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谋明-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同时期的士大夫们,只要不是遇着什么恶疾,哪怕是医疗条件很差的时代,他们的平均寿命也有七十左右,七十古来稀针对的是这些匠人和农民,绝不是条件优厚,还讲究养生之道的士大夫们。
    从南京这样的大都市过江至江北,这些工匠心中的不安感相当强烈。
    好在江北也算是太平地界,他们过江之后便沿着运河走,抵淮安之后又进入淮河水道,沿途风光景致逐渐不同,但大体上改变不多,毕竟只不过相隔几百里。
    从沿岸的情形来看,村落集镇不断,州县比不得江南,但也还算繁盛,只是过了灌云之后,在船上也是听到人议论客兵要攻打云梯关的消息,这一下匠人们都是慌了。
    要说回去,路费川资是分文没有,他们都是举家过来,二十多个匠人连家小一百多人,身上差不多也是身无分文,而且过来时因为运炮走的水程,回程却没有这么便当,几百里地身无分文走回去,怕是要饭回到南京得好几个月时间,期间不死上一半人也就谢天谢地。
    走是走不成,留下来却也是胆战心惊。
    好在近云梯关之后,他们看到的却是相当奇异甚至是令人惊讶之极的景像。
    到处都是如蚁群般的人群,最少有过万人在河南岸劳作着。
    几条横直纵向的壕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挖掘着,大量的人群扛着削尖的木桩,在整齐的号子声中,将尖桩立在壕沟上方。
    大片的壕沟,尖桩如犬牙一般交错着。
    可以看的出那边原本是村落,村道相连,有一些树木灌木和农田交错,现在放眼看过去,视力所及之地,到处都是挖好的沟和尖桩交错。
    不要说大军行进,就算普通人想从南边十来里这地界绕道过来,也是近乎不可能之事。
    除了挖沟立桩,还有大片的人群用粗木搭起硕大的木制塔楼。
    这木箭楼分为好几层,最上层四周布满隔板,有十几个弓手布置于其上,怕是大军经行也要受到影响。
    这种箭楼错落布置,看样子最少有十几二十个,配合壕沟尖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南京过来的工匠眼界还是有的,眼前的情形对他们也是有极大的冲击。
    南京城墙建于洪武年间,按说是已经够高大牢固,各城门外都有瓮城,城堞有射孔,城墙内有藏兵洞,此外城上还有过千门佛郎机。
    但在眼前这么突然出现的浩大防御体系工程面前,那死气沉沉的南京城墙,给人的安心感好象也就是那么回事了。
    防御不是单纯的城池体系,什么拦马墙,深沟,悬户,瓮城,箭楼,对应这些东西的就是围困,强攻,用云梯,冲车,堆土为山居高临下掩射城墙,或是挖地道,又或是掘开河道水淹全城
    华夏的文明史上,攻城和守城足够写成若干本厚厚的战例书籍,其中不乏精采绝伦的记录。
    但不论攻或守,士气这东西虽是虚无缥缈,却是最要紧关键的东西。
    象多铎至南京,除了本身的不到两万人,还分散了,其余兵马都是新附明军。
    多铎就是敢率轻骑入城,大摇大摆,无所顾忌。
    城中的守兵器械精良,坐拥坚城,却是直接投降,连抵抗的意志也没有了。
    其实南京若是坚守,清军加上新附明军是没有办法用强攻之法打下来的。
    太平天国时南京已经是孤城,被湘军强攻多次,城中洪秀全困在深宫不问守备之事,居然也还是守了好几年时间,最终是湘军不顾死伤的凶猛强攻,且有大炮轰塌城墙,武将带着士兵决死登城,这才击败太平军的守城部队,用强力攻下了南京。
    以多铎当时的兵力,后勤,强行攻破朱元璋建造出来的这个宏伟都城,开玩笑呢?
