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甚至被很多玩家玩成了模拟经营类游戏,逮着这个历史切片,疯狂试验自己的经济构想。
    但结果,多半是花式失败……
    与其说是玩家们在疯狂表演不同的经济学改革思路,倒不如说是这个历史切片中的底层官员们在疯狂表演唱歪经。
    玩家们发现,不管怎么努力地去完善细节,不管想出来的新法方案如何完美,最终执行起来都可以用副本的名字来形容。
    欲说还休。
    这些底层官员的行为,真的让人一言难尽。
    有些玩家一怒之下干脆不装了,撕破脸赤裸裸地敛财,只顾着打赢十年后的牛渚之战,结果闹得民变四起,很快就被旧党弹劾罢相,光速重开。
    一番试验之后,许多玩家无奈地发现,似乎抄王文川的标准答案,反而变成了最稳妥的选择。
    严格按照王文川当时的办法,至少能让新法稳住五年。
    当然了,五年后还是会因为旱灾和张任侠上的流民图而被罢相。
    紧接着又有玩家尝试着去扮演张任侠,让他不要上流民图,或者干脆用王文川的身份去打压张任侠、用王文川去苦口婆心地劝说张任侠……
    虽然最终的结果还是不甚乐观,但玩家们已经基本上确定了通关的办法,也确定了虞稼轩和王文川这两条线之间的关系。
    两条线是互相影响的。
    王文川的变法,可能会让国库充盈,也可能在地方上制造大量的流民,导致匪患丛生。
    虞稼轩训练飞虎军,需要国家的财政拨款,国家的经济状况越好,飞虎军能够得到的军资就越多;而虞稼轩如果不能及时评定这些匪患,那么旧党就更能找到机会弹劾王文川,让新法更早陷入失败。
    如何尽可能少产生流民的钱情况下用新法增加税赋收入,如何尽可能地平定地方匪患并在朝廷并不支持的情况下练成飞虎军,成了玩家们通关的关键。
    在理想状态下,玩家们通过王文川的变法为齐朝积累大量的军资,在用虞稼轩的身份训练飞虎军,两相结合,就有希望打赢牛渚之战。


第221章 流民图的另一种用法
    晚上10点,楚歌再度进入《暗沙》的游戏世界。
    经过了一天的准备,他已经想好了要如何去应对“天变”了。
    历史上的王文川,对天变的态度是“天变不足畏”,但其实这种态度并不能解决问题。
    对楚歌而言,想要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就得顺应古人的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变法谋求合法性。
    这很迷信,也很无奈,但在这个年代,却没有其他的办法。
    “如何应付天变?
    “这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楚歌在脑海中又过了一遍自己的计划。
    从表面上来看,新法中止,是因为张任侠上了流民图,并且将长达几个月的大旱都扣在了新法的头上。而且,张任侠还信誓旦旦地说十天内一定会下雨,这也成了压垮新法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人可能会觉得,那假如王文川当时先一步说,十天内一定会下雨呢?
    如果王文川强调,天下大旱是因为当地的官员不好好推行新法、以致于天怒人怨呢?
    那其实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因为古代的天人感应学说,其实是一种逻辑非常自洽的系统。
    当时新法正在实施的过程中,所以一旦出现天变,在当时的大多数人,尤其是大多数官员、士大夫看来,这就必然是新法所致,甚至皇帝自己内心也会这样怀疑。
    而王文川,其实也很难在天人感应的体系之下,去反驳这一点。
    所以,他在面对类似的攻击时,也只能执拗地强调“天变不足畏”,而不能反过来说,天变是因为各地官员没有好好执行新法。
    而楚歌此时,就是要想一种更好的方案,在天人感应的体系之下,解决这个问题。
    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放在了这场数月的大旱、以及张任侠上流民图上面了。
    “张任侠上流民图,等于是整个天人感应体系的最后一击。这是旧党借用恰好发生的天灾,对新法的一次攻击。
    “按照天人感应的体系,‘天变’这件事情是必然会落在新法上面的。
    “强行狡辩效果不会很好,因为我开了上帝视角,皇帝却不一定开了。皇帝本身就态度不坚决,看到如此严重的天灾瞬间慌了神,所以,即便我用王文川的身份赌咒发誓,效果也不会很好……
    “最佳的解决方式,还是要在天人感应的体系之内,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导向。”
    再度回到政事堂,楚歌以王文川的身份,做出了如下安排。
    第一,改变人事安排,将文君实和一些旧党的重臣,安排到河北地的大名府及周边的州县。
    大名府,是齐朝的五京之一,更是京师北方的屏障。一旦有战事发生,这里首当其冲。
    第二,在变法的条文中,特许大名府及周边的州县,不必实行任何新法,而仍旧以旧党的旧法来实行。
    第三,要求大名府及周边州县,加大常平仓的储备。
    至于为何要做出这样的安排?
    是因为楚歌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原文中,找到了一些翻盘的细节。
    王文川被罢相,直接原因是张任侠上的流民图。那么,流民是从哪来的呢?
    很多人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实际上,这些流民都是从大名府周边过来的。
    当时的那场大旱,并不是影响到齐朝的全境,而是主要影响了大名府周边的区域。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流民会突然汇聚在京师周围,以至于流民遍地、张任侠以此为素材画出流民图呢?
    因为,这是大名府的官员刻意赶过来的!
