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3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近期朝堂上生出的变动和风波,特别是火耗归公一事出现后,叫周延儒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如果说能抓住这次机会,替天子狠狠打击朝中有司官员的气焰,那他在天子心目中的地位,必然就会变得稳固起来。

    所以周延儒隐藏着的獠牙,要彰显出来了!

    (本章完)



    第二百六十二章 标准化的肇始

    

庙堂上所生是非,崇祯皇帝不想过多分神去管,权谋算计也好,党争不休也罢,并非他三言两语,就能扼杀掉的。

    从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就愈演愈烈的党争,已然渗透进大明的每一寸地域。

    人心,终究是这世间最难看透,最难猜透的。

    屁股坐在什么位置上,就代表着嘴上要讲什么话,皇权和臣权之争,处处都会彰显,处处都会爆发。

    时下崇祯皇帝所关心的,是辽东战局的推进,刘兴祚率领东江军参战,在辽南积极开辟第二战场,也宣示辽东战局迈向新的阶段。

    涉及前线战场的军事指导,远在千里外的崇祯皇帝,能做的可以说微乎其微。

    毕竟前线战局的变化很快,不清楚这些变化,就贸然给奋战前线的将校,下达所谓军令进行约束,那只会适得其反。

    微操指挥这等事情,崇祯皇帝绝不会去做。

    西山。

    “诸卿,当前辽东局势动荡,对各类火器、火药制品、军械等需求量,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加。”

    在众人的簇拥下,崇祯皇帝神情严肃,边走边说道:“武备院所辖军工产业,必须在确保产量的前提下,保障每件出产的质量才行。

    这是红线,绝不能有任何纰漏。

    朕知道你们的压力很大,但奋战在前线的将士,那都冒着被杀的威胁,所以要帮助他们武装起来。”

    焦勖、宋应星、毕懋康、王徵这批武备院的英杰,一个个都神情严肃,辽东那边经历怎样的战况,他们这些人都是清楚的。

    自从辽东开始出现战况后,军机处所汇总的相应案牍,崇祯皇帝都会谴派王承恩、方正化等心腹太监,向焦勖、宋应星等武备院高层简述,以此敦促他们多多生产。

    当前围绕西山一带,筹建起诸多规模化工厂,尤其军工产业发展最为迅猛,毕竟所需的火器、火炮、军械、甲胄等需求太高了。

    奋战在山陕和辽东的诸军,拱卫在京畿的诸军,单单是崇祯皇帝所实控的军队,都是极为庞大的存在。

    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需求!

    来到一处生产车间,宋应星走上前,正色道:“陛下,这就是前段时间,我武备院集中力量,尊奉陛下所明旨意,进行研制的几款木制车床。

    参照不同生产的所需,生产出的这些木制车床,会被分配到不同产业线,参与到实际生产中。

    只要再给武备院一些时间,臣等皆能向陛下保证,所辖军工产业的各项产量,都能得到大幅提升。”

    宋应星的话在耳畔回荡,崇祯皇帝锐利的目光,盯着眼前那一台台尚未完成组装的木制车床上,不少匠户神情紧张的站在一旁。

    眼前摆放着的这些木制车床,看上去是那般笨重和简陋,倘若放在后世的话,甚至连残次品都称不上,只能称之为破烂。

    只是对当前的大明来讲,却代表着朝向标准化生产,迈出最关键的一步。

    不管是做任何事情,往往都是头三脚难踢,毕竟大明先前并没有这些,一切都是宋应星他们摸索着来的。

    宋应星、焦勖、毕懋康这些人,见自家天子沉默不言的站着,一个个内心深处难免紧张起来。

    为研制这些木制车床,武备院可没少耗费银子。

    每个构件都是反复推敲和试验的,包括各项尺寸的明确,不同规格的刀具,不同刀具的分类,不同规格的砂盘等等,这一项项试验下来,银子就像是流水一般。

    “朕不仅给你们时间,还会再给你们银子。”

    在众人紧张之时,崇祯皇帝转过身来,开口道:“武备院所涉足的诸多领域,朕只是粗懂一个皮毛,关键还是在于你们。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具体如何钻研,朕不清楚。

    但朕希望武备院上下,能够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耐下心的好好从事这些所涉足到的领域。

    大明今后能否改变,能否中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看你们武备院这边,能钻研出多少新的东西。”

    “臣等谨遵上谕!”

    宋应星、焦勖、毕懋康他们纷纷作揖应道。

    涉足科技领域的探索和发展,根本没有任何捷径可以借鉴,唯有持续不断的钻研,持续不断的砸银子。

    崇祯皇帝能做的事情,就是将所知的那点皮毛,讲给宋应星、焦勖这些大明英杰,让他们聚在一起,心无旁骛的从事各种研究。

    和西洋传教士相互探讨,尽可能多的碰撞出火花了。

    此外崇祯皇帝就是不断地掏银子,避免武备院缺少银子的支持,而被迫陷入到停滞不前的状态。

    武备院所钻研的领域既然做了,就不能半途而废掉,不然崇祯皇帝就亏大了,前期投入的银子全打水漂了。

    “关于膛线机的研制,进展的怎样了?”

