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伯溪的马车挡在了皇帝的车队前,而此时,这个身形健硕的老臣已经不由分说地跪在马车前,高声说道:“大敌当前,兵凶战危,陛下岂可弃城而逃?”
    在李伯溪的身后,还有楚歌扮演的李浩以及许多连夜召集而来的主战派官员,他们齐齐地跪在地上,大声说道:“请陛下留在京师,与我朝军民共存亡!”
    这些臣子没有用私下里更常见的“官家”来称呼,而是改为了“陛下”,让这次的事态又变得平添了几分严肃。
    齐英宗的脸色数变,他的目光扫过跪在地上的这些臣子们,似乎是要将他们一一记住。
    只是在纠结一番之后,齐英宗终于也意识到了这次恐怕是很难成行了,只好勉强地说道:“诸位爱卿何必如此?朕并非南逃,只是,只是……只是要巡视一下京城,看看各门的防务如何,诸位爱卿未免太大惊小怪了。
    “是了,你们怎可将朕想成一个贪生怕死之人呢?”
    为首的李伯溪立刻大声说道:“臣等死罪!但此时情况危急,还请陛下返回宫中,以免城中百姓人心动摇!”
    齐英宗嘴角抽了抽,但还是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李相所言甚是,既然如此,那朕便不继续巡视了,摆驾回宫!”
    说罢,他愤怒地落下了马车的车帘。
    看着皇帝的车驾终于折返,再度向着皇宫的方向而去,紧随在其后的各种想一同出城的各路大臣们,也默默地各自散去。
    李伯溪默默摇头,叹了口气。
    而后,他看向楚歌:“持正,这次若不是你及时通知,恐怕就要酿成大祸了……我替天下苍生,多谢你!”
    楚歌赶忙说道:“李相言重了,此乃下官的分内之事,还请李相多多费心,操持好京师的防务,此时我齐朝众臣更该和衷共济,一同渡过难关。”
    李伯溪点头,向楚歌行礼告辞,又匆忙地去继续筹划京师的防务。
    金兵随时都有可能南下,这段时间李伯溪也是忙得连轴转,争分夺秒地发动民夫、义军加固城防,各路物资的疏通和协调也在进行之中。
    百密一疏,差点被皇帝给跑了,李伯溪也是吓了一跳。
    好在这次被拦下,之后皇帝再跑的可能性就小多了。
    只是两人都不知道的是,在齐英宗的车驾返回皇宫后不久,他就将贴身的太监叫了过去。
    “到底是谁竟敢监视朕?还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串联起百官向朕施压?简直是无法无天!
    “给朕彻查!”


第239章 军营生活
    当楚歌在京师忙着跟皇帝斗智斗勇的时候,赵海平刚刚结束了一天的训练。
    在之前,赵海平依靠着自己娴熟的骑术和优秀的马上功夫,毫无疑问地拿到了特刺效用的资格,并被分到了平定军。
    平定军驻扎在平定县城,在太行山的一道关隘前方,是当年齐朝太祖进攻太原城时临时驻扎之地,也可以看成是从齐朝京师前往太原城的一条必经之路。
    赵海平原本以为自己作为武卒身份,应该很快就会迎来一场与金兵的酣畅淋漓的战斗,但事实证明,他猜错了。
    来到军营之后,他先是经历了一段时间枯燥的训练生活。
    此时的士兵训练,没有什么特别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无非就是在校场上整齐划一地反复练习一些特定的姿势,或者根据能力的不同,有其他的训练方案。
    比如骑兵的话,马上功夫和骑射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只是由于此时的兵源实在是素质堪忧,所以这种训练也不可能搞得太复杂。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士兵来说,能拿着杆长枪,端起来之后勉强做出几个刺击、拨打的动作,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因为古代军阵中的长枪是真的很长,有两三米。这样的长枪,即便枪身都是木质的,想要单靠拿着末端平举起来,都是一件相当肥力的事情。
    毕竟长枪的用法属于是杠杆原理,以左手为支点,右手只需要移动很小的距离,枪尖就可以覆盖敌人的头、胸以及全身,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手上的力道要足够强。
    所以这种训练对于普通的士兵来说,还是相当艰苦的。
    赵海平毕竟已经在其他的历史切片中练出了一身武艺,而且获得的这具身体也是高大健壮,素质相当不错,所以这样的训练对他来说已然无用,作为身份相对高一些的基层军官,他很快就可以带领、指导一些士兵训练,或者自己跟其他的军官有单独的场地,进行一些自主选择的训练项目。
    而让赵海平比较难以接受的,还是军营中的条件。
    之前赵海平倒是也扮演过基层的士兵,比如在“封侯非我意”那个副本中,他就扮演过邓将军手下的士兵。
    那时候他本以为,大盛朝中后期的士兵待遇已经相当差了,但现在才发现,邓将军手下的士兵,待遇已经算是不错。
    居住条件不错,而且发足粮饷,这应该也是邓将军所带领的士兵能够百战百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而齐朝此时虽然还在王朝的前期,但冗兵的恶果已经全面地暴露出来。
    从齐朝建国之初开始,朝廷就采用募兵法。
    募兵制相对于已经崩溃的府兵制来说,当然是一种进步,但问题是,募兵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条件地选拔适合打仗的士兵,并通过发足粮饷来给他们足够的作战动力,再通过职业化的训练,让他们获得远超征兵的战斗力。
    但问题在于,齐朝的募兵制跟正儿八经的募兵制,不是同一个东西。
    齐朝的募兵制,基本上不会对招揽的兵源有太多的筛选,反而将之看成一种维稳手段。
    齐朝的太祖皇帝就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也就是说,只要是闹灾的地方,朝廷就会去募兵,防止乱民的出现。
    这样招来的士兵,一来不一定有很强的作战意愿,本身只是因为遭遇大灾活不下去了,当兵只是一种暂时的求生手段;二来不见得有足够的身体素质和作战本领,都是原本世代务农的贫民,各方面都不达标。
    而且,大量的募兵会导致分摊到每个士兵头上的粮饷减少,尤其是对于那些实际上不太能打的士兵,就只给很少的一笔钱打发了事,其实不太够他们生活。
    如果再考虑到各层军官的层层盘剥,这些兵卒大规模地逃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才有了在脸上刺字防止逃走的这种骚操作。
    在之前,赵海平也曾经了解过一些关于齐朝士兵待遇的问题,看过一些颇具误导性的说法。
    比如,说是齐朝招募士兵之后会给一笔安家费,而且,全家都要搬进军营居住。士兵每天都可以回家吃饭,而旁边住的就是自己的同僚。
    这样一来,夫妻孩子就不必受到两地分居之苦,属于是一种相当人性化的做法。
    但在平定军营中住过了之后,赵海平才发现,这特么都是骗人的!
