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疯皇-第3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直接命二十艘神盾舰一字排开,间隔十里左右,如同梳子般的往东北方向梳过去。
  果然,一个多时辰之后,他们又发现了一连串的岛屿。
  这就证明,千岛群岛并没有断开,只是中间有两座岛屿间的距离超过了百里而已。
  紧接着,泰昌更是放心大胆带着舰队沿着千岛群岛一路往东北方向驶去。
  这后面的岛屿之间的间隔就没那么远了,一连串的小岛那是连绵不断的往东北方向延伸而去,没过两天,他们便来到了群岛的尽头,见到了一座巨大的半岛。
  这半岛叫什么泰昌也不是很清楚,总之这半岛很大,比文国公府还要大,舰队沿着半岛又往北航行了两三天,还是连绵不断的海岸线,根本就不看不到尽头。
  这个时候,泰昌都有点懵了。
  一边是连绵不断的海岸线,一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怎么办?
  这是一直顺着海岸线往北,直接到了尽头再往东呢,还是现在就往东去找阿留申群岛的位置呢?
  他想了想,还是命船队散开来,排成百余里宽的一排,离开海岸线,往东北方向扫去。
  这样做就有点冒险了,因为他也不知道阿留申群岛的位置到底在哪里。
  还好,舰队往东北方向航行了不到一天时间便发现了几座零星的岛屿。
  这应该就是阿留申群岛了,就算不是,那也只能暂且当它是了。
  第二天一早,泰昌又命舰队排成百余里宽的一排往东南方向扫去。
  他这一番疯狂的操作把袁可立父子都吓了一跳。
  要知道,这可是茫茫的大海啊,而且,还是他们从来没有踏足过的海域。
  这一会儿往北,一会儿往南,要是迷失了方向,直接开进了海洋深处可如何是好?
  没办法,这年头又没有卫星,泰昌只能这么碰运气般的扫过去啊!
  这一扫又是半天,前面还是茫茫一片大海,好像根本就没有什么岛屿。
  这轮船开半天可是能开出去四五百里,这么远的距离都没有看见岛屿,这还是群岛吗?
  泰昌都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运气不好,赌错了。
  还好,正当他考虑要不要返航的时候,前面终于又出现了零星几座岛屿。
  这就证明,他找的方向可能是对的。
  其实,阿留申群岛西边的几座岛屿之间相距是比较的远,最远的两座岛屿之间的距离甚至超过了五百里。
  接下来到了群岛中部,岛屿就开始密集了,这里甚至都不用望远镜了,直接用肉眼看就能看到一连串的岛屿向东边延伸而去。
  这就证明,这里肯定是阿留申群岛没错了。
  泰昌又是毫不犹豫的命舰队沿着群岛向东而去,
  舰队向东航行了不到四天时间,前面便出现了一座狭长的半岛。
  这里应该就是美洲了,如果再沿着半岛向东南方向航行,便能达到新西班牙总督辖区了。
  当然,想要抵达新西班牙总督辖区就不是几天时间的问题了,估计最少也得沿着海岸线航行半个月时间。
  这会儿他们却是不得不回去了,因为他们再不回航,淡水就不够回程用了。
  这一趟,他们直接穿越了白令海峡,泰昌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
  紧接着他便下令,命舰队掉头,沿着阿留申群岛往西,返航。
  经过几天的航行,他们终于又回到了最先发现的半岛。
  不过,这个时候,泰昌却不急着回去了。
  因为从航程来看,这座半岛正好是从文国公府到美洲的中间位置,如果能在这里建一个补给点和停靠的港口,那通往美洲的航线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他又命舰队沿着海岸线往南航行了一天左右,终于找到了一个很不错的天然港湾。
  这个时候,他干脆命人将袁可立和袁枢父子召到了旗舰之上。
  他带着两人在港湾里扫视了一圈,这才郑重道:“礼卿,这里必须建一个补给点和大型港口码头,你直接从文国公府调集人马过来吧。”
  这个。
  袁可立皱眉沉思了一阵,随即小心的道:“皇上,这里已然是极北之地了,冬天怕是冷得根本没法出门啊,而且,这会儿已然临近冬天了,微臣如果调集人马过来,恐怕来不及修建保暖的住所了。”
  泰昌不假思索道:“明年开春再派人过来也没问题啊,反正西洋商号的船队最早也要六月份才能出发,你们这边有的是时间。”
  好吧,那就没什么问题了。
  袁可立连忙拱手道:“微臣明白。”


第468章 科举也需要发展
  春去秋来又一年,这一年又是个科举年。
  泰昌对科举还是很重视的,因为这年头科举就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
  可以说,科举的发展就是大明今后发展的关键所在。
  他这话一出,所有朝堂重臣又懵了。
  大家都知道皇上经常语出惊人,特别是召集大家议事的时候,每每都会让人目瞪口呆。
  这次; 果然又来了。
  文华殿议事堂中,一众朝堂重臣着实又懵了。
  这科举还发展?
  他们倒不是认为科举跟大明今后的发展没关系,他们主要是震惊于皇上把发展二字用在科举上。
  科举这么严谨的事还能变来变去的吗?
  如果科举的规矩老是变来变去,读书人不疯了!
  众人愣了好一阵,内阁首辅徐光启这才干咳一声,随即小心的问道:“皇上; 微臣没有听错吧,您说这科举也需要发展?”
  泰昌毫不犹豫的点头道:“是啊; 这科举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发展。”
  您别这样啊!
