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之谋伐-第3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棉被和棉衣的价格极为昂贵,一条棉被达五千钱,一件棉衣达三千钱。
    这是对外的售价。
    对内的售价相对便宜一些,毕竟如今的青州靠着产盐十分富庶,官府也有冬季补贴,总归是让家家户户消费得起,每家每户都至少有一条棉被。
    棉被和棉衣的生产,足够让青州今年冬天少冻死很多很多人,特别是体质较差的老幼。
    这已经是青州官府所能够做得极限了。
    没办法。
    虽然青州的棉衣产量稳步提高,苏双和张世平在洛阳开设了棉花加工厂与纺织厂,大量招募工人开展纺织业。
    但这些棉花的成本不是一般的高。
    人工成本、运输成本、种植成本,以及加工成本,林林总总算下来,一件棉衣从棉花的生产到衣服的制成,需要付出近两千钱的代价。
    有人或许对这笔钱没什么概念,简单来说,这两千钱,是汉朝一个普通家庭三个月的收入。而一条棉被要四千钱,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半年的营收,就只能买条被子。
    换算到后世,一件棉衣接近一万一件,一条棉被两万一条,简直是奢侈品,价格惊人的昂贵。
    即便是青州产盐链已经十分发达,售卖网络已经发展到全国各地,官府有钱之后,大肆撒币,雇佣百姓四处大兴土木,开垦水利,藏富于民。
    再加上青州百姓购买棉衣棉被有优惠,同时还利用各种办法帮他们义工代赈,一家人也往往只能买一条棉被盖着。
    也许有人说,一条棉被卖那么贵,太黑了吧。
    然而要搞清楚的是,这是交通不发达,而且到处都是军阀头子的东汉末年。
    一件棉衣成本压缩到两千钱,还是因为现在西域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不需要再从身毒购买,减少了从身毒运到西域的运输成本。
    不然的话,成本只会更高。
    像当初青州开始有棉衣的时候,就是陈暮让苏双张世平从身毒进来的棉花,仅仅七八万件,花了两亿多钱。
    而随着棉衣传播开来,中原地区开始对棉花了有需求,自然就促成了西域商人开始想办法供给。
    根据后世出土的棉籽文献显示,早在西汉时期,西域长史府,也就是我国的新疆地区就已经种植棉花,只是产量规模不是很大,没有普及开来。
    但商业就是这样,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永远都会并列存在。
    早在几年前,苏双和张世平与一些西域大商人合伙,在西域的天山以南地区买下大量的土地,雇佣人手,正式投入生产。
    经过数年运作,已经小有规模。
    但从西域长史府生产棉花,运到洛阳来,再送入加工厂,纺织厂,一系列操作下来,成本海了天。
    可也没办法,一来古代运输业不发达,全靠马车运送,道路也不是很通畅,从西域跑一趟洛阳,得花三四个月。
    二来自古至今,汉人都以和为贵,从来不干什么强迫劳动的事,雇佣的西域工人都是明码标价,真金白银地发工钱,不仅是正常的雇佣关系,而且在采摘棉花的时候,也以个人采摘的数量为基础发奖金。
    简单来说,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就连与他们合作的西域商人,都夸赞张世平和苏双做事公平地道,以至于也有不少西域权贵商人愿意与他们合作,共同为西域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再加上沿途各路军阀都得打点,哪怕一次性运输量非常大,可也架不住层层盘剥,各路军头都要来分一杯羹,一路上下打点,让一件小小的棉衣,能接近一件丝绸衣的成本。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现在的西域可谓地广人稀,生态并没有被破坏,一片青山绿水,植被森茂,又处于暖温带,在培育棉花与种植棉花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大规模生产棉花的时候,产量还是很不错。
    只是当地各民族关系比较复杂,以汉人、羌人、匈奴人、乌孙人、塞人、月氏人为主。青州商业集团在这里做生意人生地不熟,吃了不少亏,为了和各族打好关系,也是下了大量本钱,花了数年时间,拉了很多西域贵族入伙,这才逐渐稳定。
    如今洛阳到秦岭一线其实还控制在青州军手里,最大的难题就是产出的棉花要怎么送过来,为此他们也只能花钱买通韩遂马腾李傕郭汜这些军阀,在他们的帮助下才能送去洛阳。
    可正因为运输成本大,导致后世原本十分廉价的棉花,在汉代却极为昂贵。
    要知道,东汉物价一件普通的粗布麻衣只要200…500钱。能够上2000钱的衣服叫做锦衣,也就是丝绸制作的衣服。
    更贵的就只有绫、罗、帛、绢、皮毛衣这样更加精致的原材料制作的衣服,售价基本在三千到一万之间。
    毛皮衣更是上不封顶,像陈暮的那件名贵的白狐裘,就有土豪愿意花百万钱都不一定买得到。
    所以现在青州百姓能穿得起棉衣,盖得上棉被,其实是拿海盐得到的利润在补贴。
    不过也不是白送,想要得到补贴名额,就得出工干活,服徭役,到处修路、兴建水利设施,算是另类的一种以工代赈。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现在青州的基础设施还是相当不错,道路交通发达,十分便捷,运兵速度很快。
    除了棉衣正在普及以外,砖厂和水泥厂也在不断修建。
    这两样东西看似很现代化,实际上砖厂在西周就有,长城的砖几千年都屹立不倒,河北甚至还有三千多年前出土的砖窑遗址。
