:“算上郑芝龙所缴的这笔银子,仅涉及到开海的税收银子,内帑合计收下多少了?”

    “启禀皇爷。”

    王承恩微微欠身,开口道:“倘若是以纯色银来论,内帑在这些年来,仅仅是在开海方面所得税收银子,就合计所得1300多万两银子。

    其中郑芝龙所缴的银子最多,算上这笔所缴的银子,就有600多万两。

    其次就属皇明海贸总会,通过那些在京勋戚所缴,逐步进行实兑新制钱,有400多万两银子。

    剩下的那些所得银子,进项就比较杂了,有通过……”

    “这么说来的话,朕明确开海通商的国策,是正确的。”

    崇祯皇帝放下所拿奏疏,面露笑意道:“要是没有这一国策,朕想要额外收取这般多的银子,继而解决大明所遇问题,只怕会变得更困难。

    这个郑芝龙,还真是会给朕惊喜啊。

    有了这新收的500万两纯色银,内务府所承受的压力,无疑减轻了很多,现在内务府所储银子不少,可花起来也很快。

    朕要多想些办法,来给内帑多多创收才行,派人去西山一趟,到宗学那边,传朱聿键来见朕。”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应道。

    对外开海通商一事,崇祯皇帝要逐步的筹设框架,让参与其中的群体在明确的框架内运转,这样朝廷才能征收到一大笔的海关税。

    虽说此事做起来很难,但是崇祯皇帝必须要做成,一旦该谋划落实下来,那每年朝廷所征海关税,都会是一笔不小的财税收入,这对大明今后的发展是有种种好处的。



    第九章 移藩之始

    

走在这威严庄重的紫禁城,朱聿键的心情有些复杂,在宗学进修的他,从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进紫禁城,还是得天子传召而来。

    跟在内廷太监高起潜的身后,朱聿键向前走着,经过乾清门时,被值守的御林军拦下进行细致检查,朱聿键就见到那座矗立的乾清宫。

    这就是天子理政所在!

    “到了御前,要恪守礼制宗法。”高起潜有些不放心,看了眼乾清宫方向,对身旁的朱聿键说道。

    “知道了,高公公。”

    朱聿键微微点头道。

    作为大明宗藩的子弟,朱聿键很清楚礼制宗法,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特别是朱聿键年幼时的经历,使得其性情有些不一样。

    错非崇祯皇帝下旨筹设宗学,命各地宗藩子弟进京入宗学,只怕朱聿键这个时候,还在唐王府的奉承司关着。

    “皇爷,唐王孙…朱聿键殿外求见。”

    “宣。”

    崇祯皇帝放下御笔,抬头看向殿门处,看着走进来的朱聿键,心里却生出些许感慨。

    这个朱聿键的命运,还真是够坎坷的。

    在原有时间线上,年幼时只因其父不受老唐王的待见,被关进唐王府的奉承司,其父最后更是被毒害……

    “臣…朱聿键,拜见陛下。”

    殿内响起的声音,打断了崇祯皇帝的思绪,看着眼前的朱聿键,崇祯皇帝看向身旁服侍的王承恩,“赐座,斟茶。”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应道。

    天子所说之言,让朱聿键有些受宠若惊。

    他只是老唐王名下,不受待见的孙子罢了,天子这般对他,让朱聿键多少有些不太适应。

    “在宗学进修有2年了吧?”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看向朱聿键说道:“跟唐王府相比,在宗学还适应吗?生活应该是比不了唐王府吧。”

    “启禀陛下,还差2个月,臣在宗学进修就满2载了。”

    朱聿键忙作揖应道:“臣在宗学很适应,能学到很多东西,许多都是臣先前所不知的东西。”

    朱聿键刻意的回避一些问题,崇祯皇帝也没有多说其他,虽说西山所筹设的宗学,管理是极为严格的,对很多含着金汤匙的宗藩子弟来说,可谓是苦不堪言的,但是对朱聿键这等经历过关押的宗藩子弟,那却像是人间仙境一般。

    在宗学从来都不以出身来论,不管是嫡子,亦或是庶子,那身份就只有一个,进修的宗藩子弟。

    管理这帮宗藩子弟的,是一帮在战场上伤残退伍的悍卒,平日里谁敢顶撞他们,甭管是谁,上去就是一鞭子。

    此乃崇祯皇帝下旨特许的。

    用这帮伤残的悍卒,来管着一大帮宗藩子弟的日常,有道是棍棒之下出良才,通过这种高压方式,让这批进京的宗藩子弟,明白什么叫规矩,这样在宗学进修所设不同学科,他们才能学进去。

    宗学所开设的学科很多,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管理、商业、税法等很多领域,只要进修的宗藩子弟想学,那都是能学的。

    崇祯皇帝之所以这般做,就是想通过大范围的培养,来培养出一小撮真正的人才,为今后的移藩开海打基础。

    “说起来,宗学所招收的宗藩子弟,规模已经很庞大了,都快超万众了。”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看向朱聿键说道:“今后所招收的群体,会对准底层宗室子弟,你可知朕为何要兴办宗学吗?”

    “臣不是很清楚。”

    朱聿键想了想,作揖行礼道:“不过臣闲暇时也想过此事,陛下是不想看着皇明的宗藩子弟,包括底层宗室子弟,这般碌碌无为的混吃等死,至于别的,臣愚钝,至今也没有想明白。”

    “你不愚钝,至少在朕看来,在那批授予特等生的宗藩子弟里,是很聪明的。”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有些话,朕可以跟你聊聊,大明的对外开海一事,是今后要维系的国策。

    可是朝野间反对此事的,依旧有很多。

    想确保此等国策能长效运转起来,那就需要大明的宗藩族裔,来帮着皇明社稷,一起将此事做好。”

    削藩外移?!

