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清楚,眼下说的也就是支支吾吾,模棱两可,荀氏族人中的几个名字还被他给说错了。
但虽然说的不是特别清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致的意思,许沂和许郸还是听懂了,毕竟他们两个人也对荀氏不是特别了解,但多少还能听明白主要意思。
“二兄也是想仿效那荀家,让我宗族子弟……不在同一势力入仕?”
许褚打了个酒嗝,道:“某家今日听了那刘伯瑜之言,方才惊醒,细思为兄原先的想法,实乃迂腐固执之见,我总想携全宗族势力,投往于一人麾下,而这个人又最好是咱谯县的本家,还是领豫州的本地官员……唉,如今思来,这路着实是走窄了。”
许郸正色言道:“兄长能有此想法,也是在情理之中,又何必自污?这各州郡的宗族,哪个又不是在自家基业之处被征辟的?却是无可厚非。”
许褚眯起了眼睛,叹道:“只是如今的形式与原先大有不同了,汉室君王年幼,各地群雄并起,这整个大汉朝的走势着实是不甚明朗,若是举我全族之力而侍奉于一人,一旦有败,恐连累的是整个宗族……数代家业怕是会朝夕毁于一旦。”
许沂似乎是听明白了许褚之所言。
当下,便见他试探着言道:“兄长之意,是让咱许家兄弟,也仿效那颍川荀氏,不可仕于一主?”
许褚点了点头,道:“为兄是有此意,那颍阴的荀家,族中昔日便有侍奉于外戚,门阀,归隐不出者,各自为谋,以求立于不败之地,咱许氏坞堡虽不及荀家声名显赫,但也当多有筹谋,以求在这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
许郸道:“兄长打算如何分派?”
许褚沉思了一会,道:“汝兄弟二人可信的过为兄否?”
许郸朗声道:“兄长这说的是什么话?自大兄过世后,咱瞧县许氏全凭兄长之勇武和号召之力,方才有了今天的势头,兄长对待我等皆以厚意,若非兄长之恩德,兄弟们哪能有今日之盛?”
许沂亦是道:“对,二兄有何事,尽管吩咐我们便是了!”
许褚感慨言道:“真吾兄弟也!那我就不藏着掖着了!”
便听许褚言道:“某身为一宗之长,必须要护持全族,日后便是入仕,自然也要选豫州之地的雄者扶之,但为保宗族平稳,我意想请两位贤弟,择选另外一位英主辅之,如此哪怕是有一方落势了,也可保全咱许氏宗族今后不遭破门之祸。”
顿了顿,许褚又道:“只是我若如此行事,怕是惹二位兄弟见疑,恐某谋夺你们在族中的田地财货。”
许郸使劲的一摆手,气道:“这话是怎生说的?兄长何等样人,某兄弟二人最是清楚不过,以兄长的威望和在族中之势,若欲谋夺我二人的田地财货,便是我二人不出谯县,怕也是阻挡不住的。”
许沂郑重道:“兄长,你到底让我二人如何行事,只管说于弟弟便是!勿再吱扭了。”
平常的大宗兄弟间,彼此为了谋取宗族内的权和利,勾心斗角的事并不在少数,便是兄弟相残亦不为过,类似许沂和许郸兄弟这样,对许褚无条件保留信任的,放眼大汉各州郡的豪强,也属于少数。
许褚听了两个弟弟的话,心中不免感动。
他长叹口气,对二人道:“我适才琢磨,如今天子年幼,朝政皆为董卓把持,但中原各郡不尊朝廷反尊二袁者多矣,更有以刘虞,刘表,刘宠等为首的宗亲势力愈大,这天下的走势,实是愈发不明,当此时节,我想请二位兄弟前往一家刘氏宗亲辅之,而某则是待在淮汝之地,以观北方诸雄形势,待豫州本土形势定后,择一门阀之长扶之。”
许沂似有所悟地道:“兄长辅之以门阀,而我兄弟二人去投宗亲,也确实算‘鸡蛋不在一个篮子里’……只是五弟怎么办?”
