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老臣更担心的是,杀进关内的建虏主力,在皇太极的统率下,到底是先东进,还是西进!!”

    到底是孙承宗啊,真不愧是明末督师啊!

    对当前的战局,洞察的很是到位,所提担忧也很中肯。

    西进京城,东进永平府,这是建虏所获的战场主动权,朝中的那帮大臣呢,也为此是争论不休。

    甚至还有一些大臣,提出朝廷放弃干预,叫辽东经略袁崇焕,来全权负责此战。

    对吹嘘出五年平辽的圆嘟嘟,为树立自己督师威仪,做出矫诏擅杀性情桀骜的毛文龙之举,继而导致大明于辽东一线,失去了一条侧翼威胁建虏的要线。

    崇祯皇帝是真的不敢,将所谓的希望,都寄托在袁崇焕身上。

    “孙卿,你可知晓,当前的朝堂之上,就此事而争论不休?”

    知晓己巳之变详情的崇祯皇帝,并没有正面回应,孙承宗所提见解,而是平静的说道:

    “东进、西进的本质,其实就是我大明的战守之论,而这也成了争吵的要点。”

    “孙卿,你是辅佐过先帝的老臣,若是熹宗皇帝,遇到政出多门的朝堂,应该会做出怎样的决断?

    还请孙卿,给朕解惑一二。”

    “陛下,老臣……”

    本只是探讨当前战局,可孙承宗在听闻崇祯皇帝所讲,眉头微蹙,脸上露出踌躇的神情,一时真不知该讲些什么。

    虽说他赋闲多年,然这几年间,朝中的局势如何,孙承宗还是知晓一些的。

    自眼前这位天子登基称帝后,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死了,横行一时的阉党被清算,先前被打压的东林党,再度起复。

    如今魏忠贤之罪,早已盖棺定论,而借清算阉党之义,起复的东林党,把持着朝堂的局势。

    他一个白身,眼下还真没资格妄议这些。

    “孙卿,可是觉得无处可说?”

    将孙承宗这般,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眸中却闪烁着冷芒,道:“那朕来说吧,这次建虏寇边,肆虐京畿要地。

    叫朕突然明白一点,这政出多门的朝堂,不要也罢!”

    轰!

    孙承宗心中大惊,脸上露出惊骇之色,他万没有想到,崇祯皇帝会讲出这些。

    “眼下朝中的这帮大臣,都在自己心中,打着各自的算盘!”

    崇祯皇帝有些激动,沉声说道:“想谋取相应的权势,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好照应自己的派系!

    嘴上仁义道德,背地里干的勾当,却叫人极为愤慨!!

    孙卿,你说朕要他们有何用!?”

    “陛下……”

    孙承宗难掩内心惊骇,对情绪激动的崇祯皇帝,垂首行礼道,想要说些什么,但却又说不出口。

    像方才所讲之言,真要传出宫外,只怕朝堂之上,又该生出波动了。

    “孙卿,你先别急着劝谏朕。”

    崇祯皇帝走上前,拉起垂首行礼的孙承宗,淡笑道:“朕下诏,将孙卿召回京城,是想叫你帮朕分担子的。

    朕先前太信任那帮文官了,以至于捅出这么大的篓子,还想着相互推诿,力求麻烦不上身。

    所以有些权柄,朕要集中收回来,孙卿,你先看看朕草拟的中旨,再想想,如何在朝中坚持自己的主张。”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伸手示意,在旁候着的王承恩见状,忙踱步朝御案走去,将那份打开的中旨捧来。



    第三章 诏命 戡乱救国

    

“孙公。”

    王承恩手捧中旨,恭敬的递到孙承宗跟前,说道,方才自家皇爷的表现,叫王承恩心里猜到,孙承宗必将得到重用。

    像这样的元老大臣,还是别得罪的好。

    “有劳这位公公了。”