    朱聿键双眼微张,心里生出些惊意。

    “看来你是想到了什么。”

    崇祯皇帝看向朱聿键,开口道:“朕今后打算明确移藩诸事,将我大明宗藩族裔一批批的迁移出大明,为我皇明社稷开疆扩土,固守在海外开拓的疆域。

    今后大明本土不会再有就藩之事,敕赏给大明诸藩的土地,国朝也会逐步收回国有,至于为何这般做,想来你也是清楚的。”

    朱聿键怎会不清楚呢。

    现在的他还没有承袭唐王爵,老唐王还苟延残喘的活着。

    “朱聿键,朕想问问你。”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对朱聿键说道:“你想承袭唐王爵吗?在承袭唐王爵后,是愿像老唐王那般,过着纸醉金迷的浑噩生活,还是想自己做主,在新的就藩地当家做主,做自己认为对皇明社稷有利的事情?

    这里就我们君臣在,有什么话都能直言不讳,倘若你连这点胆气都没有,那朕算是看错人了。”

    “臣…”

    朱聿键心生惊骇,顺势就跪倒在地上,脑海里浮现着天子所说之言,这一刻,朱聿键的内心深处很强烈的声音。

    他想承袭唐王爵!

    他想当家做主!

    他不想浑浑噩噩。

    “臣…想!”

    在崇祯皇帝的注视下,沉吟许久的朱聿键,咬牙说道:“臣……”

    “起来吧。”

    见朱聿键这般,崇祯皇帝面露笑意,开口道:“你的心情朕理解,唐王府的那些腌臜事,朕会出面解决。

    至于你,先回宗学收拾一番,内务府会派人接你离开京城,暂去东江镇熟悉军务,待熟悉完军务,得到刘兴祚的认可后,就去济州岛就藩吧,朕会派人去朝鲜一趟,洽谈新唐王就藩地之事。”

    朱聿键难掩震惊,双手有些颤抖,努力克制着内心的震惊和激动,向崇祯皇帝作揖行礼道:“臣领旨!”

    “你是朕所定的移藩第一人,朕不会亏待你,朝廷不会亏待你。”

    崇祯皇帝想了想,伸手对朱聿键说道:“今后济州岛会是很重要的海上要地,等到朕打通去往倭岛的航线,唐王府会有着很多好处,不过有了好处,就要多想着皇明社稷,别成为像老唐王那样的人。

    以后移藩出去的宗藩族裔,会归理藩院统管,需要你做什么,到时听候理藩院所下公函即可。”

    “臣领旨。”

    朱聿键再拜道。

    移藩是一件繁琐的事情,崇祯皇帝初期没有打算搞的多轰轰烈烈,他要挑选一批可靠的人,到合适的地域去先行打拼,让这批人先富起来,通过这批移藩出去的群体,所赚取到的令人眼红的利益,来让更多的宗藩族裔,都想着能主动移藩出去,只要将这步棋走好了,那大明能得到很多好处。

    不管是在大明本土,亦或是在大明海外,都将会开辟出新天地,等到崇祯皇帝构建的海外宗藩体系立稳脚跟,那就能开创庞大的市场,继而带动着大明本土的发展,帮着推动原始工业化,这是一盘很大的棋,没有几十年是不能促成的。



    第十章 剑指漕运

    

一个江南刺杀桉。

    一个衍圣公府桉。

    使得朝野间的注意力,都自然的转移到江南诸省和山东方面,原因很简单,不管是哪一件要桉,都牵扯到士大夫阶层的核心利益。

    这两件要桉都很重,前者被‘白莲余孽’刺杀的名儒很多,后者是涉及到衍圣公府,这也引起不小的风波。

    不过对崇祯皇帝而言,不管是哪一件要桉,他都占据着很大主动权。

    毕竟此事在明面上来说,跟崇祯皇帝没有任何的牵扯,甚至需要他出面来进行仲裁,可是很多人并不清楚的是,崇祯皇帝要通过这两个要桉的发生,将达成怎样的政治目的。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既然占据着很大的主动权,那崇祯皇帝就没有必要表现太急切,先让洪承畴和周延儒他们,在江南和山东等地好好审查,做好急先锋的角色,等到问题出现,矛盾出现,再顺势出手整顿即可。

    再者言,朝野间的注意力转移,对崇祯皇帝而言也是好事,至少他在做一些新的谋划部署时,就不会有很多双眼睛盯着。

    特别是内务府的发展上,就给予了很强的斡旋空间,等到内务府的体量庞大起来,外朝的文官群体瞧出利害,想要再反对罢黜内务府,就不是那般容易的事情了。

    等到了那个时候,外朝有司的朝臣敢再大规模上疏请辞,继而胁迫皇权的事情出现,那崇祯皇帝就大批简拔内务府大臣,去顶替外朝空缺的职官即可。

    “这个漕运所筹设的运军,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啊。”

    崇祯皇帝举起所拿奏疏,看向韩爌、温体仁、毕自严他们,开口道:“仅仅维系几万运军的建制,完成漕运的各项所需,每年竟耗费这般多的钱粮,就算国库现在充盈不少,可开支的粮饷,那也不是这样浪费的啊。

    现在大明各地的灾情,依旧是很严峻的,此前湖广总督李邦华呈报,治下出现严重的灾情。

    虽说湖广筹设了赈灾行署,朝廷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