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谋明-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做工若是差些,在战场上很容易被打碎甲衣,割断麻绳后甲胄直接断裂无用。
    沈永工坊所出的扎甲,叶片大而厚实,这样在锻打叶孔穿绳的工序上可以节省时间。若是那种小铁叶的扎甲,同样要打上千片铁叶,再用复杂的工艺穿绳,制甲的工序只是比鳞甲稍微轻省一点而已。
    若是闵元启这里的铁匠增加十倍到数百人,学徒数千人,闵元启就和女真人一样在沈阳城外支起十几里的铁匠铺子,日夜不停的锻打精铁兵器和铁甲。
    女真人的制甲技术未必超过明军多少,毕竟他们的铁匠多半来自原本的辽东卫所下的匠人。但其监督管理比明军这边严格十倍,百倍,其打造出来的铁甲质量自是合格。
    这就是野蛮新兴小国的优势,能将全部精力和国力用在征战之事上。哪怕在老奴时代,有甲和有马的骑兵还只是少数,无马无甲的跟役才是八旗兵的主流,但到了崇祯十七年时,女真人将辽东汉人和五次入关抢掠的财富全部化成战争潜力。
    更多的人丁是为了种地储粮。
    更多的物资用来打造兵器和制甲。
    当然女真人也打造了大量合格的火炮,并且很快熟练掌握,做到了与明军共火炮之利。
    八旗战兵已经做到了人皆有甲,特别是少数的葛布什贤和摆牙喇的铁甲,无不是用叠甲叶技术打出来的高等鳞甲,特别是摆牙喇兵也就是白甲兵的银甲,在明人记录里相当亮眼。
    征服蒙古之后,八旗也解决了缺马的难题,大量的战马源源不断输入,八旗已经是基本上完成了骑兵化。
    精铁长兵,厚实坚甲,全员骑兵,拥有火炮,拥有大量精锐的百战精锐,意志坚定,上下一心,令行禁止。
    这样的对手,在汉化衰朽退步之时,确实是相当难对付的劲敌。
    但八旗的短板就是丁口数太少了。
    哪怕用捕获野人女真丁口来补充,还有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加三顺王仆从军,女真人全数入关,人数也就是十来万人。
    还要分兵掠地,几条战场一起开打,再分兵驻守战略要地,入关初不到七万丁的满洲八旗人数根本不够。
    到顺治五年前后,阿济格,豪格,多铎等诸王回京,江南到杭州等地,加起来不过一万五千真满洲驻守。
    就算八旗个个坚甲利兵,这么一点人数,明朝若不是废物到极点,也不至于毫无机会。
    闵元启在河边久立之时,就暗暗确立或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要给自己,给大河卫的这些熟悉的人们,给整个大明和华夏一个机会。
    领军抵抗南下的一万多兵马,最多不过两万人上下。
    这其中还有孔有德和耿仲明的仆从汉军,战力和满洲八旗相差甚远。
    多铎本部满洲兵,最多七八千人。
    闵元启有一种感觉,如果自己也能做到甲坚兵利,并且打造出三个营万余人的精锐,未尝不可利用地利人和,与南下清兵一较高下。
    若是如此,等于是保有江南一地。
    等若是以自己一已之力,用一点点的变化,扳回华夏一点气运,给大明一点机会,也是给千千万万在将来被侮辱和奴役还有屠杀的人们一点机会。
    闵元启自忖自己不是那种可以牺牲自己来保卫他人的人,哪怕是牺牲自己一人换现在大明涅槃重生,闵元启也是绝不愿意。
    但如果有那么一丝机会可以抓住,冒一定的风险可以拯救华夏气运,哪怕是闵元启这种重生之后就想着明哲保身,借机南下的人,也是愿意尝试一下。
