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3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君一同去迎接蔡中郎,行吗?”
  典韦闻言一愣,断然没有想到张允会向他提出这么一个请求。
  这也算是请求么?
  这不分明是主动上杆子来帮忙的么?
  “行!”典韦重重的额首答应。
  “好,爽快!”张允笑呵呵地举起酒爵,道:“满饮之!”
  “喝!”
  二人尽饮爵中之酒。
  喝完酒后,典韦不由急切的向张允询问道:“张君,试问咱们当如何找到蔡邕?”
  这个时代的追踪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再加上荆州以北的地域并不在山阳刘氏的掌控中,故而想要在浩瀚的中华大地上去寻找一个人,以典韦和张允目前所掌握的资源来说,不是不能,但肯定要耗费很多时间。
  就怕时间一长,给蔡邕放跑了。
  张允站起身,对着身后的伴当吩咐了几句。
  那伴当随即出厅堂去了,少时便带着一副皮图回了厅中。
  张允命人撤了酒饭,然后将皮图铺在桌案上,冲着典韦招了招手。
  典韦在自己的桌案旁起身,晃晃悠悠的来到了张允主位的桌案旁,顺着他的手指仔细看去。
  “典君,你看,蔡中郎若是从陈留去吴郡,那最为便捷的路线,便是顺着河道进入梁国境内,再走彭城直入泗水,然后从徐州境内南下,便可直抵吴郡……”
  “不是,不是!”典韦的大脑袋摇摆地如同拨浪鼓一样,道:“蔡中郎应是一个月前出发,在行往荆州途中,改道去的吴郡,张君说的这条路不对。”
  张允闻言有些发懵。
  “这什么意思?”张允疑惑地看向典韦,奇道:“既然要来荆州?那为何改道?”
  典韦重重地点了点头。
  “为何?”
  “某家也不晓得,只是听刘使君说,好像是因为什么古文今文之类的。”
  张允略为恍然的点了点头,没有多说别的。
  他仔细的低头看向那副皮图。
  若是从陈留先来荆州,再往吴郡去的话……
  “若按照典君说的,蔡中郎先从陈留往荆州一个月,再往东走,那想必他转东之前,应该是已经抵达了南阳郡境,若是再向东走,则必走汝南和沛地。”
  典韦长叹口气,道:“我亦知晓,怎奈汝南地域太大,往东的道路又多,且非我荆州之土,我想查,却是查不到啊。”
  张允笑呵呵地道:“好说,好说……典君,依照张某来看,那蔡中郎你想在汝南堵住他,只怕是不可能了,咱们还需在沛地动手才是。”
  典韦皱眉道:“沛地?唉!那里离咱荆州更远。”
  “远是远些,但在沛国,咱们在当地有人啊,可以请他们帮忙。”
  典韦闻言愣住了。
  张允随即开始点拨他道:“典君难道忘了,你麾下的两名得力手下许郸和许沂,他们的兄长许褚,不就是谯地坞堡的豪强之士么?许氏坞堡人多势众,在谯地极有势力,咱们的人的沛地堵截蔡中郎,想来是远没有他们当地人阻拦要来的方便!”
  许褚呆愣了片刻,然后猛然一拍脑门,道:“我如何把那个许褚给忘了,还是张君精明,细查入微……我这就是去找许耽,让他火速前往谯县,务必敢在蔡中郎离开之前,让许家坞堡的人堵住他!”


