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官路红人-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23章 向军邀请

    一夜无话,两人之间的关系比之以前,更显得疏远。杨再新感叹着,与立柱之间的关系终究是要分开。回想着两年的婚姻,其实,最初的感情确实没什么基础,之所以走到一起,不过是为了过日子。如今,彼此觉得日子不好过,那就分开吧。

    这时候,也不是立即做选择的时候,杨再新是不愿意先来提这个问题的。

    早餐之后,杨再新准备回双沟村,这次回家的目的已经达到,留在县里也没什么意思。向军却打电话来,杨再新说,“向哥好,有什么事?”

    “杨主任,不急着回村吧。上午陪我到村里走走,怎么样?”

    “行啊,我也去看看其他村的情况。”知道向军可能是带自己到其他村看扶贫工作,杨再新乐意走一走。有对比,才有动力。

    如果说横折县的扶贫工作没什么效果,那也不客观,实际上,有些村还是做了一些项目。比如说种茶,全县总面积有几万亩,产出当然远比预料的要差,但也有两三个村的情况比较好。另外,大棚养殖、大棚种植都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横折县的人虽说对技术掌握比较少,但直接引进来,也有成功的例子。

    长宜村离县城不足五公里,地势平坦,有一块土地十几亩都是比较好的耕地。之前,这块地用来种植水稻,但水流有些短缺,使得这块良田没能充分发挥效益。

    如今,从山的另一边引入溪水,抽水灌溉,成本虽说不小,但比起之前,这块地利用率则有很大变化。村里将这块地完全改装成大棚蔬菜基地,对县城蔬菜提供大量材料。

    与向军汇合,另外还有两女干部,一车人说说笑笑地去长宜村。村里早有村干在路边等,还有这个村的包村干部也到来。这是横折县最典型的扶贫脱贫点,当初县里选择长宜村也是有意要为县里选专业一个点,用作宣传语脸面。

    一个县做工作,总要有拿得出手的典型,这样,领导们到市里开会,才不至于每次都丢面子。

    对杨再新的身份,下面的人也不知情,甚至很多人都不认识他。之前,跟在章童俊身边做事,虽说也经常下乡下村,但人们的注意力都在领导身上,对秘书之有一些人会留意、关注。这时候,到长宜村来,向军只是介绍他为杨主任,其他人也不多问。

    进村里,先在村部座谈,这也是一定的程序,长宜村这边早有老练的接待模式。介绍村里这些年来的工作,投入、收益,每年的净增价值,特产,取得的荣誉等等呢个,这些东西杨再新之前也得到不少材料。也到过这里,只是,这次过来虽说是陪向军的,但角度已经不同,关注的是大棚操作与营运。

    随后到大棚里看,大棚分为好几块。蔬菜这一块,就有利用土地种植的、利用营养液做无土栽植的。技术含量不一样,收益与投入也不一样。杨再新再想,如果双沟村也做大棚,有多少竞争力?

    长宜村能够做好这个大棚,除了有地块这样的先决条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离县城很近。种植的蔬菜可对菜贩子进行批发,自己配送等模式,可对双沟村而言就不可能这样操作。

    反季节的蔬菜,目前是种植热门,也是收益比较好的。这需要有较好的地块、更要便利的交通。双沟村两者优势都不存在,可村里也有自己的优势。

    比如水、山地、坡谷等,大量闲置,如果做养殖或种植,利用大棚的条件,真找不到一条路子?看了长宜村的大棚,杨再新也是有感觉,要给双沟村寻找一条出路,终究要找到适合双沟村优势的项目。

    在长宜村吃饭,听村里人介绍情况,杨正新说,“向哥,双沟村两条深沟水汽充裕,沿途开发茶叶种植是不是可行?”

    “这个要请专家来认证,不同品种的茶叶,对地质队要求有所不同,我也不敢断定。不过,你这说法,确实值得去推动这个事情。”向军说。

    “找人考察?”杨再新也明白,如果双沟村两条河沟岸沿的山坡适合种茶,那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开发,规模也会很大。双沟村肯定拿不下这样的项目。

    “真适合种植茶叶,只要有价值,也不愁拉不到投资。如今的资本并不少,这些资本也希望找到好的项目来做。”对向军这个说法,杨再新是理解的,之前,也听章童俊说过多次。

    “到省里找人来考察?”杨再新说,对这方面的工作,他以前虽有了解但并不像向军那样熟悉。

    “杨主任,这个事情可不容易,毕竟专家也不可能随叫随到,他们忙。要请人来实地考察,首先就要做好准备,搜集翔实的地质资料,地形地貌,土壤情况等等,有扎实的准备,做到对具体地方了解,预判,如果真的可能性大,再请专家,才是可能的事。”

    “多谢向哥,我知道该做什么了。”杨再新说,“双沟村的两条河沟,有非常优质的自然景观,同时,一些坡段又适合种植。回到村里,我们开始做准备资料,既希望与景点开发,也从种植的角度来考察。”

    “我觉得,只要适应地方,总之能够找到好的项目。”向军笑着说。

    一直以来,横折县的发展速度都不快,更多的就是缺少一些踏实做事的人。当然,行政口的根本平时的根本都很忙,应付自己的工作将时间大量挤占掉。而多数的人在工作上,也是迎合上面领导,将领导交待的工作做好,甚至是应对得好,也就完成任务。

    行政口工作的检查,方方面面太多,各种资料会让人忙于奔波,很多情况下都是用原有材料进行修改,或在往楼上复制修整,交差了事。这样的大环境下,要做一些实际的事情确实不容易,大多数的人适应了应付交差,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是懒政。

