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你好,1983-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画面风格古朴,山水草木怡人,人物神态逼真,垂钓老者的淡然,站立者的恭谨,都栩栩如生。
  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姜尚渭水垂钓,周文王访贤的典故。
  果然,转到另外一侧,又看到两个字“姜尚”。
  还是描绘人物的青花罐!
  刘青山立刻就想到那个鬼谷下山的元青花大罐,何其相似,内心顿时激动起来。
  退一步说,就算不是真正的元青花,是明代的,买到手也不亏啊。
  可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他手头也没有外汇啦!
  卖羊肚菌的外汇,全部被上面截留,到他手里的,全是人民币。
  刚才在店里消费的五万美金,还是从藤田正一那得来的,被县里那些厂子的领导,软磨硬泡,给弄走一半。
  剩下的,刚才都花光了,再剩下的就是人民币,瞧着那个人削尖脑袋要往外国跑的架势,显然是认准了美金的。
  刘青山有点后悔:早知道的话,刚才就应该留点,友谊商店里边,能不能退货呢?
  他暗暗下了决心:这个疑似元青花的大罐子,必须拿下。
  本来听说是人家的传家宝,他心里还有点不落忍,结果那家伙根本就是个一门心思想要奔向“天堂”,那就成全他,让他感受一下天堂变成地狱的残酷。
  只是这钱?
  刘青山朝麦考尔望望:刚见面就借钱,这样做不大好吧?
  不大好也得借,刘青山可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麦考尔,我把刚才买的那些瓷器,都抵押给你,向你借一万五千美金,可以吗?”
  刚才刘青山买那些瓷器的时候,麦考尔也是知道价钱的,花了将近五万美金呢,做抵押当然没问题。
  于是点点头:“刘,我们是朋友,当然没问题,可是我手头也没有那么多的现金?”
  想想也可以理解,这年头,谁出门溜达揣几万块啊?
  还好,麦考尔这家伙真挺仗义的,跟那几位一起来溜达的同伴借了一圈,终于凑够一万五千块。
  其中有个家伙嘴里还开着玩笑:“麦考尔,你是不是看上了刘的那些瓷器,盼望着他还不上这笔钱呢?”
  “我和刘是真正的朋友!”麦考尔还脸红脖子粗地争辩着,至于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那就不得而知。
  刘青山才不管他们这些老外呢,把刚到手的一万五千块在手上啪啪拍了两下,然后朝着那个卖罐子的家伙说道:
  “就这些钱,要么拿钱走人,要么你抱着罐子滚蛋!”
  他说话可一点没客气,对这种忘了祖宗的家伙,也没有必要客气。
  那人只挣扎片刻,然后就接过钱,恨恨瞪了刘青山一眼,头也不回地走了。
  终于他到底是步入天堂,还是走向地狱,谁知道呢?
  等刘青山他们回到招待所的时候,只抱着一个大纸壳箱子,在友谊商店购买的十几件古董,当然是叫麦考尔拉走。
  就算是麦考尔不这么干,刘青山也会遵循契约精神。
  “青山啊,我手里那一万块美金,也叫我在黑市给换了。”鲁大叔有点替刘青山担心,毕竟一万五千块美金,可不是小数目。
  万一筹措不到,那就亏到姥姥家。
  “没事,总有办法的。”刘青山还得反过来安慰鲁大叔。
  回到房间,隔壁的刘金凤她们已经溜达回来,老四老五叽叽喳喳的,向大哥汇报着自己的见闻:
  “哥,首都可真热闹!”
  “哥,我们看到好多好多好东西呢!”
  刘青山就笑着问她们:“那都买了什么?”
  小老四嘴里嘿嘿着:“我们就看,没买。”
  山杏补充道:“买了冰镇的北冰洋汽水喝。”
  刘青山抬眼望望大姐二姐,目光中已经带着些责备:“两位姐姐呀,不是给你们五百块钱嘛,别舍不得花。”
  勤俭惯了的姐妹俩,当然舍不得花钱,这根本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
  大姐刘金凤也回瞪过来:“有钱也不能乱花!”
