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开局继承博物馆-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刚才她就收到那个直播间开播的消息,自然想要进去吸吸猫。

    姚桃桃坐下后暗搓搓点开了直播间。

    姚爸爸瞥见女儿的动作忍不住教训:“吃饭还玩手机,你是越大越不像样了!”

    姚桃桃说:“我不玩,就是看看,最近不是有研究说‘能够一心多用的人更容易成功’,我这是在开发大脑呢!”

    姚爸爸气结,正要再骂,就瞧见自家老爹端着粥出来了。他立刻说道:“爸你来得正好,你好好说说她,以前每天一到家就抱着手机不放,现在放假更是连吃早饭都要看什么直播。”

    姚教授放下粥,没立刻教训孙女,而是笑呵呵地问:“桃桃,你看的什么直播?来,给爷爷也看看。”

    姚桃桃闻言高高兴兴地把音量调大一些,把手机转向在自己旁边落座的姚教授:“爷爷你看,这是个正准备重新开馆的旧博物馆,馆长可年轻了,还有七只猫!”她边介绍边看了眼直播间的情况,有些失望地说,“今天馆长不去看猫,好像请了个小演员来演东坡先生。”

    姚教授听着孙女噼里啪啦一通介绍,本来还没理解是怎么回事,就听到直播间里传出吴普和苏轼的交谈。

    吴普两人的对话已经从近现代的发展历程转到了吴普打算怎么利用这些空园圃。

    吴普好奇地问起苏轼他们那会儿都种些什么花。

    没经历“黄州惠州儋州”的苏轼还是很有雅兴的,挨个给吴普介绍起自己的园子和别人的园子。

    宋人爱花,城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花,要不然每到花开时节别人都以赏花为由搞交际,你家连个花骨朵都找不到,那可就太不合群了。

    他们不仅种花,还爱簪花,喜事簪,乐事簪,聚会也簪。

    有些隆重的场合还规定文武百官必须簪花才能进去,台谏的人会像纪律委员一样杵在那里挨个检查,查到谁没戴花就喷你御前失仪!

    据说韩琦在扬州当一把手时养出一株连开四朵“金缠腰”的芍药,高兴之余算着花开的日子邀来的三位客人赴宴,席上兴高采烈地剪下四朵“金缠腰”和客人们一起簪上。

    后来这四个人都官至宰相。

    这便是传说中的“四相簪花”,四相之中有韩琦、王珪以及大名鼎鼎的王安石。

    还有一个人却是不太确定,有人说是陈升之,有人说是吕公著。

    第四个人之所以会有争议,是因为本来韩琦看好的第四个人突然生病不能来,韩琦就准备从过往扬州的朝廷官员里逮一个宰相苗子来赴宴。

    最后韩琦到底逮到谁,史书里也没正儿八经记载过,只有当时的人记录奇闻异事时随手记了一笔。

    吴普问起苏轼知不知晓那神秘的第四个人到底是谁。

    苏轼却是没听过此事,他斟酌着说出自己的猜测:“应该是陈相公吧。陈相公熙宁年间确实当过宰相,只是后来他与王相公政见不合,称病不上朝,后来便罢相归乡去了。王相公当时会举荐他为相,想来以前是有过交集的。”

    熙宁变法期间朝廷里几乎是王安石说了算,他肯定不会把不了解的人举荐上去。

    提到熙宁变法,苏轼神色又有几分沉郁。

    吴普笑道:“我回头试着种一株‘金缠腰’出来让你也簪一簪。”

    苏轼叹气:“不用了。”

