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谋明-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几十里长百来里长的小河更是不知凡已数不胜数以水利资源来说,江北地方和江南相差不远,虽是做不到村镇都以舟船通行那般的便给,但灌溉田亩和提供肥料还是相当轻省的。
江北从明至清逐渐从鱼米之乡变成穷地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黄河夺淮入海造成的危害。
除了云梯关这些少数地方,诸如宿迁沭阳安东淮安等诸多州府县治,几乎隔几年就会发一次大水,原本的鱼米之乡顿成泽国,百姓辛苦种地一朝被毁,就养成了懒惰刁滑的地方习气,黄泛区受灾越重,地方民气就越不好换了富裕地方的人,隔几年家产全毁一次,怕是禀性脾气也好不到哪去。
云梯关这里的麻烦,就是因为水灾之后的排水不畅,天气干旱,天长日久之后盐份在田亩里堆积凝聚,从这里到泛黄区域,大量的盐碱地都大体处在这些地方之内。
到了晚间,大片的盐檩犹如冬天下过雪的雪地一般,白花花一片
在这样土质的地里想高产,那也真是想瞎了心了。
李国鼎便是在此时苦笑着道:“就算我竭尽全力,想要在咱们这样的地里种出江南那样高产的收成,也是绝不可能的事情祖坟里就没有那颗蒿子,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我在田亩的事上那么用心,也就是想多收点儿是点儿,闲着也是闲着,力气这东西是用不尽,使不光的。”
李国鼎诉苦之后,闵元启也是动容道:“果真是千难万险,着实不易,越是如此,李百户就越是令人敬佩。”
闵元启知道李国鼎和父亲当年交情不坏,当初父亲就赞叹李国鼎的心思和人品,若天下当官为吏的都如此人这般,大明怕就不会到眼下这般田地了。
李国鼎苦笑道:“可惜没甚卵子用江南的上好熟田一亩最高收六七石,平均也有三石,咱们这里,千辛万苦一亩不过收一石半,最多两石,稍不用心,亩产一石都难”
江北这里也是一年两季收成,多半人家是一季麦子一季稻,六月收麦,七月种稻,入秋后收了稻米作养一下田亩就下麦种,这样一年两熟,是将田亩的利益最大化。
当然也有人种豆子,高粱,小米,也有人开始学着种土豆和玉米等外来的作物,只是面积小,人们也不知道怎么吃这外来的作物,所以受众颇少。
真正要推开这些外来作物,并被人广为接受,最少还得得三四十年之后了。
按中国农民的平均寿命,这已经是过去两代人了。
亩产一石,甚至不足一石,一年两季不过两石粮,还得上交子粒粮,军户还得替军官们免费种地,还有各种操练任务,隔一年还得当运军北上,连揽工的机会都没有了。
就算是民户,也是有大量的徭役和各种压榨,军户们衣食不给,民户们又好到哪去?
整个大明,也就是江南地方富裕,百姓的平均生活水准较高,所谓的康乾盛世,平均肉类和主食的消耗最高峰,也就是大明万历时期的七成左右,所谓盛世,不过如此。
“粮食是根本”闵元启对李国鼎道:“要说现在的财力,养一营兵是绰绰有余,还有余力做别的事,既然能做,就得抓紧做起来。咱们云梯关这里十个百户所正军余丁怕是超过五千丁,开出来的田亩,我叫人核算过,怕是有三万七千多亩,就算这样,临海地方还是有最少好几万亩地可开,这些地抛荒可是太浪费了。以我之意,我打算将现有的几万亩地,加上可开荒的荒地全部利用起来,成立一个农业司,招募徐州海州一带的无地百姓过来种地垦荒,若有地十万,差不多招募两千户,五六千丁也就差不多了。”
李国鼎摇头道:“很多地得开挖沟渠引水,或是用水车,一户种五十亩,光是引水就太难了。咱们这里不比北方,要精耕细作,越是往南,一家一户种的地就越少,苏松地方,平均一家一户能有三四亩地就算不错了,每家五十亩,怕是伺弄不来。”
“无非是畜力不足。”闵元启早就想过了,当下沉声道:“咱们中国这几千年下来是越来越穷,先秦春秋之时耕牛挽马数量都比现在多。生齿渐多,土地渐少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为政者考虑的不长久,只知道将百姓当牛马使,亦是要紧原因。我已经知会朱家,此后不光是购买战马,耕牛,挽马,健骡,只要能拿来耕地的,都是要多买,只要畜力充足,一户种五十亩是稀松平常的事”
中国的情形确实是如闵元启所说,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加上土地兼并,王朝兴衰更迭,不重技术导致的经常性的技术断代,在很多事上都不是随着时间推移有所积累而进步,相反而是退步。
比如齐民要术上的很多农业和相关器械的记录,在大明所剩无已。
天工开物这本书上发展出来的器械和技术,到了清朝又是成了天书,技术断代,信息传播不畅,就算有实用的科技,也最终成了蒙尘的故纸一堆。
到了明亡清兴时,不谈欧洲已经开启大航海时代,到时抢夺全球的财富,民间的生活水准也是蹭蹭向上,把中国越甩越远。
就算是人家黑暗的中世纪,得益于封建城邦制度对民间的剥削程度较低,加上还有较多的耕地和相对少的人口,其农业和畜牧业也是在中国之上,人均肉类,蛋类,奶制品的摄入也是一直超过中国这边,最少在西欧那一块是一直如此,中国这边男子当牛马在前,妇人扶犁在后的情形,在畜牧业发达的地方是完全的不可想象
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
“自己买不说,还得自己多养……战马,挽马,骡子,耕牛。”闵元启语气沉重,但他的决心已经是下定了,他对着李国鼎道:“壮牛六两一头,骡子三两一头,挽马也要比牛价稍微便宜些,买上千头健牛,挽马,骡子,应当不是难事……每家每户都要配给牲畜,咱们统一代养,他们租,这是一个办法。以佃代、购,用租子抵牛马价,分期归还,这也是一条路子。有钱的,直接买去也成。只要畜力充足,深耕细作和引水都不是难事。”
“还有两个麻烦。”李国鼎也是被闵元启说的心潮澎湃……一个酷爱种地并且有相当水准的人怎么会不动心?