    孙承宗微微点头示意,随后撩了撩袍袖,恭敬的双手接过中旨,抬头看向崇祯皇帝。

    “孙卿,你先看看吧。”

    崇祯皇帝微微一笑,伸手示意道。

    “老臣领旨。”

    孙承宗垂首行礼道,遂低头看了起来,然中旨上所写内容,却叫孙承宗双眸微张,脸上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自朕御极以来,唯恐大明这副千斤重担,在朕的手中出现任何差池,有负皇明列祖列宗。

    朕广开言路,纳谏言,清算阉党,勤政治国……然,肆虐辽东的建虏,已成我大明心腹之患。

    今建虏奴酋皇太极,率建虏八旗,绕开朝廷斥巨资,所修关锦宁防线,绕道蒙古,寇边侵我大明疆域。

    自边疆之患传至京城,朝中廷臣、京卿、言官御史等,对此却争论不休,朕虽想谏言,然朝堂不定,已动我社稷之本,故朕决意颁戡乱救国之诏……

    着命天津、登莱、东江等地,接此诏命,念大明之根,念大明之本,统属我大明锐士,进京!

    内阁,听此诏后,即刻明发上谕,钦此!”

    “陛下!!此诏万不可发啊!”

    孙承宗难掩内心震惊,捧着手里的中旨,双眸微张,抬头看向崇祯皇帝,急道:“建虏虽有肆虐我大明京畿重地之心,朝廷并非没有解围之机。

    然戡乱救国之说,岂能这般轻易讲出啊!

    此诏一旦在朝公布出来,必将引起朝中大动,且还将助长建虏嚣张气焰。

    而奉诏的天津、登莱、东江等地,千里迢迢率部驰援京畿,然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此诏于国朝来讲,并非好事啊!”

    孙承宗是在想不明白,做事睿智的崇祯皇帝,怎会下发这等诏命,一旦此诏公布,对当前的大明,无疑是一场大地震啊。

    “孙卿,你所讲的这些,朕都明白,朕也都想到了。”

    崇祯皇帝负手而立,神情淡然道:“此番建虏寇边,肆虐京畿要地,想击破建虏八旗主力,还是要靠戍守关锦宁之地的边军。

    不过此次对建虏之战,朕不打算,将军机要务再交给兵部,或者内阁独断了,他们太叫朕失望了。”

    回想起己巳之变始末,多少次摆在大明眼前,能提前结束这场浩劫的战,最后都因朝中局势,或个人意志而葬送。

    崇祯皇帝心里便知道,日后想重整破烂的大明,首要做的事情,便是收兵权!

    党争不休、吏治腐败的大明,想要做出改变,手里没有兵权,那就是空头皇帝,这对崇祯皇帝是必须出手解决的。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整饬朝堂也好,重塑官场也罢,亦或者开源节流等等,手里没有兵权,没有最高军事决议权,那所做一切都是徒劳。

    “陛下,您既然明白这些,那应该也清楚,就眼前的局势,当以稳朝局,调边军回援应对为主。”

    孙承宗听后,捧着手里的中旨,上前劝谏道:“若朝局不稳,则必影响此战走势,若真叫建虏抓住战机,导致更严重的危局出现。

    这对大明,对社稷来讲,绝非是件好事啊!

    以臣之见,此诏绝不可轻发,否则……”

    “孙卿!你怎不明朕的心思呢?!”

    崇祯皇帝轻叹道:“此番建虏寇边,这只是单纯的祸乱大明吗?这对我大明来讲,是一场浩劫!

    但同样也是一次涅槃重生的机会!

    倘若朕错过这次机会,不能收回一些权柄,于朝堂再创一部新衙署,那根本就改变不了大明现状!

    孙卿,朕只问你一句,若此战叫你负责此战,就算朝中局势动荡,能否保障我大明获取最终胜利!?”

    “臣……”

    孙承宗踌躇了,眉宇间生出忧色,看向神情坚定的崇祯皇帝,思索片刻后,正色道:“若陛下信臣,臣定能确保此战,我大明必胜!”

