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3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会蒙受很多损失吗?

    “先走一步看一步吧。”

    温体仁眉头紧皱,看着面露忧色的闵洪学,“当前这等态势下,乃至今后数载内,我们都不能做违背陛下意志的事情。

    这内阁首辅之位,本阁没有坐上的话,敢忤逆陛下的意志,那等待我们的下场,不会比史可法他们好多少。”

    温体仁这位老谋深算的政客,很清楚自己当前在内阁,在朝堂,能够站稳脚跟,能够笼络部分党羽,那纯粹是靠陛下的倚重。

    如果说脱离这一核心,就他这个内阁次辅的身份,想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公然反对韩爌这位内阁首辅,纯粹是不现实的事情。

    “温阁老,陛下口谕。”

    在温体仁沉思之际,王承恩手持拂尘,走进所在公事房,看了眼闵洪学,并没有多说其他。

    “臣…温体仁,领旨。”

    温体仁忙站起身来,向王承恩拱手作揖,而王承恩这微微侧身,避开温体仁的行礼,随后朗声道:“温体仁,朕觉得六科没必要存在了,近期和韩继思商榷下,拟定科道合一的事宜吧。

    现在的六科,纯粹就是一个摆设,不是朕的六科,不是大明的六科,反倒成了某些利益者的六科。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就悉数并进都察院内,让都察院的相应职权能增强,确保先前所定的诸多改动。”

    “!

    !”

    温体仁脸色微变,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天子竟然要趁此机会,裁撤掉六科,让科道合一,这简直是惊天动地之举啊。

    一旁作揖行礼的闵洪学,同样是这等反应,裁撤掉六科,让科道合一,这是震动太大了,只怕朝中的骂声和反对声会很多。

    见温体仁沉默不言,王承恩继续说道:“要是你觉得有什么难处,那朕着周延儒归京来办即可,你代替周延儒去各地清查……”

    “臣领旨!”

    听到这里的温体仁,不等王承恩讲完,当即便作揖应道,科道合一之事,他能感受到天子是谋划很久了,如果他不接下此等差事,那就失去了天子的信赖。

    相较于背负一些骂名,失去天子信赖和倚重,这才是温体仁所不愿接受的。

    “既然温阁老接旨了,那咱家就归宫交差了。”见温体仁这般,王承恩微笑着说道:“温阁老要好好办差,陛下对此事很看重的。”



    第三百四十一章 中央巡察

    

乾清宫。

    一缕朝阳透过窗户,穿过东暖阁,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手持朱笔,圈阅着所持奏疏的人名。

    都察院左都御史韩继思,神情复杂的垂手而立,对天子的召见,其心里很自然的就联想到,内阁次辅温体仁所呈奏疏,奏请科道归一疏,此事一经传扬开,瞬时就盖住先前联合请辞,都察院和廉政公署弹劾朝臣的风潮。

    “韩卿家,对科道归一是怎样看的?”

    崇祯皇帝圈阅着人名,没有抬头,对思绪万千的韩继思询问道:“朕听说这几日的内阁很热闹,韩爌他们,跟温体仁争执不休,甚至还起了不小的冲突。”

    臣能怎么看啊!

    韩继思心里暗暗叫苦,额头冒出汗珠,欠身道:“臣觉得科道归一,于朝于民来讲都是好事,朝中的言官御史过多,一些人虽说朝中命官,然却忘了本分,只想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科道归一则能很好的制约此风,限制职权,让都察院所辖职权更明确,这对监察百官,整顿吏治,维护法纪等事……”

    韩继思绞尽脑汁的说着,崇祯皇帝神情自若的听着,说起来科道归一,除对皇权有所好处外,还对都察院有着种种好处。

    科道。

    科道。

    尽管常混淆在一起,虽说两者的职权很相似,然却属两个系统,多数时候科道官所站位置相同,然涉及到一些特殊政治事件时,却都站在各自的阵营内。

    特别是牵扯到党争时,朝堂上的言官御史就是急先锋,就一项风评弹劾的权力,就像是一件大杀器,不管事情是不是真的,先把你名声搞臭了再说。

    就算最后查无此桉,可名声臭掉了,那想在朝堂立稳脚跟就不易了。

    文官的嘴能杀人。

    文官的嘴能诛心。

    “卿家能这样想,朕很欣慰。”

    崇祯皇帝放下朱笔,拿起那份圈阅的名单,看向韩继思说道:“尽管朝中的不少朝臣,对温卿所呈科道归一的奏疏,有着诸多的反对和不满,甚至大骂温卿是祸乱朝纲之辈。

    然朕却不那般想。

    看看近些年来,六科做的事情可谓丑闻不断,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却做了很多。

    既然有些人想利用所辖职权,做以权谋私之举,那就没必要存在了,毕竟国朝现在面临的问题很多。

    卿家先看看这份名单,朕打算将他们调进都察院。”

    说着,一旁服侍的王承恩,忙上前捧起那份公函,随后在崇祯皇帝的注视下,快步朝韩继思走去。

    温体仁所提科道归一,果真是天子授意的啊。

    韩继思垂首接过王承恩所递公函,不过心里却唏嘘起来,像这等大事,明知道会得罪很多人,就算温体仁是内阁次辅,他自己也没胆量做这件事情。

    让六科并进都察院,只怕是一个开始。

    “王印懋、陈焕、程正揆、张世雍、龙起宏、吴太来、潘曾韦、卜象乾、陈太来、柯元伯、申嘉允、黄熙孕、杨鼎和、曹晔、刘大垣、唐钱蕃、顔尹绍、涂必宏、房廷建、王含、冯家祯……”

