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修一听这话,顿时来了精神:“大兄此言是也!仲兄,咱嘴上也见不得真章,且按大兄说的,寻一幽静之所比比手腕才是。”
  刘琮显然在武技方面远不及刘修,闻言直接往旁边站了两步,居然是想往刘琦的身后躲。
  刘琮低声道:“经学门中,儒林之士,焉可妄动拳脚?”
  刘修嘿嘿笑道:“不动手也行,仲兄需得将简牍予我!”
  刘琮面露犹豫之色,求救似的看向刘琦。
  刘琦拍了怕他的肩膀,道:“仲璜,人生在世,要拿得起放得下,你得愿赌服输。”
  见刘琦替刘修出言,刘琮这才同意让刘修去他那取经卷。
  见刘琮一脸不愉之色,刘琦安慰道:“你二人也不必着急,为兄马上要替父亲主持抄录蔡邕的两万四千余部典藏,届时你们兄弟随为兄一起去瞧瞧,若有相中的典藏,便着人再多抄录一份便是了。”
  刘琮和刘修闻言,尽皆大喜过望。
  “多谢大兄!”
  “果然还是大兄疼我们!”
  “……”
  兄弟三人又闲聊了一会,刘琦遂去了书房见刘表。
  刘表早就起来了,此刻正在书房中批阅南阳政务。
  “见过父亲。”刘琦向刘表作揖施礼。
  刘表抬头望向他,却见刘琦面色苍白,眼眶发黑,眼白中隐隐间似有些血丝。
  刘表皱起了眉头:“如何这般憔悴?昨夜是一宿没睡?”
  刘琦心道我现在才回府,自然是一宿没睡的……再说那边也没法睡。
  自己还能搂着张方的尸体睡一宿?想想都浑身难受。
  “是,孩儿昨夜一宿未免,方才回府……孩儿有要事,想向父亲禀明。”
  刘表却是摆了摆手,道:“为父且不听。”
  说罢,便见他一指旁边的床榻,道:“你躺上去,休息一会再说。”
  刘琦闻言一惊:“那是父亲的床榻,孩儿如何睡得?”
  刘表淡淡道:“为父之榻,汝如何便坐卧不得了?听话,去眯一会吧。”
  “谢……父亲。”
  刘琦按照刘表之言,来到他书房的软塌前,脱履侧卧,面冲南墙。
  身后,是刘表坐在桌案前,时不时翻阅竹牍的‘哗啦’声响……
  宁静而又祥和的感觉。
  一夜未眠的刘琦,听着身后刘表翻阅竹简的清脆声,仿佛是在厅催眠曲一般,不知不觉间,其眼皮闭合,打起了细微的鼾声。
  刘表放下了手中简牍。
  他转头看了刘琦片刻,突然笑了。
  那笑容很慈祥,很从容,关爱之情溢于言表,毫不吝啬。
  老头慢慢的站起身,寻了一卷薄褥,来到榻前小心的为刘琦盖在身上。
  上午的阳光从窗外照进了书房……
  父晨读,儿卧寐。
  书房中竟是一副暖人心脾的温馨画面。
  对刘表而言,今日书房中的景象,此刻,似让他颇有些天伦之乐的感觉。


第一百七十九章 父子论政
  刘琦这一觉,整整睡了两个多时辰。
  当他再次醒来的时候,已是日上三竿,时近正午了。
  刘琦揉了揉有些发昏的眼睛,从床榻上坐起来,他整袜穿履,起身来到了刘表的书案前。
  刘表此刻依旧埋首于简牍政务之中,听到了声响,方才转头看向刘琦。
  “醒了?”
  “是。”
  刘表微微一笑,用双耳壶为刘琦倒了一羽觞水,道:“口干了吧?坐下润润嗓子。”
  刘琦盘腿坐在了刘表的长案之侧,伸手接过了那羽觞水,一边喝一边道:“父亲的政务,怎这么多?”
  刘表放下手中的简牍,叹道:“最近这一个月,每日最少也要有十斤的木牍要看……多时,怕是要有数十斤。”
  刘琦的眉头微皱:“多是为了安置北方迁来的人户吧?”
