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伯溪气得胡子乱飘:“难道不战而降,唐相就担得起这个罪名吗!”
    朝中其他主战或者主和的官员,也纷纷发言,各自表述自己的观点。
    楚歌一边听着这些人的说法,一边偷偷地观察皇帝的态度。
    主战派这边的观点,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正常人都会有的想法。
    但主和派这边的观点,就比较奇特了,带有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思维方式,得换一种脑回路来解读。
    主和派认为,打那是肯定打不过的,如果一旦打起来,双方死伤惨重,金人的火气上来了,到时候再和谈,可就不是现在的这种条件了。
    就好像两个人打架,其中一个人打上门来的时候,如果好言好语地劝说、给包一个大红包,那么对方说不定就会退去;但如果双方已经打起来了,不管谁输谁赢,此时再想讲和,可就不是一个红包能解决的事了,医药费和各种赔偿是肯定少不了的。
    而对于齐朝来说,送钱其实并不是什么特别丢人的事情,毕竟之前送岁币已成惯例,也确实给齐朝争取到了和平,还活活熬死了之前的敌国。
    再多的岁币,以后也都可以从边境贸易中赚回来。
    乍一听,莫名还是挺有道理的。
    事实上主和派的这种说法在齐朝一直都很有市场,甚至许多皇帝就是这么想的,也大力支持。否则主和派也不可能在朝堂中跟主战派分庭抗礼,得到这么多的支持。
    楚歌默默地叹了口气。
    其实以后人的角度来看,已经证明主和派的说法,根本就是纯粹扯淡。
    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是现实中的两人斗殴,与两国相争是完全不同的。两人斗殴往往会有外部力量干涉,一方不至于彻底将另一方打死;但两国相争,灭国未尝不是一个更好的选项。
    对于金人来说,他们的胃口是无限大的,怎么都不可能一开打就满足。
    之前齐朝能用岁币熬死敌国,不代表这次依旧能。就算这次能,下次多半也就不能了。
    所以归根结底,岁币能买平安这只是当时的经验使然,实际上说穿了,也不过是“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第二个道理则是,在战场上拿不回来的东西,在谈判桌上肯定也是拿不回来的。
    事实上压根没有战或和的这两个选项,只有战这一个选项。
    和,是根据战的结果来确定的最终方案。
    如果战场上打不赢,那么主和派也只能是全盘接受对方提出的所有要求,指望着这些主和派用仁义道德和慷慨陈词去跟金人砍价?那绝对是想多了。
    可这样浅显的道理,齐朝的这些皇帝中,明白的却是少数。
    或者他们心里明白,只不过就像古代谋士给君主出的上中下三策一样,上策从一开始就是他们能力范畴之外的事情,所以压根也不是一个可选项。
    整饬军备、抗击金人毕竟太难了,还是卖国求安,更容易一些。
    反正也都不碍着他们继续跑过长江去繁华之地当皇帝。
    楚歌偷偷打量着齐英宗,发现他看向唐钦的眼神显然更加青睐,而对于李伯溪则是带着些畏惧或是排斥的敌对情绪。
    不过这种复杂的感情,显然不全是处于主战或主和的路线问题,还有其他的东西夹杂在内。
    对于其他玩家来说或许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楚歌却很清楚。
    此时在朝堂中,还有另外一条看不见、但却发挥着巨大作用的矛盾,深埋起来了。
    那就是齐英宗这个儿子,与齐惠宗这个跑路老爹之间的矛盾。
    而这个矛盾,也是促成靖平之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此时这条线索还没有显现出来,但它却是齐英宗日后一系列行为的深层动机。


第238章 皇帝开溜了!
    朝堂上,争执不休。
    主战派和主和派各抒己见,开始旁征博引,引用圣人说过的话,引用前朝的历史典故,总之,都觉得自己很有道理。
    至于皇帝,则是在宝座上有些不耐烦地看着台下的两拨人互相争吵,脸上颇为不耐烦。
    很显然,这位刚即位不久的皇帝,还没能太好地适应自己的身份。
    此时的他其实很讨厌这些大臣们的行为,觉得他们空谈误国,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给出让他信服的良策,也没有任何一句话让他听了就能够当即拍板、全盘照做。
    而这在皇帝的眼中,显然是大臣们的无能。
    在此时,李伯溪与唐钦这两个人,或许看起来都在为国家计、为君主计,但在皇帝眼中,他们却又多半都有自己的私心。
    让人难以信任。
    眼瞅着双方迟迟没有争论出一个结果,皇帝将目光投向一直没有说话的楚歌。
    楚歌此时的职位是御史中丞,虽然品级并非最高,但却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职权是有的,话语权也是有的。
    而且,从皇帝对着自己投来的目光看,似乎……皇帝对他的意见还颇为重视?
    只听齐英宗稍微顿了顿,用自己还不太熟悉的威严腔调说着:“李卿,此事你认为该当如何?”