    水泥则是古罗马时期发明出来的东西,原材料是石灰石,化学院早就研究出来了合适的比例。而恰巧临淄就有大型露天石灰矿,在后世为山东湖田石灰石矿。
    有了砖和水泥,就能修建道路以及更加坚固的房子。
    可惜缺乏钢材,铁矿产出的铁都要用来打造成武器,不然青州现在就敢修条高速公路出来。
    不过其实现在即便是修条高速公路也没有意义,毕竟公路的用处是给汽车跑,而现在只有马车没有汽车。
    马车的重量比汽车轻很多,所以只需要普通的水泥下方铺设碎石头的道路,就能做到平整地让马车行驶,这样足够了。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
    汉人的智慧其实并不比别人差,只要给他们提供思路和方向,迟早有一天能研究出更多的东西。
    只是陈暮并不满足于此,不仅继续要求泰山学宫的各学院好好努力,自己本人也已经准备正式去学宫教书,参与这方面的研究。
    主要也是因为现在的进度太慢了,论起科技发展水平,在很多方面还不如宋明清时期,要继续努力才行。
    虽然现在青州搞出来的东西,比如水泥砖头棉衣好像很不错,肥皂、玻璃、火药、更好的造纸术以及更好的炒钢法也都已经提上了进程,很快就能研究出来。
    但真正划时代的东西却没有一件。
    因为上述这些东西要么古代就有,要么依靠古代的技术就能轻易实现,并不新鲜。
    真正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还是蒸汽机。
    蒸汽火车,蒸汽轮船,才是改变世界的革新力量,真正能让汉人遨游世界的东西。
    陈暮做梦都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够让大汉的科技到十九世纪,也就是1800年欧洲的工业水平,让大汉的兵马,可以去往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然而蒸汽机这件大杀器,即便是现在就造出来,他也不敢用。
    生产力不足呀。
    想让蒸汽机发挥作用,就得解放大量的劳动人口进入工厂,开始搞工业革命。
    然而这样就会导致农田荒废,粮食不足。
    所以在搞工业革命之前,首先就得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怎么解决呢?
    当然是打下整个江南,让江南遍地都是占城稻。
    宋朝依靠占城稻能养育上亿人,证明了占城稻的产量的确可以养活那么多人口。
    而且农学院现在正在研究改良占城稻品种,根据陈暮传授的生物遗传学理论知识,进行杂交试验。
    如果能够将占城稻继续改良,一代一代地培育,在大汉生根发芽,几十年后,也许就是大汉能够养育上亿人的时候。
    到了那时,就是工业革命真正开展的时候,生产力提升、工业水平提升、产业链和技术升级,蒸汽火车与蒸汽轮船周游世界,收集各种原材料。
    如果按照陈暮现在正在写的某部绝密书籍发展,也许在他死后的一两百年内,汉人就能在公元四世纪,也就是历史上五胡乱华的这段时间,可以用上电视机,收音机了。
    只是这一切都能算是装在陈暮个人脑子里的构思罢了,万事开头难,现在的青州集团也不过是偏安一隅,即便是统一了全国,恢复大汉的荣光,那也仅仅只是正式开启万里长征第一步而已。
    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第五十五章 家庭与传承
    陈暮新婚燕尔,正处于感情的蜜月期,天天在一起也不觉得腻得慌。
    这段时间就待在家里,陪伴着罗敷父母弟妹,偶尔也会带着罗敷回一趟娘家。
    反正秦家庄离临淄城又不远,经常出门四处逛逛也是好事,虽然最近天确实有些冷。
    陈暮原本是打算今年就回到泰山书院去教书,上午在书院教小学生,下午去学宫教大学生。
    但新婚夫妻,就总觉得像是离不开一样,一时不见就焦躁得很,反倒因为天天跟罗敷在一起,而耽搁了这事。
    不过也不算耽搁,因为年关将至,学宫也马上就要放定省假,也就是年假了。即便他回去,也教不了几天课,还不如好好陪陪罗敷。
    一晃一个半月过去,到了年底,接近年关。
    这一日中午陈暮从化学院回来了,手里捏着一个小布袋,径直往厨房的方向走去。
    方氏正带着自己的两个婢女在厨房里忙活,即便是如今家庭富裕,她也习惯自己下厨做饭,汉朝没有炒菜,主要以蒸、煮、烧、烤这四种方式为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缺少铁锅与食用油。
    铁锅没办法,青州也缺铁,现在境内的几个露天铁矿采集出来的矿石都用于打造兵刃,为将来争霸天下做准备,还无法兼顾民生。
    至于食用油,已经在研究的路上。
    宋代之所以出现炒菜就是因为榨油技术的提升,青州已经在研究宋代才会出现的杠杆榨油机,通过人力从菽,也就是大豆中压榨豆油。
    因此只要能解决铁的问题,要不了多久,青州也能把炒菜普及开。
    不过没有炒菜不代表这样事物没有出现,早在南北朝就有炒菜的记录,只是缺铁和油没有普及到大众而已。陈暮习惯了炒菜,作为权贵,他可不缺油和铁,自然不能亏待了自己。
    见到他晃晃悠悠走进厨房,方氏还以为他是饿了来看看有没有吃的,便一边煮着鼎中的食物,一边笑呵呵地道:“我儿是饿了吗?别急,等一下就好了。”
    陈暮凑了过去,见她正在炖鸡,不由有些失望,便对母亲说道:“怎么天天炖鸡,都快吃了大半个月的鸡了,今天吃点别的吧。”
    “你不吃那就别吃,饿着!给罗敷阿志阿凤,刚好一只鸡还不够四个人分呢。”
    方氏有点不乐意了,以前家里穷的时候,过年都不一定能杀只鸡,现在天天有鸡吃,还敢嫌弃,莫不是吃腻了,嫌我这个做娘的饭做得不好吃?
    陈暮是个人精,哪里没注意到母亲的小情绪,当即走过去帮母亲捏着肩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