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疯皇-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上的想法着实疯狂无比,每每都能让人震惊莫名。
  铺几万里的铁轨是什么个想法?
  众人连想都不敢想啊!
  因为那需要用到的生铁和枕木都是天量的啊,算都算不过来。
  至于什么拉人拉货,好是好,问题造车厢也要消耗天量的生铁啊!
  如果真按皇上说的这么搞,那一年产几亿斤甚至几十亿斤都不够用啊。
  他们上哪找这么多生铁去?
  这些人,都什么表情啊?
  泰昌见状,不由哭笑不得道:“朕都跟你们说过了,想法要大胆一点,再大胆一点。把铁轨铺遍大明怎么了?朕还能让你们飞上天呢,你们信不信?”
  众人闻言,无不抬头望向天空。
  这天上可什么都没有,怎么飞上去?
  人就算是装上翅膀也没那力气飞上去啊!
  宋应星抬头仰望了一阵,这才低下头来弱弱的问道:“皇上,把铁轨铺便整个大明那得多少生铁啊?”
  泰昌微微笑道:“那点生铁算什么,这密云一地一年不就能出产几千万斤生铁吗?”
  还真要让这里每年出产几千万斤生铁啊!
  毕懋康闻言,不由咽了咽唾沫,艰难的道:“皇上,您的意思我们招几十万人到这里来采矿、炼矿?”
  泰昌微微摇头道:“人手不用这么多,朕不是跟你们说过采矿的机器吗,只要把采矿的机器研制出来,然后再把所有矿洞跟冶炼厂用铁轨连接起来,采矿就不需要这么多的人手了,运送矿石也不需要那么多人手了。至于炼矿,你们可以建造更大的熔炉啊,可以用蒸汽机往里鼓风啊。总之办法很多,你们可以多想想,看怎么用蒸汽机来替代人工。”
  好吧,这个的确得多想想。
  毕懋康连忙点头道:“微臣明白了,微臣回去之后一定好好想想。”
  那行吧,我们就回去吧。
  这地方也没什么好看的了。
  泰昌又微微扫视了一圈,随即便挥手道:“走,我们回京吧。”
  他着实没想到,一行人才刚回到皇宫,还没来得及下马呢,王承恩便兴冲冲的迎上来,满脸激动道:“皇上,太子妃生了,太子妃给您生了个太孙!”
  这什么话!
  什么给朕生了个太孙?
  这家伙,都快喜疯了吧!
  泰昌也知道,王承恩曾经给太子朱由校做过大半,所以两人关系很好。
  这会儿太子有后了,这家伙是着实欢喜。
  其实,泰昌也挺高兴的。
  太孙啊!
  朕终于有太孙了。
  大明后继有人了啊!
  他立马翻身下马,把缰绳往旁边太监手里一人,随即便兴冲冲的往慈庆宫跑去。


第316章 科举革新
  时间匆匆而逝,一转眼又是一年。
  热热闹闹的年节一过,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如果按历史上的算法,这一年应该是泰昌六年。
  不过,泰昌并未一月而亡,所以,万历四十八年还是万历四十八年,这会儿还是按正常的更替计算,是泰昌五年。
  如果按天干地支纪年,这一年则是乙丑年。
  乙丑年正是会试和殿试之年,也就是说,这一年又到了科举取士的时候了。
  泰昌是早就想革新科举制度了,因为原来的科举制度已然不适合大明发展的潮流了。
  他需要的是文理兼修或者说偏重于理科的人才,问题,这会儿连理科的概念都没有,考科举的修的基本都是文科,钻研理科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这样肯定不行,不合适那就得改。
  如果不改,大明的理科人才那就是稀罕物,难找的很,大明的发展也必将受到影响。
  所以,年节刚过,他又将一众朝堂大臣召集到了文华殿议事堂。
  这会儿大家都还沉浸在年节的欢快气氛之中呢。
  大明这几年可谓蒸蒸日上,越来越强盛了,眼看着一个太平盛世又要降临了,作为缔造盛世的参与者他们自然是欢喜的不行了。
  泰昌这会儿其实也欢喜的不行了,因为年前皇宫之中诞生了很多可爱的小生命。
  皇贵妃吴婉儿生了个小皇子,太子妃张妙云又生个皇太孙,其他嫔妃还给他生下了两个小公主。
  整个年节皇宫之中那都是欢声笑语不断,他也高兴的不行了。
  当然,就算是再高兴,有的话还是要说,有的事也一定要办。
  他满脸微笑的跟一众朝堂大臣寒暄了几句之后,便收起了笑脸,一本正经道:“会试和殿试又要开始了,你们觉得我们按老规矩搞下去能选取到合适的人才吗?”
  啊!
  众人闻言,无不目瞪口呆。
  皇上这意思,难道想把科举的规矩给改了?
  这个影响也太大了,因为科举就是天下读书人的头等大事啊!
  天下读书人都想通过科举出人头地,这规矩能随便改吗?
  上次皇上还只是改了几个考题而已,便有一大堆考生跳出来闹事了。
  这次皇上竟然想连规矩都改了,天下的读书人会答应吗?
  内阁首辅徐光启忍不住提醒道:“皇上,科举自唐宋以来已然历时千年之久,我大明更是自洪武朝便定下了最为全面的规矩,天下读书人都已经把科举当做头等大事了,这规矩一改,恐怕天下读书人大多不会答应啊!”
  礼部尚书邹维琏亦是连连点头附和道:“是啊,皇上,读书人十年寒窗,历经千辛万苦,就是为了靠着这老规矩出人头地啊,您这突然间把规矩都改了,他们恐怕会受不了啊!”
