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之谋伐-第8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涂梢灾缆逖艋使奚苫ǚ岩嗌佟
    因此汉孝康帝时期,刘宏大肆搜刮钱财,有不少钱都用来修缮宫室。刘备现在还才刚过草创期; 哪怕已经是天下最大的诸侯,也不可能把钱花在享受上。
    当然。
    或许有人会问; 既然洛阳已经如此破败,那为什么还要把首都放在洛阳?学曹操把首都放在邺城不行吗?
    还真不行。
    一个帝国的首都是有讲究的,并不是要它在帝国位置的中心,而是要在帝国资源、人口、利益版图的中心。
    比如带嘤有大量海外殖民地,且与欧洲大陆要有沟通纽带,首都就放在伦敦。
    一来伦敦周边平原较多,适合居住。二来它比邻泰晤士河,拥有出海口,与欧洲咫尺之隔,方便随时坐船前往欧洲大陆。
    目前大汉的情况也是如此。
    首都之所以放在洛阳,是因为洛阳处于整个大汉版图的最中心区域。从洛阳不管是去那里,都非常近。
    如果学曹操把首都放在邺城,邺城离兖州太近了,一旦打起来,就有可能被人轻而易举地进攻到首都,就好像明代首都离辽东太近,被清军攻破山海关,立即就导致国灭一样。
    因此为了调集兵马和物资转运方便,至少在大汉重新回归一统之前,洛阳的首都地位大抵是不会被动摇。
    崇德殿之前好歹修缮过一两次,虽然看着比较老旧,但不至于破败。
    今岁冬天下了一场雪,正是年末寒冬腊月,雪花飞舞,室内门窗紧闭,大臣们一个个穿着棉袄盘膝坐在殿内的席上,席上还铺设了棉被,算是体贴这帮年纪较大的老臣们。
    刘备高坐在主位上,台下三公九卿,这次关羽和张飞没有回来,只有陈暮在。谋士团当中荀彧回来年末述职,反正魏郡到洛阳也不远,也就两三日功夫。
    九虎上将里,只有守卫京畿任务的典韦和幽州平定后回洛阳的张辽高顺在,其余人各司其职,牵招守在河内,赵云在颍川,黄忠在邺城,太史慈和臧霸在青州,徐荣则目前镇守辽州。
    朝臣们济济一堂,做年末工作总结。
    “陛下,今年御史台的御史们走访多地,暗中调查,共查出贪官污吏四十七名,其中县令九人,县令以上无,县令以下三十八人,皆证据确凿。”
    太尉杨彪向刘备启奏道:“臣已经联合司徒,罢黜了这些官员,又从各地提拔了新的能臣干吏,以填补这些空缺,请陛下阅览。”
    下方就有御史台的御史们拿着这四十七人的案件卷宗上来,有纸之后,标点符合也早就有了,且古人写字比较简练,文言文繁体字,一个字就有多个含义,因此卷宗不会太多。
    实际上现在刘备拥有幽州冀州青州司隶关中将近五州数十郡,四五百县,才查出四十七名贪官污吏,已经算是政治比较清明的了。
    一般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开国时期,等时间一久,官员逐渐腐化,形成利益团体和政治团体,贪官污吏会更多。
    但现在的御史台和监察院上下级一体化,御史们就相当于后世的巡查组,经常乔装打扮走访地方,如果发现地方上有贪官污吏,就会联系当地监察院,在特殊情况下,县级监察院有权把县令给双规掉。
    如果这名县令在地方上势力比较强大,在必要时刻,甚至可以从郡城里动用军队过来,强行控制住,只要证据确凿,上报给太尉,太尉就可以直接把这名官员罢黜。
    监察院有权力罢黜官员,而司徒执掌吏院,吏院不能罢黜官员,却能够掌管官员升迁。
    所以如果皇帝选人不明,在某种情况下,若是太尉和司徒联合起来,几乎想让谁丢官就丢官,想让谁升官就升官,权力还是非常大。
    司徒赵温也站出来道:“启奏陛下,今年年初九品改制,以前不列入官吏的无数吏员亦被算入官吏当中,吏院今年原本是打算计划根据官员的道德水准、精干能力以及地方政绩,列出上品优茂,中品良等,下品及格,末品差劣四个等级,奈何官员增多,光统筹官吏名录,就花了大量时间。如今才刚刚将大汉目前官吏数目整理出来,总计是十九万六千八百七十二人,预计明年泰山学宫毕业之后,青州政务台再次举行官吏考核,人数应该会突破二十万。其中吏院也已经统筹出一部分官员的优劣,目前主要是青州临淄城中的官吏,有优茂者二千八百四十二人,良品者六千五百三十九人,及格者二千六百七十六人,差劣者三人,还请陛下阅览。”
    吏治院的吏员同样抬着一大堆人事卷宗送上来,这些都是已经统筹过的官员,而且都是临淄的官员。这是因为临淄是青州政务台的驻地,钟繇如今为青州牧,执掌政务台,涉及全青州的官吏、民生、治安以及经济农业等等问题,全都由政务台解决。
    当初陈暮主持政务台,后来是荀彧,两人先后主政,给青州留下了一个高效率和极度精简干练的机构,朝廷要评选官吏优劣,临淄大小吏治院立即行动起来,在政务台的高效运转之下,短短数月时间,就完成了优劣评选。
    临淄城现在的人口已经超过五十万,按照一比五十左右的官民比例,包括各院的低级办事员以及小吏在内,大小公务员能够达到一万多人。毕竟是青州治所,官吏比地方上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些人的资料现在全都放进了薄薄的一张统计表里,内容很简单,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民族、学历、官职,然后是吏治院对其政绩以及风评、能力给予的评价等等。
    青州是最早实行把德治实际到填表当中的地方,以前的汉朝德治,往往都是听说这个人很孝顺很有才干,于是州郡府就把这个人推为孝廉和茂才。
