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墨客-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前母亲抱着自己跟几个村里的妇人们闲拉呱,几家的孩子都放在一起耍子,其中他记忆最深的就是二婶家的郑狗蛋。
    这家伙虽然比自己大了两岁,可是整天的挂着两桶大鼻涕。
    上唇处两道红艳艳的痕迹,那是鼻涕经常浸泡所致。
    一说话先吸溜一下,不然就会耷拉到唇边,偶尔这厮还伸出舌头舔一下上唇。
    导致郑长生两天都不好好的吃饭,吓了李秀英一大跳,还以为孩子病了呢。
    无他,每当想起这货吃鼻涕的样儿都恶心的慌,哪里还吃的下饭?
    二婶布满皱纹的脸上,现出了笑容。
    额,脸上的褶子更深了。。。。。。
    集市就在郑家村东三里处,这里原来是娘娘庙,香火很是旺盛。
    后来战乱一起,香火就零落了。
    现在洪武新朝,万象更新,这里的香火又盛了起来。
    有人的地方就有商贾,于是渐渐的就形成了集市。
    李秀英和二婶她们占据了娘娘庙门前的一片空地,几个妇人各自摆摊。
    此时天还尚早,来的大多数是摆摊担但的小商小贩。
    李秀英把儿子放在小毯子上,拿出一个丝绸的包袱皮,这是她唯一的一个拿的出手装饰门面的家什了。
    还是逃难的时候,母亲塞给自己的。
    包袱里的东西都换了吃食了,唯一剩下的就是这个包袱皮了。
    当李秀英把做好的大头娃娃面偶拿出来摆到包袱皮上的时候,二婶她们惊呆了,甚至忘了她们的面糕,都围了上来。
    “郑家媳妇,你,你这是什么,怎地如此的奇态?不过还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呢,我家的狗蛋要是见了肯定哭嚷着要呢。”
    说着,二婶顺手拿起来一个面偶,放在手掌心里摩挲着。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传来:“爹爹,爹爹我要那个娃娃。”
    

第3章 多卖钱买糖糖
    一个唇红齿白如同瓷娃娃一般的小女孩出现在郑长生的面前。
    小女孩大概五六岁的样子,身后跟着一个胖胖的,下颌上留着胡须的中年人。
    那中年人看了看面偶,很是不屑的道:“乖女儿听话,爹爹过几天去金陵给你买好吃的。”
    “不嘛,不嘛,人家就要面偶娃娃。”
    说着上前一把就把那两个最大的面偶娃娃拿了起来,搂在怀里,看样子喜爱极了。
    中年人爱女心切,孩子都已经拿在手里了,总不能在放下吧。
    “多少钱?”
    这两个面偶李秀英做的是一对儿,一个胖小子,一个胖闺女,由于是剩下的最后一块面了,所以她做的极为细致。
    就连面部表情也很传神,可以说逼真的很,在加上着了色,画出来的衣服上的花纹都纤毫毕现。
    李秀英看了看中年人和小女孩,犹豫了一下,小女孩穿的溜光水滑的丝绸春衫,再看看自己的儿子,还在裹着冬天的衣服。
    她暗暗的咬了咬牙:“十个铜钱。。。。。。”
    郑长生拉了一下母亲,用不是很清晰的话道:“十个铜钱一个。”
    李秀英的脸腾的一下子就红了,面疙瘩而已,要五个钱一个已经赚很多了,怎么能这么的狮子大张口呢?
    可是还没等她说话,那个中年人从肩膀上的褡裢里掏出一串铜钱,数了二十个放在李秀英面前的包袱皮上。
    李秀英傻眼了,这,是真的吗?两个面疙瘩就卖了二十个钱。
    她扭头看儿子,只见郑长生小眼睛眯缝着,笑的很开心。
    第一笔生意开张了,如果不是母亲先说出来十个钱的话,他都能喊出二十个钱一个的价码来。
    这个时代的人太不懂经济学了,独家经营的生意,又是大受欢迎的产品,岂能用白菜价卖之?
