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种地种成了世界首富-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架不住量大啊!
这恐怕是笔不小的收入。
他有些心动了。
“我虽然有钱,但认识的人不多,温老有门路不。”
“咱们大学就可以做啊!你什么都不用管,每年给你分利润。”
“行!”
林一南好不犹如的就答应了。
这种模式,其实跟专利费很相似。
无论是他林一南,还是农业大学,亦或者是参与的这些博士,甚至是国家以及农民。
都能从中分的好处。
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说的的确不错。
一项新的技术发展出来,就会产生无尽的利润。
所有人都能分到好处。
当然,林一南获得的最为轻松。
吴莹更是算了笔账。
“我国以往的油菜种子大部分都靠进口,甚至几乎处于国外垄断地位。”
“但凭借着这超级菜籽,我们完全可以打破垄断,并且获得巨大的利润。”
“我曾查看过数据,预计咱们先期能够买出的数量,大概是500万吨左右。”
林一南听此,不由撇了撇嘴。
五百万吨!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自己这一亩地,也就种出来半吨左右。
想要产出这些种子,足足需要至少一千万亩的土地来耕种。
想想这么多的地,林一南都觉得有点可怕。
自己是无论如何都弄不到的。
反而在农业大学中,却有办法弄到这么多的耕地。
当然,五百万吨只是个初步的数量。
全世界对油菜菜籽的需求,可远远不止这个数目。
林一南更是觉得,自己种这几百亩地,来钱速度还是不够快!
如果能弄上个几千上万亩的。
成为全球首富那岂不是很简单的事?
或许……
可以通过江南农业大学,来促成这件事?
哪怕是以研究的名义。
“只要系统认,我就能赚钱!”
林一南摸了摸下巴,琢磨了起来。
但通过系统他很快就发现。
“目前阶段的系统,土地上限竟然是千亩。”
“除了这千亩之外,就都没有奖励了?”
第五十五章 想要种地必须先富
“终究不能无限制的去种田啊!”
“否则完全可以模仿那些明星们,去国外购置农庄!”
“只需要请人搭理就行了。”
“相比国内的环境,毫无疑问国外的大农场更加赚钱。”
“然而这在国内根本不可能。”
“这片土地地少人多,根本不存在组织大农场的条件。”
林一南摇了摇头。
这些天,林一南也与几位教授讨论起国内农业该有的模式。
温老搞了一辈子的农业,自然相当了解。
“国家产业就那么几点,农业,工业算是主题。”
“毫无疑问,工业已经完成了现代化进程。”
“但农业该怎么现代化?给农民创造更多收入,从而不被歧视?”
“但我们现状是,每家就几亩地,产出勉强够吃饱不饿。”
“甚至还要靠补贴才行。”
林一南听到这时,顿时都愣住了。
“什么补贴?”
“农业补贴啊!”
林一南的脸彻底绿了。
“我从来没见过,村里人也都没见过!”
温老的嘴顿时抽了抽。
“等我跟县里打个招呼,给欠的这些年的都补上。”
林一南点了点。
完全意外惊喜。
平均每亩差不多能领到100,八百亩的农业补贴则是八万块钱。
迄今为止,大概拖欠了十八年。
嗯,应该有一百四十多万。
是比不小的数字。
村里人的养老完全不成问题了。
林一南本能的替村里人做了决定。
对于这些老人们来说,钱没有任何价值。
想要换取物资相当困难。
反而是林一南从县城带回来的大批物资,反而对村民而言是最珍贵的。
但这件事也不必多提。
“农业现代化,基本三种模式。”
“一是大农场模式,坐拥成千上万亩的土地,全部机械化作业。”
林一南点头。
“农场主的收入相当可观,哪怕在花旗国,都是最富裕的人群。”
温老则继续道。
“二是欧洲的小农场+地区封闭,大概几百亩的样子,以啤酒国为首,机械化作业程度更高,每个农民都是顶级的机械大师,可以制造针对各种农作物的收获采摘等大型机械。”
林一南再次点头。
“我也有所了解,那边普遍习惯天然绿色的产品,保质期极短,也就造成只能短程运输,外加地区保护性禁止外来农产品,农民收入自然不低。”
“但问题是已经形成区域性农业垄断,不符合我们的情况。”
“再加上他们的几百亩地跟我们比,依旧是多的,自然可以获得更多。”
温老却笑了。
“现在你也有几百亩土地。”
“但是无法进行机械化作业,我们也没有机械上的大师。”
林一南感慨道。
“说白了,这两处的现代化程度高,是因为农业是有钱人的玩意,农民是中上层的普遍是中上层的富裕人民。”
“只有有钱了,那些农民才会搞增加效率的农业大型机械。”
“可国内呢?那个农民是有钱的样子?”
“就算搞出来了,又有多少地能进行规模化呢?”
