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疯皇-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终清点过后,光是金银就价值两百多万两,还有些珍宝古玩字画的另算。
  泰昌拿着清单一看,不由长嘘了一口气。
  这一仗打得不亏,光是金银和粮食就够回本了,剩下的基本都是赚的。
  说实话,这还是他第一次打仗赚钱呢。
  这种感觉,还真有点让人上瘾,他甚至都想着去收拾东瀛甚至攻占那些海上霸主在海外的据点了。
  没办法,这会儿他是真缺钱啊!


第189章 收拾旧河山
  “皇上,皇上,寅时到了。”
  泰昌迷迷糊糊的睁开眼睛,看了看熟悉的曹化淳,又看了看陌生的房间,愣了一愣,这才回过神来。
  这几天他着实累坏了,率大军奔袭千里不说,还天天睡在帅帐里,一点都睡不踏实。
  还是床上睡着香啊!
  他暗自感慨了一番,随即便一个翻身起了床,披上外套匆匆洗漱了一番,又在曹化淳和刘时有的协助下穿上了盔甲,吃了点早餐,这天差不多就要亮了。
  卯时整,一众文臣武将齐集大政殿中,泰昌高坐主位,微微笑道:“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在建奴银库中发现的金银足足有两百多万两,这次的军功奖励是不用分期发了,等下散了,你们就去找骆思恭领吧,今天都发下去,让将士们高兴高兴。”
  一众文臣武将闻言,连忙拱手齐声道:“多谢皇上恩典。”
  泰昌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又郑重道:“建奴骑兵估计最多有个把月时间就要赶回来了,我们如何应对呢?正面对决努尔哈赤肯定是不敢了,我们齐集大军估计也没用了,他们肯定会到处乱窜,你们说,如何是好?”
  这个着实让人头疼,人家根本不和你主力打,就骚扰,就偷袭,怎么办呢?
  一众文臣武将皆皱眉沉思不语,大政殿里顿时安静异常。
  最终还是孙承宗拱手道:“皇上,微臣想出了三个拙计,其一,我们可以派兵去捣毁建州卫卫城,摧毁建奴的根基。其二,我们可以派兵迅速占领铁岭卫、定辽右卫、安乐州、镇江城等地,收复整个辽东,让建奴冲进长城也无处栖身。其三,我们可以修复所有关外长城隘口,并派兵镇守,让建奴骑兵没法进入辽东。不知皇上觉得哪一计更好一点?”
  泰昌闻言,不由眼前一亮。
  这三计都不错啊,如果可以的话,他想三计同时施展!
  这样一来,努尔哈赤就算跑回来估计也欲哭无泪了。
  问题,他没这么多人手啊!
  看样子只能挑一个或两个了。
  要说这三计里面他最想实施的自然是冲到建奴老巢,捣毁建州卫城,也就是赫图阿拉,彻底摧毁建奴的根基。
  可惜,这一计是最难实施的。
  因为赫图阿拉离沈阳足有四五百里,而且中间山路蜿蜒,大军推进及其不便,就算是骑兵过去,估计也得四五天时间。
  问题,单单是骑兵还过不去,因为建奴在沿途修筑了好几个山寨,如果没有步卒,山寨根本打不下来。
  如果派步卒去的话,一路打过去,最少也得半个月时间。
  而且赫图阿拉作为建奴的老巢,人家肯定会拼命防守,人去少了,还不一定拿得下来,人去多了,可能就回不来了。
  因为一来一回再加上攻城的时间肯定不止一个月了啊,到时候建奴骑兵回来了,在他们熟悉的山林里,步卒还不被他们给打得屁滚尿流啊!
  他可不想重演萨尔浒之战的惨败,让建奴白白捡便宜。
  所以,这一计还是先忍忍吧。
  要施展这一计,至少也要等辽东先稳固了,建奴骑兵也没法冲进辽东到处乱窜了,方才可以集齐大军,一路推过去。
  要说这三计里面最稳妥的那自然是修复关外长城,让建奴骑兵进不了辽东。
  问题,关外长城足有一千多里啊!
