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墨客-第4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高丽国的这些军队,骑兵虽然有,可是也是奢侈部队,少的可怜。
    只要真的是跟大明的军队遇到,那就是一个等死的结果。
    只希望他们登陆之后还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海上远渡可不是闹着玩的。
    尤其是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什么远洋海军的概念。
    就算是大明有水师,了也是内河水师。
    真正到了汪洋大海,那就是个渣渣。
    这一点才是郑长生所担心的。
    虽然他做了相应的安排,让章欢和她父亲留给她的人手,做远洋的训练。
    可是那也得等舅舅李秀峰的远洋船队回来了再说啊。
    别人看不出来,可是郑长生可是清晰的知道,大明水师的短板。
    没有外海作战的经验,以及一帮过硬的水兵,想要成就海洋霸权,那是白日做梦。
    ……
    ……
    郑长生率领的人马,是步兵纯火器部队,用热武器去攻打冷兵器,那就是完全碾压的存在。
    这是经过证明了的。
    郑长生率领的这五千人,作为先头部队。
    他们乘坐大明水师的战船,沿长江直接入海,然后沿着大明的外海直奔辽东。
    后续的部队,分别乘坐水师战船,他们的路线就不是辽东了,而是直奔高丽的外海。
    后续的部队暂且不说,单说郑长生这一路。
    在辽东上岸,按照规矩是要休整三天的。
    郑长生带领的这些人,可都是陆军。
    猛然间坐上了海船,沿着大明外海这一路行军下来。
    这可是遭老鼻子罪了。
    别说是伙食是大肥肉片子了,就算是顶级的海鲜食材,他们也没有心思去吃了。
    可想而知,这也别说什么战斗力了,就光是晕船这五千人已经是不成样子了。
    整天吐的是昏天黑地的,哪里还谈的跟陆地上一样的行军作战?
    假如现在有人来攻击他们,估计他们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儿。
    别看他们全部是新式的火器部队,但是这也得看作战的场合和地点以及战斗的意志。
    唉,郑长生感到很头疼。
    这是大明的短板啊,未来的日子里一定要加紧的补上才是。
    看来深蓝的梦想,还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能够完成的。
    ~~
    郑长生并没有晕船,他不断的视察着部队。
    还别说,刚上岸休整的这五千火枪手,还真的可以称得上精锐中的精锐。
    虽然一个个吐的昏天黑地的,可是一旦上岸,强忍着心中的不适,拖着疲惫的身体,开始搭建营帐,布置境界。
    这完全是按照实战出发的。
    这是铁律,郑长生不止一次的说过:“军队就是为打仗而存在的,一旦出动,要时刻的以实战为出发点。”
    看来他的命令执行的还不错。
    他们的宿营休整地点在鸭绿江边,不过不要以为这里跟后世一样是中朝的分界线。
    要是真的这样以为的话那就错了。
    老朱在金陵称帝之后,把蒙古人赶出中原。
    可是完全继承了元朝的疆域的。
    由于当时的高丽王是亲近元朝的,所以明太祖坚持以铁岭为界。
    并且在朝鲜半岛的东北部设置了屯驻军队的卫、所,与高丽发生过冲突。
    但到洪武二十五年,高丽由李氏取代,改而奉行亲明政策。
    因此明朝不再坚持在朝鲜半岛设置卫所,将这些卫所撤到鸭绿江以北,从此鸭绿江成了中国和朝鲜的界河。
    但是现在随着郑长生这只小蝴蝶的到来,高丽王氏却选择了亲明。
    是以,老朱并未跟高丽起冲突。
    不过,现在依然是没有按照原本的历史剧本走。
    这里虽然是鸭绿江,可却是大明的一条内河。
    鸭绿江上一座铁索桥横亘其上,这是两岸来往的必经之道。
    不过由于大军的到来,暂时的施行管制,并未有百姓商贾行于其上。
    之所以驻扎在这里,完全是郑长生刻意的选择。
    当年新中国建立之初,美帝虎视眈眈,无数的志愿军战士就是通过鸭绿江,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的。
    他这是抱着缅怀之情,崇敬之意来的。
    这次进入高丽,他也要从鸭绿江过去,不过这次的使命和跟志愿军不同。
    高丽棒子们,对不住了!
    看着鸭绿江水,忍耐不住心中汹涌澎湃的激动,郑长生随口吟诗一首:“鸭绿江畔旌旗动,三军儿郎奋争勇;一朝踏进高丽地,共沐日月山河同。”
    古人常言,诗以明志。
    诗是文人直抒胸臆的文字载体,最能体现一个人当前的胸臆。
    封长空就站在郑长生的身侧,郑长生的意思已经是在明白不过了。
    这次是“不破楼兰终不还”了。
    永和伯爵跟皇上的秘议内容,老朱跟他讲过,他此行的任务,就是协助永和伯爵郑长生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
    文人处理不了的,就要看他的了,上万大军就是强有力的保障。
    他听到郑长生吟诗,心中不由的就是一阵的壮怀激烈。
    男儿大丈夫当如是也,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开疆拓土,这是军人的本职。
    虽然他也明白这个道理,也深意为然。
    但是却没有直抒胸臆的表达过,这也跟他肚子里的墨水不多有关。
    尽管他识文断字,可以布置行军打仗的一切事宜,但要让他吟诗作赋,这还真难为他了。
    文人居庙堂,这不是没有理由的。
    武人们对文人还是羡慕者居多的。
    是以,他是露着崇敬的目光看郑长生的。
    同时心中不禁一阵的感叹:“不愧是皇上看重的永和伯爷啊!”