  二姐刘银凤也补充说:“王府井的东西,都好贵的。”
  而高文学,则指了指桌上的一摞书:“主要是在王府井书店逛来着,买回来不少精神食粮,还是这个好,又省钱,又看得长久。”
  行行行,服你们了还不行吗?
  刘青山也只能作罢,还是等自己有时间,陪他们溜达的时候,再进行采购吧。
  “哥,你买了啥?”
  看到刘青山抱着的大纸箱子,小老四就凑上来,眨巴眨巴大眼睛,好奇地问道。
  “小心啊,可别给摔喽。”
  刘青山把罐子拿出来,摆在桌上,这东西放在纸箱子里,更危险,反倒是放到明面上,大伙都会多加小心。
  “嘻嘻,好大的坛子,回去叫咱娘留着腌咸鸭蛋正好。”
  小老四看得眉开眼笑,觉得还是哥哥会过日子,买东西都挺实用。
  刘青山摸摸她的天线辫子:“嗯,你这主意不错,腌出来的咸鸭蛋,肯定好吃。”
  收拾一番之后,就到了吃晚饭的点儿,林子洲的电话也打过来,叫他们过去吃饭。
  鸭蛋先不忙着吃,还是先尝尝烤鸭吧。
  等到了全聚德,杨红缨的小姨贺敏,当然也来了,热情地和刘青山他们打着招呼,还抱抱老四老五,嘴里笑着说道:
  “你们两个好像比过年的时候,重了不少呢。”
  两个小丫头,嘴里也叫着小姨,小老四还乐颠颠地把带来的礼物抱过来。
  东西不少,主要是一些干野菜以及干木耳之类的,刘青山还笑呵呵地说:
  “小姨,林姨夫,以后你们肯定不愁野菜吃啦,俺老姐,现在是野菜厂的厂长喽。”
  贺敏欣慰地点点头:“教学本来也不是小缨子的专业。”
  想想老姐那么大的人,都快成老姑娘了,还被称作小缨子,刘青山总有点忍不住想笑。
  等着上菜的工夫,他们又询问起刘青山他们的来意,听说刘银凤考上了北大,贺敏和林子洲也立刻表示祝贺。
  现在北大的毕业生,基本都被各大部委给抢光了,刘银凤的前途,已然一片光明。
  “青山,你也要努力,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你现在成了新长征突击手,如果要能考上一所好大学,那将来从政的话,就是极好的政治资本啊。”
  林子洲对于刘青山这个年轻人,一直是很重视的,这不仅仅是杨红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因为刘青山本身。
  在他敏锐的触觉中,一直认定,刘青山是走在这个时代前列的人,甚至每一次交谈,都能给他带来不小的启发。
  从政吗?
  刘青山可真没这种打算,条条框框太多,并不是他所追求的。
  不过他也知道林子洲的提醒,是出于关爱,所以点头致谢之后,这才说道:
  “姨夫,我觉得,国家如今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心很大,在这个变革的大时代,唯有一名真正的改革者,才能立于潮头。”
  林子洲点了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桌子,跟着转头看向刘银凤:“二凤,你报的是什么专业?”
  “经济系,我和三凤研究过,经济是国家支柱,而现在,真正懂经济的人才,又十分稀缺。”
  刘银凤从容地说着,眼神清澈而坚定,真不像是刚刚走出农村的孩子,没有丝毫的胆怯和拘谨。
  “好志向。”
  贺敏嘴里赞了一句,这是她发自真心的,并不是恭维。
  林子洲却望了刘青山一眼:“既然选定目标,那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只是心里微微觉得有些可惜,毕竟这么好的前途,放眼全国,又能有几人?
