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3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机处。

    “辽地整体局势的变动,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算是稳定了。”

    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看向王洽、王在晋他们,“虽说到现在东江军那边,还没传来相应的军报,不过朕预测辽地的格局,短期内不会再改变了。”

    王洽、王在晋、黄立极、傅宗龙一行,无不点头表示认可,建虏此战蒙受此等损失,就算想纠集大军再攻,那也是有心无力的。

    枪炮一响,黄金万两。

    过去辽地所生的战事,大明都支出诸多的粮饷,同样的道理,建虏那边支出的粮饷,只怕也不会少。

    “朕这次来军机处,是想商榷增设水师建设一事。”

    看着众人的反应,崇祯皇帝开口道:“针对此次辽东整体战局的分析,想必军机处这边也明确了吧?

    不管是辽西那边的战事,还是辽南这边的战局,亦或者是东江军所展开的战局,水师所发挥出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

    像孙承宗所领辽前大军,趁着辽南局势动荡时,展开海陆协同作战,对建虏所窃辽西之地发动攻势。

    像李自成所领辽东义军,在辽南治下活跃之际,刘兴祚所领东江军,趁势对辽南展开的袭扰。

    过去国朝对水师建设,太过保守,太过消极,以至很多时候明明有机会进取,却最后白白错过战机。”

    公事房内陷入沉寂之中。

    王洽、王在晋、黄立极、傅宗龙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对天子所讲之言,无不是陷入沉思之中。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并没急着出言催促,对增补水师力量一事,他是志在必得的事情。

    特别是天津持续开海,辽东诸港的明确,为预防日后可能形成的海上威胁,大明北方设立成建制的水师力量,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发展大明的海上力量,是极其耗费粮饷的事情,仅靠内帑的供应不行,崇祯皇帝要从国库这边,争取到相应的份额。

    时下大明财政危机初步缓解,将国库里的宝贵银子,投进能见到回报的领域,是崇祯皇帝要做的事情。

    “陛下,臣以为此事当办。”

    王在晋沉吟片刻,上前作揖道:“正如陛下所言的那些,在过去那场辽地战事中,水师所发挥的成效很明显。

    如果能增强觉华岛所驻水师,在天津、登莱两地,恢复相应的水师建制,一旦辽地出现风波,国朝可通过多地水师,调遣相应的援辽兵马,运输相应的粮草、火铳、火炮、军械等物。”

    “臣附议。”

    “臣附议。”

    黄立极、傅宗龙、杨文岳、丁启睿,杨嗣昌几人,纷纷作揖附议道。

    作为崇祯皇帝所选的大臣,虽说他们多是出身旧官僚群体,但是对军事层面的见解,远比其他文官要看得更透彻。

    在崇祯皇帝所挑选的帝党成员,没在朝形成规模以前,需要王洽、王在晋他们,扛起军机处的重担,推动所定谋划的稳步落实。

    王在晋、黄立极他们,所能看到的增补水师力量,仅限于辽地的诸多谋画,他们没有想到崇祯皇帝,增补水师力量,也有预防海上威胁的层面。

    毕竟随着开海通商的扩大,乘船北上的欧罗巴各国势力,在领教大明的繁华后,是否会生出觊觎之心,是谁都吃不准的。

    对这些披着绅士外皮的狼,崇祯皇帝可从没放松过警惕,不然也不会叫郑芝龙担任琉球镇总兵官,筹建汉盟势力,此后还在京城聚拢勋戚群体,推动联合海贸诸事,大明的开海通商不能单纯倚靠某一群体。

    “陛下,臣有些担忧。”

    王洽上前作揖道:“增设水师力量,那必然会耗费大量粮饷,就当前国朝的情况,虽说国库缓解不少。

    可想要促成此事的话,只怕内阁、户部、兵部等有司衙署,会对此持反对意见,如果说……”

    “那军机处就不能据理力争吗?”

    崇祯皇帝挥手打断道:“军机处总揽平叛事,时下国朝是收复辽西不假,可其他疆域都收复了吗?

    建虏叛乱镇压了吗?

    这么多事情都没解决,军机处站在平叛的角度,为后续镇压叛乱,收复失地,提前做出相应的谋划,他们以何种理由去拒绝?

    难道他们不想看着国朝,镇压建虏叛乱,收复辽东失地吗?”

    王洽沉默了。

    “陛下英明。”

    杨嗣昌上前作揖道:“依王枢辅所言,增补觉华岛所驻水师,增设天津、登莱等地水师,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毕竟国朝收复辽西旧土,但猖獗的建虏八旗,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必须要提前筹谋才行。”

    这个杨嗣昌,就是会说话啊。

    看来把杨鹤放掉,永不录用,也算是做了正确的事情。

    崇祯皇帝嘴角微扬,看着杨嗣昌说道:“既如此,那增设水师力量一事,就着杨卿具体操办吧。

    朕决意增设辽西水师,驻守觉华岛,以郑芝凤为副总兵官。

    增设金州水师,驻守旅顺口,以金州总兵官李明忠兼领。

    增设天津水师,驻守天津,以天津将军卢象晋兼领。

    增设登莱水师,驻守蓬莱,以沈志祥为副总兵官。

    增设东江水师,驻守皮岛,以左良玉为副总兵官。

    这件事情尽快形成章程,呈递到御前着议,倘若朝中有司质疑此事,到时卿家逐一进行协商。”

    “臣遵旨。”

