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之谋伐-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暮放下窗帘,心中思索。
    苏双和王世平的生意又扩大了一步,已经将油纸伞卖到了洛阳,财富又进一步积累。
    油纸伞可比竹簦便宜得多,簦的伞面用的是丝帛。而纸伞则是在纸面上涂抹油脂或桐油,这东西的出现时间是在200多年后的北魏。
    在垄断的背景下,价格远比竹簦便宜,但也其实也便宜不到哪里去,一把伞要卖300枚五铢钱,有钱人家才用得起。
    纸伞垄断的不是技术,也不是工艺,而是原材料。
    左伯纸目前只有青州有,配方被严格保密,别人就算想制作油纸伞,如果用蔡侯纸的话,成本划不来,一样没法竞争。
    因此卖伞可以说是暴利,现在有钱人家几乎人人都要备上几把,青州商业集团赚得盆满钵满。
    当然。
    再如何发明东西,都是小钱。
    真正的暴利,还是以后将完美的晒盐法在青州实施,这世上没有比卖盐更赚钱的事情。
    “尚书令,是现在就去宫里面见陛下,还是?”
    小黄门开口询问。
    陈暮缓缓开口道:“一路风尘仆仆,待我洗漱一番之后,再去皇宫,你先回去吧。”
    “那我就先回去复命了,望尚书令早些进宫?    陛下正在等待。”
    小黄门告退离开。
    也许有人会奇怪?    为什么小黄门要称呼陈暮为“尚书令”而不是“令君。”
    这是因为“令君”这个词语的来历,是源于荀彧。
    荀彧在曹魏时期担任了数十年的尚书令?    被人尊重?    当时的人们都称呼他为“荀令君”。
    到三国时期,荀彧以后?    “令君”这个称呼,才变成对“尚书令”的惯称。
    因此按照汉朝的官场风俗习惯?    陈暮只是被称呼为尚书令或者陈尚书即可?    还没有到荀彧被称为“君”的地步。
    洛阳的那处宅院早就被陈暮买了下来,王钧时常派人打扫,东西都是现场的,家具都还在?    只要把衣物和日常用品放进去?    几乎可以拎包入住。
    回去后先安顿典韦等护卫,再洗澡沐浴焚香,这个焚香并不是烧香拜神,而是字面上的意思,点燃香料熏衣服?    来保证衣服清香。
    这是当时士人的习俗,正所谓荀令留香?    就是因为荀彧特别喜欢熏衣服,去别人家做客?    坐过的席子几天都有香味。
    一切妥当之后,陈暮才穿着崭新的衣服?    身上带着扑鼻香味?    坐上马车?    悬挂宫牌,启程往皇宫里去。
    路上,陈暮已经在细细思索接下来的布局,在思考着应该往哪方面着手。
    两年时间,棋子已经布得差不多,但这些布局不管有用还是没用,眼下唯一的问题就是,汉灵帝会不会像历史里那样,还有一年半的寿命。
    他不死,那么任何布局都没有意义,汉末群雄们没一个敢翻起浪来,即便是曹操袁绍,也只能蛰伏不能有作为。
    所以陈暮这次入朝,一来要为汉灵帝处理一些麻烦,二来则是要观察汉灵帝的身体状况。
    要是汉灵帝因为自己的蝴蝶效应,不知道为何没有病死,那就有趣了。
    哪怕只要多活个五年,让刘协顺利到二十岁,这江山天下,可不就没有曹刘孙司马四家的事了嘛。
    因此。
    还是得观察。
    耐心一点,再忍一忍。
    马车吱呀吱呀地驶入宫门,陈暮下马,打着油纸伞在小黄门的指引下往玉堂殿而去。
    玉堂殿外有小宦官在热火朝天地往锅炉加木炭,玉堂殿内地板暖烘烘的,见到陈暮进来,正在搂着一位妃子欣赏歌舞的汉灵帝招招手,示意他到近前来。
    “陛下!”
