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之谋伐-第5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诵煜兀倬戳辏蚪肓司沤ぃ忱赝瓿苫胤馈
    现在已经过去三天了,刘勋和纪灵离九江都有一天到两天的路程,他们谁也不知道袁术那边情况怎么样,所以都是心急如焚,尽量迅速往回撤。
    正是十二月,由晚冬转早春的时间节点。天气虽然有所回暖,但依旧保持着寒冷,旷野的道路上,杂草丛生,早春刚刚露芽的野草迫不及待地想要钻出泥土,呼吸新鲜空气,却又被无数只脚踩回了地里。
    夏丘与徐县,其实就是后世的泗县和泗洪县,两地多为平原,再往东南方向,就是后世著名的洪泽湖,但在此时却还没有成为湖泊,只有因淮水中下游泛滥而形成的大量沼泽湿地。
    此时尚未靠近更南的淮水水系,湖泊河流尚不多,远处的丘陵已经是逐渐从褐转绿,农历十二月份的塞北还在下雪,淮水北岸却已经是一片春意盎然。
    夏侯惇骑在马上,不断地催促着士兵加紧行军。现在离淮南越来越近,他就越不能放纪灵过河,因此此时必应有一战。
    程昱朗声道:“元让,紧紧咬住即可。千万不能给他们渡河的时间,一定不能和他们打。”
    “我知道。”
    夏侯惇表示明白。
    “我料那纪灵归心似箭,必定要和我们决战,你一定要记住,敌进,我就退,明白吗?”
    “知道。”
    “好,那我就走了,千万不能鲁莽!”
    程昱千叮咛万嘱咐。
    夏侯惇现在根本没有瞎眼,双眼露出狰狞的神色:“我就算是死,也不会让纪灵回去。”
    说罢一催促马匹,飞一般地往前而去。
    这就是有战术和没战术的区别。
    典韦不懂战术,于是就傻愣愣地追,追到了就跟你打,莽夫一股脑a上去,跟刘勋打了个昏天黑地,最终被吕布迫走,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而夏侯惇和程昱就聪明许多,只是紧紧咬住纪灵不放,跟在身后,不主动进攻,也绝不会中纪灵设下的埋伏。
    事实上纪灵几次想在前方设伏,都被程昱识破,一来一回,反而更加耽误时间。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纪灵还是刘勋,都必须要过淮水才能回到淮南。
    典韦在刘勋过淮水之前,就急哄哄地找他打仗,最后没分出个胜负,刘勋自然可以从容地渡过淮水,驰援袁术。
    而夏侯惇和程昱,则是分兵。
    由夏侯惇继续尾随纪灵,程昱领一千人绕道,提前埋伏于淮水渡口附近。
    此时后有追兵,侧翼有埋伏,纪灵过不过河?
    过河就会导致军队没有战阵,前面的人还在渡河,后面的人却要打仗,必然会让军队处于一片混乱,到时候五千人战胜两万人,或许就未必不会成功。
    不过河的话,更加糟糕。袁术那边情况不明,一旦因为他没有及时回援,导致袁术那边出问题,那事后纪灵必然要遭到处罚。
    因此这对于纪灵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同时也是程昱战术的高明之处,可以有效打击敌人。
    只是纪灵好歹也是袁术麾下有数的大将,等他抵达徐县,离淮河已经不足八十里的时候,终于回过味来,明白敌人是打算在淮河边上阻击他。
    一时间骑虎难下,想了半天,决定亲自带一万人回头,迎战夏侯惇,然后让自己的副将先带一万人到淮河渡口准备船只。
    夏侯惇又不蠢,与程昱分兵之前,三令五申让他不要和纪灵对战,因此纪灵回头,他就立即后撤。
    双方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来来回回,玩得不亦乐乎。
    一直到第二天,也就是袁术求援的第四天,纪灵才慢慢吞吞地抵达了淮水边上。
    按理来说,淮南淮北距离总共不到三百里,这还是汉里,照后世来算,就是一百多公里而已。