    昨天吴普已经告诉他,对于还在狱中的他而言这就是一场梦,他回去后也不会记得在这边发生的一切。

    那一切早已成为过往烟云,他就算在这边簪了“金缠腰”也没法改变什么。

    还不如趁着坐牢没啥事干,多了解了解千百年后的华夏。

    既然提到了芍药,苏轼又给吴普讲起自己在密州那几年的见闻。

    密州的芍药也开得很好,当地人喜欢以花供佛,每到四月各个佛寺就会举办盛大的佛会。他在密州那年的佛会办得尤其盛大,百姓们林林总总献了七千多朵。

    苏轼最欣赏其中一种白芍药,觉得它当属全场最美,就是名字太俗,于是他当场给它起了个新名字:玉盘盂。

    一听有艳压全场的好花,吴普顿时来了兴致,暗搓搓怂恿苏轼:“白芍药也有很多种,要不你把那玉盘盂给画下来,回头我照着画去找找有没有对应品种能买来种,要不然我这园子光秃秃的太难看了。”

    苏轼说道:“可以,你这可有笔墨纸砚?”

    吴普马上领着苏轼去找文房四宝。

    两人一路上没再闲聊,直播间的观众也终于消化完他们刚才的对话,开始热情地讨论起来——

    “谢谢诸位字幕君,我看着看着也能听懂了。”

    “为什么他明明穿着t恤短裤,我却感觉他真的是东坡先生呜呜呜呜。”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乞丐穿龙袍也不像太子,大佬穿着t恤趿拉双拖鞋也还是大佬!”

    “我怎么觉得玉盘盂也没有很雅哈哈哈,李白不是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起名水平等同于小时候的李白吧!!”

    “会请李白吗?会请杜甫吗?馆长让他们见一面吧,老杜老想李白了!”

    “这是要去画画吗?这演员哪请的啊,不仅口音这么特别,还会画国画?”

    姚家饭桌上。

    姚教授正专心看着这场特别的直播,粥都忘了喝。

    见吴普两人进屋找文房四宝去了,姚教授才认认真真地翻看起评论区的讨论。

    有人在努力翻译苏轼说的话以及分享《四相簪花》《玉盘盂》原文,整体氛围很不错。

    姚教授看了一圈,又忍不住回想着苏轼和吴普的对话。

    他搞了大半辈子的语言学,连去外面下馆子都会格外留意别人说话的语气、神态以及对话内容。

    刚才他一直盯着苏轼看,发现苏轼平时应该就时常用这种方言和其他人对话。

    苏轼和吴普说话时神色自然而放松,语气和语调也没有背稿子或者刻意训练的痕迹,完全就是闲话家常的状态。

    可他不太确定苏轼用的这种方言到底是哪个地方常用的。

    姚桃桃见姚教授皱着眉盯着直播间看,不由问:“爷爷,有什么不对吗?”

    姚教授说道:“没什么不对,就是觉得这种方言有点特别。”

    他让孙女把直播间分享给他,他要转发到老朋友的群让他们也来听听这到底是哪里的方言。

    姚教授正忙活着,就听孙女喊:“爷爷,这个东坡先生要开始画画了!”

    姚教授也就没管老友们的回应,凑过去和孙女一起继续看直播。

 第119章 第 119 章

    吴普屏住呼吸; 定睛看去,只见卡牌上画着个坐在监牢里的人。

    监牢外满是柏树。

    据传北宋御史台种满柏树,所以御史台又叫“柏台”。后来众人发现乌鸦爱在柏树上栖息; “柏台”又衍生成“乌台”。

    这么多信息联系在一起,吴普一下子猜出这是什么场景:乌台诗案!

    抽出来的是乌台诗案期间的苏轼啊!