  不过他尊重刘青山的选择,甚至隐隐觉得,这个选择才更加正确。
  晚餐吃得当然很愉快,至于价钱,烤鸭八块多钱一只,这伙人一共吃了两只,花了不到十七块钱。
  再加上其它东西,也就二十出头。
  这顿饭怎么说呢,后世看可能不贵,可是当时的话,可是一名普通工人,近半个月的工资。
  算是挺奢侈了!
  第二天,小老四和老五又失望了,因为哥哥又没领他们去广场,而是领着二姐出去跑了一天。
  不过呢,也给她们带来新的惊喜:房子买下来啦!
  当天晚上,小老四就张罗着去自己家里住,住自己家多舒服,多自由啊。
  不过考虑到小院子那边,还需要添置一些行李被褥和日常用品,刘金凤连拖带拉,好歹算是把小老四给镇压下来。
  到了第三天,吃完早饭,连刘金凤和刘银凤都再也忍不住,张罗着从招待所搬过去。
  老话怎么说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更何况,小院子可不是狗窝能比的。
  刘青山当然没意见,自己家住着多舒心。
  于是老帽儿师叔又骑着三轮,把零零碎碎的东西拉过去,两个小的坐车,其他人则都步行前往。
  这年头的人,走路啥的,根本都不算个事儿。
  几里路,边走边聊,一会儿功夫就过去了。


第256章 这说的是人话吗?
  在琉璃厂大街,新买的小院子门前,刘青山打开大门,乐呵呵地说道:“以后这里就是咱们另外一个家啦!”
  “噢!”
  老四老五嘴里欢呼着,率先冲了进去。
  刘金凤和刘银凤,也急匆匆地迈步进去,高文学抱着小火紧随其后,他的心里面也一下子感觉踏实多了。
  没错,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有个属于自己的小窝,心里就无比踏实。
  “哇,好多间屋子呢!”小老四一边到处蹿,一边嚷嚷着。
  “还有小院子,还有果树呢。”
  山杏显然也很兴奋和满意,当然,要是有一棵杏树就更好了。
  刘青山当然最懂她的心思,就摸摸小家伙的西瓜头:“等来年春天,咱们再栽一棵杏树。”
  “嗯,我和老四一起栽,我们是植树小能手。”
  山杏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
  而刘金凤和刘银凤,则开始打扫房间和院子,收拾厨房。
  刘青山则跟老帽儿师叔出去,采购一些日常用品:主要是锅碗瓢盆之类。
  至于桌椅板凳,原主人都给留下,刘青山只是新换了几张炕席,准备几套新被褥。
  足足忙活了一小天,小院终于焕然一新。
  更重要的是,终于有了人气儿,甚至,老四和老五,还把胡同里,正在放暑假的两个小娃子,给领回家里转了一圈。
  据说这是她们新结识的小伙伴,小孩子嘛,你不用介绍你,我不用介绍我,很快就能玩到一起去。
  晚上,刘金凤姐俩张罗了两桌子菜,由老帽儿出面,把周围的邻居请来一桌,其中就有那位帮着联系房子的二大爷。
  大伙捏着小酒盅,谈天说地,算是认可了这家新搬来的邻居。
  走的时候,刘青山多少都给拿了点干制的山野菜和黑木耳啥的。
  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东邻西舍的,处好关系,多少能相互照应一些。
  尤其是那些老头老太太,整天闲着没事瞎转悠,有个大事小情,都能最先发现情况。
  等到晚上,躺在烧得温热的炕上,刘青山感觉心里格外踏实:
  想不到啊,这么快就能在首都搭建起另一处窝棚,等到冬天,叫爷爷奶奶和母亲,都来这边居住。
  这边可比东北暖和多喽!
  ……
  在南城一个拥挤破烂的大杂院前面,高文学深深吸了一口气:这里,就是他生活了十八年的家!
  一幕幕往事,如同电影画面一般,一帧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