李国鼎深吸口气,苦笑道:“一,咱们的地再怎么精耕细作,出产还是不高。二来,这些地都早就有主了,从指挥使到同知,佥事,各个千户,百户……咱们千户到百户占着小头,卫所里一半多的地都是上头的大人物们占去了……”
“这我岂能不知?”
卫所军人,耕作一年所得的极为有限,除了产量地劳役重之外,便是因为一直在替上头的卫所大头头们打白工。
给朝廷的子粒粮都是小数,大头还是给卫所武官们拿去了。
相比民间的占田总要有遮羞布,将领们掠夺卫所屯田是丝毫没有顾忌,简直就是明抢。
从辽东到大河卫,再到广东广西,四川云贵,卫所没有战斗力是大明中前期就有的事了。主要原因就是将领把军田都瓜分的差不多了,军人无田耕作,民间的佃农还可以和田亩讲斤头,佃农上交的份额太高了不合理就可以退佃,找别的田主再租田耕作,田主拿的虽然多,但佃农头上的风风雨雨也是由田主来扛,比如赋税,杂税,徭役等等,有田主在前头扛着,虽然交的租子多,但相较而言,成为佃农反而更合算一些。
自耕农虽然交的国赋少,但衙役下乡催科,总甲里正压迫,无休止的摊派和徭役,明中期后吏治败坏,自耕农压力越来越大,破产越多,兼并越多,朝廷收的赋税就越少,然后形成了恶性循环,到崇祯中期之后,名义上三饷收入增加很多,实际上朝廷的收入其实是在持续下降。不光是杂税收不上,正赋田税也是收不上来了。
大河卫这里,要是一切按国初规矩来,情形当然是大为不同,但是要和那些卫所高官打这种商量,当然就是与虎谋皮。
“不必理会他们。”闵元启笑了笑,说道:“过几天叫农业司出面,警备司配合,把卫所公田,还有将领侵占的私田一律丈量清楚,然后按户出佃,不光是外来的人能佃,本地卫所军户也能佃,咱们就按五五分成来算,要牛马和农具的,可以从租佃里分散归还。”
“五五分也是赚了……”李国鼎大为动容,说道:“副千户这是要捅马蜂窝了?”
“他们还算什么马蜂,蜜蜂都不算。”闵元启道:“客兵一来就缩在淮安府城里不敢动弹,被人把卫署占了连个屁也不敢放。就算掌印指挥也就十个八个家丁,我占他们的地,到南京打官司他们会赢,还是到云梯关这里当面和我算?”
“这倒也是了……”
不仅李国鼎,连王三益都是恍然大悟,众人一起笑起来。
侵占卫所军的屯田,虽然朝廷心知肚明,甚至多次设法解决,但法不责众也就摞开手了。不过不合法就是不合法,难道这些卫所武官为着此事去南京的中军都督府或是兵部去打官司?闵元启刚立军功,在大老爷们眼里是能震住地方的新兴的军头,谁会为了一帮无能的卫所武官找这个小军头的麻烦?
若要强来,闵元启现在手头的四百多旗军又是吃素的?
这些田收回来,闵元启当然也不可能平均分配下去,所有旗军都有地种,有稳固的收成,想当兵吃粮的必受影响。
一户五十亩,就算以现在的产量一年稳收几十石粮,可比当兵吃粮要舒服的多了。
这田只能全数收归公中,归闵元启完全支配。
所以闵元启才会在事前了解整个云梯、醋溜儿文学…最快发布、关附近的田亩数,除去军户和民户自有的田亩,三万多亩地可以被收回来。
加上可以开垦的荒地,十来万亩地就到手了。
摇身一变,就成了大明第一序列的大田主。
当然也是闵元启现在有这个实力……在崇祯之前,占田的都是亲藩,勋贵,当然还有大官绅。
最有名的当然就是徐阶,江南那样寸土寸金的地方,种植的全部是桑棉等经济作物,徐家就算不是传闻中的占了二十万亩,十万八万亩地也是占下来了。
就算徐阶是首辅阁老,这么多地也是把徐家给吃撑着了。
其余的大官绅田主,占地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
兼并大量土地,加上官绅的特权逃避国税,大明在嘉靖年间其实就处于亡国的边缘。
高拱和张居正等人改革税制的种种努力,才是所谓张居正给大明续命的真正理由。
除了大官绅外,占地最多的就是九边的各大将门。
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宁远祖家,祖家除了祖传在宁远的基业外,又在对女真的战事中陆续兼并了大量的无主田亩。
最少有好几万军户替祖家种地,要不然祖家哪有钱养出几千精锐家丁?
有几千精锐家丁,祖家就敢堂而皇之的占地和贪污军饷,崇祯岂能为这点小事自毁长城?
大小将门在宁远到锦州一带占地开荒,当然是希望防线推进,而不是坐守山海关到宁远这么一丁点的地方。
为了自己家族的发展和私利,辽东将门绑上当地的文官一起推进,说是为了讨虏,其实是把二杆子崇祯给忽悠瘸了,大凌河之战就是这种冒进政策的最惨痛的教育,其后的松锦之战,更是把大明的家底一战打光。
祖大寿守不住祖业也无所谓,拍拍屁股降清了事,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