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的国风百艺系统-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别人捉摸不透,但是不代表林桐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情。

    现在是745年,杨玉环就是在这一年成为的杨贵妃。

    而李隆基刚才所说的“要篆刻孝经于石碑之上”,也是一桩千古以来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情。

    唐朝的历史大家都清楚,李隆基的得位也不是那么的光明正大,两次兵变,杀伯母韦皇后,诛姑姑太平公主,立父唐睿宗,后又黄袍加身,史称唐玄宗。

    为了避免让后人诟病自己,于是宣布以孝治天下,诏令天下每一家都必须有一本《孝经》,让自己的孩子们更是要天天的诵读。

    《孝经》相传乃是文帝孔子所著,以孝道为中心,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而据说李隆基当年颁布这个“以孝治天下”并不是单单是为了堵住后人的悠悠之口,而是为了得到杨玉环。

    因为当初杨玉环是李隆基儿子寿王李瑁的夫人,但是被李隆基看中了。

    李隆基为了杨玉环那可真的是茶饭不思,被高力士得知,于是高力士进言,令皇子们研习《孝经》,以启发寿王以孝道为重,献出杨玉环,李隆基欣然允之,并对诸皇子解释说:“孝之精义乃在于顺,顺者,以父母之愿为己愿,以父母之想为己想。”

    最终,在高力士的进一步谋划下,杨玉环离开了寿王,成为了道姑。

    在745年,李隆基立孝经碑后,诏玉环还俗,册封贵妃。

    【特殊任务:宿主可代替玄宗,亲自书写《孝经》,完成后可获得《兰亭序》真迹。】

    “嘶——”林桐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兰亭序》,千古第一行书,后世无数的书法家都无不希望能够一睹真颜,但是流传于世的全都是摹本。

    因为正本早就随着唐太宗李世民的去世而消失不见了。

    而如今,自己竟然能够得到这篇旷古烁今的真迹,这怎能不让林桐热血沸腾呢!

    “嗯?亨儿,你怎么了?”龙椅上的李隆基一眼就看到了情绪不太对劲的林桐,于是询问道。

    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已经开始有些刚愎自用了,对于自己的这位太子,虽然很喜欢,但是心中也是有几分防备。

    林桐赶紧收摄心神,沉吟了一下,一脸真诚的看着李隆基,说道,“父皇,我希望能够帮助父皇篆刻《孝经》!”

 第七十六章 《兰亭序》到手

    李隆基看到林桐一脸孺慕的样子,心中微微一暖。

    李隆基此人,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存在。

    他可以心狠手辣的处死自己三个儿子,也可以用一首《鹡鸰颂》来规劝自己弟弟岐王李范不要造反。

    就是因为他性格上的反复无常,才导致他政治上的虎头蛇尾。

    李隆基想了想,说道,“亨儿,这些年,朕也没有考教过你的学问了,来,让朕看看你的字!”

    李隆基这次之所以写这个碑文,也是别有用心,不过,如果太子想要替自己写,也并不是不可以。

    前面已经说了,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已经开始骄奢淫逸,荒废朝政了。

    不过,李隆基还是想要看看林桐是否有能耐替他来写。

    要知道,在历史上,李隆基的书法也是非常出色的。

    虽然他的书法成就没有另一位艺术皇帝宋徽宗的高,但是在皇帝中,已经算是名列前茅了。

    高力士搬来了桌子,拿来了文房四宝。

    忽然,林桐嘴角微微一翘,淡淡的说道,“力士,研墨。”

    本来准备退下的高力士微微一滞,低头说道,“是,太子爷!”

    看着高力士乖乖的给自己研墨,林桐的心中也是非常的舒畅。

    对于高力士这个人物,林桐的内心是很抵触的,可能是因为杨贵妃吧!

    林桐从桌上拿起一支毛笔,果然,大内所用的文房四宝,无一不精,林桐看着也有些见猎心喜。

    不过,现在可不是关注这些的时候,于是林桐收摄心神,将手中的毛笔在砚台中轻轻一蘸。

    看着面前这张洁白的宣纸,林桐开始落笔。

    这个时候,李隆基也从自己的龙椅上起身,走了过来,站在林桐的面前,看着他手下笔走龙蛇,顿时露出了惊艳的眼神。

    因为林桐使用的是千年后郑板桥的书法,在这个时代,简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林桐书写的正是“孝经”中的“天子篇”。

    李隆基不由的默默颔首,看来自己的这位太子,果然和自己一样,文采出众,顿时,对林桐又加深了几分好感。

    李隆基微微一笑,说道,“也罢,既然亨儿有如此孝心,那么这次的孝经篆刻,就全权交给你负责了,不要让朕失望了!”

    林桐脸上露出了一丝浅笑,躬身说道,“多谢父皇!”

    接下来,林桐将李隆基所写的《孝经注》重新誊录了一番,找来工部尚书,让他尽快的将这个“孝经”给篆刻完毕。

    一月之后,李隆基携众皇子一同来到了长安国子监。

    这里乃是大唐文化的摇篮,将孝经石刻放在这里,最合适不过了。

    林桐站在李隆基的身后,眼睁睁的看着后世著名的“石台孝经”被树立了起来。

    【恭喜宿主完成任务,获得s级书法作品《兰亭序》。】

    林桐忍不住心中一阵狂喜。

    这一次,为了这卷《兰亭序》,林桐也是在国风之旅中待了一个月有余,而且每天他都要在工部亲自监督石刻的进度,生怕出现一丝问题。

    “太子,做的好!”