    从车间里出来,崇祯皇帝看向毕懋康,询问道:“据勇卫营、神机营等处所传军报,配发的那些燧发火铳,在战场上起到的成效不错。

    不过在朕看来,燧发火铳只是一个开始,朕所讲的线膛燧发枪,会给火器带来全新的突破和改变,包括弹药的改变。”

    “臣……”

    毕懋康眉宇间流露出些许低落,拱手请罪道:“臣还没能钻研出来,刻画膛线一事,难度太大,需要攻克的难关太多。

    即便是手工进行刻画,残次品依旧是居高不下,臣……”

    “好啦,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崇祯皇帝见状,笑着宽慰道:“卿家所做的事情,其中难度有多大,朕心里是清楚的,没事,慢慢来,朕有信心,卿家一定能做好的。”

    现阶段西山所取得的成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靠崇祯皇帝堆银子,给堆出来的,一旦说失去了银子供应,那很多涉足的领域,必将会陷入到停滞不前的境遇。

    但是那又能怎样呢?

    想叫大明实现改变,不走这条路,根本就无路可走,就算银子出现问题,崇祯皇帝也会想尽办法去解决,而不是砍掉武备院所涉足的领域。

    (本章完)



    第二百六十三章 党争版吏治革新

    

崇祯皇帝开始缺银子了,西山体系、直隶建设、天津开海、京营重建、辽东供需、诸厂孵化……

    太多消耗钱粮的谋划,前期落实的阶段,皆是靠内帑调拨供应的,这些都是以‘百万两’为计去投的。

    现在围绕大明北方诸省的改变,开始脱离原有的历史轨迹,不再像原先那般乱糟糟,已然有了乱世下复苏的迹象。

    这是好事。

    诸多谋划的前期整体奠基,依靠内帑持续供应,算是夯筑牢靠了。

    时下只要大明北方不乱,边地不受建虏和蒙鞑的侵袭,将此发展势头保持下去,那北方诸省的内循环,就可以逐步形成,并开始稳固起来,依靠天津这处对外口岸,给北方持续输入活性血液。

    “李自成、刘兴祚啊,千万别叫朕失望啊。”

    看着内帑的各项支出,各处所取的进展,崇祯皇帝感慨道:“朕的很多身家,先前都持续稳定的投下去了,能否持续调节大明北方诸省,就看你们在辽东所取进展了。

    遏制住建虏扩张势头,最后竟靠你们来保障了。

    王伴伴,近期军机处和司礼监,但凡有辽东的奏报,都第一时间呈递御前,不得有任何延误。”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道。

    崇祯皇帝放下奏疏,看向御桉上所铺舆图,以北直隶为核心,附带山西、辽前、山东、河南等地,一条条呈现接替四散的红线,在各处清晰的标注着。

    只要接下来这两年间,大明不再受战乱侵袭影响,这些经济振兴的谋划,算是真正生根发芽,并给大明带来持续的改变。

    唯一不可控因素,就是黄台吉所领建虏八旗。

    毕竟建虏能侵袭大明关内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所以能否破坏建虏八旗,原有的扩张趋势,就成了重中之重。

    被破坏了,那黄台吉就无暇绕道侵袭大明了,要面对所遇混乱秩序,力求他那尊奴酋之位不动摇。

    未破坏掉,那黄台吉统御着建虏八旗,经短暂休整以后,就会发挥耕战一体的优势,再度靠侵袭大明来回血。

    至于毗邻大明北疆的诸部蒙鞑,受张家口榷关、宁远榷关等先后开设,能通过贸易获取日常所需,短期内不会对大明发动侵掠行为,除非草原出现严重雪灾,但现阶段能确保基本稳定。

    大明所重开的那批榷关,皆被崇祯皇帝层层设立屏障,使得其牢掌在朝廷手中,这也给国库增扩了稳固财源。

    当崇祯皇帝思虑辽东战局,思索大明今后发展之际,彼时的内阁这边,却受周延儒、韩继思的影响,陷入另一种境遇下。

    “眼下真是神仙打架啊。”

    周道登神情严肃,皱眉道:“这周阁老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联合都察院,竟连续弹劾六十七名官员。

    昨日跟首辅据理力争的场景,诸位也都看到了吧,只怕以后这朝堂上,不会像此前那般轻松了啊。”

    “谁说不是啊。”

    何如宠接着话茬,感慨道:“所拟吏治新规,都察院的韩继思他们,一直都在推行,现在内阁这边,陛下交由周阁老主抓,这摆明就是狠抓吏治。

    现在朝堂上是这种氛围,可乾清宫那边却没任何动静,很明显…周阁老的种种行为,都是得到默许的。”

    说这些话时,何如宠特意看看公事房外,又看了看沉默的钱象坤、吴宗达。

    其实此届的内阁,很有意思。

    看似东林党出身的韩爌,坐稳内阁首辅之位,内阁被崇祯皇帝赋予的权柄,也呈现不断递增的态势。

    只是有温体仁、毕自严、徐光启、周延儒几人,分管一摊子天子所授要务,使得其首辅之威,并不能于内阁做到说一不二。

    至于周道登、何如宠这些内阁大臣,所掌职权非崇祯皇帝亲授的,但也被韩爌指派负责一些差事,多数都是务虚向的。

    “只怕事情没那般简单啊。”

    钱象坤轻叹一声,看向周道登他们,“诸位,难道你们没有发觉,时下朝中局势的变动,开始有些似曾相识了?”

    公事房内陷入沉寂之中。

    钱象坤隐晦的讲出所想,周道登、何如宠他们,心里又岂会不知,这似曾相识之处,不就是当初天启皇帝御极时,倚重内廷太监魏忠贤,逐步在朝形成激烈党争嘛。

    可有些话能讲明。

    有些话不能讲明。

    党争,开始在崇祯朝复苏了。

    只是跟天启朝不一样,崇祯皇帝身边的那帮内廷太监,没有涉足外朝政务,相反却变相圈在某个圈子内。

    崇祯朝的党争,成了文官群体内部的对立。

    “希望这场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