第五百三十六章 得到了三位贤士
  许郸和许沂得到了典韦的委托,兄弟二人商量了一下,即刻便由许郸向刘琦告假,然后连夜快马加鞭,赶往其老家谯县去了。
  典韦,张允,许郸和许沂的事情,多少也瞒不过刘琦,不过刘琦并不以为意,毕竟刘琦心中明白,这些人是在为他办事。
  蔡邕的事交给他们,想来也用不着自己来干什么了。
  毕竟,这几日的时间里,刘琦一直在与徐福,石韬,崔钧等人相处。
  徐福出身于颍川寒门,石韬亦是颍川人,但却是出身经学之家,不过却不属于郡望高门,只因颍川当地的郡望乃是以荀、钟、陈、韩等执牛耳的,并未听过什么石家。
  然三人之中,崔钧的身份相比另外两个就高出许多。
  他出身于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博陵崔氏,属于崔氏中安平支中的一人。
  其父崔烈,曾在中平二年花了五百万钱,在西园购买了一个司徒的位置,两年后又迁为了太尉。
  就算是买的职务,但崔钧也可称之为三公之后,不同于旁人。
  不过对待这三个人,刘琦都是一视同仁,并没有厚此薄彼。
  他心里明白,这三个人的出身和地位都不一样,更精准的说是出身的阶层相差比较大。
  徐庶的家族就是在地方因为有房有地而可以收租过日子的寒门,说白了就是坐地户。
  而石韬属于纯粹的文化人,类似于教授家的孩子,性格相对清高。
  崔钧则是属于国防部长家的大少爷。
  就是这样三个身份迥异的人,到了荆州之后,却能相处成为无话不谈,荣辱与共的至交好友,说明他们之间早就已经跨越了身份的束缚。
  非得是在眼光和心胸比较开阔的人才能做到这点。
  特别是在东汉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一点,说明这三个人都非寻常之辈。
  人家彼此之间,都已经模糊了身份的界限,刘琦若是还分以待之,怕是会落了下乘,回头这三个人也未必能看的起他了。
  于是,他对三个人都是执同样的礼,处一样的情。
  四个人在刘琦的府邸内,连谈数日。
  起初先是只论经学,后来又从经学谈到了当今天下的时政,又论及到军事,又论及到律法人事等诸多种种,感情越发深厚。
  在这几日的谈话中,刘琦对这三名青年的本事也大概有了一个了解。
  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确实都不是一般人,普遍都是有他们的能耐和长处。
  东汉时期的经学士子,很多人因为遭到了经学的荼毒,视经学为王道,也视经学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
  因此他们不学民生,不研军事,只是一门心思的学经,并对那些各派针对经学所做出的批注进行深入研究。
  五经其实字数不多,想要研究明白花不了几年的时间,问题是各派对于经学的批注,那字数实在是太多了,非得穷尽十年之功才能窥得门径。
  因此,在这个时代,有许多名人士人是只懂得论经,而不懂得治政和治军。
  因为他们真没时间学旁的。
  但徐福,崔钧和石韬这三个人,并没有陷入到大部分士子的学业怪圈之中。
  相比于崔钧和徐福,石韬似乎更擅长民生与务农,在这方面研究的更通透。
  而崔钧,似乎对行政和治政比较感兴趣,在这一方面研究的通透,并能够提出许多符合眼下时局的行政观点,令刘琦颇为赞叹。
  至于徐福,似乎颇喜军务和谋略,而碰巧刘琦也比较擅长这些方面。
  刘琦与他们三个人谈的颇为投机,连续谈了几日之后,刘琦深觉这三个人实在是有收拢在麾下的价值。
  虽然还都很年轻,很明显崔钧和石韬很明显是治政之才,而徐庶则是一个治军的苗子……
  “三位皆有异才,刘琦深以为敬,今番相见,大慰平生,想留三位先生在府中,权且充为掾吏,待日后定有重用,不知三位先生可愿?”
  徐福,石韬和崔钧三人彼此互相对视了一眼。
  却见徐福向着刘琦拱手道:“说来惭愧,其实当初福在街上高声吟唱,所为的就是吸引使君的注意力,若能得使君相重,收我三人入府,实为幸事。”
  刘琦转头看向崔钧和石韬,却见他们两个也点了点头。
  刘琦疑惑地道:“刘某与三位先生素昧平生,以三位之才,去往何处皆会得到重用,为何偏偏来刘琦麾下?”