  朕需要他们同意吗?
  受不了的就别来考啊!
  天下读书人多了去了,朕还需要迁就那帮腐儒吗?
  泰昌微微摇头,随即郑重的道:“子先,德辉,你们作为读书人,站在读书人的立场上考虑无可厚非。
  但是,你们作为朝廷重臣,更应该站在朝廷的立场上考虑。我们科举取士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守老规矩吗?
  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啊!
  我们科举取士是为了选取人才,我们选取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大明能繁荣昌盛,这个你们不会不清楚吧?
  大明现在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呢?
  大明现在急需的是钻研技术的人才,而不是捧着《四书五经》当宝贝的腐儒。
  如果我们不改掉科举的规矩,你们说,我们上哪儿去找那么多钻研技术的人才?
  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钻研技术,大明又怎么走向强盛或者说立于不败之地?
  这样下去不行啊!
  你们也知道孟侯和良甫他们有多累,我们需要的技术人才太多了。
  所以,这科举的规矩必须改!”
  好吧,皇上说的的确有道理。
  问题,这天下读书人实在是太多了啊!
  读书人不好惹啊!
  他们也是读书人出身,自然知道这科举对于读书人来说有多重要。
  徐光启和邹维琏倒不是反对泰昌改规矩,他们是怕这规矩一改把天下读书人都惹毛了啊。
  读书人如果被惹毛了,不知道会闹出多大的事情来呢。
  徐光启颇有些忧心道:“皇上,微臣并不是不站在朝廷的立场上考虑,微臣是怕读书人闹事啊!”
  闹事?
  泰昌不由冷笑道:“以前东林又或者阉党当权的时候朕的确有点怕读书闹事,因为那个时候朝堂已经乱的不能再乱了。现在朕还怕读书人闹事吗?谁敢闹事,直接革除功名,再闹,拖出去砍了!”
  这个!
  好吧。
  皇上手握天下兵马,大明更是空前强盛,根本就不用怕读书人闹事。
  徐光启闻言,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皇上,那您说,这规矩怎么改呢?”
  这就对了吗。
  怕什么,现在什么都不用怕!
  规矩不合适了,那就改。
  谁敢叽叽歪歪就收拾谁!
  泰昌不假思索道:“首先,我们放任读书人自己闷头读书了,我们得管管他们了,礼部不就是专管读书人的吗?以后,凡是考取功名的读书人都要进入礼部开设的学院学习,不但要学《四书五经》,还要学其他的东西。具体学点其他什么,我们可以再商议,总之,读书人不能只读《四书五经》了。”
  邹维琏闻言,仔细想了想,随即问道:“皇上,我们开设的学院管吃住吗?”
  这个。
  泰昌琢磨了一下,随即咬牙点头道:“管,只要考取了功名进入礼部开设的学院学习的我们都管吃住。”
  这所谓考取了功名最低也是秀才,天下读书人虽多,秀才和举人却只有那么多。
  如果按各级科举的大致晋级比例算,天下的秀才和举人加起来最多也就十来万。
  这会儿朝廷的税赋已然暴增了几百万两了,这么点人的吃住还是管得起的。
  邹维琏闻言不由连连点头道:“如果管吃住的话这事还是比较好办的。”
  因为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大多是秀才。
  所谓穷秀才穷秀才,其实很多秀才的日子过得都不怎么样,朝廷如果能管他们的吃住,包他们读书,对于他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如果一直管吃管住,管到老,管到死,对朝廷来说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想到这里,邹维琏连忙问道:“皇上,我们一直管他们的吃住吗?要是有人几十年都不能考上举人又或者进士怎么办?”
  开玩笑呢,朕又不是开养老院的!
  泰昌闻言,稍微想了想,便果断道:“不管是秀才还是举人,我们都只管三届,如果考三次他们还不能晋级那就证明他们没什么希望晋级了。礼部可以定下个规矩,凡是三次不地,就不用考了,吏部统一给他们安排差事,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
  这个!
  好吧,这样虽然对有些人来说不公平,对大多数读书人来说还是公平的。
  这世事又岂能如所有人的愿呢。
  邹维琏闻言不由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这意思就是他没有意见了。
  他没有意见并不代表其他人没有意见。
  内阁学士文震孟就小心的拱手道:“皇上,微臣斗胆说一句,能不能一直让人考下去呢?毕竟,三次不第有时候可能不是能力问题。当然,考虑到朝廷的开销,我们可以规定三次不第之后便不提供食宿了,也不准人再赖到学院不走了。”
  他之所以这么说,跟他的科举经历有关,因为他足足参加了九次会试最终才状元及第。
  这个的确不是他能力的问题,他能力要有问题就不可能高中状元了。
  他之所以参加了九次会试才考上状元跟当时朝廷的内斗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他参加会试那些年正是齐楚浙党和东林斗得最凶的时候,像他这种不选边站的,人家要把他整下去很容易。
  科举里面其实猫腻很多。
  你要想把一个本来考不上的人给推上去,可能还有点难度,因为那是作弊。
  没有关系的人是很难作弊的,有关系的人就算作弊也要冒很大的风险。
  你要想把一个本来考上的人给整下去,那就不叫作弊了。
  而且,这种事相当简单。
  鸡蛋里挑根骨头,随便挑个刺,把人拍死就行了。
  历史上,崇祯元年的状元郎刘若宰就曾被人这么拍死过。
  其实,他天启五年的时候就是会试第一,奈何当时阉党如日中天,他又不愿意做魏忠贤的走狗。
  所以,魏忠贤给他挑了根刺。
  魏忠贤也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刘若宰的祖籍是水泊梁山的,他竟然向天启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