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之谋伐-第4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马钧就是在检查蒸汽机所有部位,以及各个环节有没有出现问题。在车头上连着翻了数遍,又打开引擎盖确定冷凝缸、运动杆、活塞、离心式调速器、节气阀等部位都没有问题后,他才从车头上下来,示意其他老师走开一些。
    由于没有车厢,自然也就没有气室。实际上这个东西就是个蒸汽机按照了几个轮子而已,这样原本产生的蒸汽就通过一系列设备变成动能传递到蒸汽机下方的轮子上,带动一个火车头的运动,结构不算复杂。
    等周围人全都散开之后,马钧只带了两个博士一起钻入火车头内部,拉了开锅炉门,怀着激动的心情,点燃了锅炉中准备的鱼膏油脂,放入大量柴火,等火大了之后,才开始铲煤。
    “嘎吱嘎吱嘎吱嘎吱!”
    过了快一刻钟,从锅炉沸腾到蒸汽机运行,火车下方的几个杠杆轮子终于开始缓缓运动,发出奇怪的响声。
    泰山学宫总学生人数已经在三万以上,今天来的几乎有五千多人。
    在五千多名学生瞠目结舌的注视之中,那个庞然大物居然缓缓地开始前进,速度虽然慢得离谱,跟人散步没什么区别,但。。。。。。。一个大铁块,居然自己动起来了,怎么能不让人感到震撼。
    “院长,动了,真的动了。”
    火车上,一名控制放气阀门的博士激动地大喊。
    马钧也很兴奋,连连道:“好好好,还能加速吗?”
    “能。”
    “再加点火。”
    “唯。”
    负责铲煤的博士挥舞着铲子更加带劲。
    马钧则开始控制气阀。
    蒸汽机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复杂,但也没那么简单。
    气压过大要放气,过小要加火加水,所以得时时刻刻保持阀门交替使用,不然功率减少,火车就会停下。
    随着三人早就演练无数次的默契配合,火车缓缓加速,已经能达到人快跑的速度。
    到了最后,风驰电掣起来,已经接近普通马匹奔跑的极限,也就是每小时30公里左右。虽然在陈暮眼里还是慢得跟乌龟怕没什么区别,可在汉人眼中,这简直是神速。
    “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
    物理学院的学生们从刚开始的震惊,到最后的自豪,火车每到一处,哪处外围围观的学生就爆发出惊天的喝彩,声音甚至盖过了汽笛音。
    在绕着广场跑了两圈之后,随着汽笛响起,阀门打开,蒸汽不断地往外冒,速度开始降下来,最终停下。
    这次关键的火车实验,宣告了无与伦比的成功。
    马钧从火车上跳下来,脸黑得像是炭一样,身上沾满了煤灰,可欣喜若狂,与诸多学院老师大喊大叫,丝毫没有院长的形象。
    这样划时代的产物由他创造出来,名留青史,确实让人感觉到兴奋至极。
    远处观看的陈暮也笑了笑,过了片刻,却头也不回地走出了物理学院,往别的学院去巡视去了。
    虽然他的梦想是有一天能看到火车,但他是想看到大汉遍地都是火车,仅仅只是这样一个实验,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触动。
    原因也说过。
    蒸汽机好搞,古人不蠢,像马钧这样的顶尖发明家,只要告诉他原理,教他齿轮、杠杆、活塞、连接杆、冷凝管、汽缸等等物理知识,让他撸出蒸汽机,真不是难事。
    甚至陈暮当初在洛阳弄的地暖,里面就包含了一定蒸汽机的原理,任何人回到古代,只要能够执掌权力,把这玩意儿搞出来,都不算太难。
    难的是密封性,缺少橡胶,原材料就只能搞杜仲胶或者火浣布,以这两种东西的产量,一年都没办法搞出一台来。
    就好像人人都知道用皮革也能制作轮胎,这样就能够弄出自行车来,可轮胎需要的皮革实在太多,古人自己穿不暖,怎么可能去用皮革制作轮胎搞什么自行车嘛。
    所以包括陈暮以前发明的自行车,以及马钧现在弄的这台蒸汽火车,都只能做一台当观赏模型,看看就好,根本不可能实现量产。
    简单来说,在橡胶没有到手之前,蒸汽机和自行车,都没什么卵用,无法给青州带来实际变化。
    咱们出行该骑马骑马,该坐马车还是坐马车,不会有关羽骑着自行车千里走单骑,也不可能出现曹操坐火车败走华容道,无论是战场还是民用,依旧是汉朝的老样子而已。
    当然。
    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至少研究出了可行方向,为未来奠定基础。
    等到一统天下,船队从南美带回来橡胶树种后,海南遍地都是橡胶,到那个时候,也许陈暮七老八十,还真有可能见到大汉遍地是火车。


第三十四章 学宫最后一天(2)
    出了物理学院,陈暮又开始四处巡视溜达。
    他为宫长,负责学宫学风,还兼职博士,平日里其实是在政学院与兵学院授课,主讲治理地方以及兵法韬略,为青州培养地方官员佐吏。
    汉朝官吏不分家,官就是吏,吏就是官,从政学院出去之后,还得考试入仕,成为吏员,相当于后世的公务员,然后积累行政经验,得到提拔成为主官,以后这将会是刘备治下的入仕常态。
    不过在断断续续授了几年课之后,到了今年,陈暮又要准备北上去前线,开始针对袁绍了,所以他上个月就卸任了两个学院中的博士授课工作,不再去给学生上课。
    如此一来,工作清闲了不少。政务方面由沮授荀彧处理,陈暮拥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偶尔还能抽出时间四处巡视,看看临淄的发展。
    今日来学宫,除了来看看马钧的火车实验以外,还有一些别的事情。