    不谈那些一天徒步一百公里的大佬,单按照古代常规行军里程约每日七十里来算,四天时间,散步都散到了。
    像司马懿截获孟达谋反的信件,千里奔袭斩杀孟达,就是以平均每日五十公里的行军速度急行军。
    还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平均每天能跑一百六十七汉里,当之无愧的行军速度。
    而现在原本应该是三天内抵达淮南,纪灵却用了四天才到淮水边上,离淮南还有一百多里的距离,意味着他花了四天时间,才走了二百多汉里。
    比正常时间慢了两三天。
    从这一点上来看,可见夏侯惇与程昱的拖延战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严重拖慢了纪灵的行军速度。
    淮河北岸,徐县渡口,远处的波涛翻滚的河水,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起伏不定的丘陵被淹没在林叶之中,附近的百姓早就跑得没影,留下空荡荡的渡口以及滚滚流淌的大河。
    纪灵放目远眺,现在明明是中午时分,天色却十分暗淡。十二月的淮河地区时常下雨,以打渔为生的渔民纷纷逃入了附近湖泊及支流水域,藏匿在芦苇荡中。
    河岸水草丰茂,芦苇茂盛。唯有渡口边,他的副将尽力搜罗,也不过是找到了三十多艘小船而已,按每船二十名士兵,得来回三十多趟。
    “可恶!”
    纪灵用自己的三尖两刃刀在地面狠狠地一顿,砸得地面泥地露出个窟窿:“前有大河拦路,后方又有追兵,如何才能过江?”
    副将说道:“将军,为今之计,只有击败后方的追兵,我们才能过河去援救左将军。”
    “难道我不知道吗?”
    纪灵恶狠狠地瞥了他一眼,愤怒道:“可敌人却狡诈如狐,根本不和我们一战,我们上去打,他们就往后退,如何才能打起来?”
    夏侯惇一直与他保持着七八里外的安全距离,这个距离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如果纪灵选择强行渡河,快速行军不过是两三刻钟内就能抵达。如果纪灵选择回头攻打,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撤退。
    所以现在这个局面弄得纪灵很难受,不是说打不过后面的追兵,而是人家追兵缠着他,不让他走。偏偏要是一条大路,他前中后大军,完全可以组织起人手一路走过去就是。
    结果现在淮水挡在前面,除非他的部队能飞。
    “将军,我看那边有大量野蓬蒿,芦苇也茂密,人藏在里面,根本看不到。不若我们在里面埋伏一军,大军佯装渡河,等敌人杀来,忽然杀出,你觉得如何?”
    副将左右看看,忽然指着远处河岸边茂密的野草丛和芦苇荡提出了意见。
    古时候环境污染不严重,特别是冬春交际,草木疯长的季节,在没有人开荒的野外,大量的树木、野草开始繁茂生长,往往一片小树林,一座长满树木的小山包中藏几千上万人,都是常有的事情。
    比如刘备火烧博望坡,就是将伏兵藏身于两侧小山坡的林子里,等到夏侯惇轻敌冒进,追赶的时候,一路且战且退,引诱夏侯惇进入博望坡,然后忽然杀出,将夏侯惇击败。
    不要认为现代社会草木不旺盛,就认为古代草木也不旺盛。现代社会到处都是人,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杂草不可能生长,而古代一些地方,几百年都不一定有人烟,原始莽林重重叠叠,人走进去可以说是寸步难行也不为过。
    徐县淮河渡口原本有人为活动,但在这乱世,几乎是半荒废了很多年。大军来来往往,百姓也得四处躲藏,生活过得已经不易,自然不可能还去剪除河岸杂草,因而此地水草极为丰茂,完全可以藏匿人马。
    纪灵四下观望,觉得副将说得有理,点点头道:“此计或许行得通,就按你说的办。待会你领三千人,藏匿于那处坡后,再有两千人,藏匿于此芦苇荡中,我领五千人与阵前,一万人渡河,引诱敌人来攻,等到敌人靠近,你从侧后方杀出,三方同时进攻。”
    “唯!”
