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谋伐-第4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地缘的角度来考量,按理来说,泰山郡也可以占领,因为泰山郡和济南、齐国、琅琊以及东海四郡国接壤,如果占据的话,就能形成一块完整的版图,差不多就是后世大半个山东。
可惜的是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包括琅琊国在内,泰山郡与青州被整个泰山以及沂蒙山阻隔,双方交通极为不便,真占据了此地,几乎等同于一块飞地没什么区别。
所以哪怕青州可以将泰山郡纳入版图,可没有实际意义,还得分兵管理,因此这一块在应劭走后,陷入无数贼寇的混乱,也都一直没有去处理。
目前八郡之中,田丰为平原相,华歆为济南相,张飞为乐安相,陈暮为齐国相,孙邵为北海相,氏仪为东莱相,萧建为琅琊相,陈珪为东海相,其他各郡丞、县令、县丞大小官职,也都全部满额,整个青州的治理处于一片蒸蒸日上。
这些太守国相基本都是有强大的内政能力,像陈暮田丰华歆陈珪孙邵氏仪,内政能力都是数一数二级别。
不过当中也有滥竽充数的,比如张飞这个名字就很碍眼,只是他这个乐安相很早之前领的,当时刘备亲信不多,只能让关羽张飞各领一郡国,后来关羽去了洛阳,作为老大哥刘备又不好无理由把张飞职撤了,导致这个乐安相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当然,这些年张飞一直在外地打仗,根本就没有履行过乐安相的职责,所以实际上之前的乐安国一直是由沮授孙邵氏仪孙乾简雍这些人在打理,他只是挂个名而已。
包括现在的乐安国,目前是由长史孙乾主持大局。原本刘备是想把发小简雍提拔到国相的位置,但陈暮却坚决反对,毕竟简雍的内政能力一般般,自然是有能力的人上,让他去还不如孙乾去。
陈暮的话刘备还是得听,最终是打消了原本想要提拔简雍担任乐安相的想法,不过他也没有亏待简雍,让他一直跟着自己在前线行军,担任幕僚。虽然位在田丰这个军师祭酒之下,却也在其他幕僚之上,待遇还是很好。
沮授荀彧稳坐大后方,这两年来将青州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随着政局稳定,生产力得到保证,人口开始稳步增长。根据最新人口普查,全州人口突破了五百万大关,呈现金字塔结构,比之冀州六百多万的人口,也差不了多少,实力稳居天下第二。
在政局、地方、军事、教育、科技都在稳步发展,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情况下。青州已经不再需要陈暮亲自坐镇,他留下了许多治理方针,以沮授和荀彧的才能,只需要按照这些方针去做,基本就足以保证全州上下的安定。
因此兴武三年四月,公元196年,历史上的建安元年。陈暮告别了父母妻子,迎着晚春的朝阳之中,只是坐了一辆马车,数十护卫保护,就悠哉悠哉地开始往北面的平原国方向而去。
春风吹拂,从临淄城出来,顺着来来往往的北面水泥官道,马车缓缓前行。
平原国到临淄其实并不远,大概二百公里,出城往北,沿途经过西安县、高苑县、梁邹县,再过济水,漯水,就到了平原国境内,到漯水基本就是水泥官道的尽头,因为再过去,就是浩瀚的黄河。
黄河浩荡如海,陈暮站在高唐渡口,这里已经是黄河下游比较窄的地方,但最窄处也有一里地,差不多是四百多米,两岸往来渡口船只无数,卸货的码头工人成群。
渡口有很多茶摊,从马车上下来之后,陈暮对身边同样从马车上下来的阎忠苦笑道:“这一路风尘,倒是辛苦先生了。”
阎忠已经接近六十的高龄,不过作为西凉人,三日来的行程倒也不觉得疲倦,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地打量着黄河两岸的模样,精神矍铄地说道:“想当年老夫驰骋西凉,奔马一日一夜都不觉得累,这点行程算得了什么。”
徐荣也说道:“这水泥路确实神奇,若是用于运兵,恐怕比之普通官道行进速度要快一倍。”
“自然。”
陈暮笑了笑,有了水泥路之后,马车要比以前舒服得多,至少没那么颠簸,所以完全可以用战国时期的战车来运送士兵,这样速度就会比士兵用脚走路快得多,更容易早点抵达战场,不会耽误战机。
可惜在没有机器的时代,人工建造水泥路实在太废力,青州花了数年,动用不少人力物力,也才修建了这一条而已,主要就是为了前线,不然到处都是水泥路的话,会方便许多。
“司命,渡口那边说,上一趟船才刚刚开走,下一趟要等人满之后才会出发。我们一行有二十多人,再等二十来个,就能出船了。”
过去询问的司卫过来回信。
陈暮抬起头看了眼天空,点点头,指着远处的茶棚说道:“既然如此,我们先过去休息休息吧。”
一行人就走进了茶摊。
此时正是上午,来往船运非常多,高唐县连接青州冀州兖州三地,又有黄河作为运输点,可谓交通枢纽,因为青州海盐而发展起来,因此渡口逐渐形成了一个乡镇集市,极为热闹。
大量的运输船只来来往往,还有很多比运输船小几号的客船穿行在河面,不断有马车运送着货物抵达渡口,周围人流涌动,工人与行人络绎不绝。
几人坐下后,侍卫们占据了周围的桌子,将三人团团围在中间保护。
阎忠看着四周景象,倒是颇为叹息道:“我早年做过信都令,来往穿行大河数次,也曾经来过高唐,却是第一次见此地如此繁华,按理来说,高唐已经离冀州不远,难道这里的人都不担心战乱吗?”
“担不担心,一问便知。”
陈暮笑着向茶肆小二招招手,等小二过来,开口询问道:“贤家。”
“尊客要些什么?”