  刘表长叹口气,苦涩道:“董卓在河南尹烧田地清仓禀,闹的遍地灾民……流迁于南郡的人实在太多了,这当中不只是黔首,还有士人豪强,若是一个处置不好,怕是会酿成激变,为父不得不慎。”
  刘琦知道,刘表所说的激变,只是单纯的针对北方来的那些士人而已。
  果然,都这种时候了,他还是顾忌着自己在那些士人心中的风评。
  可刘琦不想理会眼下这些迁移民众的人员构成,刘表在意那些事,他不在意。
  那些矫情的士人爱死不死。
  他关注的是,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就业率是否足够。
  没有就业率,光有人收不上税,那不扯淡么!
  “南郡可能容纳的下这么多流民么?”刘琦问道。
  刘表认真地道:“当下倒是还没大事,但若是再过几年,怕是就不行了,需得向江夏郡迁移一部分民才是。”
  刘琦摇头道:“若要广纳北地流迁移之人,首要解决的事情,便是土地,南郡和江夏虽繁荣,但毕竟土地有限,且多为豪强所占,迁民无田可耕,往哪迁都是不行的,父亲若想长治久安,还需开拓荆南之土。”
  荆州南部四郡,地域极广,又非似中原那般的经济中心,士族郡望不多,最多不过就是那些当地的豪强武装为祸,不过若要对付他们,刘琦早在来南郡之前,就已经积攒了丰富的经验。
  若是能有效开发荆南土地,迁民开荒,一则可以增加荆州粮产,二则可安置流民,增加就业收取赋税,三则也能够增加土地空间,使荆州拥有更的人口吞吐力。
  但想要在政治战略上纵深荆南,有两个难点。
  第一个自然就是张羡。
  而第二个……
  “荆南多蛮夷,又属边塞,恐士人不往。”刘表叹息言道。
  汉朝的士人自视颇高,在他们的眼中,‘人’这个词只能用在士人的身上,其余的黔首齐民,在士人眼中不值一哂。
  甚至连被看作‘人’的资格都够不上,让他们去荆南蛮地,只怕他们不肯。
  但刘琦还真就是不想让太多的士人去荆南。
  天下难得有个相对干净淳朴些的地方,为何要让他们再去糟蹋?
  “父亲,北方迁来的士人若是不想南迁,让他们留在南郡便是,毕竟这里是荆州治所,又临近南阳郡龙兴之地,又有南阳学宫,让他们留在这可为父亲所用……”
  “至于那些北方黔首和流民,孩儿想向父亲请缨,带他们往荆南开垦屯田,并勘察境内矿产,作为南郡后方……眼下南郡的土地,大多为本土宗族所占,北方大批流民黔首来此,哪有那么多的荒田予以其耕种?不妨迁入荆南蛮地开垦屯田……荆南虽多蛮族,但无主的荒土甚多,我大汉田地制度一向为私有,正所谓耕着有其地,只要这些流民肯开垦荒田,那便划无主之地予耕者,如此既可解决流民的安置问题,又可充实荆州仓禀。”
  “你要去荆南屯田只为一吧?”刘表苦笑,道:“张方死了,你因而心念张羡?”
  刘琦点头道:“张方的尸身以被孩儿处理,短时应不会为人所觉,但若是迁延日久,只怕会有疏失,孩儿想请令前往荆州,乘着张羡势力未曾扩充到长沙,袁术还在与袁绍对峙之时,助兄长稳固长沙,谋定武陵,充实南境以为己用。”
  顿了顿,刘琦又道:“当然,若是能够收拾了张羡那便再好不过,但恐怕很难。”
  刘表沉吟半晌,方才道:“那补撰《汉记》和抄录经学书籍之事呢?”
  刘琦笑道:“父亲不是说蔡昭姬乃是女流,不可在襄阳学宫与宋仲子同列吗?那不如就在长沙设学宫,并在荆南编撰《汉记》,父亲以为如何?”