    这是一种情怀,一种传承,一种根深蒂固的烙在灵魂深处的东西,只要是华夏人,哪怕是一个重生者,这种情怀和传承仍然藏在身体之内,只要稍有机会就会冒出头来,如同淮河岸边的野草,经历冰天雪地的严冬,到了春季之时,天气稍微回暖,就会又坚韧的冒出头来。
    只是眼前这铁甲铸造的速度,显然是打破了闵元启原本的算盘。
    以现在的财力物力想寻求更多的铁匠,招募更多的学徒也是很难了。
    闵元启打造的整个体系都需要财力物力的支持,现在盐池扩大才完成第一期工程,接下来要等很久才能完成第二期,也是要朱家继续开拓新的贸易路线才可以持续不断的出货。
    农田水利,也是在进行之中,要半年之后才见效果。
    其余的财源也是在考虑开拓之中,比如海贸,如果财力允许,闵元启是打算请闵乾德和韩森等人打造大型海船用来出海贸易。
    造船对云梯关这里根本不是难事,虽然卫所的船场是在淮安卫城,但平素维护就是卫下旗军的事,操船北上也是旗军们的差事。船场开工造新漕船的时候也是抽调卫所下的旗军们去帮手,船场里效力的也是卫所下的匠人,就在云梯关所这里就有不少在船场干活多年的老手。
    只要聚齐布料,木料,铁钉,桐油等造船必须之物,打造海船也并非难事。
    这里毕竟曾经是元时的出海口,从元至大明国初一直有造船出海的传统。
    闵元启犹豫的是现在海贸控制在郑家手中,而且西班牙那里经济危机,贸易量萎缩,荷兰人又与郑家敌对,打压和收缩对中国这边的贸易额度。
    郑家此时也派了郑彩等人率兵在南京效力,南京失陷后郑芝龙野心膨胀,拥立隆武帝后大权独揽,多有犯上不臣举措。
    清军南下后郑芝龙又迅速投降,弃自己的十几万部下和千艘战船,好好的海王不当,甘为蛮夷奴隶。
    结果也是没落着好,其子郑成功执意抗清,郑芝龙被恼羞成怒的清廷下令处死。
    郑家后来在海上也衰落了,主要就是荷兰人持续几十年的贸易封锁,等郑成功赴台之后,郑家的贸易路线只剩下锁国后的日本,贸易量也相当有限。
    郑成功不得不在台湾屯田,缩减水师规模,到郑经之后,郑家要在海上同时应付清军水师和荷兰水师,衰落的郑家水师最终在澎湖被清军水师击败,中国走向大海的最后一丝希望也是被西方殖民者和本国的蛮夷政权联手抹杀。
    闵元启没有急着打造海船,就是因为此时尚不合时宜。
    “锁甲如何?”闵元启对沈永道:“此前同你提起的水力拉丝机,有没有头绪?”
    如果闵元启可以接受退而求其次的话,打造成批量的锁甲也是在考虑范围之内。
    锁甲防箭矢和防刀削斫砍不在扎甲之下,只是在面对戳刺时防御力比扎甲要弱一些。但大量的铳手和长枪手披戴锁甲,长枪手配一些顿项,护臂,护胫,防御能力也并不差。
    重点便是要批量制造。
    大明在金属拉丝技术上没点开科技树,一直到明清之际锁甲都没有成熟的技术,产量极低,制造工艺相当复杂。
    同时期的欧洲因为水力拉丝机的普及,锁甲制造已经相当容易。
    沈永一脸惭愧的道:“回大人,实在是还没有摸着头绪。就以拉丝来说,咱们此前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人力硬拉切环,一种是锻打烧红薄铁皮,然后趁热切丝,接着打造环扣,一环接一环的扣在一处。小人说这工艺还是听说,当初登州镇也并没有打造锁甲,是以这工艺小人并未亲眼见过。大人所交代的水力拉丝机,小人等人商议过多次,现在还没有摸着窍门,实在是惭愧的紧。”
    水力拉丝机的事闵元启是早有交代,不过沈永和陈德等人试验再三,水力冲涮带动牵扯,在原理上各人已经明白了,但要把理论化为实际,这些工匠显然在目前来说还没有这个本事。
