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7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屡败之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轻忽的存在。
  所以曹操一定要扩大自己所用之兵的数量,在这种时刻,就不能跟兖州本地的豪强们讲道理了。
  他从河北出发之前,就给程昱写去书信,让他们在兖,豫两地征调本土豪强的徒附入军。
  本土豪强的徒附征调入军,这样对曹操军有什么好处?毕竟这些徒附的战斗能力不强,又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操练,可以说在两军对战的时刻,根本就不可能帮上曹军的忙,甚至还有可能添乱还说不准。
  但曹操的想法显然不是让这些豪强的徒附来协助作战这么简单,战场上除了在正面正规作战的兵士,还有需要负责押运粮秣,修葺营寨,做军队里的杂活,或是充当敢死队的炮灰等等。
  这些工作交付给徒附来做,就可以将曹军本部的有生力量给抽调出来,然后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正面战场之中。
  而消息传到了刘琦这边后,庞统和司马懿立刻谏言,请刘琦也照葫芦画瓢,在己方在汝南的县城中征调豪强的徒附,用来充实军士。
  刘琦其实也有这个意思,但周瑜却谏言请他不要这么做。
  周瑜的意思,是己方目前在长江以北地域和曹操的影响力不一样。
  曹操毕竟统治这里有几年的时间了,根基比较牢固,在利益输送上也和这些豪强有了些牵连,他可以征调本地豪强徒附而不被对方憎恨,但不代表刘琦就可以这么做。
  毕竟刘琦属于外来户,而本地豪强大族属于一个比较敏感的阶层,地方内部出乱子,祸源基本上都是这些人,在这种情况下得罪他们,实在是有些不智。
  刘琦听了周瑜的话,当场表示赞同。
  他随后问周瑜道:“只是曹操能在中原想办法征调徒附以为军用,而我们不能,此消彼长,对朕来说,是不是有些不利呢?”
  周瑜言道:“在中原地区征调不可行,但不代表陛下不可以在别的地方行此法。”
  周瑜的话让刘琦颇为好奇。
  “公瑾此言何意?”
  周瑜拱手道:“汝南诸县,是陛下刚刚所得,民心待收,不可定强策失人心,但陛下身为淮南之主,不妨从淮南征调民夫,用以为己用。”
  刘琦皱起了眉头:“不从中原调人,而从九江和庐江调人,这就符合规矩,不会影响民心了?”
  周瑜道:“臣之所以如此献策,乃是基于两点原因,一是九江和庐江离汝南较近,征调的人丁可迅速派往前线,不会耽误时间。”
  “其二,九江和庐江昔日乃是袁术的地盘,袁术不懂得体恤军民,这些年弄的江淮之地民生凋零,黔首齐民流离失所,人不得安,地不能种,百姓易子而食,各地贼寇蜂起,直到陛下接手淮南,普及镇西稻,安抚流民,方使两淮安定。”
  刘琦明白周瑜话中之意了。
  “你的意思,是以朕今时今日在江淮的威望,可以行此事也?”
  周瑜拱手道:“不仅仅是威望,更是如今江淮的形式,非得请陛下如此行事不可。”
  “江淮如今是何形式?”
  “陛下这两年间虽然致力安定天下,拯救江淮苍生,但袁车骑昔日将九江郡破害的太过严重了,以至于现在的九江和庐江,依旧有大批流民,这些人无田可种,纵然是想在本地给大族和豪强当徒户也不能成,毕竟豪强望族的能力有限,他们所能收留徒户的数量对于如今江淮的流民来说也是杯水车薪,那些不能得到豪强收留的,只能是进入山林,或是成了流寇,或是成了山越,但生活依旧贫苦,朝不保夕,所以是收编一部分徒户充军,对于淮南本土而言,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如此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也可以解决一部分淮南目下难民与流民的数量。”
  刘琦闻言缓缓地点头,道:“你此言甚是,只是就算是朕的声望足够,但若是随意征调豪强徒附,也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方法,以免引起激愤。”
  周瑜道:“臣举荐临涣县一个豪族中人,此人在淮东颇具影响力,家中良田徒附数量极多,且为人又乐善好施,目光远大,他若是率先答应借徒附与陛下,则淮东诸豪闻之,定纷纷踊跃进献。”
  “你所言者是何人?”