    吴普鼻子嗅了嗅,还能嗅到自己正在炖的东坡肉的味道。

    他觉得来得也太应景了。

    乌台诗案尘埃落定后,苏轼就要被贬去黄州了。

    去黄州就要自己跑东坡开几亩地自耕自足; 从此自称东坡居士。

    东坡居士开始潜心研究猪肉的吃法; 边炖猪肉边苦中作乐写《猪肉颂》。

    苏轼这人自嘲自己“一肚子不合时宜”; 一生之中确实做过很多“不合时宜”的选择。

    比如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搞变法搞到如火如荼的阶段他站出来泼冷水表示新法坏处很多,等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杀回来后他又开始为变法派说话表示新法不是一无是处。

    约等于双方干架干到白热化阶段他跑到中间说“别打了别打了”; 结果自然是左边揍他一拳右边踹他一脚; 惨得不得了。

    这就是他的后半生变成“黄州惠州儋州”的原因。

    乌台诗案这个时期的苏轼就很倒霉,他写过的诗文全被人扒拉出来; 被一群人用放大镜搜罗他大逆不道的证据; 其搜证过程堪比现代阅读理解出题老师的脑回路:作者都不晓得自己有这个意思。

    就很倒霉。

    且不论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光凭《水调歌头》《念奴娇》这些千古佳作,就足以让苏轼拥有耀眼的文豪光环。

    一抽就抽出这么一位大文豪,吴普心情很激动,连忙看了眼苏轼的状态:身陷牢狱; 无所事事。

    坐牢可不就是没事可干; 只能等各方人士在外面为他扯皮吗?

    按照系统的介绍; 被召唤过来的人会把这边的一切当成梦境; 且醒来后就会把这边发生的事忘掉; 只有在下次“入梦”后才会想起来。

    一般来说,做多少次“梦”都不会影响原来的历史轨迹,所以可以放心使用召唤功能。

    想想苏轼在乌台诗案受到的精神和身体双重折磨; 吴普想也没想就选择召唤。

    “这是何处?”一把嘶哑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让吴普赶忙切掉系统界面,看向刚才问话的人。

    明清时期有好事者编段子,说苏轼和他那个嫁给秦观的小妹互损,苏轼说他妹“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意思是他妹颧骨高;他妹说苏轼“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意思是苏轼脸长。

    可惜后来有专家考证,历史上苏轼并没有一个嫁给秦观的妹妹。

    吴普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发现苏轼脸不算很长,倒是因为坐了挺久的牢,瞧着胡子拉碴,确实有点落魄。

    不过大文豪就是大文豪,再怎么落魄都有几分落拓不羁的味道。

    吴普忍着激动给苏轼介绍了一下这边的情况,因为苏轼没法把这边的记忆带回去,他说起话来也没什么避忌:“先生,这是千年后的华夏国,晚辈知道您被人诬陷下狱,特地邀请您过来做客。”

    “千年后?”苏轼吃了一惊,正要再问点什么,鼻子忽然动了动,闻到一股非常诱人的香味。他出口的话立刻变了,“什么东西这么香?像是在炖肉,偏又有酒香,好香醇的酒啊。”

    吴普知道东坡肉快好了,想着美食决不能辜负,也没和苏轼再多聊,而是转去灶头那边把砂锅揭开。

    这下肉香更是飘满整个厨房。

    吴普直接把砂锅端到旁边的方桌上,又去揭米饭的盖子。

    这下米香味又飘了出来。

    苏轼少年得志,也曾有过意气风发的时候,辗转各地赴任时尝过不少好东西。

    这还是他第一次被米饭香味勾起满肚馋虫。

    苏轼察觉吴普对自己很友善,忍不住揉着肚子埋怨道:“进了御史台的监房以后,我就没吃过一顿饱饭,还得每天被他们逼问‘你这句诗什么意思’,我真不知道我有那么多意思!”

    吴普给苏轼盛了一碗白米饭。

    米饭白得像雪,细看又颗粒分明、晶莹漂亮。柴火烧出来的饭不会太硬也不会太软,闻着就香喷喷的,叫人食指大动。

    当然,更香的是那盘东坡肉。

    苏轼从没见过这种别致的做法,他仔细端详半晌,只觉它红得透亮,瞧着跟一块块红玛瑙似的。他问道:“这是什么肉?”

    “猪肉。”吴普贴心给苏轼介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