  “在长沙设立学宫。”刘表只是略作细想,便想明白了个中关键:“张羡身为南阳郡望,又在荆南历任两郡太守,威望甚隆,老夫若在荆南设学宫扬学术,也算是彰显我刘氏名望的手段……”
  “父亲英明。”刘表这种一点就透的政治思维,实是令刘琦倍感钦佩。
  “不过,吾儿,你有一点漏算了。”刘表捋着须子,笑道:“你适才曾言,以‘耕者有其地’带北境流民去南方屯田开垦,此法虽然可使流民南迁,却吸引不得那些儒门士子,你要在长沙抄录书卷、编《汉记》,没有文人为臂膀,又如何成事?”
  “这个……”刘琦皱起了眉。
  这倒确实是他疏忽了。
  刘表笑道:“为父倒是有一法。”
  “愿闻父亲高见。”
  “为父想奏疏于长安,请朝中正式下旨予吾荆州编撰《汉记》之责,以天子旨意在荆南立学宫撰《汉记》……若天子旨意一下,则荆楚士人必争相前往,届时吾儿可在当中选取想用之人,随你同往荆南。”
  刘琦听了这话,不由愣住了。
  谁言吾父座谈客尔?
  座谈客怎么了?
  座谈之中便能解决问题!又有什么不妥?瞎了那些人的狗眼!
  当年朝廷下旨,要刻熹平石经、编纂《东观汉记》时,天下士人无不为之侧目。
  以蔡邕,卢植,马日磾,韩说,杨彪等各家今古的经学流派大家纷纷请缨,主动承担重任,一时间惹的儒林之中风起云涌。
  这些海内大儒主动要求承担这两项任务,扬名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这些大儒想要在石经和《汉记》上,传下他们所代表流派的印记,以免为旁人所乘。
  如熹平石经和《东观汉记》这种被官方认定的传世经作单独被某一古今流派的经学士人编撰,那变等同于宣高天下士人,编撰者的流派和其派的文学范本乃为天下正宗楷模,其余的统统要靠边站。
  毕竟这可是被朝廷官方认定的版本……相当于后世的人教版教材。
  眼下刘表父子要补录的《汉记》,亦是如此。
  别说刘琦是要在荆南补录《汉记》,他就是跑到无人岛上,这些今古流派的士子也都会死命相随。
  “父亲高明。”刘琦诚恳的赞道。
  刘表笑道:“不是为父高明,实在是当年朝廷下诏立石经,补《汉记》之时,老夫和你师父元节公亦是为之侧目,我等虽为阉宦所迫不得回京,可当时却也直想奔回雒阳,哪怕是丢了性命不要,也想证此旷世之举……唉,那种心情,哪里是常人会理解的。”
  刘琦心道:我确实是理解不了你们这帮神经病。
  “只是父亲的奏疏,董卓会同意吗?”
  刘表的眼睛眯了起来,声音中透着一丝冷意。
  “他一定会同意的,董卓废了太学,就是想断了天下士人之进路,我上谏此奏疏,他恐朝中士人以之为柄,要他在长安补录《汉记》,呵呵,到那时候,天下名儒为各家流派立宗,必不畏死,皆纷纷去了长安,岂不是将长安又变成了又一个雒阳?”
  刘琦一下子想起上雒之时,那各家士人为了报复董卓,以保存雒阳为借口,拼命上谏的情形了……怕是董卓不想再经历第二次。
  “如此,那孩儿就去准备南下之事了,若能了结内患,使荆南富庶,成我襄阳后方的府库仓禀,那就是再好不过。”
  刘表沉吟片刻,又道:“不过荆南之地,自来田产量少,你迁民屯田,未必会有大成。”
  刘琦笑道:“这个只怕就未必了,以孩儿之见,南地湿热,粮产不高,不过是因为没有合适的稻种,若能有合适的稻种,则荆南田地产量,未必少于南郡。”


第一百八十章 又见阿姐
  自尧舜伊始至秦汉,中土的经济与人口重心便都是以黄河为中心,中原人在黄河的上下游南北两岸繁衍生息,发展华夏文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