温老也惋惜道。
“都是农业支援工业的问题,但凡农业上有任何的产出剩余,都被抽到了工业上。”
“如此才有我们现在这个工业能力最强的国家。”
“这个无可厚非,落后就要挨打,近代我们吃过没工业化的亏。”
林一南虽然在这山村中,但了解的终究不少。
当然,这也算是常识。
温老更是赞叹林一南的眼光独特。
甚至有些观点,都是他这个老教授都没有想到的。
那句农业想要现代化,就要让农业变得有利可图。
只有足够有钱,社会资源才会向农业上倾斜。
否则无论怎么补贴扶持,都无法挽救落后的农业。
“几千年前,刀耕火种。”
“秦汉之后,铁犁牛耕。”
“可到现在为止,除了农产品品种多了,产量有所改变,可以人为影响天气外。”
“又与两千年前有多少区别呢?”
“农民依旧要贪黑起早,劳累一生。”
“虽说有了拖拉机可以辅助,替代了耕牛效率更高。”
“可家家就那点地,产出只能够够家中的吃穿用度。”
“可能连拖拉机的烧油钱,都得掰着花。”
林一南的目光,仿佛跨越了时间长河,透析了现在的农业结构。
温老点头。
“我们在农业模式上,跟两千年根本没有任何变化!”
“你说的是对的。”
“没有人会将社会资源往农业上倾斜。”
“丰收粮贱,农民不赚钱。”
“若是遇到灾年,地无产出,家无余粮,如果不靠调控,很容易造成灾难。”
“这种风险与回报,根本不成比例。”
“也就导致更多人不种地了。”
温老揪着早就没有几根的头发,不小心重了点,直接拽下来许多。
同时,他也说了最后一种现代化的农业模式。
“最后就是我们的邻居,和国的垄断农协模式。”
“将从种子出产、耕作、收获、农产品深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等,全部掌握在农协的手里。”
“同时将其他方面的收获,比例性的分给农民,让那里的农民生活相当富裕,并且社会地位相当高。”
林一南顿时有些心动了。
“这个模式可以模仿,但很容易僵化,一旦某个环节烂了,整个农协都烂了。”
温老赞同道。
“的确如此,但相对人多地少的环境下,最适合我们借鉴。”
林一南望着远处的耕地。
如今,他已经有八百亩。
如果没有系统的话,就目前国内发展现状,他想种地只能穷苦大半辈子。
好在。
他有系统。
或许,可以凭借这个,改变下现状?
“尽我所能。”
林一南盯着庞大的资金,觉得很有必要认真弄弄。
做出让世界都为之瞩目的大农庄!
八百亩土地,足够了。
这时,林一南的干劲十足。
甚至,他开始琢磨能否继续开荒,争取弄到千亩土地。
哪怕是移山填沟!
不计成本。
当然,也只有他有这个不计成本开拓农田的条件。
只不过,在农田的开拓方式,哪怕温老都大为吃惊!
第五十六章 月壤不能种菜
纵观农业文明的历史,土地开垦向来重要。
在亩产不变的情况下,唯有开拓新的土地,才能获得更多产出。
这点上,林一南相当清楚。
“秦汉时,以开垦山林为主,砍伐树木建造房屋后留下的空地,变为耕地。”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地少人多,开垦田地的模式多了起来。”
“比如村中就有许多梯田,梯田这种东西,大多都在宋代后开垦出来的。”
“不过梯田相对于现代农业来说,很难机械化。”
“再有,则是淤田。”
“就是改变河道,利用河床淤泥冲刷成为田地,如此土地更加肥沃。”
“至于沙田,这种海水冲刷堆积淤泥的方式,这远离大海的山村里可弄不了。”
“反而是架田,最为容易。”
温老完全被林一南的话勾引起了兴趣。
作为农业专家,前两个他还了解。
可到了沙田与架田,他就完全不懂了。
利用完河里的淤泥,还要利用海水的淤泥?
这得是多大的工程?
他是没有见过这样的田地。
当然,这也是因为农民不够被重视的原因。
没有钱,自然不愿意开垦这种高成本的种田方式。
反而在宋代以后,这种沙田存在很多。
但随着战乱等,时间久远,缺乏保养后,曾经的遗迹怕也早就消失在了海水中。
除了几本古籍中尚且有记载外。
究竟还能有多少人知道曾经种地的文明,也是如此的辉煌?
“什么是架田?”
“就是与水争利!”
林一南相当平静。
“在河道上架上木板,铺上泥土,最后在将泥土用高板子围起来。”
“最终形成可以耕作的水田。”
温老瞬间清楚。
“这么看,有点像是水培植物。”
“但都讲究无土栽培。”
“能规模化吗?”
“目前主要作用在育秧育苗。”
林一南大致了解了些。
“也就是说想要无土载种成熟期的农作物,水里的营养根本不够农作物吸收。”
“的确这样。”
“这个我也有些了解。”
林一南皱了皱眉。
“不知道温老知不知道马斯克这个人。”
“国外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