    看着被圈阅的人名,韩继思双眸微张,上述这些人皆是辛未科的两榜进士,时下皆在各处观政,一些人在吏部那边,都圈定要下放到地方为官了。

    崇祯四年的科举,在忙碌的状态下安然结束,对这一届科举高中者,崇祯皇帝并没有多干预什么。

    毕竟想要谋改科举制度,并非朝夕所能办成的,与其做惹众怒的事情,倒不如逐步的渗透改变。

    像辛未科的状元陈于泰,榜眼吴伟业,探花夏曰瑚皆进翰林院,被崇祯皇帝下旨做些具体性事宜,待考察一番后再决定新的政务。

    “自吏治新规明确后,不提此次在朝清查出的事情,朕发现很多地方,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看向韩继思说道:“吏治不清,就算朕做的再多,朝廷做的再多,都无法改变大明的窘境。

    像内阁大臣周延儒、徐光启奉旨离京清查历年赈灾诸事、清查地方火耗,这终究只能做一次,不可能让他们长期远离中枢,去做这些本属都察院的事情。

    朕有意让这批新晋的两榜进士,到都察院出任巡察御史,直属于都察院左都御史,以中枢的名义,不定期的对地方展开巡察,就像当初在山西等地所做诸事一样。”

    “陛下,在当前这种朝局下,贸然做出这等举措,只怕会加剧朝局的动荡。”

    韩继思想了想,拱手作揖道:“何况所调进都察院的人,有不少在吏部那边,都已经明确要下放到地方去……”

    “加剧朝局动荡,事情就可以不做了?”

    崇祯皇帝重顿茶盏,皱眉道:“难道我大明的吏治不清,就不会加剧社稷动荡吗?这等简单的道理,你这位左都御史还不清楚吗?

    地方存在多少冤屈?

    地方存在多少弊政?

    地方存在多少纷争?

    如果这些现象都不存在,那我大明的吏治何至于此会这般?

    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大明每定一届两榜进士,都要挑选一批补进都察院,就专司中枢巡察之事。

    朕就是要通过这些两榜进士,来好好的去各地看看,去各地深查,把那些不法事全都查清楚。”

    中央巡察,是崇祯皇帝所定的一把利器,他要通过一批刚进仕途的新人,去对付官场的老油子,特别是那些隐藏极深者。

    哪怕所派的中央巡察队伍,一半以上都没能查出什么,可剩下的那部分能查出问题,也是能解决不少问题的。

    刚迈进仕途的官员,还没有被大明官场的风气所沾染,或许在这过程中,会有一批堕落下来,可依旧坚挺的那部分,就是值得信赖的臣子。

    “这件事情就这样定了。”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待这批官员补进都察院后,就到山陕两地去,给朕明察暗访,看看有多少不法事,看看有多少漏网之鱼!

    ”



    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北之争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极好的诠释了当下的大明,法纪失去震慑和约束,就会让吏治崩坏,继而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大哥,您说钱谦益他们,为何要设宴邀请我等?”吴襄一身便服,骑马前行,不解的看向祖大寿询问道。

    “据我所知,这帮东林党人最瞧不起的,就是我等武夫出身吗?莫非是想通过咱们提督衙门,做些什么事情不成?”

    “瞧不起归瞧不起。”

    祖大寿神情冷峻,似笑非笑道:“不过迫于当前漕运的变动,特别是天津那边持续的开海通商,导致江南诸省的海贸收缩不小,所以他们就想做些事情。

    现在琉球镇那边,以郑芝龙为首的群体开始势起,替朝廷把守着海疆要镇,使得进出大明的欧罗巴各国海商不断增多。

    这帮东林党人啊,嘴上仁义道德,实则却都是利己者。

    何况他们背后站着的人,都是士绅、大地主、海商,你说他们这个时候,选择邀请我等能为了什么?”

    “为了银子!”

    吴襄嗤笑道:“跟我心中所想的一样,不过钱谦益他们邀请我等,又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呢?

    虽说咱们提督衙门掌着漕军,可漕运大权却在漕运总督府,充其量在调度漕军上,我们能做些事情。”

    “有这些就足够了。”

    祖大寿双眼微眯道:“现在得天子支持的开海地域,除了天津直隶州外,也就登来两府做得较深些。

    像辽东所明确的诸港,只能跟天津港进行对接,北上的欧罗巴各国海商,根本就无法前去这些港口。

    如果咱们漕军这边,要出现一些问题的话,继而影响到漕运调度,那朝廷是否会多开辟些地域,增设海贸航线?”

    吴襄脸色微变。

    对祖大寿所讲的这些,吴襄先前从没有想过,如果漕军该出现任何问题,继而影响到漕运调度,那他们必然会受到严惩。

    毕竟漕运的重要性,吴襄心里是清楚的。

    尽管现阶段的大明,在对外开海通商一事,已有锐不可当之事,但海贸航线的开辟和运转,却并没有影响到漕运。

    恰恰相反,因为天津直隶州的持续发展,使得内运河经济命脉不断增强,以从江南诸省治下,北上运输大批瓷器、丝绸、茶叶等海外紧俏品。

    淮安府城,某处会馆内。

    祖大寿、吴襄在几名青衣小厮的引领下,走进这装潢奢华的正堂内,以钱谦益为首的十余众人,纷纷从官帽椅上起身,笑着朝祖大寿他们走来。

    “祖提督能屈尊赴宴,老夫心里甚是欢喜啊。”

    钱谦益面露笑意,向祖大寿伸手示意道:“祖提督请上座,今日我等以酒会友,不说别的,就聊些家常,想来祖提督也不会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