    陈暮小碎步过去,拱手行礼。
    “嗯。”
    汉灵帝点点头,挥挥手道:“撤了。”
    舞姬和乐师缓缓退下。
    大殿空旷出来,汉灵帝站起身,兴奋地走到陈暮近前,双手拍着他的肩膀大笑道:“子归阿弟,两年不见,你又长高了。”
    “托陛下洪福,暮在青州每日吃得好睡得好,确实长高一些。”
    陈暮笑着回应。
    “嗯。”
    汉灵帝左右看看,发现殿内侍卫较多,人多眼杂,于是道:“走,去后殿。”
    在几个小黄门与张让的服侍下,汉灵帝往后殿而去。
    陈暮踩着小碎步跟在他们身后。
    到了后殿,汉灵帝才对众人说道:“尔等退下。”
    “陛下,我也要退吗?”
    记录皇帝起居的女史询问。
    西汉时,史官叫太史令,最有名的太史令就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
    到了东汉之后,史官分两种,一种是兰台令史,上班地点在兰台,记录和整理国家大事。一种是宫廷女史,记录皇帝与后宫生活。
    太史令就不再负责记录历史,而是负责天文历法。
    比如上次陈暮进言的时候,女史就在一旁角落里讲陈暮的话记录下来,事后那女史在汉灵帝的授意下被张让灭口,因此陈暮的毒计才没有流传出去。
    宫内的女史可没有气节的说法,皇帝说什么,她们就怎么做,所以汉灵帝的很多荒唐事情并没有被记录下来,史书也找不到踪迹。
    听到女史的问话,张让向她使了个眼色:“陛下要商量国家大事,你先出去,莫要声张。”
    “唯!”
    女史跟着诸多小黄门倒退着离开,陈暮和张让留下来。
    等后殿只剩下三人,汉灵帝才招呼张让陈暮与他同坐一张席子,席地而坐。
    “子归啊,朕原本是打算明年再让你回来,结果这次火急火燎催促,你可知是什么事情?”
    三人坐定之后,汉灵帝率先开口。
    陈暮含笑道:“恐怕是因为朝堂上的诸公按捺不住,让陛下停止收税了吧。”
    汉灵帝感叹道:“这些狼心贼子,明明家财万贯,却不思报销国家,反而让朕继续盘剥百姓,这是嫌朕的江山太稳固,还想继续添些乱子吗?”
    原本汉灵帝不懂经济学,也不太明白该怎么收税合理,所以张让鼓捣了个天下每亩收税10钱,反而害得江山不稳,天下再次动荡。
    现在陈暮利用法律漏洞,只收富人的税,给穷人减免了一半的税,富人们当然坐不住了,朝堂的奏折快堆满了尚书台。
    “天下豪强也不乏聪明人,看穿了暮的计谋,可惜这些聪明人不用在正道上。”
    陈暮说道:“我曾经在乡里听说,当初乡里书佐去一户豪强家里清算人口,原本是算得六百余人,那豪强强令书佐减少一半,书佐不从,反而遭受豪强殴打,最后事情不了了之。”
    汉灵帝握紧了拳头,脸色愤怒道:“这样的事情在以前恐怕是常态吧。”
    “自然。”
    陈暮点点头道:“到了如今收税之法,我亦曾听闻,很多豪强大富勾结地方官吏,让他们帮忙将自己的田产隐去一部分,或是让自己曾经藏匿的隐户出来,冒领这些田产,分而置之,以此减免赋税。此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
    在陈暮的收税之策没出来之前,汉朝算的是人口税,豪强家中的奴仆也是一个重要税收来源,因为奴仆的人口税比普通百姓的税还要高一倍,所以如果一个豪强不隐瞒人口的话,那每年交的税非常多。
    比如徐州巨富糜竺,奴仆上万,按照当时的税收来算的话,光奴仆的口赋算赋更赋,他每年都要交一千多万钱,再加上田地产业要交的税,正常纳税最少两千万起步。
    所以为了不交这些税,各地豪强都会或多或少隐瞒人口,转移产业,也就是俗称的隐户隐产,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而现在陈暮取消了人口税,只收田税,又针对贫民百姓制定了一些免税政策。豪强就琢磨出了味道,又研究了新的逃税漏水之法,那就是隐瞒田地,或者将田产分出去,将已经不再需要缴税的隐户放出来,继续钻法律的漏子。