    在赵海平刚看到军营的住房时,他震惊了。
    这也能叫房子吗?
    就只是用非常简单的茅草和竹板搭造的破屋,刮风时四处漏风,下雨时屋顶漏雨,既不防寒也不隔热,总之,这玩意也就比在大野地上睡觉稍微好那么一点点。
    对于这一点,其实史料上是有记载的。
    齐朝一般的用茅草竹板造出来的简易房屋,已经是所有平民居住的房屋中相当简陋的了,造价尚且在一间十贯;而军营的建造标准,则是不超过每间四贯。
    可想而知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居住质量了……
    而且,全家随军,这乍一看确实是某种福利待遇,但深挖之后,就会发现这里边有很大的坑。
    一方面,齐朝这种做法,其实也是为了防止出现逃兵。
    毕竟士兵如果只有一个人的话,想跑就跑了,直接跑回家去找老婆孩子,以古代的条件,想要抓回来也很难;但如果老婆孩子都在军营中呢?那么士兵如果再想跑,就得拖家带口,比较容易被发现。
    而且,如果士兵自己跑了,扔下了老婆孩子,军官就会顺理成章地将家属卖为奴婢、赔给朝廷。
    另一方面,用一间不到四贯的破茅草屋,白赚了一些廉价的劳动力。
    由于冗兵,而且军官克扣粮饷的情况十分普遍,所以士兵到手的军俸是大打折扣的。而且,齐朝的兵卒还要自己承担修缮装备、买皮条弓弦等各种各样的开销。
    士兵的军俸,根本就不足以养活一家人。
    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不得不另外寻找营生,在市场上做小生意赚钱。
    这进一步造成了整个士气的崩坏,当士兵们全都想着如何赚钱的时候,又如何能够专心训练呢?
    这其中赚了钱的倒是还好说,可以拿这笔钱雇人替自己服役,而自己则是开开心心地去继续做生意,而如果没赚钱的话,又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窘迫的家境。
    于是,兵卒们的老婆孩子也不得不加入进来,比如帮兵卒洗刷盔甲,到附近去拾取薪柴等等。
    由于军营中都是茅草屋,所以一到晚上就不能用明火,一家人就只能凑合着吃点冷食,然后再继续忙碌到深夜。
    也就是说,这些兵卒的老婆孩子来到军营中,不仅不是来享清福的,反而变成了类似于辅兵的作用,承担了军营中的大量杂活。
    如果他们在故乡的田间地头,或许还能找点种田或者织布的营生,还能攒下些余钱,但在军营中,就全然没有这种机会了。
    总之,在军营的这段时间,赵海平也是看得相当憋屈和窝火。
    太难受了!
    这是士兵该享受的待遇吗?
    这样的一支军队,又谈什么战斗力,又凭什么去打如狼似虎的金人?
    但此时他毕竟只是一个刚刚入伍不久的新兵,对这一切也根本无力改变,只能混一天算一天。
    毕竟从最近军营中人心惶惶的气氛来看,金兵或许很快就要打过来了。
    ……
    “赵大哥,来,你再吃一块吧。”
    赵海平从对方手中接过来一小块硬饼,泡在小米汤中,等它全都泡开之后,这才蘸了一点点酱,放入口中。
    饼和小米汤都是冷的,因为晚上不允许有明火出现。
    毕竟军营中到处都是廉价的茅草屋,一旦失火了后果就十分严重,没有任何人能承担这样的后果。
    至于这些士兵们,对此则是已经习惯了。
    冷食就冷食吧,饿不死就行。
    古代的这些底层人民,对于生存问题的耐受程度,是超乎现代人想象的。
    在军营中,赵海平的名字是赵海。而他面前的这个看起来同样身材高大、身体壮实的兵卒,则是跟赵海平同样的特刺效用,叫王方。
    赵海平是孤家寡人一个,自己从军,但王方则不同,有妻有子。
    他的孩子今年刚刚七岁。
    按照王方的说法,其实早在十几天之前,他的妻儿还都在平定军中,和他同住。
    但随着金兵南侵的消息越来越多,王方开始担心平定县城很快就要变成战场。正好此时上官网开一面,允许一部分人的妻儿离开军营返家,王方也就顺势让妻儿回去了。
    相比于那些底层的兵卒来说,赵海平和王方这种“特刺效用”的兵卒属于其中的精锐,不仅日常的军俸要更多,在其他方面也会多少有些优待,即便有军俸或者其他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