    杨嗣昌当即作揖道。

    发展大明海上力量,就必须徐徐图之,一步一个脚印,先实控近海领域,逐步扩建各建制所辖海船。

    期间不断培养海军人才,逐步扩张造船业,引领造船技术的变革,等到大明具备远洋的力量,那才是大明海军横空出世之势。

    先用区域水师的概念,把大明先前所欠的历史账补齐,埋头苦干夯筑根基,这远比搞一些噱头要来的实际多了。



    第二百九十三章 春闱

    

乾清宫。

    “皇爷,这是川海总会所呈奏疏。”

    王承恩捧着一摞奏疏,神情恭敬道:“章谨忠他们在北直隶治下,顺利筹建起一批产业分会,涉足冶炼、纺织、建材、琉璃、造船等领域。

    【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yeguoyuedu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这些产业分会的区域驻地,依据各领域的情况,分驻在直隶所辖各府县,而各级的产业分会,也都已筹建起来。”

    “效率还真是够快的。”

    崇祯皇帝拿起一份奏疏,翻阅起来:“直隶境内的产业分会,能顺利筹建起来,那官办诸厂一事,就能跟着铺设起来。

    现在这些产业分会,愿意参加的群体多吗?

    章谨忠他们,所筹谋的规模化工坊,主要倾斜于哪些领域?这些事情你们内厂,可都要替朕盯紧了。”

    王承恩低首禀道:“保定府和天津直隶州两地,参与各产业分会的群体很多,像地方的士绅、商贾等,都是私下联合参与的。

    据章谨忠他们所言,上述两地受直隶巡抚卢象升、天津知州陈延生的影响,都见到地方工坊的盈利,所以响应的人很多。

    当前川海总会在直隶所设分会,倾斜于冶炼、建材、纺织、造船这些产业。

    毕竟当前北直隶各府县,在直隶巡抚卢象升的治理下,正整饬驰道、整修水利等设施,而天津开海之势很强,纺织、造船等领域需求很大。”

    一个个都是精明的很啊。

    崇祯皇帝脸上露出笑容,对直隶境内的士绅、商贾等群体,所倾向于的这些领域,他一开始就预料到了。

    别看大明奉行重农抑商,只是民间的工商业发展,主要涉足的群体,就是这些有社会背景的群体。

    重农抑商,主要针对的是底层百姓。

    不想让这些免费劳动力,影响到国朝层面的农业产量,还有就是不想工商业的蛋糕,被一些拼出来的底层分走。

    毕竟蛋糕就这么多,进来的人多了,那能吃到嘴里的就少了。

    川海总会所呈奏疏,崇祯皇帝一封封的看着,对章谨忠他们的能力给予肯定。

    能在这般短的时间,就将相应框架筹建起来,这代表着一个好的开始。

    “就当前的形势来看,章谨忠他们做的还算不错。”

    崇祯皇帝面露赞许道:“和汇通票号等处的合作,配合的也很缜密,就先让他们这样发展吧。

    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直隶治下有家底的群体,不可能就这么一些,多数的人知晓此事,只是对官办诸厂一事抱有警觉。

    那就先看保定府和天津直隶州两地,所谋定的那批官办诸厂,能否见到实际利益,吸引到这些群体了。

    内厂要做好相应监察,此外告诉章谨忠他们,在直隶所设诸产业分会,内部运营、监察、财会等领域都紧抓起来,敢出现问题绝不轻饶。”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道。

    走原始化工业化这一路线,在大明算是摸着石头过河,崇祯皇帝所能做的,就是通过拉动内外需,来刺激治下诸群体筹建规模化工坊。

    像西山所筹的军工产业,像直隶境内的基础建设,像天津的开海通商,像明确的联合海贸,通过这些主动的政策,来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只要工商业能繁荣起来,那就能带动大明逐步改变,特别是新制钱的流通,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相应的增强,这对国库创收很有帮助。

    国库和内帑的银子,崇祯皇帝分的很清楚。

    该是国库增收的新财源,就归国库。

    该是内帑增收的新财源,就归内帑。

    “司礼监这边,收到卢象升、陈延生的密奏没?”

    崇祯皇帝拿起御笔,看向王承恩询问道:“遴选的那批吏员,在密赴辽东前,朕要见见他们。”

    “还没有。”

    王承恩垂首道:“许是这两日就会呈递进京,司礼监这边收到,会第一时间呈递御前。”

    “嗯。”

    崇祯皇帝应了一声,就伏桉忙碌起来,要做的事情太多,要处理的朝政太多,哪怕有内阁分担不少,可有不少事情,是需天子定夺的。

    现在大明的维新幼苗,算是被崇祯皇帝小心的培育出来,想要叫这颗幼苗成长,还要不断地浇水施肥,还要避免被人连根拔起。

    “皇爷,内阁首辅韩爌求见。”

    处理了十几封奏疏,殿外候着的宦官,走进殿内禀道。

    “宣。”

    崇祯皇帝放下御笔,将那些奏疏推到一旁,“王伴伴,将这些奏疏发到司礼监,按批示送到各处。”

    “喏。”

    王承恩忙上前拿起奏疏,便转身朝殿外走去,和走进殿内的韩爌打个照面。

    “韩卿,此次进宫觐见,所为何事?”见韩爌过来,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神情澹然道。

    “启禀陛下,是为春闱一事。”

    韩爌拱手作揖道:“时下已是正月末,礼部这边多次呈递奏疏,要尽快拟定此次春闱……”

    把春闱给忘了。

    崇祯皇帝放下茶盏,双眼微眯起来,三年一届的科举,也到了在京召开会试,遴选相应学子的时候了,会试结束后,所选中的那批读书人,还要参加殿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