    楚歌在这个副本中的名字是李浩,听到皇帝问到自己头上了,稍微思考一番回答道:“回官家,臣以为战与和都是必要之手段,不可一味求战,但也不可妥协求和。
    “金人此时来势汹汹,与我朝之前的强敌都有所不同。
    “金人吞灭整个北方,士气正盛,此时多半存了覆灭我朝的心思。唐相所言,指望着用一些金银财物就将金人劝退,怕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论我们给出多高的价码,金人都必定再继续狮子大开口,认为我朝必然还可以给出更多……如此一来,便是个无底洞了。
    “所以,京师这一战,在所难免。
    “但一味求战也难以长久。我朝士兵疏于训练,战力难以与金人抗衡。
    “若是贸然野战,也只会被金人各个击破。
    “唯一的办法,便是据守京师以待天下勤王军。在我朝兵力达到绝对优势的时候,尤其是等到西军的种平远种老相公赶到,方有可能一战而胜之。
    “等到金人久攻不下,又深陷我朝腹地时,才有和谈的希望。
    “而其中关键在于,此次金兵南下,我朝军队一触即溃,京师岌岌可危,这已经为我朝敲响了警钟。
    “此次,当先守住京师,待勤王军集合后击退金军、定立合议,然后整军备战,用几年时间养出一支足以与金兵一较高下的强军,而后天下方可无虞。”
    楚歌的这番话,基本上是在后世看来的最优解了。
    此时金兵的战斗力,懂得都懂,以齐朝目前的水平根本没得打。
    但此时的京师附近虽然无险可守,但依靠着城墙,守住第一波问题也不大。
    要避免靖平之耻,在楚歌看来要点无非是这么几个:第一是像原本的历史中一样,借助李伯溪的力量守住京师;
    第二是劝皇帝等种平远的西军彻底准备好了再出战,争取在野战中获得优势,逼迫金人议和;
    第三是保住西军主力后,妥善准备,解掉太原城之围,并继续增加太原的防守力量;
    第四是借此机会加固黄河防线,提防金兵在半年多以后的第二次入侵,那次入侵才造成了靖平之变;
    第五则是在求得一时安宁之后,将韩甫岳将军等人给提拔起来,整军备战,然后举国上下全力支持,到时候就可以渡过黄河、收复燕云,甚至直捣黄龙、灭掉金国。
    如果真能顺利完成这些步骤,那么齐朝的国祚至少还能再延续很多年,有了燕云等重镇之后,妥善经营,甚至可以顶得住北蛮的崛起,拖到北蛮内部分裂的那一天。
    如果楚歌此时穿越的身份是齐英宗,那么这五步走不需要别人提出来,他自己安排李伯溪等靠谱的大臣去办就可以了。
    但此时他不是皇帝,只是一个御史中丞,所以也只能给到建议。
    至于皇帝能听多少,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其实楚歌也有其他的选项,比如完全倒向主战派或者主和派一方,但这毕竟是他的第一次尝试,考虑一番之后,还是决定将这些事情和盘托出。
    朝堂中,不见得能将这些事情给全都执行下去,但能在有识之士中唤起一些共识,总归也是有用的。
    然而让楚歌感到有些意外的是,齐英宗的脸上竟然露出了一丝不太满意的表情。
    “嗯,李卿所言,也有道理。”
    仅仅是“也有道理”吗……这明明就是当前局势下的最优解啊!
    楚歌又稍微看了看其他大臣对自己的反应,发现李伯溪这个主战派的宰执看他的表情似乎有些诧异,但诧异中也带着些赞赏;至于唐钦,看向他的表情中则是带着疑惑,而疑惑中又有些感慨和叹息。
    ……
    这次的朝会最终还是不欢而散。
    眼瞅着金兵压境,朝堂上却仍旧没有讨论出一个十分明确的方案。
    最终,齐英宗也只是有些不情愿地拍板,诏令天下各个方镇和各路精兵赶往京师勤王,至于京师防御的烂摊子,他也算是做了个明白人,全都扔给了李伯溪。
    楚歌不清楚齐英宗做出这个决定,有没有自己的那一番分析的原因,毕竟历史上京师能守住,主要也是李伯溪的功劳。
    希望自己的那番话,多多少少能在皇帝和大臣们的耳中起到一些作用吧!
    离开朝会时,楚歌刚想坐车驾回府,却没想到李伯溪喊住了他。
    此时的李伯溪年纪已经不小了,但眉眼之间霸气外露,完全不像是一个读书人。而且,他的身板相当结实,沙包大的拳头莫名给人一种很能打的感觉。
    “我一直以为,持正你最善揣摩上意,所以你随是御史中丞,平日里也多有仗义执言,我却一直对你有些看法。
    “只是今日在朝堂上你的一番奏对,让我改变了看法。当此兵凶战危之时,还望持正能够放下之前的成见,一道守住齐朝的江山社稷。”
    楚歌赶忙点头:“李相放心,定当竭尽全力!”
    ……
    回到府中以后,楚歌吃过晚饭,自己在书房中来回踱步。
    他在思考,为什么自己说出那番话以后,皇帝和朝中的群臣对他会是这种反应。
    “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李伯溪对我的印象。
    “可以看出,在我的这番话说出来之后,李伯溪对我的态度有所改观。他说,之前认为我善于揣摩上意,所以对我颇有微词。
    “原来我这个人物是这样的人设吗……
    “也怪不得皇帝对我说的话有些失望,而唐钦看我的眼神也有些不对劲。”
    “善于揣摩上意”,这绝对不是一个什么好的评价。
    当然,以为官之道来说,能够搞清楚皇帝此时在想什么,对于升官发财而言自然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但这也就意味着,这种人的说话往往也不是出自于本心,而是出自于对上意的迎合。
    皇帝为什么点名让楚歌说话,还对他要说的话颇为期待?
    就是因为楚歌所扮演的李浩,人设就是善于揣摩上意,皇帝很希望听到从他口中说出能让自己满意的说法。
    比如……怎么才能把这个烂摊子甩给别人,自己从京师开溜之类的。
    这不一定会有确定的标准答案,但很显然,楚歌给出的回答显然距离皇帝心目中的标准答案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如果早知道李浩是这样的人设,或许楚歌会考虑忽悠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