    这种情况,杨再新也明白,却不是谁想整顿工作作风就能够根除的,坏风气一旦形成,便深入人的思想与习惯。t;!t;

 第24章 定 策

    从长宜村回双沟村,杨再新和龙秀国商量过,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不论双沟村两河沟的坡地适合种植什么,只要去做,总之会有一个结论,哪怕论证之后,地质没有特色,也算是做一个事实。

    张兵答应和杨再新一起利用一个月时间,将两条河沟走一遍。准备了相应的工具、水、干粮,拿了刀和绳子两人准备出发,临走之前,龙成海也加入进来。如此,三个人便是探索小队了。

    先往上河走,据说,上河沿岸是有古道的,如今,古道被林子、野草所淹没。只要寻找,就能够将这条路找出来,随后可直接到百里外的上游。

    上河属于双沟村的范围并不大,十几公里而已,再往上就是临县的地域。即使有再好的风景也不可能让给水工程。算起来,探索的工作量也不大,只是,狭沟两侧陡峭,哪怕有古道,想要攀爬到山顶、山腰去采集标本、拍摄风景,都很不容易。

    从河沟爬山而上,有很多地段根本无法爬行,太陡峭,石壁森森,几百米高耸,从河沟往上看,就像插到云霄一般。

    三个人做了准备,但同专业的人装备还是没法比。好在张兵和龙成海都是熟悉地形的人,沿河走两里,他们开始往山上爬,这处河沟恰好是一段坡地,杂草、林木非常深厚,钻进去,完全找不到人。好在坡地还算缓,大约在四十度样子,到几十米高后,坡地更缓。

    因为这样的地形,才适合开发出来作为种植之地,如果都是陡坡,那根本不能种植的。

    钻进林子,这些都是乔木,没有多少价值的。龙成海说,“杨主任,这里坡地其实才荒没多少年,因为七十年代全国学大寨时期,村里就曾经将这坡地开垦出来。”

    “是吗。那后来为什么荒废了。”

    “村里人少,劳力不够,管理不上来。再说,这里的坡地也土瘦,阳光也不足,种植的收成并不好。”这也难怪,收成不好,谁还肯费力气。

    “土质不深吗?”杨再新坐在一砌成土坎的石块上,爬几十米,浑身都湿透了。他的体质本身就不好,即使年轻,体能远远没有张兵两人强。

    “也不是,听父辈们说,当年这里种植玉米、红薯或马铃薯,也有种小米的,但开荒出来的土地没有追肥,自然瘦。那时候,村里各家都不够吃,谁还肯下力做事?”龙成海说,“后来分田到户,这些地谁家都不肯要,就作为村里集体所有,包括上下河道河沟所有坡地和山林,都没分到各家各户,属于集体所有。”

    “这样说来,如果村里要开发,要将这些地租出去,只要村里统一意见,操作起来不是容易吗?”杨再新没想到这里的土地性质是这样的。

    “确实如此。这些山地的产出、药材等,各家都可到这里来搜找,没有谁干预。林子则是集体林木,偶尔有人来砍几颗用,也没有人说。”

    村里的管理,自然松散一些,只要不过分,基本可包容。

    再往上走,能够看到一台一台的坡地,如果有水源,完全可开成梯田。坡地都砌有扎实的石坎,用来保护土不下滑。见这样的石坎砌得整齐,杨再新说,“这种石坎也是七十年代做的吗,看起来似乎不像。”

    “杨主任,这些石坎早在历史上就有了的。据说是在明朝初,全国各地都在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不仅仅是这里,整个镇各村的荒地都可找到这样的地保坎。到了清朝乾嘉时期,当时朝廷又鼓励开荒,开荒的地种植五年不用交租,对当时的富裕人家是有比较大的刺激,也使得各村周边凡是能够开垦的地方,都开垦出来种植。如今,我们这些后人反而懒了。”

    这些发现,对村里的人说来不稀奇,都是村里的旧事。杨再新第一次听说这事,有些新鲜,觉得之前人们能够开垦种植,如今要开垦出来肯定可行,只是,要选中适合的作物,选择有经济价值的作物。

    有了这样的基础,杨再新觉得离目标又接近一分,便继续往山顶爬。到半山时,看看时间已经中午。几个人也都消耗不少体能,吃了干粮,再继续往上爬。过了山腰后,地势更平坦,钻林子也容易一些。不过,这边是斜坡面,风景普通。

    到山顶,将沿路拍下的照片翻看一遍,杨再新也将沿途采集到土壤样本整理一番,觉得这一天的收获还不错。“龙哥,这片坡地大约有多少面积?”

    “几百亩总会有。”龙成海说,对于山坡野地,估算面积比较难准确,“这种的坡地,沿途至少有五六处,这里是离村里最近,也是七十年代开垦耕种过的,往上游走,还有开垦过的也有一直没开垦的坡地,从山顶走,彼此的实际距离就不算远。”

    “也应该是的,”杨再新也回味过来,从河沟走,弯弯曲曲的道路难行,一大半天才爬上坡来,但从坡顶走,村里所占地区不过十来公里,之外就是临县领地了。“这里离进村公路不是没多远了?”

    “是的。”龙成海指着一个方向,“往这里走,过那个山头下去就是进村公路。”

    三个人不是沿旧路下河沟,而是选择在山顶走,从进村公路回村,这样需要的时间更少。

    第二天,杨再新浑身都痛只得留在村里不走,休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