  石韬言道:“说起来,还是看了使君那一日在论经大会上,驳斥以高昌,王熙等人之论,我等深以为然,觉得使君不是墨守成规之人,日后定能改制于天下,不拘泥于先人之道,故而前来相试,与使君相处几日,发现使君才思敏捷,胸有大志,远非寻常人可比,开拓天下,以制令改天下弊端者,非得又使君这般的胸襟与见识方可。”
  刘琦闻言笑道:“先生过赞,刘琦当不得这般夸赞。”
  就在三人谈笑议论的时候,却有许沂匆匆来到厅堂之外,向着刘琦拱手言道:“使君,典君等人在谯地接到了蔡中郎,特派人回来,向使君禀报。”
  刘琦闻言大喜。
  总算是把这个后备的老丈人,给搞回来了。
  ……
  事实上,许褚在得到了许郸的通知之后,念及当初与刘琦等人共抗公孙越,且两家中间又有许郸和许沂这层关系在,故而当即派出坞堡内所有精干的细作,四下查探,探寻蔡邕等人通过他这里前往吴郡的路径。
  许氏坞堡的人在谯县势力极大,想要探寻蔡邕一行人的行踪,并不是很难。
  很快,许褚手下的人就将蔡邕的行踪带了回去给刘琦。
  此时,蔡邕一行人的队伍,已经是行驶到了谯在西面的边境。
  许褚一面派人通知典韦和张允,一面当机立断,派出坞堡内的猛士五百,星夜将蔡邕一行人的车队围住,阻断他们的去路,并将他们劫持到了许氏坞堡之内。
  刘琦事先跟典韦说的,是‘请’蔡邕回荆州,但典韦派遣许郸回谯的时候,却忘了提这一个‘请’字,以至于许褚并不明白蔡邕在刘琦那里是什么位置。
  不明白这当中的前因后果,以至于许氏坞堡一行人在请蔡邕入坞的时候,相当的没有礼貌。
  蔡邕本人倒也算是勉强,但他身边的伴当和侍从可就是惨了。
  但凡是敢稍有犟嘴,亦或是违背之举,便会遭到许褚手下的一顿毒打。
  可怜蔡邕身边的那些伴当侍从,一个个因为蔡邕的缘故,平时出门受人尊敬惯了,也对旁人指手画脚惯了,冷不丁碰到这么一群不讲理的蛮子,着实是有理说不清。
  稍有言语冲撞,就是惨遭一顿鞭挞。


第五百三十七章 请往荆州一叙
  “家公!”
  蔡邕的面前,七八名浑身被抽的全是鞭痕的伴当,哭喊着跪在了他的面前。
  来到许氏坞堡也有几天时间了,蔡邕手下的这些伴当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确实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这个打击不是指身体上的,而是指心灵上的。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跟随蔡邕多年的,蔡邕当初避祸在扬州的时候,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就一直跟随着他,后来蔡邕回了陈留祖宅,也就将他们留在那里,自己则是前往雒阳上任。
  不是不想带着他们,而是当时的雒阳太过凶险,蔡邕不想连累这些手下。
  然这些人不论是在陈留还是扬州,他们都因为蔡邕名士的原因,而受到了当地人的吹捧和尊重,时间一长,就养成了他们眼高于顶的习惯。
  无论跟谁,都是一副趾高气昂的态度。
  许氏坞堡中的人大部分都是附户,没读过经史,而且他们在谯地横行霸道惯了,什么蔡中郎的伴当家侍,在陈留本地人人眼中或许值得尊敬,但在许氏坞堡人眼中屁都不是。
  再加上这些人是被许褚下令劫持回来,许氏坞堡中人不知其缘由,只当是囚徒一般。
  因此,只要是但凡有些冲突,便是非打即骂。
  其实,只要是蔡邕手底下的人听话,许氏坞堡的人还真就不会把他们怎么样,而且还会好吃好住的对待着……毕竟他们既非官府又非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