  什么时代的潮流?
  什么不断发展?
  这么搞,读书人受不了啊!
  徐光启小心的提醒道:“皇上,读书人十年寒窗甚至几十年苦读差不多都是根据科举的规矩来的啊,这科举要按您说的,还得不断发展,老是变来变去,读书人怕是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啊!”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大明都在飞速发展,科举要是一成不变,怎么适应这发展的需要?
  泰昌想了想,随即问道:“你知道朕为什么规定藩属国只学《四书五经》,只考文科科举吗?”
  这个?
  徐光启闻言,不由陷入沉思之中。
  新金陵城举办庆典的时候他也在,《大明藩属国律例》里面规定了一些什么他自然清楚的很。
  关于藩属国的科举,当初他以为皇上是怕人家学不来理科,所以规定藩属国只需学《四书五经》,只需考文科便成。
  现在看来,压根就不是这么回事。
  皇上是不希望藩属国学理科或者说钻研理科!
  他皱眉沉思了好一阵; 这才恍然道:“皇上; 您的意思,他们只需要墨守成规便成?”
  泰昌微微点头道:“是啊,他们只需墨守成规便成,你想想,如果他们学了理科,发展起来了,然后瞎折腾,大明岂不是麻烦大了?”
  众人闻言,无不露出钦佩之色。
  皇上还真是深谋远虑啊!
  徐光启亦是满脸钦佩道:“皇上英明,他们如果瞎折腾,大明的确会有大麻烦。”
  这不就对了吗?
  泰昌细细的道:“现在你们明白发展二字的重要性了吧?
  大明如果不发展技术,怎么会有如此先进的火枪、火炮和战舰?
  如果我们没有如此先进的火枪、火炮和战舰,能灭了东瀛吗,能把荷兰人赶出南洋吗?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不是发展及时,建奴都够我们头疼的了!
  现在的情况你们也看到了,大明的疆域正在不断扩大,大明的技术也正在迅猛发展,甚至,就连大明老百姓过的日子都与以往大不相同了,我们的科举制度能一成不变吗?
  如果我们不开设理科,武备城那么多工厂谁管,商部那么大的生意几个人会做,农部又有几个人来推广红薯土豆橡胶等等的种植,又有几个人来推广双季稻?
  如果我们不分文理双科取这么多进士,大明新开的疆域谁来管理?
  现在很多新开行省的知县还都是举人呢。
  如果大明疆域再扩展下去,举人都不够用了怎么办,难道我们让秀才去当知县吗?
  你们也知道这样不行,所以及时提高举人的录取人数,来适应大明疆域扩展的需要。
  这其实是一个道理。
  科举就要随着大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如果我们墨守成规,不及时改变科举规则,为大明选取又或者造就合适的人才,大明又怎么不断发展下去呢?
  难道,不断倒退着发展吗?“
  呃,这话说的。
  徐光启尴尬的道:“皇上,微臣只是担心这科举的规矩变来变去读书人会受不了而已。”
  泰昌淡淡的道:“这个没什么好担心的,谁受不了那是他们自身的问题。
  科举本来就是为了选材,如果不能适应科举的发展或者说大明的发展,被淘汰了,那就证明他们本身就不行,这能怨别人吗?
  朕还是那句话,我们没必要迁就读书人。
  反正想金榜题名的人多得是,我们还怕找不到合适的官员吗?”
  好吧,这个的确,想金榜题名的读书人多了去了。
  反正录取的人数差不多是固定的,不会多多少也不会少多少,谁适应不了新规矩,被淘汰了,那真怨不得别人。
  徐光启其实也不是有意跟泰昌唱反调,只是他作为内阁首辅不能尸位素餐,什么都不说也什么都不干。
  每次当皇上说出的话有可能有欠考虑的时候,他都都得代表一众官员出来提醒一下皇上,以免皇上因为考虑不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泰昌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每次他都是耐心的解释,并没有发脾气训斥人家。
  徐光启稍稍看了看其他人,感觉大家都没什么意见了,这才郑重的道:“皇上英明,那这次科举我们要怎么改呢?”
  其实,科举很多东西早就要改了,只是泰昌一直在外征战,没空来考虑这些事而已。
  他想了想,随即郑重道:“不是这次我们要改什么,而是我们要想想怎么系统的改进,让科举更适合大明的发展。”
  行吧,您是皇上,您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徐光启只能微微点头,以示理解了。
  泰昌又仔细想了想,随即郑重道:“比如这考试的内容,也就是读书人所学习的东西,我们就要想办法不断改进。
  比如文科,《四书五经》你们肯定都熟,里面的内容肯定也不是全部必须深研的,有些无关紧要的,你们可以摘出来,直接规定,这些不考,考生也只需看看就行了,无需深研。
  这样一来,读书人就不会因为钻研这些没用的东西而变成书呆子了。
  我们也可以让读书人学点更有用的东西了。
  比如《孙子兵法》和《资治通鉴》这些有实际意义和借鉴意义的书,朕感觉这个就可以加进去,规定文科必考。
  当然,还有些其他的,你们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自己去商讨,商定了之后跟朕说一下就行了。“
  我的天,读书人学习的东西都要改啊!
  一众朝廷重臣闻言,皆露出吃惊之色。
  不过,他们还是没吭气。
  毕竟,皇上说的也有道理,《四书五经》也不是什么都必须深研,有些东西真的只需看看就行了。
  如果把那些不必深研的东西摘出来,读书人就轻松多了,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