  周瑜认真地道:“臣所言者,乃临淮郡东城县人,姓鲁名肃,字子敬。”
  “是他……”刘琦的表情略略一沉,道:“这位鲁子敬,既是一位英杰,这些年来在临淮,却不曾得袁公路征辟么?”
  周瑜笑道:“这也正是鲁子敬的高明之处,昔时袁车骑在淮南势大,欲用鲁子敬为东城长,闻子敬对其母言,袁公路骄横无纲纪,非治乱之主,徒凭四世三公之名惩威尔,今虽据淮泗,称雄一方,但吾料之,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不足为其立事。”
  刘琦听了这话,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这个鲁子敬,倒是颇有远见,他跟公瑾相善?”
  周瑜拱手道:“不敢瞒骗陛下,鲁子敬与我相善,陛下若是愿意,周瑜愿意写书信一封,请子敬来陛下军前效力……只是不知陛下……”
  周瑜心中此刻吃不清楚,以自己的身份若是向刘琦举荐贤能,到底算不算是僭越。
  毕竟,他当初乃是一名降将。
  不想,周瑜的话刚说完,就见刘琦毫不犹豫的对他道:“公瑾能为朕举荐贤能,这说明你与朕并不见外,你昔日虽是兵败而投,但咱们君臣能够做到今日这样坦诚相见,互相信任,此乃天意使然,这说明你与朕都是当世英杰,彼此惺惺相惜……你举荐的人,朕绝对是用人不疑!”
  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鲁肃
  刘琦的话说的很郑重,表现了他对周瑜无比的信任。
  士为知己者死,周瑜对于刘琦的信任也异常感激。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只是向刘琦提了一个人名,刘琦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这得是何等的信任,才能如此?
  当然,刘琦这么做有意拉拢周瑜是为其一,其二是他本来就是知道鲁肃这个名字的。
  但凡是后世的正常人,只要是听到了鲁肃的名字,又岂能不为之所动?
  这才是刘琦真正毫不犹豫就答应的真正原因。
  根本原因不在周瑜,还是在于他知道鲁肃!
  但周瑜并不知晓此事。
  当下,周瑜便开始写书信,派人给居巢的鲁肃送了过去。
  ……
  鲁肃的故里虽然是在东城县,但是近年来,他为了躲避战乱,同时也是为了躲避一些烦心事,则是搬迁到了居巢。
  其实淮南和徐州地区,一直是英才遍地,包括张昭,张纮,陈登等人,曾经一度都被袁术给盯上过。
  但很可惜,一向自持四世三公的袁术,在这几个人的面前是丢尽了脸,无论怎么派人征辟他们,这些人就是不应。
  更可恨的是,这些明震一方的名士也就算了,偏偏连鲁肃这样的人物也不肯投效袁术,大大增加了袁术的挫败感。
  别人也就算了,其实在袁术的眼中,鲁肃属于极为不靠谱的那一类人。
  什么是极为不靠谱?
