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尽管这些查抄的田产,分散在北直隶治下八府,但规模依旧是很惊人的。

    不过经过这次深层次整肃后,内廷名下的皇庄,将成为自己增加内帑收入的源动力,一些好的筹谋部署,也将在层级分明、职权集中的皇庄,一一落实下来。

    按照崇祯皇帝的构想,这打通上下职权、明确层级的皇庄,将在大内行厂的统管下,不仅要供养遗孤,还要变成大明的国营单位,跟十二监四司八局有关所属,筹建起相应的产业,帮助自己分担子。

    在大明财政出现问题的背景下,如何去有效开源,也是崇祯皇帝所要考虑的,没有银子支撑,想改变大明是断无可能的。

    “啪……”

    一道静鞭声响起,叫陷入沉思的崇祯皇帝回归现实,看着眼前排列有序的人群,仪仗错落有序的场面,崇祯皇帝内心深处唏嘘之念,难怪人人都想做这高高在上的天子啊。

    7017k



    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朝议(2)

    

以皇极殿为首的三大殿,是皇权的象征,除节日朝贺、特殊时期召开的大朝议,轻易不会启用皇极殿,像早朝、朔望朝多在皇极门、乾清门召开,也就是御门听政。

    看着眼前这座天启年间修好的皇极殿,崇祯皇帝的心里生出唏嘘; 说起来,皇极殿的前身奉天殿,后在嘉靖年间更名,这象征皇权的三大殿,就经历过数次走水焚毁之事。

    论及规模,天启朝修成的皇极殿,已不复先前的辉煌和规模; 然凭借此功; 权阉魏忠贤得到不少恩赏。

    有别于节日朝贺召开的大朝; 此次崇祯皇帝召开的大朝议,是因国朝所遇特殊情况,而特别召开的,所以礼仪流程与节日朝贺有所不同,但同样是非常繁琐的。

    至少在群臣山呼下,持天子剑,踩着丹陛,来到龙椅处的崇祯皇帝,亦是不由得轻呼一声。

    这大朝议的确彰显了皇权,但却也是件极为累人的事情。

    “……”

    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剑眉倒张,看着朝班所列群臣,听着礼部所撰之文,心里却想着其他。

    难怪自己的皇祖父、皇兄,都不愿上朝,就这种繁琐的事宜,别说是处理朝政了,累也能累死人。

    与鞑清的常朝不同; 大明是早朝、朔望朝同开,频率其实要更高的,然在一些有意识的抹黑下,却落了个鞑清皇帝更勤政的印象。

    纵使是三十年不临朝的万历皇帝,那也仅仅只是不召开常朝罢了,可大明的朝政,人家还是处理的,不然真这般长时间撒手不管的话,大明早就更换颜色了。

    就依着大明所设政治体制,内阁掌票拟,司礼监掌批红,部、院、寺等具体分管各领域事务,可以称得上是封建体制下的完美体现了。

    倘若大明没有小冰河时期的拖累,使得财政没有出现问题,被迫行拆东墙补西墙之事,就偏居一隅的建虏八旗,想借着甲申之乱,靠着大批汉奸走狗问鼎神州,那断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比烂的时代下,叫建虏给梭哈了; 也真是叫人无奈又好笑的。

    “启奏陛下……”

    王洽手持朝笏,走出朝班,所喊出的声音,在这皇极殿内回荡,叫思绪驳杂的崇祯皇帝回过神来。

    前戏总算结束了,真够长的。

    心里暗松口气的崇祯皇帝,提起精神,稳坐在龙椅上,锐利的眼神,扫视着殿内所站群臣,听着王洽所讲。

    “此次受建虏进犯,国朝蒙遭浩劫,于地方动乱,朝堂不一之际,陛下亲掌大局,颁戡乱救国之诏,设军机处,编练强军…更与建虏猖獗之际,为保皇明威仪,陛下御驾亲征,立皇储以稳国本,设辅政大臣以固朝堂……”

