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7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半路阻拦的效果,还会被对方找出破绽,一举歼灭。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卫士署的作用就变的非常大了。
  大量的卫士从南阳郡派出,开始大面积的扑向中原各地,将所有探查到的情况经过层层筛选向上呈递,最后传到刘琦那里,让他根据情报做出合理的规划。
  论及刺探能力,刘琦这些年所做的布局在所有牧守之中,是下功夫下的最多的那一个,而且经过多年的时间和历练,卫士署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流程和体制。
  卫士署总共分为六个层级,每一个层级的长官都会有经验丰富的卫士来担当,这些长官就有一定能力的情报甄别能力,有用的情报和没有用的情报,会在他们这里进行一次筛选,然后再经过甄别向上递送。
  这样,就可以过滤掉一大部分的无效信息给刘琦,身为皇帝,刘琦肩膀上所肩负的东西实在太多,不可能还会花费大部分的时间来甄别这些东西。
  当然,这样的机制确实简单有效,但时间长了也会有它的弊端。
  那就是下方的人权力过重,一旦因为一己私欲或是其他原因,而将有效的情报隐秘不报,这就会导致国家有所损失。
  所以说,为了杜绝这种行为,所有的情报在一开始向上呈递的时候,就会被批写编号,并层层过目署名,就算是被删选掉了,也会入档卫士署,每隔一年将有六百石的监察长进行调研监管,若是发现问题,则可向大理寺署上报。
  当然,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制度,如此监管也势必会出现漏洞,只能随着经验的积累再不断的进行政策调整。
  ……
  与此同时,袁绍和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在并州太原之地集结,坐观张燕和南军的动向。
  自古以来,以太原为圆心的方圆几百里地界,绝大部分地域都是黄土高原,平均海拔在一千米到两千米之间,黄河在第二个拐弯处,由北向南,将并州山脉和陕西省分开。在抵达山西最南端之后,黄河开始转向,由西向东,又将并州和中原分开再往南,王屋山构成了并州东南部地理屏障,在地理上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带。
  一直以来,这里都是由袁绍和张燕共同经营,但是如今张燕一朝中计,被袁绍和曹操大破之,已是没有了反手之力,目下只能坐以待毙,而袁绍则是乘机在太行附近接手了许多原先为了与张燕作为缓冲的真空地带。
  并州的人口密集度不高,基本都是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彼此之间相对独立,如果不是长期经营,外部势力打进来也难以施行有效控制,历史上的晋国称霸一方,亦有依托地势之助。
  现如今,袁绍和曹操霸住了太原,慢慢蚕食张燕的势力,并邀南匈奴王庭的军队南下,通过汾河,沿途纵横草原,压缩敌军的战略空间,不让雒阳的军队能够顺利的进驻。
  雒阳的军队由南北上,首先就是要进入河东,虽然河东郡是一路平原,但这个季节多雨水,道路泥泞,通过此地本就不易,而到了汾河之后,又不时的受到匈奴人的袭扰,一时间无法进行向前,因此原地驻扎,稳扎稳打。
  面对荆州军的情况,袁绍决定老调重弹,想要利用当初对付张燕的办法,来引诱南军快速进兵,然后再利用北军的机动能力,将敌军切割,逐个击破。
  但郭嘉和荀彧,许攸等人并不看好袁绍的战策,毕竟对方的军中有荀攸,蒯越,徐庶这样的人主持大局,恐怕并不是那么好引诱的。
  但袁绍却认为,对方的主将是张允,这个人应该比荀攸他们更容易引诱。
  事实上,袁绍错了。
  张允在这方面还是很靠谱的,还真就是比较稳,绝不贪功冒进。
  不用荀攸,徐庶等人劝谏,面对袁绍的引诱,张允就是一句话。
  静观其变!
  对于张允的表现,荀攸感觉颇为诧异。
  这一日,他找上徐庶,向他询问此事。
  “元直,你当年与大司马同掌卫士署,对他颇为了解,可否今日解吾之惑?”