    从物理学院出来,马路对面就是法学院的宫殿群,相比于占地数十亩的物理学院,法学院就寒酸很多,教学楼只有三处宫殿,每次可以容纳两三千名学生上课。
    但实际学法的学生极少,拢共不到五百人,在各大学院里也就比地学院和天学院人数稍微多一点,属于少数院校。
    目前法学院的院长是吴恭,两汉时期,制定法律多以世家,如西汉法律一开始由萧何制定,然后是张汤和于定国,成为西汉最著名的两大法学世家。
    到了东汉,则变成了陈、郭、吴。
    陈是指陈宠,郭是指郭躬,吴是指吴雄,这三家都声名显赫,其中以颍川郭氏最出名,也就是郭嘉的家族,出过七名廷尉,其次就是吴家,出过三个,称之为三世廷尉,最后则是陈家,两个廷尉。
    吴恭当年帮助陈暮逃离洛阳,天下大乱之后,举家搬迁至青州。目前除了担任法学院院长以外,还兼任青州法院总院长,虽然跟廷尉不能比,但也只算是降了一级而已。
    由于这个年代地方长官的权力很大,县令郡守在当时可谓权力极大。如果有县令或者郡守看人不顺眼,肆意捏造罪名,将人判处死刑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为了削弱地方长官权力,陈暮学习后世经验,在青州施行公检法制度,设立法院、检查署等新的职能机构,有州郡县三级。
    比如某县有人犯案,地方县尉负责抓捕,然后地方检查署会进行核对,确认无误之后,再提交到地方法院审理,由法院根据吴恭制定的刑罚进行处置,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良好局势。
    而且普通轻罪还好说,地方公检法能够处理,如果是重罪,需要上交到州院进行审核。若是州院的负责人觉得此案有疑点有问题,就得发还重审,或者重新检查。
    这样虽然受限于破案技术,依旧不能完全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但却可以杜绝县令郡守随意杀死平民百姓,而不用负责任的情况。
    听上去很可悲,因为后世随着摄像头的普及以及破案技术的提升,连冤假错案都已经极少。而青州却还仅仅只是停留在杜绝官员随意残杀百姓,不能够保证百分百的破案,彻底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
    但要考虑的是这是汉代,古代百姓的命,真的不算命,跟路边的野草没什么区别。官员想要欺辱百姓,只是一声令下的事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臧霸的父亲臧戒,臧戒是执掌监狱的官员,当地太守凭欲私杀狱犯,命令他将那些犯人处死,臧戒不愿意听从,太守就将他抓起来准备杀掉,然后臧霸就劫囚车,杀死太守,跑到泰山上当贼寇。
    所以当时法制非常混乱,从天子到地方官员,不按法律办事,随意杀人的现象到处都有。所谓的法律彻底成为了王公贵族践踏的一纸空文,并没有有效实施。
    而如今青州做到公检法分离,县令太守再也不能随意掌控百姓生杀大权,甚至为了推行公检法制度,刘备有一次亲手抓住了一名在府中偷窃的窃贼,也没有私自处理,而是交给了临淄官府,再由官府提交到法院判刑。
    若是以往,别说刘备这种大官,就是算普通豪强遇到这事,打死这名窃贼都没有人说闲话。但现在就连刘备都依法办事,可见其成效。青州上下因此肃然,畏法成风,所有的官员都不敢再肆意妄为。
    这么一看,其实做到杜绝官员滥杀无辜就已经很了不起,至于百分百破案率,还是得科学进步,等摄像头和指纹DNA之类技术普及再说吧。
    陈暮走入法学院,吴恭今日不在,州院经常有案子要他处理,所以现在吴恭大多数时候并没有在给学生授课,而是待在州院府处理全州各处来的案件公文。
    院中景色宜人,穿过前厅拱门之后,就能看到在不远处一座宫殿外的草坪上,一名中年男人正在给班上四十多名学生讲课。
    法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课程,所以上课不是按部就班地讲学,需要大家一起讨论。
    “文帝时有人盗窃了高祖庙前供奉的玉环被捉住了,文帝听说高祖庙被盗,十分生气,命令张释之严惩。张释之按照法律,判处那人死刑。文帝却要求张释之判处灭族之罪,大家说说,此案是应该按照张释之的判决,还是文帝的判决?”
    中年男人循循善诱地提问。
    这是记载在史书里的真实案例,作为学法的人,更需要架设法律与皇权之间的平衡。
    “张释之的判决!”
    几乎所有学生都毫不犹豫地回答。
    张释之是前汉大法学家,如今大汉很多法学世家在制定法律时,都会参考他制定的律法,在法学中有极高的地位,作为法学生,他们自然更奉行张释之。
    “不错。”
    中年男人高声道:“偷盗先帝庙前供奉之物,与偷盗天子御物的罪名一致,这是写在律法之中的东西,自然要依存法律进行实施,不能因为文帝下令判处灭族之罪,张释之就遵从,这也是我们学法之人的所追求的极致。”
    “我认为张释之的判决与文帝的判决都不行。”
    就在这时,有不合时宜的声音响起。
    众人看去,就看到不远处一青年缓缓而来,老师与学生们都连忙站起,向他行礼:“宫长!”
    “嗯。”
    陈暮笑了笑:“仲远的律学授得很好嘛。”
    那中年男人叫应劭,自仲远,原来是泰山郡守,历史上他因为曹嵩的事情跑去了袁绍,今年在袁绍那病死。
    但如今因为曹嵩一直没有离开过青州,自然就不会出事,去岁得了病,来青州治病,感受到这里的不同之后,决心辞官,来青州法学院担任博士,成为了一名法学老师。
    应劭之前虽然是一名太守,但他对法学一直有研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