    听着王洽所讲之言,崇祯皇帝双眼微眯起来,回望过去发生的种种,就宛若是一场梦境般,在那种危局之下,其实他并不能确定,自己所做的那一切,是否能击败被皇太极统率的建虏八旗。

    毕竟就当时所处的局面,大明谈奴色变,敢真正向建虏亮剑血拼的军队,可谓是少之又少。

    不过叫崇祯皇帝再次做出选择的话,那他同样也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毕竟己巳之变发生的时间越长,那对大明造成的伤害更大,真熬到崇祯三年的话,不知还要死多少百姓,建虏要掠走多少人口、钱粮等。

    对不善生产的建虏来讲,掠夺走相应的生产资料,无疑壮大了他们的底蕴,也叫建虏八旗上下,更加崇尚战争,使得大明陷入到更被动的境遇下。

    “……今军机处奉陛下旨意,已对随驾出战的各部大军,奉戡乱救国之诏,勤王救驾的各部兵马、勇壮,完成相应的评功,还请陛下念社稷之重,行封赏,以向天下彰显皇明之威仪。”

    王洽当着皇极殿内群臣的面,向崇祯皇帝讲完所定之言,在群臣的注视下,手持朝笏,对崇祯皇帝行跪拜之礼。

    到自己了。

    见到此幕的崇祯皇帝,收敛心神,伸手示意道:“爱卿请起,此次国朝突遭变故,幸得我大明有忠勇者,念社稷之重,才得以在朕的指挥下,战胜猖獗的建虏,狠狠力挫了以下犯上的建虏。

    朕先前就曾讲过,于国朝,于社稷有功者,朕绝不加以吝啬赏赐,于国朝,于社稷有过者,朕亦不会放过一个。

    此次朕特意召开大朝议,就是要对那些给大明立下功勋的良臣、悍将、健儿、勇壮,给予相应的赏赐。”

    听着崇祯皇帝所讲的这些,位列朝班的阁臣、廷臣、朝臣等,那都露出各异的神情,心里生出不同的感触。

    在这等环境下,天子依旧强调有功者赏赐,有过者惩罚,这不得不叫韩爌、李标他们,下意识想到被扣押在诏狱的袁崇焕。

    而像王洽、李邦华、徐光启几位军机大臣,除了联想到袁崇焕以外,还想到了被天子下旨整肃的内廷皇庄。

    跟随在崇祯皇帝麾下,一块御驾亲征的这段经历,还有在军机处办差的经历,叫他们明显感受到天子的改变。

    这一刻位列皇极殿内的群臣,包括经传讲宦官,在皇极殿外所聚群臣,都等着崇祯皇帝下旨,宣读授赏圣旨了。

    ‘是不是都在等着朕下达旨意,宣读授赏圣旨,然后便结束这场大朝议呢?’

    看着殿内群臣的神态变化,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嘴角微微上扬,眸中闪烁着精芒,心里暗暗说道,只可惜事情没那么简单。

    难得召开一次大朝议,若是他的一些政治目的,不能借此机会明确的话,那岂不是白白浪费这次政治典礼呢?

    “在宣读授赏旨意前,朕有件事情要先宣读一下。”

    在一众群臣错愕的注视下,崇祯皇帝缓缓站起身来,手握天子剑,沉声道:“既然是召开大朝议,有些事情要先明确,若是这些事情,明确不下来的话,纵使是宣读再多的授赏,对那些战死的健儿来讲,也是不能安心的。”



    第一百八十二章 不讲武德的崇祯

    

崇祯皇帝的声音,在这皇极殿内回荡着,但却宛若一道惊雷,在朝班内的群臣耳畔炸裂开。

    在知晓天子要召开大朝议,朝中一应大臣都揣摩到,天子必然是带着其他深意的,不然绝不会这般大张旗鼓。

    现在他来了。

    韩爌、李标、周道登这些内阁大臣; 刘宗周、毕自严这些院、部、寺大臣,王洽、李邦华这些军机大臣,脸上露出各异的神情,心中暗自说着什么。

    即便是王洽、李邦华、周延儒、徐光启、温体仁几人,按理说他们常伴在崇祯皇帝身边,理应知道的更多一些,可此时崇祯皇帝所讲之言; 还是叫他们心里一紧,此事他们先前根本就不知情啊。

    “朕猜…在诸位卿家的心中,此时都在想朕准备宣读何事吧?”