    李隆基看着这块石刻,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回头看向了林桐。

    而这时的林桐,已经收到了系统的回归倒计时,于是露出了狡黠的笑容,冲着李隆基微微一笑,说道,“老李,对玉环好一些!”

    看着李隆基一脸懵逼的样子,林桐又回头看了一眼人群中头上戴着一顶艳绿色帽子的皇子,忍不住笑着说道,“瑁弟,这个颜色的帽子以后就别戴了!”

    然后,在众人如同看疯子的眼神中,林桐的身子慢慢的变淡。

    看着周围如同镜花水月一般,林桐不由的有些遗憾。

    这一次来到盛唐,没有见到外面的大唐盛世,更没有机会见到那个遗世独立的杨玉环。

    第二天一大早,林桐的生物钟准时的唤醒了他。

    起床之后,林桐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去洗脸刷牙然后去晨练,而是一本正经的坐在了自己的书桌面前,拿出了一卷古香古色的卷轴来。

    怀着敬畏的心情,将卷轴慢慢的展开。

    天下第一行书。

    林桐的眼中,忽然出现了一副画面。

    会稽山阴,兰亭之下,风雅集会,曲水流觞,当世著名的四十二位名士齐聚于此,寄情于天地之间。

    众人将所作之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林桐看着这薄薄的一张蚕纸,心潮澎湃。

    用价值连城这个词也形容《兰亭序》,真的是有些辱没它的名声了。

    但是,这样的东西,林桐也不敢贸然的拿出来,怀璧其罪的道理,他还是非常清楚了。

    不过,系统空间这种黑科技,让林桐可以非常安心的将这篇“天下第一行书”收藏起来,时不时的拿出来观摩一二。

    其实,在刚才观摩的过程中,林桐都不知道,自己的书法获得了巨大的提升,直接成为了lv3名家。

    在现在已经没有大师的书法界,林桐的书法也算是登堂入室了。

    中午的时候,林桐接到了央视的一通电话,乘坐飞机,林桐来到了有着十三朝古都之称的长安城。

    长安,是华夏最古老的都城之一,也是华夏最有名气的旅游城市之一。

    林桐这还是第一次来到这个慕名已久的城市。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林桐来到了这次拍摄的外景地点。

    长安碑林。

    从林桐走进长安碑林的那一刻,外景拍摄就开始了。

    站在长安碑林博物馆的门外,林桐冲着镜头笑着说道,“大家好,我是林桐,今天,我带大家来到著名的长安碑林博物馆。”

    林桐指着距离博物馆不远的古城墙,说道,“看,这个古城墙距离博物馆如此之近,说明了这个地方的金贵。”

 第七十七章 石台孝经碑

    林桐的身边,跟着一位戴着眼镜的男人,他就是长安碑林博物馆的副研究员王庆伟。

    这一次,王庆伟作为林桐的讲解员,一直陪在他的身边。

    走进长安碑林博物馆,王庆伟指着正前方的一座亭子,里面摆放着一座巨大的石碑。

    林桐远远的看着这座石碑,不由的心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熟悉感。

    王庆伟笑着说道,“林先生,前面这个就是您今天要守护的国宝,石台孝经。”

    慢慢的走进石碑,林桐感受到了那股苍凉和古朴的气势扑面而来。

    看着上面熟悉的字迹,但是又有些陌生的笔迹,林桐不由的哑然失笑。

    毕竟,林桐已经询问过系统,所谓的国风之旅只是一种平行空间的旅行,宿主在其中做过的任何事情,都无法影响到真正的历史。

    王庆伟在一旁说道,“这座石台孝经,是唐玄宗作序,注释,并且亲自书写的,因为碑身下面有三层石台,所以被称为石台孝经。”

    看着被玻璃围栏罩着的石台孝经,林桐不由的有些感慨。

    虽然自己曾经亲眼目睹这块石碑是如何建立而成的,但是今天看来,还是感觉到无比的震撼。

    王庆伟继续说道,“林先生,您来看,这个上面的大字是《孝经》的正文,据传说《孝经》是孔子所著,但是也有学者分析,《孝经》其实跟《论语》一样,都是孔圣人的后人学生重新记录编纂的。”

    “在唐玄宗之前,为这篇《孝经》注解的人多达百余人,所以为了让后人对这篇《孝经》有更加深刻和正确的理解,唐玄宗才篆刻了这座石台孝经,我们现在用的全都是这上面的注解,这是一座非常珍贵的国宝文物。”

    林桐不由的暗中撇了撇嘴,我要不是真的经历过那段历史,我还真的被你给骗了。

    “听说《孝经》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曾参关于孝悌问题的问答之辞!”

    林桐忽然说道。

    王庆伟没有想到林桐真的懂《孝经》,也是心中一喜,笑着说道,“看来林先生对《孝经》也有一些研究啊!”

    林桐微微一笑,说道,“研究谈不上,只是多少有一些了解吧!”

    王庆伟点点头,继续说道,“《孝经》中的孝字不单单是指孝顺父母,更多的是要效忠皇帝,所以《孝经》在唐代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而且这块石台孝经当时是树立在国子监中,也是当时科举的重要教材之一。”

    林桐点了点头,他对这个还是很了解的,因为当时唐玄宗将这座石碑放在国子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