    中华上下几千年来,像这样陋规逐渐变成例的例子,在历朝历代都不胜枚举。
    而且任何一个朝代想要改变,遭受的阻力都极大。如宋朝的熙宁变法、庆历新政。明朝的张居正变法等等,也许初期有效果,但很快会被地主们推翻。
    汉灵帝现在的政策还能用,是因为目前地主豪强们的实力还不强大。毕竟汉灵帝卖官,也算是打破了世家和太学对于官职的垄断,让很多商人都可以做官,官僚集团不算团结。
    可要是这个收税之法变成常态,那自然是触及了全天下地主豪强们的利益,不管是世家还是买官的商人,一定会空前团结在一起,如此朝廷的反对声音也会越来越大。
    到那个时候,说不准就是又一场七国之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要颠覆王朝。
    这也是汉灵帝最近确实感觉到朝堂上暗流涌动,有些不对劲,才火急火燎将陈暮召回来问对策的原因。
    汉灵帝忧心忡忡道:“暮弟可想到了对策?”
    陈暮笑道:“自然,臣在路上,就已经思考出了对策,虽然一些陋规陋习,还无法短时间内清楚,却至少能够保证税收可以继续稳定收上来。”
    汉灵帝当时候就眉开眼笑道:“暮弟快说,是何良策?”
    陈暮说道:“今年的税照收,等到明年的时候,陛下可开朝会,在朝会上言,明年取消全天下除更赋以外的苛捐杂税,最后再收一次田税,每亩50钱,如此一来,那些地主豪强们即便再不满,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下。”
    “那后年呢?”
    汉灵帝纳闷,这办法治标不治本啊。
    《汉书·王嘉传》「孝元皇帝奉承大业,温恭少欲,都内钱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
    东汉和帝时期,田产7亿多亩,人口5000多万,一年的税收却只有83亿,远远低于应交的税收。
    当时口算更赋等乱七八糟税收加起来,大概在百亿,再加上田税矿税以及盐税铁税商业税等各项税收,东汉政府一年的正常税收,最少要在200亿以上。
    当然,这个200亿以上的税,是不算开支的收入。因为大半以上的税,都需要给地方官员发工资,或者截留给地方,或者治理百姓。
    所以83亿是实际税收,算完开支后,一年应该剩个几十亿钱不等,库存83亿,是比较合理的情况。
    像前年汉灵帝收荆州扬州益州三地税,得近200亿钱,但那时天下到处都是窟窿,到处都要用钱,所以大部分的钱都用来发工资、安抚百姓、留在了地方。
    最后他自己只得了20亿,比正常年份的收入还少。
    而这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在偷税漏税严重的汉末,平时他能得个几亿钱都算多。
    所以陈暮的税法,实际上也仅仅只是把原本应该正常收上来的税,转嫁到豪强地主头上,并不是什么苛捐杂税。
    如果细算起来,这些年那些豪强地主如果把偷税漏税全部补齐,恐怕千亿都不止,仅仅让他们放那么一点点血,根本不能弥补他们当初少交的那么多钱。
    可即便如此,这项政策也遭到了天下豪强地主们的反对,呼吁汉灵帝停止收税的奏折如雪片一样飞往尚书台。
    由此可见,不管是哪朝哪代,这些地主们都是一个德性,为了偷国家的税收,做养肥自己的硕鼠,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无耻之尤。
    因此汉灵帝深恨这些硕鼠,希望陈暮再想出一个好办法来,好好地惩治这些人。
    不过汉灵帝肯定不知道,如果陈暮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