  徐庶笑道:“不敢在司徒面前狂言,还请司徒明示。”
  “哎,你我皆乃智士,荀某欣赏你的为人,咱们之间,不必如此。”
  “司徒请讲。”
  荀攸颇有些好奇地道:“在荀某人心中,大司马这个人……嗯,怎么说呢,并不是成大事之人,趋利之心比较严重。”
  徐庶被荀攸逗笑了:“司徒不必忌讳,大司马的为人,世人皆知,就连陛下也知道大司马乃是弄臣之姿,他若是精明强悍,能征惯战之辈,试问以陛下的心性,又怎么会让他当此要职?”
  荀攸缓缓点头:“正因为如此,我这心中才有几分疑惑,我观大司马用兵之能不高,诸将之中在其之上者不少,但他此番却能看准袁绍之谋,不着急建功,也不着急立威,这一点着实让荀某高看了他三分,我原先属实没有想到他竟然是这般人物。”
  徐庶闻言,不由哈哈大笑。
  “司徒,说良心话,您属实有些高看大司马了,有些事不过是巧合而已,您也无需过于猜度,其实依照大司马的脾气秉性,他并不是不想建功,而是他知道他应该在何处建功。”
  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袁营
  荀攸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居然也会跟别人在背后嚼旁人的舌根,不过只要是人,只怕是都难以避免会有这个毛病。
  听了徐庶的话,荀攸心中不免有些好奇:“元直是说,在大司马看来,这战场上的功绩,难道便算不得功绩?”
  徐庶道:“对于黄汉升,太史子义,甘兴霸,文仲业等人而言,他们的前途与爵位,通通都与战功挂钩,唯独大司马的爵位不是……司徒觉得大司马立过什么大的战功?”
  荀攸闻言笑了,他是真的没有想到,徐庶说话居然说的这般直接,将张允的方方面面分析的这般透彻,而且还分析的这么打脸。
  竟如此议论当朝大司马……
  不过这也是事实,张允的大司马之爵根本和战功毫无关系,他的升迁道路,和一般的武将不同,就是立再多的战功,刘琦也不会因为这些而高看张允一眼,反倒会因此与他有了些隔阂。
  就是因为这样的理由,所以无论袁绍和曹操用什么样的机会引诱张允,张允都不会被眼前的利益而冲昏头脑,因为拿多少战功对他来说都无甚益处。
  荀攸捋着自己的短髯,无奈笑道:“也不知道是不是天意,这样的大司马反倒是成了袁绍和曹操的克星,不论他们使出什么样的计策,他们的大司马都可稳扎稳打,立于不败之地,倒也是难得。”
  徐庶叹道:“当然了,有利则必有弊,十七万的大军在这里跟袁绍和曹操耗着,每日用粮无数,一旦有战机可以胜敌,以咱们这位大司马的立场和秉性,只怕也是会错过的。”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过天幸我们的粮草还是够用的,至少比袁绍和曹操的要多,若是真这么硬耗下去,也不怕耗不过他们……现在,就看陛下在豫州那边,会不会打出一个新的局面了。”
  ……
  并州方面,袁曹和张允正在对峙,任凭他们如何引诱张允,也不见张允有丝毫的异动,对方的营盘固若金汤,十余万大军声势浩大,如同一柄利剑悬挂在河北诸人的头顶,让袁绍和曹操投鼠忌器,很是忌惮。
  袁绍用了好多方法,也不见张允有什么动静,就是引诱不出来,无奈之下只能是放弃了。
  此时此刻,他有些郁闷的坐在帅帐内,一脸无奈地看着下方的曹操。
  “张允那厮,用兵竟是毫无破绽,布阵犹如龟壳,让人无法下口……想不到,袁某居然会被这么一个无名之辈阻挠,当真可恨!”