    手握天子剑的崇祯皇帝,透过眼前晃动的旒冕,神情淡然,看着殿内所站群臣,朗声说道:“朕也就不打哑谜了,其实也没什么好讲的,就是先前建虏进犯我大明,为战胜以下犯上的建虏,而特设的军机处。”

    处在上下摆烂的大明,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崩坏的财政体系,其实有一件事情,是摆在崇祯皇帝面前,必须要设法解决的。

    那便是建虏、流寇作乱的军事问题。

    以内阁为首的大明政体,是以治理天下为主的,像处理军事问题; 尽管有兵部不假,但权力没大到能跟内阁抗衡的地步。

    涉及国朝安定的军事问题,尽管在大明的文官群体中,也不乏一些懂军事的文官,但多数还是不懂的,觉得看了几本兵书,就能指手画脚,但这不是崇祯皇帝所想要的。

    崇祯皇帝所想要的,是专门围绕军机要务而出谋划策,并跟内阁争取相应资源的军事策划、统属权力机构。

    按理说大明有五军都督府了,尽管被大明文官群体架空了,崇祯皇帝若真想达成这一政治谋划,直接启用五军都督府不就成了?

    何必又创设军机处呢?

    不是崇祯皇帝不想啊,实则是现实不允许啊,大明文官群体把持着兵部,将先前掌握权势的大明勋戚架空,这背后牵扯到多少利益?

    这么多年积攒的问题,想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可能吗?现实吗?

    崇祯皇帝没有多余的精力,也没多余的时间,在制衡朝堂的前提下; 去解开乱成一团麻的兵权问题。

    “…通过这次迎战建虏; 朕发现特设军机处,来专管军机要务,统属战局,能高效的上传下达。”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眼下肆虐辽东的建虏,肆虐山陕等地的叛逆,都是我国朝所必须解决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一种局面,朕需要重用军机处,来处理紧急军务,跟内阁,跟六部,跟地方,跟平叛大军嵌接。

    所以朕决意不撤军机处,何日大明平叛建虏、叛逆之患,何日再议是否裁撤军机处一事。”

    皇极殿内所站群臣,听到崇祯皇帝所讲之言,有震惊的,有难以置信的,有错愕的,也有激动的。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

    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宗周,神情激动的走出朝班,手持朝笏拱手道:“我大明从没有这等先例啊。

    再者说我国朝有内阁,有兵部,纵使有军机要务需要处置,那也是能得以解决的,军机处不能留啊!”

    “臣附议!”

    “臣附议!”

    跟着刘宗周的脚步,从朝班中冲出十余名朝臣,他们手持朝笏,拱手作揖,态度坚决的附议道。

    就因为一场建虏进犯的突发战况,已叫国朝出现不小的变动,甚至还闹出京卫都督府、九门提督这等特设机构,甚至内廷还出现了大内行厂、西辑事厂。

    在朝局扑朔迷离,袁崇焕被下诏狱,天子表现强势的背景下,外朝的文官群体,多数是不愿见到军机处常设的。

    什么时候平定叛乱,什么时候再议是否裁撤军机处,那要等到猴年马月去啊。

    崇祯皇帝瞅着刘宗周他们,又看了眼韩爌、李标他们,甚至在这个时候,皇极殿外也传来不少声音,被殿外宦官传讲下,那帮官阶不够进殿的文武大臣,当听到这个叫他们震惊的话后,一个个都表现得很是激动。

    这兵部的官员还算好一些吧,毕竟兵部尚书王洽、兵部侍郎李邦华,还在军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