    再说了也得看人下菜碟啊,这个小女孩一看就是出身富贵之家,根本就不在乎那几个小钱。
    有钱人的思维就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你要的价格低了,人家或许还不高兴呢,这要跟她的身份得配的上啊。
    虽然郑长生没有做过生意,但是他知道后世在公园里卖玩具的人,一个进价都要不了五块钱的东西,都能喊出五十的价码来。
    就这家长还得乖乖的掏出钱包来买单,无他,孩子喜欢。
    所以赚孩子的钱是最容易的。。。。。。
    中年人付完钱,看了一眼郑长生,带着小女孩走了。
    有了这笔生意的成功,李秀英心里安稳多了。她怀里搂着郑长生,在小脸上狠狠的亲了一口,儿子真是太给力了。。。。。。
    二婶眼珠子都瞪的溜圆,郑家媳妇今天莫不是烧了好香?这是要发的节奏啊,那可是真金白银的二十个铜钱,还有一背篓的面偶娃娃呢,这得卖多少钱啊?
    一时间羡慕的眼神笼罩在了李秀英的身上,她心里暗暗的道:“不愧是能识文断字的大户人家的小姐,竟然做出来这等讨喜的娃娃来。
    也怪不得她这么大方,把面糕的制作方式告诉大家伙儿,原来人家早就有了新的赚钱方式。”
    她们可不认为这是郑长生的功劳,一切都归咎在李秀英的身上去了。
    剩下的面偶娃娃卖的很是火爆,本来李秀英想要卖四个钱一个,可是儿子留着口水悄悄的说:“娘亲,五个钱一个,多卖钱买糖糖。”
    真是人小鬼大。。。。。。
    她并未多想,只不过是以为儿子想吃糖而已。
    这个时候的糖是饴糖,也就是麦芽糖。
    麦芽糖产品的利用,最早可以从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可见端倪,比如“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另外大约战国的《书经》中又有“稼穑作甘”的话,可以解释成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用淀粉制作麦芽糖的方法了。
    从当时的资料上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非常的喜爱吃糖,“含饴弄孙”就是东汉章帝时期马皇后的人生理想。
    不过相对于低下的生产力来说,能填饱肚子都已经不容易了。
    哪里会有多余的粮食酿造麦芽糖呢?所以说这个时候的糖可是奢侈品。
    虽然不能裹腹,也就是骗骗嘴而已,但是能吃一口糖,却是大多数孩子的梦中的追求。
    三百多个面偶娃娃,几乎售卖一空。
    李秀英把剩下的几个都送给二婶她们了:“带回去给娃娃们玩,不值几个钱。”
    二婶都傻眼了,不值几个钱?这可是五个铜钱一个啊!
