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末大军阀-第2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栗特族出身的康延孝,从河东出逃而投到梁国之后,按说他本来应该一直效力到梁末帝时期。后唐发动灭梁国战,康延孝则被钦封为右先锋指挥使,奉诏抵御后唐大军。
  然而康延孝眼见梁国奸臣当道,情知必亡,遂阵前倒戈降从,并向李存勖表述“末帝懦弱。赵岩婿也,张汉杰妇家,皆用事。段凝奸邪,以入金多为大将,自其父时故将皆出其下。王彦章,骁将也,遣汉杰监其军而制之。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
  就在同年,走正史线死忠于梁国的王彦章便被坑害,以孤军力抗不敌,而被俘身死。康延孝则于梁朝亡国前夕转换阵营,而且集中精锐军旅直捣汴梁,致使后梁八日内亡国的计策正是由他所设,可见其对于天下时势的变动极为敏锐,而且涉及到自己的性命与前程,他绝对不会为梁国尽忠到底。
  而康延孝与朱友谦之间的确渊源极深,本来在后唐朝廷中地位尊崇,后来却被李存勖身边伶人、权宦冤杀的朱友谦按史载路线被冤杀,而当时覆灭前蜀政权战功卓著的康延孝得知之后,疑虑下一个要被冤害的便会是他,遂当即举兵背反。结果兵败被俘,终究还是落得个被就地处死的下场。
  按说这康延孝献计奇袭灭梁,而后唐兴兵灭亡前蜀政权,他又立下首功……足见此人用兵谋划、行军打仗的确很有一手。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又不至逼迫得他只得造反的份上……这康延孝年纪尚轻,以后好歹也是一个可以提拔重用的将才。
  而且以康延孝如今的身份……按说他不过是藩镇内一介牙将,朱友谦却一并携其来觐见,应该也是有意让他争得更多出人头地的机会……
  李天衢心中念罢,遂又细细端量恭立在面前,又是一副小心翼翼模样的康延寿,又过了片刻,便抬起酒盏,而笑言勉励道:
  “观你仪表不俗,应非等闲之辈。康延孝这个名头,朕也记下,日后你要立功名、取富贵,机会朕自然会给你,到了那个时候,也还要看你能否把握得住了。”
  康延孝闻言,脸上登时流露出欣喜之色。毕竟他是代北栗特族裔出身,辗转投到梁国,也仍是一步步在军中打熬争取到如今的地位。在这般世道要图个功成名就,康延孝情知被梁国当成弃子自守陕州,到头来恐怕也只有死路一条,他又大概能揣度朱友谦的想法,所以才力谏应该尽早降从。
  但是听李天衢直言赏识自己,也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毕竟康延孝可不知晓,这个雄踞中原的帝君晓得他有献计灭梁、平蜀首功的能力……他此时心态,类似一个小员工刚跟着自己部门领导跳槽,却得到规模要大了太多的公司总裁看重,康延孝遂当即跪拜下来,又对李天衢高呼表态道:
  “陛下洪恩,卑下铭感五内,虽不能补报万一,也唯有肝脑涂地,效死竭力!”
