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生命的觉醒-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办法,可要让它理解“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你讲一辈子,它也无法听得懂。

    无论如何,傍生道众生受限于傍生的躯体、愚痴的障碍,没有办法修行,是非常痛苦的!我们说过,在轮回之中,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傍生道的众生是我们肉眼最常见到的众生,所以我们不要有杀害之心,而要以慈悲之心来善待它们。

    知道了三恶趣众生的痛苦后,也知道贪嗔痴会导致种种恶趣的苦果,学佛时就要断除这些痛苦的来源,并对投胎在恶趣的众生产生强烈的慈悲心。

    人道中,依苦的性质,分为变苦(坏苦)、苦苦、行苦三大根本苦;另外还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僧会苦、爱别离苦、所恶临身苦、所求不得苦(求不得苦)等八种支分苦。

    三种根本苦

    一、变苦(坏苦)。我们在遭遇无常的时候,所有的平安快乐都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烦恼和痛苦。原本是安定的生活变得不再安定,原本是舒适的日子变得不再舒适,原本是享有权力名望的身份一下子变得没落贫贱。我们因为改变而尝到痛苦,这些状态称为变苦(坏苦)。

    二、苦苦。苦苦有点像祸不单行,或是说屋漏偏逢连夜雨。一种苦来了,还没受完,另一个苦又跟着来了。就好比一个家庭里,父亲失业了,母亲又生病,孩子还很幼小,没有钱付房租。这种前苦未去、后苦又来的情形,就叫做苦苦,也就是苦上加苦的意思。

    三、行苦。行苦是变苦(坏苦)和苦苦的根本。我们认为自己现在好像没有感受到痛苦,但实际上我们所享受或所作的一切都蕴含了痛苦的因。就像要得到一碗米饭,从播种、灌溉、施肥、喷洒农药等过程,不知伤害了多少小生命。巴祖仁波切说:“一碗糌粑,半碗虫。如果仔细想想,吃糌粑就好像在吃虫的粉末一样。”以此类推,我们吃饭、穿衣服、住房子、享受财富等等,其实都成了造罪业的因,而所作也都离不开造罪业的行为。所以,我们表面上幸福快乐的所有事物,其实都蕴含着痛苦的因,也都具有行苦的本性。

    八种支分苦

    人最切身的感受,一种发生在身体上,一种是产生在内心中。发生在身体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生、老、病、死四种苦,在内心产生的则是怨僧会、爱别离、所求不得(求不得)、所恶临身四种苦。

    一、生苦。每一个凡人都是从母体中出生的,出生的时候,母亲忍受失去生命的危险和痛苦生下我们。而人从入胎到成形出生时,在母胎中也会有种种不同的变化,受种种不同的苦,这些在佛经上有很详细的记载。当胎儿要从母体中出来时,不仅是母亲,胎儿也要忍受出生的痛苦。如果不幸,甚至会有母子都死亡的可能。虽然很多人都平安来到人世,也会为婴儿的来临而贺喜,可经历这种怀胎、出生痛苦的母亲和婴儿是要通过生命中险难的考验啊!

    二、老苦。人没有生而不老的。每一分每一秒,人类的细胞都随时在成长、变化、衰老。从历史上看,秦始皇遍求长生不老的仙丹,直到科学进步的今天也发明了许多抗衰老的药物。尤其是女性,更是难以接受年老的事实,所以市面上就有美容、化妆产品,或运用医学上的种种技术来保持人的青春美貌。实际上,不管这些技术或产品能维持多久的青春,只要还活着,人一定会慢慢衰老。

    人为什么那么怕衰老呢?因为人老了,除了青春美貌不再,体力也开始衰退了,眼睛变得老花,耳朵开始重听,牙齿慢慢动摇,头发转黄变白。慢慢地,脑筋也不清楚了,行动不再矫捷,愈来愈迟缓。当身体的精气神愈来愈衰弱,对死亡就有了恐惧。人老时最容易生病,年老的痛苦也会随着病痛而来。

    三、病苦。生病不是老人的专利。人是四大结合的肉身,一般人只要四大不调或是受外在感染,就会生病。病魔对人没有分别,从婴儿、幼童、青少年、壮年到老年,不管是贫贱还是富贵,只要一生病,就任凭医生和病魔的摆布了。生病是非常痛苦的,因为痛在自己的肉体上,无论多么亲的人都不能代替承受。有句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人生病一久,重病不起,无法医治,不但病人受苦,连旁人都非常辛苦,种种烦恼和人性的丑恶面就会出现,是非常可怜的!

    四、死苦。生老病死的四大苦中,死亡之苦虽然是放在最后,但其实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的身上。有句话叫“棺材里装的不一定是老人”,有人一出生就死了,有人在幼儿时就夭折了,有人在壮年的时候遭遇不测……人会在任何可能的时期,因为任何可能的因素,以不同的死亡方式结束生命。只是,每个人生命的长短和死亡的状态,会因为业力因果而有所不同,他所受到的死亡痛苦也会随之有所差别。

    死亡对现世活着的人是一种无法经历的体验,因此,死亡的痛苦对活人来说是陌生的。当死亡来临,除了肉体上不断变化的痛苦,最严重的是意识上的恐惧和慌乱。因为一般人要面临死亡时,多生累劫的善恶会成为决定投胎到何处的因素。

    有人不相信轮回的说法,认为佛教用善恶果报和轮回的关系来恐吓人。其实,不管接不接受轮回的观念,或是信仰哪个宗教,善恶果报和生死轮回都是不能避免的事实,只要是具有生命的众生,必然要面对。