    副将以及另外一名军司马领命而去。
    这个计策自然不能当着人家斥候的面大摇大摆地进行,夏侯惇本人领大军在后方,但依旧有很多斥候吊车尾一样跟着他们,远远地观望,最近的斥候已经不足一里地,他们这边的行动敌军斥候全在眼里。
    因此纪灵先派自己这一方的斥候出动,驱赶敌方斥候。等到周围没有眼线之后,再立即安排伏兵以及渡河事宜。
    渡口处一万准备过河的士兵挤挤攘攘,小船悠悠,开始渡河。
    离渡口七八里外驻军的夏侯惇听回来的斥候禀报,说是纪灵在驱赶斥候,就猜到敌人可能准备渡河了,因此立即决定出发,开始往渡口方向赶。
    才走了两三里地,远远地已经看到旷野尽头,河畔一座丘陵小山下,道路上列着整齐大队的纪灵军时,有两名斥候飞马来报。
    “将军,军师让你千万不要出击。”
    斥候下马后立即说道。
    夏侯惇勒住马匹,让大军止步,问道:“为何?”
    斥候道:“军师说,敌人已经设伏于东面山中,一旦你进攻,则立即会被前后夹攻。”
    夏侯惇皱起眉头:“那该如何是好,敌人已经在渡河,如果不横加阻拦的话,岂不是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过去?”
    斥候又道:“军师说,让将军稍安勿躁。他待会找准时机,忽然进攻,打乱敌人渡河计划,给敌人造成混乱,此时将军再进攻,则必定能破之。”
    “原来如此。”
    夏侯惇缓和过来,点点头:“好,那我就再等等。”
    淮河水畔,草叶茂盛。
    程昱领着一千人,同样藏身于河畔芦苇荡内。
    看过《小兵张嘎》的都知道,那种湖泊河岸的湖芦苇深不见底,别说藏一千人,藏十万人都绰绰有余。
    淮河水系周围河流湖泊遍地,程昱是从北岸一条淮水支流边缘缓缓向着主脉靠近,从芦苇荡中有斥候伸出脑袋观望,这才发现了纪灵的伏兵之计,飞快过来通知夏侯惇。
    等到安排了计策之后,程昱亲自领兵从河边一路摸索过去。晚冬的寒风吹拂,江波荡漾,芦苇丛似海花般绚烂飘荡,卷起阵阵芦絮。
    由于渡口附近之前一直有人为活动,因而周围的杂草蓬蒿芦苇都被清除,所以强行突过去会被发现。
    程昱用肉眼观察了一下距离,发现芦苇丛离渡口处有差不多一里多地是一片空荡荡的河滩,忽然杀出去的话,确实能造成影响,但一千人实在太少,如果敌军将领指挥得当,恐怕难以造成大规模混乱。
    他又仔细搜寻,注意到了渡口附近大量的木制建筑物。不管是黄河渡口还是淮河渡口,两岸来往,等待船只的时候,肯定会有大量的商贩、摊位以及木棚之类的建筑物。
    甚至古代往往这种渡口就是附近乡民的集市,两岸居民购物的集中地,因此周围一里地被清出来的场地,几乎可以说是这个集市的集散地。
    战乱时期,渡口虽然处于半荒废,除了附近少数渔民偶尔会过来摆渡,争些五铢钱以外,已经很少有人来往。
    但之前留下来的建筑物依旧存在,正是晚冬时期,只要没有下雨,应该可以点火。
    想到这里,程昱立即下令取出预备好的火箭。
    得亏陈暮提前发明了火箭,各路诸侯都会预备一些鱼膏油脂缠绕住箭头的箭矢,关键时刻就能派上用场。
    “杀!”
    在准备好火箭之后,程昱毫不犹豫下令进攻。
    八百人组成死士忽然从西侧芦苇荡中杀出去,一窝蜂向着渡口猛攻。
    渡口处守军果不其然引发一阵骚乱,在准备渡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