小二忙不迭过来招呼,汉朝的茶其实不太流行,说是茶肆,其实就是饭铺,多是做两岸过路行脚客人以及码头船工的生意。
临近中午,众人还没吃饭,陈暮就笑道:“既是在大河边,想必你这里多以鱼脯吧。”
“尊客一看就是有见识的人。”
小二笑呵呵地道:“不错,我们这里确实多有鱼脯,不过尊客运气不错,昨日附近村庄猎户猎到了一头野猪,小店买了二十斤,卖出了些,还剩了十余斤,在井水里泡着,眼瞅着再过几日就要坏了,尊客若是要,可以便宜些。”
“全要了。”
陈暮大手一挥,他们这里有二十多个人,十多斤野猪肉还不是轻轻松松?
“好嘞。”
小二大喜,今天运气还真不错,猪肉不好保存,哪怕井水里温度低,可过几天也得臭,现在能卖出去算是走了大运了。
“再上些鱼,一些菜肴即可。”
“马上来。”
“贤家先莫急。”
小二正准备走,却听到陈暮让他止住脚步,不由问道:“尊客还要什么?”
陈暮笑问道:“我是想问,这高唐已经属于前线了吧。”
“那可不。”
一提起这个,小二顿时就不困了,指着河对面道:“过了大河,便是灵县与鄃县,拢共不过六十余里地,刘使君与那袁绍时常打仗,上个月袁绍的骑兵来打到河对岸了呢。”
“哦?”
陈暮看了眼同样繁华的河对岸渡口,诧异道:“既然如此,为何此地还是如此繁茂,难道百姓们不惧怕吗?”
小二乐道:“这有何好惧的,袁绍的兵马还未到对面渡口,就被刘使君派人打了回去,当时小人刚好在河对岸帮东家卸货,打起来时候坡上数千人都在看,那典将军以一当万,杀得袁绍兵马溃不成军,我等还纷纷呼喝助威来着。”
陈暮徐荣阎忠三人互相对视,纷纷无语,齐齐夸赞小二道:“好胆色。”
小二不知他们是在讽他无知者无畏,得意洋洋道:“那是,刘使君亲自领兵驻守于鄃县,加固城墙,打退袁绍几次来犯,一开始我们还心惊胆战,后来发现敌军根本打不到高唐来,便也安心了,想来刘使君定能消灭他们。”
见这小二颇为健谈,陈暮倒也来了兴趣,又问道:“我知高唐兴起与食盐有关,兖州还好说,那冀州会允许青州的食盐买卖进去吗?”
“一开始也卖不进去,可河东盐池在关中,取盐不易,百姓也得吃盐,哪怕冀州官府禁止青州盐流进去,也挡不了人卖呀。之前就发生过几次冀州因为禁盐,百姓动乱的事情,那袁绍估计也没得办法。”
小二指着远处一艘大船说道:“尊客你看,那就是冀州大家族田氏的商船,还有那些人,听说很多家族都已经举家搬迁去了青州,因为袁绍经常找借口对一些大世家动手,说是他们勾结敌人,实际上就是拷问钱谷,反正北边乱得很,不止是世家,很多百姓也在往南迁。”
陈暮再次向着码头看去。
之前的确看到很多百姓坐船往南,但一开始还以为是正常行人,现在得了小二提醒,才发现一个个拖家带口,很多都大包小包带着家当,属于整家迁移。还有一些大家族,直接一艘船靠在码头,下来很多人,还有官府的人去迎接。
这模样倒是有些像是历史上五胡乱华时,北人南渡的景象。区别在于,当时整个河南河北都已经被胡人马蹄践踏,大量的百姓以及世家只能往江淮地区迁移。
而现在袁绍当政冀州,因为军费紧张,打上了一些世家豪强的主意,逼得他们投奔青州。
“好了,你先去吧。”
陈暮摆摆手,让小二离去。
阎忠沉吟道:“看来袁绍在河北很不得人心呀。”
“不错。”
陈暮眼中闪烁过丝丝诡异的光。
他忽然想起了自己老大哥当年在冀州留下来的美名。
也许,这些看似虚的东西,却可以利用。
人心所向,优势在我!
第四十一章 田丰之计
四月初,陈暮过了黄河,然后再过马颊河抵达平原县。
在历史上,黄河下游地区水系复杂,纵横交错,有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等九条大型河流。
注意,这还只是史书上记载的九河,在九河之外,还有大量的支流细水,盘根错节,形成一片泽国。
汉朝的地理与两千年后的地理截然不同,至少光黄河位置就差了七八十公里。
因此正是依靠黄河下游复杂多变的水系,倚仗青州强悍的水军,以及前些年两岸修建的多处堡垒、河渠、营寨为防御支点,将袁绍大军拒之门外。
从高唐过去之后,就已经能够感觉得到战争的气息,来往道路上,经常能够看到大量碉堡营寨等防御工事,还有大股青州士兵四处游弋、巡逻、警戒,对来往的行人进行盘查。
据说这两年已经松了许多,为了做生意,将食盐卖出去,放宽了冀州与青州来往限制。在前两年战争最严厉的时候,别说行人商贾,就连当地百姓也被迁移南下。
正值四月晚春,草长莺飞,一行人在官道上缓缓前行,还未到日中,路上车马来往、行人颇多。
有单衣布履的儒生,有衣服文采的商人,也有穿着黑衣或白衣的黔首平民。因为世道不宁、道路不靖,行人多随身佩戴短刀、长剑,见到车队,都会避让开。
倒不是普通百姓害怕权贵,而是见到马车上有老者,汉人尊老深入骨髓,道路上遇到老人,即便不认识,也会拱手行礼以示尊敬。
越靠近城池,这种战争的气氛就越加浓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