  一个月时间能修复吗?
  就算能修复,又要多少人去镇守呢?
  这个泰昌着实不是很清楚,他只能无奈的问道:“稚绳,关外长城可是长达一千多里,我们一个月之内能修复吗?修复之后又要派多少人去镇守呢,我们这点人手够吗?”
  孙承宗连忙拱手道:“皇上放心,关外长城修筑的地方还是很讲究的,不是修筑在崇山峻岭之间,就是修筑在大河沿岸,基本上除了是外面连接有通道的隘口,其他地方大军根本就过不来。至于关外长城的隘口,适合骑兵通过的本就不多,而且,建奴骑兵本就不擅攻城,每个重要隘口只要能有五千人马驻守四万建奴骑兵几天时间肯定是攻不下来的,而长城上都有烽火传讯,一天之内便能传出千余里,所以,只要能守住一两天,各路援军一到,建奴骑兵便只能退去了。”
  原来是这样。
  泰昌闻言,不由追问道:“那建奴骑兵能进入辽东的隘口有几个呢,你仔细算过没?”
  孙承宗不假思索道:“建奴骑兵能进入辽东的隘口真不多,沈阳至广宁中卫之间这会儿可以说没有,因为沈阳到广宁之间的长城都是沿河修筑的,而且这段长城外围河道纵横,也没人在河道上修桥,不到冬天,骑兵基本没法通行。剩下的,广宁那边的隘口也就四五个,沈阳北面的隘口大致也就四五个,只要我们修复这些隘口,再派人驻守,建奴骑兵就过不来了。他们如果走其他地方,就算人过来了,马也过不来。”
  泰昌闻言,不由惊喜道:“你意思只要五万左右人马便能守住所有重要隘口?”
  孙承宗毫不犹豫的点头道:“是的,皇上,只要把所有隘口都修复了,再派驻五万人马镇守,然后再在广宁和沈阳各屯兵三万左右随时准备支援,建奴骑兵应该就不可能通过长城隘口冲进辽东了。”
  这下就好办了。
  泰昌立马兴奋道:“地图。”
  两个锦衣卫连忙将一副巨大的辽东地图在他面前展开。
  看样子修复关外长城和收复辽东可以同时进行了。
  泰昌盯着地图看了一阵,随即果断下令道:“骆思恭,立刻派人八百里加急传讯,令袁可立率登莱水师和南四卫水师去收复镇江城。“
  这里所说的镇江城并不是后世的镇江,而是后世的丹东,这座边防重镇虽然重要,但是建奴因为兵力有限,在那里的驻军并不多。
  历史上,毛文龙去偷袭镇江城的时候城里面的守军才几百人。
  袁可立首席登莱水师和南四卫水师加起来足有上万人,再加上登州卫和莱州卫的步卒,一万五千人马都不止,拿下镇江城肯定是不成问题的。
  泰昌想了想,紧接着又下令道:“刘兴祚、李延庚,你们立马赶回辽阳,率那里归顺的步卒去收复定辽右卫。”
  定辽右卫就在辽阳和镇江之间,而辽阳和镇江之间是一道巨大的分水岭,唯有一条大道可以让大军穿越,这定辽右卫就在这条通道的正中间,位置相当重要。不过建奴驻守定辽右卫的人马也不多,最多也就千余人马,有万余降卒去收复肯定够了。
  泰昌紧接着又下令道:“曹文诏,你即刻率神武营去收复抚顺卫和抚顺关。满桂,你率三万人马去收复铁岭卫和安乐州。”
  曹文诏和满桂闻言,连忙拱手道:“遵旨。”
  这样一来,只要各路大军顺利攻下各自的目标,整个辽东的旧河山就算是全部收复了!