  李天衢莞尔颔首,心中则想着:关于这康延孝的史载评价,有一句“徇利奋不顾身”很耐人玩味……虽说这句话我未必认同,但是给予你建功擢升的机会,基本也能确定你会死心塌地的为我所用吧……


第437章 稳定发展的同时,我在等你们犯错误
  陕虢军归附于李天衢一事,基本上便已尘埃落定。而后朱友谦倒还有一个请求,直言乞望陛下圣允,望能赐臣姓名,以证臣投效志诚,自此对魏国忠心不贰。
  李天衢心想也是,朱友谦这个名字,本来就是为朱温收为义子之后所改。诸如朱友裕、朱友珪、朱友贞、朱友让、朱友文、朱友宁……朱温的亲儿、义子、侄子都是友字辈的,既然已归降投从,再叫这个名字,明显也很不适合。
  不过朱友谦若是按史载的轨迹向后唐投诚,李存勖也会秉承他老子李克用的传统,哪怕不是收义子,可是对于赐人姓名也十分热衷。尤其以后梁、桀燕的降臣为主,诸如李绍荣、李绍真、李绍虔、李绍奇……都是绍字辈的,康延孝便被赐名为李绍琛,只是朱友谦又被特殊化对待,得李存勖赐名为李继麟。
  收义子与赐名这种唐末五代时节诸方势力常用的路数,李天衢却不打算搞这一套。如此短期内固然能拉近君臣间的关系,可是从长远考虑,以后关于嗣君继位方面的隐患也将更多。
  要保正属下的忠心,靠的是许以他们更为远大的前程,还要排查出其中一些野心注定不会被满足的乱臣贼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赐多少姓名、收多少干儿子都全无用处,这年头父子、兄弟……血脉相连的亲身骨肉之间,手足相残都屡见不鲜,所以李天衢对这种所谓笼络人心的套路没有半点兴趣。
  瞧着眼前低眉顺眼的朱友谦,李天衢遂笑言道爱卿不是有父母起的姓名么?只管回复以往旧名便是,君臣之间必以信,而这等关系的维系,也不是只靠赐个名便能决定的,关键还是要看朕能给予卿什么,而卿以后又能为朕做什么……
  朱友谦闻言一怔,随即躬身施礼、连连称是。连同旁边的康延孝在内,对于眼前这个他们转投效忠的帝国君主,又多了一层了解……
  而李天衢一方势力接管了陕、虢二州之后,一队队轻骑被派遣出去,往西面地界巡视。而刘鄩亲自带领一彪骑军,甚至行出豫地,抵达后世陕西省渭南市地界。
  追随刘鄩探视地形的军骑也甚是戒备,毕竟此处往东,是陕虢军掌控的疆土,而再往西行,便是处于镇国军藩镇治下的天险潼关了。镇守在哪里的梁军也不是没有可能悄然出关,潜到这边来有所勾当。
  先前便已有几拨哨骑陆续将周围形势探查个遍,在大致确认并无敌情时,刘鄩才带领一拨亲随至此查视。
  而距离潼关越近,但见得周围地势山连山、峰连峰,非但谷深崖绝,再往西面通行的仅一条羊肠小道,往来大概只可容一车一马……周遭也多是绝壁险峰,就算大规模的军队只得排成稀疏细长的长蛇阵才能通过,也实在难以变阵调度。
  更不用说沉重庞大的攻城器械,也很成批的难运送西进,而形成一定规模之时,再向长安东面的天险屏障潼关发动猛攻……
  刘鄩举目眺望,仍旧瞧不清另一侧潼关的轮廓,便说道:
  “由此间再往东面,也须择选巡检军寨。倚仗周围山势天险,潼关固然守备坚固,而我军同样可以利用地势在此建堡扎寨,以观望梁军动向……”
  正说着,刘鄩忽的一顿,他默然片刻,随即又忿声言道:
  “杨师厚……看来短期内不便挥军去与你交锋,但当年兵败之恨,我可是一直铭记于心……”
  又取下陕、虢二州之后,按李天衢部署,陕虢军也并入了河阳军藩镇,刘鄩迁移治所至陕州陕县。洛阳已做为后方名城要地,仍由张全义主持复兴事宜,也就相当于并入了京畿“首都圈”的范围当中。
  而丁会协同刘鄩所部牙军,击溃李思安犯境敌军又立下大功,则被李天衢赐封至武昌军藩镇仍节度使,如此大致上依然形成魏国领地内部由中央政权直辖管治,而于边疆设藩镇抵御外敌的格局。