    闵元启略感失望,他原本以为水力拉丝和水力镗床再加上水力锻槌都容易制成,现在看来,自己有些想当然了。
    “无妨,总能想到办法。”闵元启对沈永道:“锁甲要紧是铁环,总可以想个办法,比较容易得到铁环,剩下的事就好办了。”
    

第一百四十八章 合机
    听着闵元启安抚的话,沈永抱拳答应着,但他眉头紧锁,最少从外表看来,这个工匠大头目信心不是很足。
    闵元启则是看着眼前扎甲,内心还是颇为满意。
    厚度应该是比普通扎甲增加了三成到四成,冰冷的金属铁片很有质感。
    甚至可以说并不是小铁片,而是如同一块块大麻将一样,密密麻麻的穿缀在了一起。
    麻绳也是特制的,穿制扎甲的办法也是别有窍门。
    暴露在外的麻绳尽可能减少,以避免被刀划中之后,大量的甲叶掉落下来。
    麻将席般的甲叶也是尽量密集,虽然不如铁鳞甲一般层层叠叠,但也没有多少空隙显露出来。
    闵元启将先跑到工坊等着的沈亮叫过来,令其穿上一领扎甲,当一次现场模特。
    沈亮也不推辞,在李俊孙等人的帮助下,很快就是将扎甲穿戴上身。
    “好,好一个威风凛凛的厮杀汉!”
    就算闵元启的麾下好歹有几领铁甲,看到眼前的沈亮,也是忍不住眼前一亮,甚至高兴的击掌大笑起来。
    跟随而来的众人也是面露笑容,特别是李俊孙等武夫俱是开心之极。
    眼前这扎甲也是打磨的甚为光亮,配上兜鍪,顿项,护臂,护心,护胫之后,一个威风凛凛的铁人便是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一年之后”
    闵元启也是有些心驰神往的感觉。
    哪怕按现在的计划,一年内也有两千领扎甲,甚至会更多。
    只要银钱稍有节余,闵元启肯定会加大工匠雇佣的力度,增加人手,扩大场面,囤积熟铁精铁苏钢,只要是打造兵器铠甲需用之物,定然是优先储备购买。
    事实上哪怕是河南山东这样的沦陷区和半沦陷区,经济活动和物资往来也并没有完全停止,甚至有一些物资交易,比如盐,粮食等物资较此前还要活跃的多。
    因为战区的经济被破坏的较为严重,要恢复生产需要时间,在很长时间内,不管是士绅田主或是平头百姓,购买食物和相关物资需求量会比平时大的多。
    朱家往河南和山东开辟的商道,相信会在短时间内供求量大增,其后就得看战事进行的情形了。
    不过就算乐观一些,闵元启感觉一年内的披甲率也就只能满足一营兵。
    全员披甲,眼前的铁人一眼看不到边
    闵元启眼神从明亮到黯然,显然全员装配铁甲是不太现实的妄想。
    哪怕是明军鼎盛时期的辽镇,帐面上十万大军,其实够格披甲,而且多半是绵甲的也就是李成梁的八千家丁骑兵。
    后来以大明举国之力供养的辽镇,一年三四百万的军饷,养出来的可战之兵到吴三桂之手是实力最强的时期,可战之兵,也就三万余人。
    且吴家最重的仍然是内丁,也就是以铁骑营为主的骑兵,那些骑兵也都并非全部装配铁甲。
    大明一年生产的铁甲定然是不止几千领,可是“雄兵”二百万,哪怕别的镇不怎么给甲,就算九边分配下来,将领囤积一批,损坏一批,就算不分配给营兵炮灰,每个镇几十个将领,各有成百上千的内丁和亲军骑兵,想要人人有甲也就只能去发梦。
    闵元启若是一般将领,有两三千披铁甲的精锐打底,配上一两万还过的去的营兵,再拉上几万杂鱼炮灰,平时当辎重伙夫,战时拉上去垫刀头,只要对心腹将领和精锐控制得当,好歹就是一镇总兵的格局起来了。
    就算打不过吴三桂三顺王等明军强镇或流寇精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