  辽东终于要重回大明怀抱了。
  泰昌激动的盯着辽东地图看了好一阵,这才挥了挥手,令锦衣卫把地图收起来。
  他又仔细想了想这才郑重的对孙承宗道:“稚绳,朕就带着神机营在这里镇守沈阳,其他人马任由你调度,还有城南的十余万俘虏,你只管拉去干活,修复关外长城和安排人驻守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孙承宗连忙拱手道:“微臣遵旨。”


第190章 拜将封侯
  明军势如破竹,高歌猛进,一路拿下金州卫、复州卫、盖州卫、海州卫、辽阳城和沈阳城,辽东形势陡然逆转。
  这会儿的建奴就跟当初的辽东军一样,完全没了一点斗志,看见明军就跑,疯狂逃窜,一溃千里。
  各路明军的推进速度之快,简直令人咋舌,那收复失地的捷报也是频频传来。
  第二天,曹文诏便派快骑传来捷报,神武营已然拿下抚顺卫城,城中守军逃窜一空,他正率军向抚顺关推进。
  第三天,满桂又传来捷报,辽东军已然拿下铁岭卫城,城中守军一触即溃,他正率军向安乐州推进。
  第四天,袁可立又传来捷报,登莱水师和南四卫水师已然拿下镇江城,城中守将,建奴游击将军佟养真被俘。
  第五天,刘兴祚又传来捷报,他已率军拿下定辽右卫,城中守将,建奴游击将军缪一真被擒获。
  一封封捷报传来,泰昌简直高兴的嘴都合不拢了,走到哪儿都带着笑脸。
  当然,这些天他也没有闲着。
  他已经命人用车轮舸轮船将徐骥和其培育出来的第一批土豆和红薯的种苗全部运到沈阳城来了。
  京城那边皇庄的地迟早是要卖完的,而开山种地又太过麻烦,在红薯和土豆大量试种的时候,自然是找良田多的地方最好。
  而这会儿沈阳至辽阳一带的良田基本都荒废了,根本没人耕种。
  没办法,辽东之战,这里就是主战场,几年前是建奴把这里的辽民差不多给清空了,这会儿又是明军把这里的建奴全给吓跑了。
  所以,这一带几乎没什么平民百姓了。
  他的想法,是让原来的十万辽东军在这里屯田,而辽阳到海州卫一带和海州卫到锦州一带的沃野千里则分给幸存的辽民和其他地方调来的边军和屯卫。
  这样一来,不但辽东的平民百姓能养活自己了,辽东的二十万大军差不多也能自给自足了。
  这个大负担一去,大明王朝便可轻装疾行,迅猛发展了。
  至于土豆和红薯,虽然这两样东西哪里都能种,但是育苗的时候对土壤、水分、温度等还是有一定要求的。
  徐骥结合从福建农户哪里学来的经验,又经过将近半年的摸索已然掌握了一定的诀窍,这会儿辽东的温度就很适合育苗,而且沈阳城外浑河两岸就是最好的育苗地点。
  所以,他刚一跑过来便请了个旨,召集了几十个屯卫青壮,在浑河北岸找了块最合适的地,细细刨了几遍,然后便把发出嫩芽的土豆和红薯切成块,开始往地下种了。
  泰昌看着开得整整齐齐的十余亩地,又看了看正趴地上小心耕种的屯卫青壮,忍不住问道:“千里,你觉得这红薯和土豆一亩能产多少斤?”
  徐骥想了想,随即估摸道:“福建那边的地还没这边好,一亩都能产七八百斤,微臣估摸着,这里一亩应该能产出千斤左右吧。”
  一千斤!
  好像太少了吧?
  好像土豆和红薯的亩产量都是几千斤啊!
  不过,这会儿一千斤的产量的确不算少了。
  因为这会儿最好的良田种粮食亩产也就三石左右,也就是五六百斤,而一般的地亩产才两石左右,也就是三四百斤。
  一千斤的亩产,等于是翻了倍了。
  泰昌想了想,微微点头道:“嗯,现在就能达到一千斤已经很不错了,不过,这土豆和红薯改良之后产量应该能更高,千里,多琢磨琢磨,种苗多培育两季,争取明年把亩产搞到两三千斤,只要有两千斤以上,西北的灾民应该就能养活自己了。”
  呃,还是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