  李天衢又看过刘鄩上呈的文书,得知由杨师厚坐镇的潼关并无任何破绽寻觅。而且据探报,如今潼关也已经过大规模的重修增建,兼之西面还有镇国军藩镇,可以向险关源源不断的输送粮秣军资,如此继续向西面攻掠,进而覆灭梁国的战略进程,也就只有暂时搁浅了。
  随着梁国朱珍、庞师古、李唐宾、氏叔琮、郭进、朱友宁……等将才的离世,还有那李思安恐怕用不了多久也将一蹶不振……现在朱温麾下,还有牛存节、张存敬、王檀、符道昭、杜晏球……等人物尚能撑起排面之外,李天衢很清楚还是当属那杨师厚最难对付。
  哪怕刘鄩、康怀英这等智将、勇将搭配的组合,多半也不会是杨师厚的对手,但据守自保的能力还是有的。好歹陕虢二州与宣武、河阳相距不远,要对付他,还是要动用符存审指挥谋划、王彦章冲锋陷阵这样的配置……不过杨师厚倘若不主动进攻,而是一味采取守势,那还真就没有机会突破梁国东面的防线。
  至少眼下而言。
  “除了西面的梁国,这段时期内,看来也不便对其它势力出手……”
  御书房内,李天衢喃喃念着,如今周边势力,或是出兵讨伐、吞并疆土,或是来往交涉,陆续又招抚几个名义上臣服的附属势力。该打交道的也都已经打过交道,从现在的战略环境上而言,接下来的一段时期,也实在没有必要主动挑起战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朱温、李克用、杨行密、刘仁恭……等势力内部的隐患也将会变得愈发严重。李天衢思量现在就是要观望局势,等到周边诸国各藩会自行暴露出致命的弱点。
  但是李天衢更清楚的是,自己现在掌控的领土疆域,甚至还要大于史载同期占据中原的朱温梁国……树大招风,也是身处于四战之地,李天衢关注其它势力内患爆发的时机,可是对方现在虽然有所忌惮,也同样在紧盯着他会犯错误呢。
  到底打铁还须自身硬,还要坚固稳步发展,大力发展诸行百业,仍要积累巨量的战争资源。这也需要麾下能臣有条不紊的各司其责,就算暂时己方势力没有大规模的战事要打,可也仍是在与时间赛跑,改良休整行政体系上的任何漏洞与不足,而尽可能的为以后重要打响的战争占取先机。
  不过估算时日……以后再要对外筹划战争准备,差不多就应该等到公元九百年之后了吧……
  李天衢心中寻思着,本来在此之前,处于黄巢之乱后唐朝日渐衰微,而五代十国初期的诸方割据势力打下根基、逐步壮大的时期。若是按正史线走下去,公元九百年再往后,各地将会导致天下格局剧变的事件频发,世道本来会变得愈发动荡。
  不过朱温篡唐立梁的时间线提前了许多,这也导致诸方势力君主称孤道寡、纷纷建国的时间也至少提前了几年。然而各处政权当中,也有众多企图篡位夺权的乱臣贼子,野心也必然会膨胀的更快……真到了那个时候,天下又会乱成什么样子?


第438章 最先爆发内乱的,是桀燕国
  岁月如梭、时光境迁。
  几乎两年的时间里,中土各处仍是战祸频发,稍有实力的割据政权仍在不断的试图扩张疆域,他们也就唯有把刀锋指向邻近的势力。但是李天衢掌控的疆土除了边境小规模的遭遇战事,以及剿除境内个别啸聚劫掠的流寇之外,局势基本上也十分稳定。
  毕竟如今李天衢雄霸中原,为诸方政权当中最为强盛的一个。若仍是由后梁占据这大片的疆域,照样会有晋国、吴国等强大的势力要与其对着干。
  可事分轻重缓急,如今这般形势,晋王李克用终日念着的,仍是尽快灭了他最为仇恨的死敌朱温;
  吴王杨行密则惦记着钟传掌控的地盘,镇南军藩镇的战事还仍在持续着……所以哪怕对李天衢的防备与敌意也会与日俱增,可彼此遣使来往,起码面上仍然是一团和气。
  其它实力直接低了不止一个档次的割据政权,也都不敢招惹李天衢。周围尚还有不少各据一方的王国、藩镇的地盘可以去争,又何必非要去与最难惹的为敌?
  所以李天衢知道自己统掌的地盘会被诸方势力惦记着,彼此都是看谁先有机可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