  简单点解释,就是败家。
  东汉王朝的望族豪强,之所以能在地方称雄,基本原则就是他们在百年时间里不断的兼并土地,将土地越兼并越大。
  各州的豪强,别人都是在不停的兼并土地,唯有鲁肃反其道而行之。
  在各地牧守逐渐独立之前,鲁肃就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他不仅不治家事,反倒是大量的施舍财货,出卖土地,用这些用家私换来的财货周济乡里以及结交英雄豪杰,用来扩大自己的声名。
  说白了,鲁肃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东汉版的及时雨鲁子敬,淮泗地区的呼保义。
  鲁肃虽然是士族出身,家中又有田地私产,但并不是那种特别知名的高门,换句时髦点的话,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在这种情况下,鲁肃结合天下大势,自己为自己设计了一条路。
  天下将乱,豪杰并起,正是自己卖田结士,扬名于世的大好良机,当此时节若是能够名扬天下,然后择一雄主而辅之,则可将自己以及整个家族带上一个新的台阶与高度。
  目光长远的人,自然是明白鲁肃是为了在乱世囤积人脉,提升名声,厚积薄发,寻找一飞冲天的机会。
  但大部分的人还是目光短浅的。
  鲁肃的想法虽然很好,但很可惜,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思想都能达到他的高度,也有很多人看不惯他的行为作风,包括他的族人在内。
  卖地挥霍钱财,这在外人看来是‘及时雨’,但在自己的家人眼中,这就是败家子,应该绑起来用大棒子打杀的那种。
  但问题是鲁这小子命好,他所在的宗家乃是这个家族之中,族中枝叶最茂盛,家业最大,话语权最强的一支,而鲁肃本人身体嫡长子,也掌控了族中大部分的基业和田产。
  也就是说,人家有资格可以瞎霍霍钱,名正言顺的那种。
  但跟鲁肃同辈的本门子弟,可不会因为这个而退缩,毕竟家族资源被鲁肃这么祸害,谁心中都不好受。
  于是他们各个邀请族长辈,一起声讨鲁肃,渴望借着族中长辈的力量能够把鲁肃从家公之位上揪下来。
  但问题是,鲁肃很聪明,而且也很仗义,他所变卖的田产,只是他自己那一支的,与其他人的统统无干,而且对于族中长辈的应得利益,鲁肃也预备的很是到位,没有让族中长辈中的任何一个人受委屈。
  因此,鲁肃的族人也根本拿不下他。
  最终,经过了与家族中的旁支一番抗争之后,鲁肃变卖所有的田产,带着财货和奴仆,从东城前往了居巢,自此不在与家族中人有一丝一毫的关系,只是专心做着经营自己的事情。
  但不得不说,鲁肃的母亲确实是支撑他的。
  在鲁母看来,自己的儿子与旁人就是不一样,是天生就能成大器的。
  身为人母,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支持他。
  就这样,鲁肃的母亲辗转随同鲁肃到了居巢,鲁肃所做的一切,她都无条件的支持。
  鲁肃虽然败了大部分的家财,但随着乱世的到来,他的声名也越来越大,而身为两世三公后人的周瑜,也不过是他众多好友中的一个,足见鲁肃的声名之大。
  而他也得到了袁术的征辟,在其母看来,鲁肃这些年败光的家财终于有了着落和回报,毕竟袁氏四世三公,名满天下,能够得到袁氏的征辟,实在是鲁肃的运气。
  鲁母非常高兴,但鲁肃却跟她唱反调,就是不去应征,他非说袁术不是明主,一旦投奔他实乃是明珠暗投,必然后悔终身。
  若是换成其他的母亲,一见儿子这么挑挑拣拣,保不齐就用慈母手中棍将他打残废了,但鲁肃的母亲很显然对自己的儿子有一种迷之自信。
  他毫无保留的相信了儿子,并且从这一刻起,也把袁术当成了昏聩之人。
  不过鲁肃为了害怕袁术报复,只是虚与委蛇的说自己身体有疾,一时间难以赴任。
  后来,就这么一拖再拖,袁术随后中风偏瘫,也就想不起鲁肃这回事了。
  这中间,江东孙氏也曾派人来招募他了一次,袁术虽然有些意动,但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直到这一次,周瑜派人来请他前往汝南,去见天子。
  鲁肃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差点没兴奋的蹦起来。
  真正的明主,同时还是皇帝!天下最好的主人,也莫过于此了吧。
  ……
  鲁府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