许褚正色道:“幼康年纪尚小,不适合入仕,且倒不如留守祖籍,替我等稳固后方基业,咱兄弟三人各投雄主,待日后这天下局势明朗之际,再让小弟出仕。”
许沂认真的琢磨了一会,道:“兄长此意甚好,我兄弟四人,或入仕于门阀,或侍奉于宗亲,或是隐身于野以观天时,如此咱谯县许氏,便是进可攻退可守之局。”
许褚言道:“不错,我亦是有此之思。”
许沂摸了摸自己刚硬的虬须,问道:“二兄让我与四弟去投刘氏宗亲……只是当今诸州郡,又有哪家宗亲可投?”
许褚的脸上露出了坚定之色:“这可投之人,不就是近在眼前么。”
许郸和许沂彼此互相对望,似有恍然:“近在眼前者……二兄所说的是那山阳刘氏中人?”
许褚言道:“刘氏宗亲联盟中,天下最为鼎盛者乃一王三牧,刘焉已属叛逆之贼,眼下被诸人所攻,可去除不计,刘虞声名素著,怎奈远在幽州,刘宠身份尊贵,又为陈王,麾下精兵强弩极多,放眼天下,少有可与之比肩者,但年纪太大……”
许郸和许沂明白了。
“如此说来,便只有在这荆楚的山阳刘氏,最为适合?”
许褚重重点头:“不错,汝二人去投山阳刘氏,想来不会有差,刘景升身为州牧,更兼有假节之权,其子刘伯瑜,亦是朝廷敕封的正儿八经的南阳郡守,目下荆州的势力越发强横,可谓南境翘楚。”
“兄长此言有理,我兄弟二人愿入仕荆州,就是不知道那山阳刘氏肯否要我等?”
许褚言道:“有某家推荐,想来应无差错。”
……
许褚率兵于在阳安的刘琦合兵,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张勋那边。
张勋不敢怠慢,立刻找公孙越和雷薄等人商议。
“刘琦从丹阳郡兴兵,回返汝南与黄祖合兵,目下又和谯县的许氏宗族联合,其意定在于我等,当下之事,应该如何?”
公孙越出身辽西公孙世家,久在边郡,气质不俗相貌雄魁,其身上有着本地豪雄特有的豪爽与张力。
他站起身,对张勋言道:“张公勿急,不论荆人有多少兵马,只要是在平原作战,凭我手下的骑兵,再加上张公麾下的弓弩矛兵以为策应,任凭荆楚来多少人策应,都属惘然,无需惊惧于他。”
张勋见公孙越这般自信,苦笑道:“公孙校尉如何这般自信?纵然校尉麾下有精骑,但是在冲阵之时,一旦敌军步卒多于己方,将骑兵阵团团围住,阻断了冲击之势,恐亦难逃。”
张勋之言很是在理,颇合战争之精。
公孙越哈哈大笑,道:“单以骑兵之阵,若是在战场上被敌军所围,却也在理,只是如今有张校尉麾下有两万步卒策应于我,这当中有盾兵、弓兵,并长矛长戟兵卒,若我骑兵被围,则敌军为包围骑兵,其阵势也必将乱,届时校尉的兵马在两面策应,与骑兵阵里应外合,焉无破阵之理?张校尉深得军阵之妙,如何想不透这般道理?”