    李秀莹不顾二婶她们惊讶的眼光,用包袱皮把一千五百多个钱包裹好,贴身放着,抱着儿子喜滋滋的逛集市去了。
    赚了钱赶紧走才是上策,二婶她们几个的眼光都要吃人了,她家的面偶娃娃都卖完了,二婶她们的糕点才卖了一点点。
    这得多遭恨啊!书中有言曰:“不患寡而患不均。”
    大家起点都是一样的,可是这差别也太大了啊,赶紧溜之乎也,不然就真的成了炫耀了,二婶她们估计心里会更不爽。
    这也是李秀英把剩下的那些面偶娃娃,送给二婶她们的原因之所在。
    反正自己把钱已经赚了,剩下的就当是买个好,给她们家的孩子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当是邀买人心了。
    不过她的这一手,还真管用。
    二婶拿着面偶娃娃长叹一声道:“郑家娘子,仁义啊。。。。。。”
    郑长生如愿以偿的吃到了饴糖,虽然他并不是十分的喜欢这种略微有苦头的味道,但是他还是吃的很欢快。
    “娘亲吃糖糖。”郑长生把饴糖送到李秀英的唇边。
    李秀英神情恍惚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儿,她象征性的咬了一点,儿子貌似长大懂事了,知道孝顺自己了。。。。。。
    郑长生感觉母亲抱自己的手臂力道加大了,他心里一阵的柔软,这就是母爱。。。。。。
    布店里扯了布料,杂货铺里购买了日用品,又给郑长生买了爽口的零嘴儿,花费了三十几个铜钱。
    她把剩下的铜钱收好,把购买的物什放进背篓里,抱着儿子向家走去。
    正可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赚了这么多钱,心里痛快的就别提了,就连走路的步伐都轻盈了许多。。。。。。
    

第4章 怀远堂入册
    郑家村不大,也就一百多户,五百多人口。郑家娘子李秀英制作面偶娃娃发财的消息不胫而走,一千多钱,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平民之家,谁家里能有几百钱的结余,那就是富裕人家了。
    家中有余粮,口袋有余钱,这日子还想什么,偷着乐去吧。
    那些平日里趾高气昂的媳妇婆子们,此时见了李秀英也都收敛了起来。
    之前那些说李秀英不详克夫的人,也都纷纷的改了口:“你看,郑家娘子一看就是有福气的,那双手就是灵巧,不愧是大户人家出来的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李秀英要说不在乎别人的言论,那是骗人的。
    多少个黑夜里,她独自垂泪到天亮,如果不是儿子,令她还有一丝的慰藉的话,恐怕早就寻了短见了。
    都说三人成虎,流言蜚语最是伤人,最是让人崩溃。
    能有今天大家对她的改观,全是因为儿子无意之间的玩耍,自己得到了灵感制作出了面偶娃娃的缘故。
    人就是这样,尊崇强者,村里人对李秀英前后的态度就可见一斑。
    这年月孤儿寡母的,能活下来就不容易了。
    她现在不但活的好好的,还能赚到钱,日子过的比别人家的还要好,这就够了,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族中公祭要到了,同族中的男人都要到祖先祠堂祭拜。
    同时也是族中幼子录入族籍,把族谱供奉到怀远堂的日子。
    李秀英等这一天好久了,之前丈夫还在,孩子还小。她一个妇道人家,无所谓这些。
    可是自从丈夫去世后,她才发现这远非她想的那么简单。
    就拿村西的菜地来说,只要是族谱上在册的男丁,都会分到一块。
    李秀英曾经抱着儿子找老族长郑三旺理论:“我家长生是郑氏子孙,为何不给我家分菜地?”
    结果被郑三旺给撅了回来,理由就是族谱没在册。
    等这回三年一次的开怀远堂祭祖之时,一定要把儿子的名字录入进去。
    不蒸馒头还挣口气呢,李秀英现在被这口气一直顶着,胸口如同一块千钧巨石压着一般。
    村中需要录入族谱的有十几个孩子,郑长生就是其中一员。
    母亲抱着她唠唠叨叨的,他也明白了其中的曲折原委。
    入了族谱就代表着宗族的认可,千万不要小看了宗族的力量。
    人们都是聚族而居的,虽然现代社会的宗族概念弱化,可是在封建社会这可是比天还大的事情。
    往往国家的统治只到县一级,在往下说白了都是有宗族控制的。
    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都是在宗族的掌控下生活的,
    也可以说宗族就是君王驭民的,在社会底层的最有力的工具。
    而族长正是手握着生杀大权的高高在上的人,说是一方土皇帝那是丝毫不为过。
    族人犯了事情,他们往往只要召开宗族大会即可解决,根本就不需要官府介入。
    另外自古以来的“民不举官不究”的习俗,也更助长了族长的权威,你想啊,官府不介入,那还不是族长说了算?
    通常族中有了事情,都是族长一言而决。
    就算是跟别的家族起了纷争,也是有两个家族的族长出面谈判解决的。官府在宗族面前充当的是和事佬,调解人的角色。
    族人纠纷,县官都头大,俗话说清官难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