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看向眼前的李邦华,说道:“若非有你们在山西,恐不知还会生出什么乱子。

    就肆虐的流寇势力,一旦知晓山西之乱,那必然会大举侵掠山西,到时整个山陕之地,必将乱成一团啊。”

    “陛下谬赞了,这些并非臣等之功。”

    李邦华作揖行礼道:“若非有陛下之决心,恐整顿山西官场,不会取得当前的成效,山西也不会尽快平乱。

    只是陛下在山西那边,所追查的地方官较多,纵使是吏部这边,增补不少官员,以补上空缺,可山西”

    听着李邦华所讲这些,崇祯皇帝便知晓李邦华的心里,在担心一些什么,毕竟当前陕西那边,是那样恶劣的局势。

    一旦说有大批流寇叛军,侵掠进山西境内的话,恐针对流贼的平叛势头,就将会变得更为被动。

    这也是李邦华先行归京,而刘鸿训暂留山西,处理扫尾事宜的原因吧?

    山西这次闹的动静很大,牵扯到的层面很多,甚至治下的晋藩、代藩一事,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张之极虽说兼领理藩院尚书,不过有很多事情,并非是特设一个新衙署,就能立时得到解决的。

    特别是现阶段的山陕两地,那种复杂特殊的局势,真要是一股脑把事情都做了,那是会发生大麻烦的。

    想到这里的崇祯皇帝,看向李邦华,开口道:“先前为确保北直隶安定,朕特设直隶巡抚,罢黜宣府、保定、顺天等巡抚职。

    这势必会影响到山西的一些层面。

    所以朕打算更换山西巡抚,叫刘鸿训这位军机处大臣,兼领山西巡抚,坐镇山西平稳局势,扫平各府县的匪贼,治理好整个山西。”

    “陛下臣以为此议可行!”

    李邦华忙作揖道:“就山西治下各府县,当前这种复杂局势,朝廷的确需要谴派重臣坐镇。

    然谴派的重臣,必须熟悉山西情况,不然没有把握好方寸,恐整个山西境内,又将会引起新的风波。”

    奉旨赶赴晋地查桉,期间所经历的种种,叫李邦华见到了很多,也叫李邦华想了很多,这间接也叫他改变一些。

    见自己的想法,李邦华非但没有反对,相反还很支持,崇祯皇帝略有诧异,不过心里想了想,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第一百七十七章 磨砺(1)

    

大明其实并不缺能臣干吏,亦不缺敢为社稷而死之辈,怎奈党争二字,却叫官场变成了大染缸,叫天下失去了秩序,身处这等环境之下,渐渐的,一些人心死了,开始跟着和光同尘了。

    想要拯救摇摇欲坠的大明,并非是简单的开源节流,解决大明财政危机,另一个根本所在,就是在人上。

    大明的官群体,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并不能简单的去用,非黑即白去定义,毕竟人性是复杂的。

    山西那边的事情,想要得到有效解决,还需些时间去走流程,崇祯皇帝心里并不希望,刘鸿训留守山西,有任何官面上的质疑。

    刘鸿训是有能力的,有治国之才,然性格有些刚正不阿,不擅权术算计,就时下朝堂风气,并不适合待在朝中。

    恰恰是派到地方上去任职,或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也就是刘鸿训这个人,并不在意个人荣辱。”

    看着李邦华离去的背影,崇祯皇帝轻叹一声,“但凡是换一个人,即便曾被受牵连免职流放,但曾经是那般的高位,现在却要屈就一地巡抚,恐此事亦不少说通。”

    刘鸿训就任山西巡抚一职,若是能顺利推进下去,对崇祯皇帝的整体谋划,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整顿山西官场。

    恢复山西秩序。

    设立赈灾行署。

    能将这些方针落实下来,那山西就不会再乱下去,这为后续平叛流贼,减轻陕西方面压力,试行所谋的一些新政,都夯筑了一些基础。

    不过山西若能变好,那对整个平叛流贼的局势,却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毕竟山陕紧挨着。

    一个是全国性的。

    一个是地方性的。

    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讲,刘鸿训就任山西巡抚,都能起到不同的作用,这也叫崇祯皇帝坚定决心,必须叫此事尽快落成。

    “皇爷,直隶和山东两地,所设的赈灾行署,呈递了几封奏疏。”王德化捧着奏疏,走进东暖阁,作揖行礼道。

    “呈上来。”

    崇祯皇帝言简意赅道。

    近期所出风波不少,叫崇祯皇帝很忙,虽心中对赈灾行署很重视,但有些事情吧,还需倚重的大臣来办好。

    “袁卿这边,所取得的成效,还是够大的嘛。”

    接连看过几封奏疏,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受灾的那些府县,都先后募集不少的赈灾吏员,这给官府赈灾,减轻不少压力。

    这一点,反倒是卢卿落了下风。

    对了,王伴伴,先前内厂这边,派人去找的人,都找到了没有?”

    说着,崇祯皇帝想起一件事情,看向王承恩就询问起来。

    身为一国之君,要处理的政务很多,要谋划的事情诸多。

    崇祯皇帝不可能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某件事情上。

    “皇爷,都找到了。”

    王承恩微微欠身道:“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几人,皆已护送到大名府,并交于卢巡抚调教。

    皇爷先前所讲之言,是奴婢在内厂所选可靠之辈,陈述于卢巡抚的,期间没有出现任何差池。”

    “嗯,朕知道了。”

    崇祯皇帝点头应道,随后将手里的奏疏放下,想了想,伸手对王承恩说道:“以后两地赈灾行署,再呈递奏疏的话,要第一时间呈上来。”

    “喏!”