以张勋的行军手段,公孙越所说的,他自然是明白的。
只不过,张勋所担忧的是两方的兵马分不同属,没有统一调度,关键时刻,若是在指挥上承接不上,恐怕会有些隐患。
第二百九十九章 诈 盟
公孙越身为辽西大族公孙氏的一氏的后人,在青年时期便已出仕于本郡,由于身份的原因,他刚出道之时起点要比公孙瓒高的多,后来还有幸进入辽西都护府,成为了辽西都护府的别部司马,从此平步轻云。
比起其他郡中军内的别部司马,公孙越这个别部司马的军职含金量可谓是非常的高,毕竟辽西都护府总管监督鲜卑,乌桓诸事,在对外用兵以及与外族的接触方面,比之幽州边郡的其他军事机构要复杂很多,战事也多很多。
在辽西都护府任职的经历,也使得公孙越在对外军事方面的才能非常之强。
经过与张勋的一番商议,公孙越提议由己方主动出击,强攻刘琦在阳安的本阵。
阳安属于汝南的小县城,城墙并不高大,甚至可以说没有,只凭荆州军和许氏坞堡的那些兵将,公孙越认为凭己方之力完全可以将他们彻底的驱逐出阳安县。
毕竟,刘琦此番进入汝南境只带了五千步卒,而荆州军的主要军事力量是黄祖麾下的步卒,但是前番几次交手后,黄祖手下的兵马已经被公孙越凭借其麾下的骑兵打的抬不起头,故而眼下黄祖的江夏兵对公孙越的骑兵已经有了心理阴影。
江夏的郡兵对于公孙越的骑兵既已经有了惧意,那一旦正面交锋,便犹如是羊群碰上了豺狼一般,平日里该有的战力,怕也是发挥不出来的,稍稍一经碰撞,便会呈现四散崩溃之状。
公孙越常年驻兵于辽西都护府,经常与鲜卑诸部产生摩擦,可谓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汉人打鲜卑,鲜卑打乌桓,乌桓又打鲜卑,有时候汉人也会同时打鲜卑和乌桓……总之各种各样的战斗,公孙越都碰到过。
这样的战斗经验,他肚子里有一大箩筐。
故此番南下,其实公孙越是抱着虐菜的心理来的。
在他看来,中原这些没有经历过边郡残酷战斗的迷离菜鸡,根本就不可能是他公孙司马的对手,中原的军校有一个算一个,在他看来都是废物。
想要拿下他们,对于公孙越而言,简直是轻松加愉快。
但问题是,张勋对公孙越的想法不同意。
在刘琦离开汝南之前,以张勋,桥蕤,陈兰等人为首的袁术军曾与荆州军交过了一次手。
这一次交手的最终结果,就是桥蕤被生擒活捉,陈兰直接被典韦取了性命,二人麾下的所部兵马,败北的败北,投降的投降,几乎是全军覆没。
经历过这样巨大的失败后,张勋自然是不敢再轻易驱兵和刘琦对阵了。
公孙越几番劝他出兵,但张勋就是抵死不从,弄的公孙越心中异常恼怒,偏偏张勋这个人,一旦碰见不想做的事,不论别人怎么逼迫他,他就是不冲动也不发火,且不会一直与人争辩,他反驳的理由在每次的争辩中最多就是说了一遍,多了不重复,要是有人一直逼问他,张勋就往原位一坐,一声不吭。
公孙越几番来找张勋,要求出兵……
但张勋就是用这套连招对付他,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弄的公孙越一身蛮力好似打在棉花上一样,用劲使不出来,很是憋闷。
就在张勋和公孙越两人彼此争执不下,没有一致决定的时候,从朗领县的李通那边,有一名使者代表李通前来拜见张勋。
李通给张勋的书信上言,想要与张勋和公孙越联合,共同讨伐刘琦军,将他们驱逐出淮汝之地。
雷薄等人在听了李通使者的叙述后,不由大喜过望。
李通的名声,他们自然是都听过的,那是独霸于朗领县,麾下拥有众多精兵猛将的淮汝第一豪强。
若是能有此人协助,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则败刘琦军必矣。
听完李通使者希望联盟的诉求之后,雷薄急忙对张勋谏言道:“张校尉,那李通乃是淮汝的大豪,麾下兵强马壮,若有他为臂助,想要破刘琦等一众,必能成功,这确实是个好机会。”
张勋听了雷薄的话,也有些心动。
不过他面上却还是显得有些犹豫不决。
他用眼角去扫视公孙越,却发现一向主张征伐的公孙越,此刻竟是出奇的没有响应雷薄等人的谏言,
公孙越此刻反倒是捋顺着胡须,眯着眼睛认真地打量着李通派来的信使,似乎在揣摩他所言的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