    但在所有人心里,南京就是不可守。
    史可法折腾四镇,甚至是内外各四镇,无非就是心虚。
    要在江北两淮和长江上游,打造出牢固无比的防御圈子,最少就是迎敌于国门之外。
    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就是敌人一出现在南京城下,就象是李自成出现在北京城下时,大家都明白,完犊子了!
    这种感觉,不光是大人物们有,就算是那些蝇营狗苟饭也吃不上的小人物,其实心里也是明白的。
    这东西说起来玄乎,其实就是民气,是人心。
    大明从嘉靖年间就有败亡之象,嘉靖折腾了几十年,财尽民穷,不是高拱和张居正续命,怕是早就呈现败亡之象。
    正因为有张居正的出现,算是给大明续命几十年。
    神宗再折腾,终于折腾出了后金和流寇,这东西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会出现。
    三大征算是大明帝国的回光返照,到了崇祯十四年之后,所有人都明白大明完蛋了。
    所有人都是在等着大明咽下最后一口气。
    这也是李自成和多铎分别进北京和南京时相当顺利的原因所在,没有气了,这个大帝国看似还在,其实就是吊着一口气的危重病人,人们都在等它咽气而已。
    这就是民气人心,玄乎又不玄乎。
    眼前的民气,却是迟钝如这些最下等的工匠们也感觉得出来。
    是人们小跑的步伐。
    井井有条的工地和快速的工程进度。
    是人们高昂的号子声。
    是那些整齐列阵,手持长枪刀牌火铳的军人们。
    整个云梯关,都是在一种昂扬气息的笼罩之下,人们摸不着,看不到,却是能感觉得到,感悟的出。
    这一切都给人一种感觉,没有什么能威胁到这里,哪怕这里没有千门火炮和几十里长的高大坚固城墙,却是无人可以威胁,无人可以在这一片土地上为所欲为。

第一百七十五章 试炮
    不光是这些匠人,也有闵元启本人,包括刚从秦山岛回来的韩森,那些带兵的武官们,还有朱万春。
    朱万春已经知道了自己家人被妥当安置,其内心更安,朱家在淮安之外的基业他暂且先掌握了起来,若非如此,也没有办法顺利的带回这些匠人和火炮。
    闵元启内心则是有强烈的自信,从他的面部表情,还有这几天的备战时的表现,不论是盐池,工坊,还有在布置防御时的情形,所有人都看到闵元启神色如常,充满自信。
    闵元启确实是有相当的自信,布置得当,敌人军情了如指掌,天时地利人和在手,敌人情形洞入观火,可以从容分析和应对。
    所谓知已知彼而后战,不过如此罢?
    反观山东客兵一方,对云梯关这边的情形一无所知,只是一股劲莽过来,想当然的认为这里不过是弹指间就能倾覆的弹丸之地,是力量悬殊的碾压双方都有意愿 ,都觉得自己能赢才会爆发会战,而毫无疑问,做到了知已知彼,分析过敌我力量后的闵元启,更有理由信任自己会是获胜的一方。
    “见过将军。”
    “叩见大人。”
    工匠们倒是没有太多畏畏缩缩的表现,可能是在南京也是着实见多了大人物。
    别的不说,整个天下权贵最多的两处,一处是京师,一处便是南京。
    魏国公府以下还有好多家勋贵在城中,镇守太监,六部尚官,现在更是有了新的皇帝和内阁。
    在南京城墙上随便扔块砖头下来,砸倒个红袍大员怕也不是什么稀奇之事。
    见多了,虽然还是执礼甚恭,却是没有那些畏缩畏惧的表情出来。
    “诸位免礼,此后亦不必跪。”闵元启虚扶一下,令众人起来,接着又道:“在这里工钱待遇都是优厚,你们在此久了便知本官是说话算话的。各人只要安心做好自己手头的事,余事皆不用理会,也不会有人敢凭白欺侮尔等。甚至若有独门的秘技,只要拿出来或是肯带徒弟,确实能提高制甲,铸兵,造火器的效率和威力,则是必有诸位难以想象的重赏。待你们在此安下身来,慢慢也就知道了。”