    而如今的吏治院要经过实际调查,确认这个人很孝顺,且左邻右舍,同僚百姓有口皆碑,才会把这个人真实的道德水准写入进去。
    要想得到优茂评选,能力、品德、政绩缺一不可,有了这个评选对于未来仕途有非常大的帮助。
    只不过德治归德治,刘备坐在台上看着殿内逐渐开始堆积如山的各种卷宗,眼皮子就开始狂跳,不自觉地看向不远处如老僧坐定,头都不抬,仿佛已经打瞌睡了的四弟陈暮,眼神当中流露出一种“四弟救我”的感觉。
    可惜陈暮像是完全没看到,根本不搭理这茬。
    开玩笑,处理政务很累的。
    这些都是国家大事,本来就该你这个皇帝过问,不能啥事都指望我呀。
    然而还没完。
    司空种拂也跳了出来说道:“陛下,今年民院统筹户籍人口,全国新增人员。。。。。。。还有将作监今年。。。。。。。”
    又是一大堆工作报告和卷宗。
    然后执掌祭祀和教化的太常士孙瑞又站出来将今年在各地推行的州学、郡学、县学进度向刘备汇报,同时建议加紧从泰山学宫抽调老师,重新组建太学。
    因为如今大汉几乎五成以上的官吏都出自泰山学宫,导致天下学子纷纷涌入青州,前往学宫求学。
    青州路途遥远不说,人才也大量跑到山东去,这对于各地来说不是件好事。
    因此尽快落实太学,同时发展州学、郡学、县学乃至于乡学,进行普及化教育,提高优秀人才的知识储备,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最后又是一堆乱七八糟的计划书,堆满了大殿。
    紧接着光禄勋司马防又上来报告了今年都察院的工作,卫尉孙坚报告了尉院的工作,廷尉张义报告了大理院的工作,太仆鲁旭报告了交通院的工作,大司农王邑报告了农业发展的进度,宗正刘艾,大鸿胪徐璆,司隶校尉宣У鹊取
    就差兼职少府的陈暮没有给刘备找事做了。
    光三公九卿汇报工作就已经过去了一个上午,刘备左右看看,总算是等到了众人把工作汇报完,眼巴巴地看着皇帝,等待着天子做出批示。
    好不容易等大家说完后,刘备顾左右而言它道:“今年大家的工作进展都很不错,不知不觉已经到午后了,不如先在宫中吃了饭,午后再谈国事。”
    杨彪站出来道:“陛下,这些事情都是国家大事,需要迅速做出批示。那些贪官污吏还被羁押着,如果不能迅速处理的话,定制罪名的话,恐怕难以安定人心。”
    赵温也道:“是啊陛下,吏治乃是国家头等大事,可不能等。”
    种拂也道:“民生治理亦是国家基石。”
    “法制不可缺失啊陛下。”
    “农业才是根本。”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宗室也不能不管。”
    三公九卿们纷纷站出来劝说刘备尽早定夺,整得刘备人都傻眼了。
    去年的时候因为三公九卿的职权才刚刚划定,所以在政务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太多的实际进展。
    今年一年下来,工作基本都已经上手,下属职能部门也逐渐趋于完善,各地的各部门也都纷纷开展工作,包括陈暮执掌的少府财政部,也已经在各地组建府库,用来做给各地拨款之事。
    像士孙瑞执掌的太常需要推行教化,在各地兴修学校,那么一个学校在地方上就需要多个部门合作,如教育院调研当地孩子入学情况,种拂的将作监要准备修建,而陈暮的府库则需要进行财政拨款,由各个部门进行审批。
    一个乡学由郡府审批,县学由州府审批,郡学以上则由中央审批,层层上报,才能完成这一切。
    所以分摊到各部门头上,工作量其实不小。
    以前这种事情大汉朝廷基本不管,即便是要修建学校,基本都是地方官员自己做主,与中央无关。
    造成地方官员与中央出现割裂感,同时中央集权也在这其中被一一打碎。
    但如果中央啥事都管的话,每年天下政务实在是太多,跟康帝时期比,完全是当时尚书台所能够处理的政务十倍百倍,现在全都堆积到刘备面前,自然让他傻了眼。
    其实这事说来也容易。
    明清怎么解决的?
    内阁和军机处。
    六部尚书兼职内阁大学士或者军机大臣。
    里面成员多达七八人,下面的附属官吏更是数不胜数,高效运转,能够快速处理政务。
    而现在虽然已经有了内阁,但内阁成员除了几名一等录事尚书以外,基本都没什么实权,只有参议权而无审批权。
    偏偏这几名一等录事尚书都有自己的要职在身,国家四处在打仗,不可能因为地方政务而耽误国家统一。
    因此这些事情堆在一起,就只能交由皇帝处理。
    当然。
    或许有人说,为什么不三公九卿内部处理?
    那样太容易滥用职权了。
    比如一个太尉如果想罢黜某些高官而不需要经过内阁和皇帝审核的话,那会导致太尉权力过大,形成一个以太尉为首的政党,其余敌对官员想罢黜就罢黜,这还得了?
    司徒也是如此,作为掌控升迁的官员,相当于吏部天官和组织部长,让谁升迁就升迁,很容易出现朋党满朝,到时候朝野遍地都是门生故吏。
    所以让三公九卿内部处理的话,造成的后果会很严重。
    因此正确的打开方式还是三权分立,三公九卿作为一方,内阁作为一方,皇帝作为一方。这样互相监督,最终大事由皇帝定夺,防止公卿以及内阁互相勾结,产生各种问题。
    形式上和唐朝的三省六部以及群相制度有些类似,三省六部负责自己分内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