    而在郑长生身后站着的亲卫队长午牛,则是浑然不觉,只是警惕的看着四周的环境。
    大字都不识得一个的午牛,他哪里懂这些啊。。。。。。
    

第673章 休整进行时
    大军休整,除却警戒值班之军哨外,其余人等早早的钻进行军帐篷呼呼大睡。
    没经历过晕船的人,是永远也体会不到那种,想要把心肝脾胃都要吐出来的感觉。
    军中后厨的老廖今日里可以说是他这么多年从军做厨子生涯,最为清爽的一次了。
    每日里他指挥着上百个帮厨兵丁,忙的是不可开交。
    可是今日里他早早的就收了家伙。
    只吩咐小徒弟们不要把火熄灭,以备不时之需。
    他找来一把躺椅,就在灶台前面一躺,手里端着一个断了把的紫砂壶,悠哉悠哉的喝起茶来。
    茶,并非是什么上好的茶叶。
    也就是大叶茶而已,味道也就那么回事。
    只不过是给茶水上了一层色,不那么寡淡而已。
    午牛跟老廖的关系相处的不错。
    自从跟了郑长生以后,午牛并没有跟在郑长生的身边。
    连同跟他一起投诚过来的那些人,全部被郑长生安排进了军营之中“回炉再造”。
    不光是军事技能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从思想上,从根本上成为大明的一份子。
    军营这个大熔炉,无疑是能快速帮助他们成长的,不二之选。
    午牛入了军营之后,切实的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这里军纪严明,一切都按照规矩来。
    没有欺上瞒下,克扣军饷,没有欺负弱者,没有仗势欺人这些在弥勒教中常见的问题。
    这里的人们除了训练之外,就像是亲兄弟似的。
    永和伯爵郑长生说过,能把自己的后背交给队友,这才是真正的信任。
    在战场上把薄弱的后背交给自己的队友去守护?
    这得承担多大的风险啊?
    一个不小心,自己的小命儿就交代了。
    这在别的军队里可以说是不敢尝试的。
    当然也不是绝对。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是交给队友了,他们有协同作战,配合无间断能力吗?
    很现实的问题。
    锦衣卫火枪手的训练,可以说就是针对性的训练。
    不要求战场上逞个人英雄,要令行禁止,要如臂指使,要互相配合。
    在战场上,任何的个人行为,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要相信集体的力量,相信大部队汇集在一起的力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午牛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锦衣卫的军营中了。
    尤其是能够跟老廖尿到一个壶里,这才算是彻底的完全的成为锦衣卫自己人。
    老廖这人虽然大字儿认识不几个,可是他有他自己的偏才。
    那就是记性超级好。
    只要你说过名字,他就会记得死死的。
    锦衣卫火枪营的这五千人,他几乎可以全部叫的上来名字。
    你说奇怪不奇怪?
    明明是一个大字不认识,可是却能做到军中文书都做不到的事情。
    这也是郑长生提拔他当厨师长的根本原因。
    有才之人,当用之。
    孟尝君三千食客,不乏鸡鸣狗盗之辈。
    可是关键时刻却有大作用。
    就拿老廖来说,军中识人这可以很好的辨识自己人。
    另外,郑长生还有别的考虑。
    老廖的这个过目不忘的本事,绝对有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按说老廖都这么大岁数了,是可以光荣回乡养老的。
    可正是基于他的这项特长,郑长生愣是不放手。
    老廖是跟敬佩郑长生的。
    是以,郑长生的话,他是打心眼里愿意听。
    由于郑长生的特别关照,老廖也是水涨船高。
    在锦衣三千营的这一亩三分地里,谁不知道老廖那可是永和伯爷都要亲自挽留的人啊!
    是以老廖现在是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敬以及羡慕。
    老廖知道午牛是郑长生的亲卫队长。
    别看午牛老实巴交的,有点木讷憨憨的的样子。
    可是,老廖对午牛是格外的关照。
    午牛孤身一人,没家没业的,仅有的一个弟弟也不在人世了。
    他可以说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老廖也就五十左右的样子,不过面带沧桑,显得比真实年龄大了不少。
    是以,午牛称呼其为廖叔。
    这不,别人都吐的一塌糊涂,都在军帐里休息。
    午牛趁着郑长生午休的空档,他出来,到后厨找点吃的。
    他也吐了,不过后来他竟然凭借着超凡的毅力,挺过来了。
    可是胃里没食,他饿呀!
    身强体壮的午牛一顿饭大白米饭,能吃寻常人三人份的量。
    也就是在军营中,尤其是郑长生的手下。
    如果换了其他的军队,估计也不一定能吃饱。
    老廖作为厨子,大肚汉见识的多了,可是还真没有见识过像午牛这么能吃的人。
    这家伙吃饭,米饭能搞一盆,泼上肉汤,一搅拌,在满满的两大勺子肉和各类的菜蔬。
    端起来,吃的汁水横流,风卷残云的。
    最后还能在喝上半盆蛋花汤。
    就这食量,一般三两人加起来也跟他不是对手。
    北方的天气可比南方的冷多了。
    这个时候的辽东大地,早就已经是冰霜遍地,就连鸭绿江上面的冰都有一尺多厚。
    谁不知道挨着灶台暖和啊!
    老廖在灶台边取着暖,喝着茶,正美滋滋的时候。
    午牛嘴里哈着气,缩着脖子,搓着手走进了后厨。
    “廖叔,快整点吃的,俺都快饿死了。”
    老廖看到午牛,微微笑了笑:“准知道你小子要来,灶上给你留着呢。
    两大碗红烧肉,一碗排骨汤。
    给伯爷准备的,一不小心做多了,就便宜你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