    按照史料的记载,当时大名府的知州就是一名没有被彻底清算的旧党。
    在大旱爆发之后,他先是用大名府的常平仓吸纳周边的流民,做出一副赈济百姓的姿态。
    然而过了几个月、等流民全都聚集得差不多了之后,他却突然借口说,大名府是北方重镇,要为军队留足口粮,所以干脆将这些积攒起来的流民,全都往京师赶去!
    所以,这些本应由当地所吸纳的流民,就全都围在京师,也就造成了一种“遍地饿殍、民不聊生”的感觉。
    这自然也就变成了旧党攻讦新法的工具。
    这条记载隐藏在史料中,并没有太多的人对此大书特书。毕竟在古人看来,大名府的官员用的理由合情合理,而文君实等修书的人,巴不得把这口锅扣在王文川的新法头上。
    但楚歌却通过这条记载,勾勒出一个巨大的阴谋。
    为了党争,这些旧党的官员完全可以置饥民的安危于不顾,强行驱赶他们去京师,变成攻讦新法的耗材。
    在这个过程中,愤怒的饥民还将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到了王文川的新法身上,让王文川背了一口巨大的锅。
    而现在,楚歌要将这口锅,再结结实实地甩给旧党,让他们牢牢地背住!
    ……
    眼前的雾气散去,楚歌扮演的王文川,出现在京师的安上门。
    此时张任侠的官职,是安上门的门监。
    在变法的过程中,张任侠曾经多次给王文川写信,希望他能够废止新法。王文川当然是置之不理。
    因此,张任侠的仕途也并不亨通,最后只做了个门监。
    不过也正是因为门监的这个职位,让他能够看到从大名府过来的大批流民,并绘制成流民图,上交给了皇帝。
    楚歌来到安上门的时候,张任侠正在挥毫泼墨、继续《流民图》的创作。
    看到王文川突然到来,他不由得一惊,手中的毛笔也随之颤抖了一下:“荆公……你,你怎么会来这里……”
    王文川的突然到来,让张任侠吓了一跳。
    因为自从张任侠反对新法之后,两人已经是渐行渐远,很久都没有过联络了。更何况王文川贵为宰执,平日里公务繁忙,更没道理来到城门上来看望他一个小小的门监。
    楚歌看了看未完成的《流民图》,脸上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好画。”
    张任侠的表情有些局促,他不懂王文川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张流民图已经全部完成了,至于它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是不言自明的。
    以王文川的聪颖,不可能不知道。
    张任侠原本以为王文川会生气,但没想到,此时的王文川,竟然出乎意料的平静。
    楚歌看了看张任侠,这个历史人物曾经是玩家扮演的关键角色之一,但现在,他却站到了玩家的对立面上。
    “跟我来。”
    楚歌带着张任侠来到安上门的城门上,眺望远方。
    此处的视野极佳,可以清楚地看到城下聚集而来的流民。
    想来张任侠平时也没少在这里取材。
    楚歌轻轻的叹了口气,说道:“介夫,你真的以为,流民四起,都是因为新法导致的?”
    张任侠深吸了一口气:“荆公,新法断不可为,此乃是朝中有志士大夫的共识……”
    他将心中积压起来的情绪,全都和盘托出。
    张任侠是发自内心地认为新法是祸国殃民的恶法,之前他也多次给王文川写信,只是都没有获得王文川的答复。现在终于面对面了,他自然也可以鼓起勇气,面陈王文川和新法的过错。
    对于张任侠而言,他的勇气和决心在历史上都是顶尖的,放到其他朝代,也绝对是个敢于死谏君主的言官。
    楚歌耐心地等他说完,然后反问道:“那你可知道,这些流民都是从哪来的吗?”
    张任侠愣了一下:“这些流民,是从北边来的。”
    楚歌点点头:“那你又是否知道,大名府是文君实在主事。而大名府以及周边各县,早就特许可以不执行新法。
    “不仅如此,我早在一年以前就已经让大名府和周边州县,大量收购粮食、充实常平仓,以备不时之需。
    “此时的大名府,应该有足够多可以安顿这些流民的粮食。但是他们却将这些流民,全都驱赶到了京师。
    “介夫,你觉得,这是为何?”
    说完,楚歌看向张任侠。
    此时他脸上的表情,经过演技的加持,呈现出多种情绪。
    有忧国忧民的烦恼,有被冤枉的委屈,还有不被理解的惆怅……
    张任侠愣住了:“荆公,这……”
    他懵了。
    显然,王文川的这番话,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他作为一名门监,看到有大量的流民从北方而来,知道此时正爆发大旱,众人都说这是新法所致,引得天怒人怨,所以才降下天罚,作为警示。
    因此,张任侠心中惴惴不安,忧心忡忡之下,决定绘制这幅流民图,劝谏皇帝废除新法。
    可是王文川的这一番说辞,却又让这件事情的性质,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大名府的大旱,是因为新法吗?
    如果大名府实行了新法,那这个锅确实可以顺理成章地扣到新法的头上。可问题在于,大名府和周边受灾的州县,压根就没有实行新法啊!
    其他实行了新法的州县没有大旱,反而是没实行新法的州县大旱了……
    这要是把锅扣到新法的头上,似乎怎么也说不过去吧?
    非要说天人感应的话,反而是因为大名府没有施行新法,没有适当地在青苗时放出青苗贷救济农户,才导致了这样民不聊生的景象吧?
    更过分的是,早在一年前王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