    “好!有这样的决心就好!”

    崇祯皇帝一甩袍服,看向王承恩说道:“王大伴,即刻持此中旨,去内阁,召六部、科、道等坐班堂官,向他们宣读此诏。

    朕在乾清宫,等着他们前来见朕!”

    “奴婢遵旨。”

    王承恩当即上前,对崇祯皇帝恭敬行礼道,随后小心翼翼的走到孙承宗跟前,双手接过这份中旨。

    “唉~”

    看着被王承恩拿走的中旨,孙承宗轻叹一声,心中却在思索,天子坚持发此诏,到底是为了什么啊!

    “曹大伴,派人去御膳房,给朕,给孙卿,简单准备些饭菜来。”

    见孙承宗这般,崇祯皇帝看向曹化淳,淡然道:“这几日,朕心忧边陲战局,根本就没有胃口。

    现在孙卿来了,朕也心安些许,算是有些食欲了,孙卿,你这一路舟车劳顿,也没好好吃饭吧?

    等会儿,咱们君臣先填饱肚子,稍候还有大事要做。”

    “老臣叩谢皇恩!”

    孙承宗忙垂首行礼道,在旁候着曹化淳,则弓腰离开正殿,前去安排殿外宦官,去御膳房传膳。

    “孙卿,无需这般多礼。”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走上前,拉起孙承宗说道:“趁着眼前无事,朕给你讲讲,朕发此诏,会面临那些困境吧。

    等群臣激荡之下,想劝谏之际,还需孙卿助朕一臂之力。”

    嗯?

    方才天子讲,准备趁势收些权柄,再创一部衙署,可自己又该如何帮天子?

    眼下朝中东林党势大,且还有不少天子信任的大臣,然天子都对自己这样讲了,那想来所谋之事,不小啊。

    孙承宗心里暗暗揣摩。

    “孙卿,你赋闲在家这些年,有没有在心中想过,将涉及大明紧急的军机要务,避开内阁、兵部这等衙署,从大明政局中摘出,以便朕更快的决断的想法?”

    崇祯皇帝边讲自己心中所想,边观察着孙承宗的神态变化。

    毕竟自己所谋之事,必然会在朝中引起震动,甚至还会引发所谓祖制之论,但想揽权,想平定流寇、建虏之患,这是必须要走的路。



    第四章 群臣直言

    

为了收权,崇祯皇帝精心筹谋,数日未去文华殿理政,自御极以来,这还是从没出现过的事情。

    为此朝堂是议论纷纷。

    然内阁那边,以韩爌为首的阁臣,可谓是扛着巨大的压力,毕竟当前的局势,实在是拖延不起啊。

    “韩元辅,眼下建虏攻破龙井关、大安口,蓟镇那边,短短数日间,更是向朝廷连上数道奏疏。”

    李标神情凝重,看向沉默的韩爌说道:“可朝廷这边却未拿出个章程,陛下又闭乾清宫不出。

    如今正值国朝动荡之际,您要主持大局啊!

    别的姑且不提,单说京畿一带,受建虏寇边之患,已人心浮动,若不出策安稳民心,则必生大乱啊!”

    “本辅岂会不知这些?”

    韩爌皱眉说道:“然当今局势,陛下未定根本,我等就算再急,难道就能解决吗?

    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劝谏陛下,重回文华殿理政啊!

    李学士,你深得陛下信赖,可否向天子上呈奏疏劝谏,本辅先前所递奏疏,陛下并未理睬!”

    此时的文华殿内,却陷入到一片寂静之中。

    李标并未接韩爌所讲,沉默的坐到自己的官帽椅上。

    而在殿内的周道登,何如宠,钱象坤等阁臣,或坐,或站,或深思,皆未接韩爌所讲之音。

    眼下北直隶局势动荡,建虏此番寇边进犯,绕开袁崇焕所督关锦宁防线,这对大明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