    “我等多谢大人。”
    参次不齐的谢声之中,闵元启含笑点了点头,便是大步向前。
    这些工匠都是刚到,还没有必要说太多。
    待住了下来,渐渐融入,自然也会明白自己所言非虚,现在说的再多也是无用。
    倒是韩森调过来的人手正在卸下船的货物,令得闵元启十分的感兴趣。
    火炮,一门门火炮逐渐在闵元启的眼前摆开陈列着。
    闻讯赶过来的武官不少,闵元直,闵元忠,闵元金,杨在晋,高存诚,谢祥,沈亮等人俱是赶了过来。
    哪怕大多数人都是将门世家出身,但这么近距离看这么多火炮,对他们来说都是第一次。
    就算是已经过时了,不被九边和朝廷重视的佛郎机炮,这东西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在近距离观看细节,甚至拿手抚摸。
    这东西就是军国重器,在这个时代就算有红夷大炮,这种佛郎机炮仍然有一定的地位,其杀伤力还算得上是大杀器。
    母炮,子铳,加上炮架,每尊炮全重大约是六百多到七百斤之间。
    这个重量使卸船的人要十来人一组,把火炮分开,用绳索穿绑好,然后颤颤巍巍的搬抬下船来。
    搬下来之后这些佛郎机炮也是被一一复位,三十门火炮摆开排列整齐,黑洞洞的炮口对准眼前所有人,哪怕还没有炮组成员操炮,仍然是给人强烈的压迫感和威胁感。
    闵元启走到一门佛郎机炮之前,蹲下来仔细看着。
    这种炮他在后世的几处军事博物馆,包括南京旧城墙上都看过。
    当时只不过怀着猎奇的心理看了几眼,毕竟当时看的火炮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相对于一战和二战的火炮,工艺原始粗糙,除了年头久之外就没有任何可研究的地方了。
    到得现在,这些火炮呈现在闵元启的眼前时,他照样是感觉到了工艺之美。
    这东西不过是用泥模法还是失腊法都是相当出色,炮管看起来很新,打磨的相当光滑。炮耳,炮管,准星等配件一应俱全。
    就算炮管下的炮架也是精心打制,可以调动炮管来校准距离,比起明军原本的什么将军炮用垫木块的方块要强的多了。
    炮管长一米多一些,前细后粗,从炮口处看向里面,有着明显的旋过的镗线。
    身管尾部明显粗大,并且可以打开。
    闵元启打开之后,有个工匠便是提来一个炮弹样的子铳,很熟练的放入母铳之中,然后关闭尾门,尽量压紧。
    就算这工匠做的很熟练,压的也很紧,但炮管尾部还是有明显的肉眼看的到的缝隙。
    这就是佛郎机炮的特点,预先可以装填好子铳,火炮点燃之后打放的是子铳里的弹丸,这样可以预先装填好多个子铳,在战场上打放的速度会很快。
    缺点便是气闭性不足,和能打出千米以上射程的红夷炮来说,缺点相当明显。
    有效射程也就是二三百步,比火铳要远很多,比起红夷大炮来就差的太多了。
    不过闵元启还是极为满意,以这个时代的火器交战,百门火炮对轰的场面就不要指望了,多铎南下时清军的火炮还在半道上,等火炮赶过来黄花菜都凉了。
    真正把火炮用好,并且减少规模,火炮与炮架一体化,并且和弹药车随之一起行动,大大增加了机动性并大规模用在野战上还是古斯塔夫手里的事了。
    再把大规模火炮集中在阵地之前,用集火覆盖打跨敌人的用法,那就得等拿破仑时代了。
    现在这个时代,机动性,火药性能,火炮本身的铸造工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