    五、怨憎会苦。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对自己不友善、甚至会伤害我们的人。我们拥有的财物或其他的一切,常常会被周遭的人侵害、偷盗和抢劫,心中没有安全感,会有恐惧心。此外,自己不喜欢的人、害怕的事物,我们却不得不和他们在一起,无法远离。这些就是“怨憎会苦”。

    六、爱别离苦。爱别离苦和怨憎会苦正好相反。我们所喜爱的亲人常常不能和我们好好相聚,因为世间的无常和轮回的变化必须生离或死别。不论是亲如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乃至亲朋好友,都很难不面临这些痛苦。有时候,自己拥有的种种财物无法永远享用,在无常或死亡来临时都要离开自己。这些就是爱别离苦。

    七、所求不得苦(求不得苦)。人的一生都是在追求舒适与安乐,追求好吃的食物、舒适的房子、高等学历、响亮的名声等等,在追求过程中,大多数人都非常辛苦。辛苦的付出希望会有所收获,但也有很多不是有求必得的。辛苦不一定有所得。也有人辛苦一辈子,虽然得到想要的一切,却常常反受其害。就像有些大富翁因为太富有而遭人绑架,高官因为政治变迁而落为平民或变成囚犯。

    很多无常的变化,使得“所求不得”(求不得)成为一种痛苦,连“所得”也是一种痛苦啊!但是,如果我们是为了追求出离轮回之苦而受苦,这种苦一定会让你有所得,因为在正法中为修行而受苦,所得到的是永远不会消失的福报。

    八、所恶临身苦。自己不喜欢、厌恶的事常常会降临在自己身上,称为所恶临身苦。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喜欢痛苦,却偏偏要承受许多痛苦的事。人因为业力的关系,有人不愿意去做坏事,可是遇到坏人逼迫,不得不犯法,最后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人不喜欢杀人,可是战争爆发,也会被迫杀人。世间种种的事情,有太多不是自己所乐意的,却必须去面对,去接受,这就是所恶临身苦。

    当我们发菩提心时,都会发愿以利益自己和他人为目的,让所有众生从痛苦中得到解脱,让他们可以暂时得到天人的福报和未来究竟成佛的果位。成就这些福报的基础,就是必须先理解众生痛苦的存在,才能感同身受产生慈悲心!能生起慈悲心,才会去寻找痛苦的根源,进而能断除这些痛苦的根源。所以我们在发愿时常会说:“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及苦因。”不单是希望众生脱离痛苦,连苦因都要脱离。当我们观修六道轮回的痛苦之后,会知道轮回之中没有真正的快乐存在,内心会想要修学正法,对因果也能生起信心,能放下对今生的种种执着,对众生能生起慈悲心。所以,如果自己还没有对轮回之苦生起稳固的定解时,就要持续不断地观修。

    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还不够谦卑,放不下心中的自我知见和傲慢去看待和认识无常。我们总认为自我可以掌控一切,包括因缘和因果,这就是个一叶障目式的思维方式,所以佛经里说:“舍本逐末,颠倒众生。”如果我们能以正知见去思维轮回,就会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也都会因为缘聚缘灭而被耗尽,无一例外。对于心中的执着,学会放下,痛苦就会少许多。
………………………………

消业成道

    我们会发觉,所有的因果报应都与众生息息相关。因为对众生造了恶业,才会有所谓的冤亲债主。真正形成冤亲债主的业力,造作者是谁呢?就是我们自己。正因为有众生作为对境,我们才会造作罪业;现在要消除这些业力,也要依靠众生的力量和因缘,要对众生慈悲、无私地付出。我们是靠众生来救度自己啊!

    一般众生是不怕造因的,只担心受到什么果报,所以拼命在为果报而造作善恶业。有时,也会因为累积福报,而在身体或心灵上得到一些短暂的快乐。然而,我们毕竟不是一个成就者,对于佛法的理解,特别是对空性的体悟是少之又少,大都只停留在文字上的认知。在没能破除对“法有我”和“人有我”的执着时,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主地在累积资粮。事实上我们一直是掺杂着贪嗔痴等烦恼执着在行善和造善业。以这样的心识所累积的福报,称为有漏的福报。

    因执着产生出来的福报,也会因为执着而慢慢地消失。为了不让它消失,发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是为了利益所有的众生来听闻、思考、修行佛法,最后将功德全都回向给众生,然后再对自己的所求发愿,这样的力量便很大。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对菩提心那么看重、为什么要常常强调菩提心的缘故。因为我们在造恶业时,如果没有众生为对象,是造不了恶业的。同样,行善业,若没有众生为对象,也行不成善业。我们要常常将功德以菩提心回向给所有众生,如此一来,善业才会存在得久一点、累积得多一点,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菩萨之心就一定是为别人付出。很多人认为菩提心只是付出给别人,所以每次付出时都觉得自己委屈。其实,我们是反过来依靠众生的能力,借以消除自己的业力。有了众生的力量,我们才有办法清净自己的业力。如果我们有这个观念,要行菩萨道就比较容易了。

    如果我们一直存着“我都是在为众生付出”的心态,慢慢地,就会以为全世界只有自己最好、只有自己常常在付出帮助众生、自己最稀有难得,到最后,会认为所有的众生都有欠自己的部分。这种心态不知不觉会使慈悲心麻木,到最后会导致傲慢的增长。修行人只要一傲慢,渐渐地就会变成“佛油子”,那时就很难回到老实修行的正道了。

    所以,观察自己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我为什么要做佛教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