    王承恩当即应道。

    身处这等混乱秩序下,想要改变一些走势,叫大明不那般继续堕落,就必须要去做些什么。

    培养人才,是崇祯皇帝明确的谋划部署。

    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方以智,陈子龙,夏允彝这些人也好。

    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这些人也罢。

    都算是被崇祯皇帝聚拢到一起了。

    直隶和山东两地,所筹建的地方性赈灾行署,就像是一座淬钢的高炉,在一次次的赈灾之中,包括预防灾害降临,要做的诸多基础建设,就是锻打磨砺他们的过程,谁能承受住这些,真正能有所改变,那崇祯皇帝就会将他们简拔起来,哪怕这个过程会慢一些,但所处的位置,绝对是位卑权重,且极其重要的存在。

    “该做的事情,朕都做了。”

    崇祯皇帝轻呼一声,澹笑道:“机会摆到他们面前了,是否真的想晋升上来,就要看他们自己了。”

    相比较于阎应元这些人,对李岩、牛金星这帮人,崇祯皇帝还是保留着警惕性的,毕竟都是跟随流寇造反的家伙。

    若是能调教出来,那就调教出来。

    若是调教不出来,那就秘密处决。

    李自成这个造反头子,都被转移到辽东境内,就算牛金星这些人,确实有些本事,但自己不能用,崇祯皇帝为何要留下隐患。

    “从今日起,你们几人,负责登记造册的筹备事宜。”

    卢象升神情严肃,看向牛金星、李岩这些人,正色道:“通过这些时日的赈灾,本抚发现不少府县治下,存在比较严重的藏匿人口的迹象。

    并且在这过程中,还发现有不少的冤假错桉,想要将这些问题解决,就必须从源头进行解决。

    不要小看你们要做的差事,虽说过程很是枯燥,但却是稳定地方秩序的根本,是后续组织这些人手,在直隶治下各府县,筹建水利设施,整修驰道的关键。”

    “学生等明白!”

    李岩、牛金星、宋献策、顾君恩等人,当即作揖行礼道。

    能待在直隶巡抚身边,去做这些繁琐的事宜,且直隶巡抚还这般重视,对待他们来讲,肯定是会好好做的。

    先前的他们,所处的境遇是黑暗的,是没有活路的,只能浑浑噩噩的活着,可现在却有一个能晋升的机会,那他们必然是要好好表现的。

    “都下去忙吧。”

    卢象升摆手道:“等你们都忙完手头事宜,本抚再明确谁来担任吏长,领导着你们做好此等要务。”

    “喏!”

    李岩、牛金星、宋献策、顾君恩等人,眸中皆闪烁着精芒,齐声应道。

    相比较于小小的吏长,并非是他们所想争的。

    他们真正想争的,其实是天子所亲言特设的赈灾行署,毕竟能在地方赈灾做出成效,那肯定能在赈灾行署,呈递御前的奏疏中,对他们提及一二,哪怕只是一言,都有可能叫他们逆天改命!



    第一百七十八章 磨砺(2)

    

李岩、牛金星他们走了,不管是为那些小心思,还是真想救民立志,他们的命运已然改变。

    “暂且等等再说吧。”

    在李岩他们离开后,卢象升轻叹一声,随后便拿起一份公函,神情凝重的翻阅起来。

    当前的卢象升,有着太多要做,要解决的事宜,赈灾,维稳,追查,掌权,肃贪

    上述的这些事宜,牵扯到的层面众多,涉及的群体很广,不是他戴上直隶巡抚的官帽子,就能张张嘴,讲几句话,便可以解决的。

    在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这些良政,没有从崇祯皇帝的嘴里讲出来前,地方上的很多情况,是不会改变性质的,卢象升这位直隶巡抚,也要拉一派,打一派,才能叫他坐稳这个位置。

    “希望派往山东的天雄军,能顺利解决白莲残余之事。”放下手中的公函,卢象升眉头微皱,囔囔道:“白莲余孽不能铲除,对地方的安定危害太大,特别是山东那边,是漕运重地,绝不能生乱啊。”

    想起自己在赈灾期间,所派的天雄军诸部,于各地所呈军报,卢象升的心情,就显得有些不是很好。

    白莲余孽蛊惑民心,扇动民情的能力,实在太强了,所活跃的河南、山东等地,近些年来灾情不断,苛捐杂税较多,摊派的三大饷不少,真要是来上一场波及较大的灾情,那必然会生出叛乱。

    时下的大明,山陕两地,辽东之地,那平叛都没取得实质性进展,若是其他地方,再敢闹出叛乱,对朝廷造成的影响太大。

    “陛下的决断,是英明的啊。”

    思绪杂乱的卢象升,看着眼前的公函,轻叹道:“想要稳定地方,就必须要从源头去抓啊。

    或许灾情的发生,是人所不能改变的。

    然在灾情没有出现前,积极整顿地方吏治,整修水利,整饬驰道,真正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就算灾情真的发生,哪怕涉及范围较广,若上述事宜能做好,那最少能减轻灾情危害。”

    崇祯皇帝所设赈灾公署,地方所明赈灾行署,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衙署。

    或许不被大明官群体所承认,但只要一地的最高官员,去抓这件事情,那后续的诸多延展部署,就能一步步落成。

    赈灾这个举动,是此后较长时间内,治理天下,稳定天下的一个主旋律。

    毕竟处在小冰河时期下,想要改变这一特性,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过去较长的时间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