  郭嘉言道:“张允不足虑,怎奈他身边的能人极多,甚是不好对付,眼下他既然是铁了心要与我们僵持,那丞相也万万不可着急,毕竟荀攸,蒯越,荀谌,徐庶等皆智谋之士,非等闲可比,这破绽得一点一点的寻找,不可急躁。”
  袁绍没有搭腔,只是一脸郁闷的坐在原地紧皱眉头,也不知是在想些什么。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斥候匆忙冲进了帅帐,对袁绍道:“丞相,颜将军和文将军兵分两路,偷袭张允东西两路屯营,却被守备在那里的太史慈和徐荣击退,未能得利。”
  听到这,袁绍终于长叹口气,无奈道:“看来,确实只能依奉孝之言了……”
  说到这的时候,却见袁绍猛然一低头,重重地咳嗽了起来。
  曹操急忙上前道:“本初,你这是……?”
  袁绍抬起手,冲着他摆了摆:“无碍!些许小事,无需紧张。”
  说罢,他看向曹操:“宛城那边怎么样了?”
  曹操言道:“探马回报,刘琦在宛城集结南军,令黄叙和刘磐,魏延守护荆州,他自己拜刘备为将,在宛城兴兵,意图染指中原。”
  “他想的倒是容易!”袁绍用袖子轻轻地擦了擦嘴,举手投足之间依旧不失风度:“孟德,你手下的那人,可依令入河南了?”
  曹操急忙道:“正是,舍弟曹仁,已是会和东郡郡守程昱,并揽兖州诸豪,兴兵入了豫州,曹某给他的军令,是克日攻克九江和庐江之地,以牵制荆州。”
  袁绍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如此最好!淮南贯连中原与江东,乃兵家用武之地,若能先拿下九江,刘伯瑜在宛城的布局就等于是废的,袁某就不信,丢了淮南,他还能气定神闲!”
  说到这的时候,袁绍又重重地咳嗽了起来。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外面的侍卫高呼,说是袁谭和袁尚请求拜见袁绍。
  这一次出征,袁绍除了尽调麾下精兵强将之外,还让两个儿子跟随在身边。
  稍后,待袁谭和袁尚进入了帅帐之后,曹操和荀彧郭嘉等人便即告退。
  他们老袁家自家的事情,旁人还是不要掺和的好。
  曹操等人走后,袁尚便走到了袁绍身边,亲昵地坐在了他的身边。
  袁尚如今年纪还小,行事还有几分稚气。
  “父亲,孩儿适才与张将军麾下的几名曲军侯比试弓马,他们各个皆不如我?孩儿如今的马上功夫,想来应该是在大哥之上了,父亲何时安排孩儿前往前阵破敌?”
  袁绍闻言,大喜道:“果然是虎父无犬子,三郎不愧为袁家栋梁。”
  袁谭轻轻地哼了一声,心中暗道那几个曲军侯怎么敢赢你?除非他们是活腻了,连这都看不出来的小毛崽子,父亲究竟看上了你什么?
  “父亲,你脸色不怎么好?”袁谭恭敬地询问袁绍。
  “不妨事!”袁绍摆了摆手,道:“显思,你弟弟如今在军伍之中,每日刻苦学习,你长他数载为兄,还需谨慎谦卑,仔细磨砺,不要让弟弟赶超了你才是。”
  袁谭心下冷笑,但面上还是恭敬地道:“父亲此言甚善,孩儿遵命……孩儿今日来此,就是想要为父亲分忧。”
  “你要如何为为父分忧?”
  “听闻乌桓的踏顿,已经率领本部兵将即将抵达,孩儿想要率领本部兵马,前往踏顿军中,与他合兵一处,一则踏顿昔日并未入驻河北,孩儿前去,可以为向导,指挥他妥善用兵策应父亲,二则我身为袁家长子,此番前往也可替袁家在这些番族首领面前,扬我袁家之威,不知父亲意下如何?”
  袁绍没有在意,他心中以为袁谭完全是一片好心,不曾多想,当即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