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第5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恒一愣,转身就走。
    他走后不久,暗处,锦衣卫都指挥使翟让缓缓走出来,冷冷吩咐:“陛下有密旨,彻查此案。”
    “告知东厂,派听记暗中跟着,看还有谁与此事有染。”
    那掌刑千户微微一怔。
    这位陛下,还真是,已经知道此事与皇亲国戚有关,居然还是让厂卫插手了。
    厂卫插手以后,事情很快就见明朗。
    加上较事府的暗中密奏,朱由校很快得知事情全貌,更恨之入骨。
    原来此事件不仅顺天府衙门有关,就连五城兵马司,都察院也与之有染。
    根源就在于这个人是皇亲国戚,很多人都自发的以为,自己会护短,不敢管也不敢问。
    久而久之,就造成这帮人愈发的无法无天,居然当街奸抢妇女。
    “居然是国舅爷…”朱由校嗟叹一声,没想到最后查出这样一个结果。
    童静儿,是朱由校唯一临幸的宫娥。
    她出身凄苦,唯有这个哥哥与他相依为靠,为朱由校生下了皇长女朱淑娥。
    此后,童安得到荫封便成为了当今国舅爷。
    对于童静儿,朱由校也是十分恩宠,很快便将她晋封为皇贵妃,赏赐不断。
    童安本来就是穷苦出身,因为自己妹妹忽然得到富贵,这些年来经常大手大脚,修宅院、盖园林……
    为了童静儿,童安的一些小偷小摸,朱由校都忍了。
    可却没有想到,他的胆子越来越大。
    朱由校设立的这个较事府,人选都是最为忠心耿耿的死士,只管密奏,从不多言。
    汇报以后,较事得了恩准便默默退出去,留下十分纠结的朱由校。
    “要是朕杀了这个国舅,静儿可就剩下自己一个人了,她的命,太苦了。”
    默默的,朱由校来到裕妃寝宫。
    看着熟睡中的童静儿,怜爱地轻抚她的脸颊,一脸疼爱。
    童静儿蜷缩在床上,像一只温柔的小猫,不多时,猛然间睁开眼睛,吓了一大跳。
    “陛…陛下…!”
    “不必拘礼。”朱由校看着童静儿,还是说道:“朕今日来,是与你说一件事。”
    “前几日的事,锦衣卫查出来了,罪魁祸首…”
    “陛下…?”童静儿自然听说过这样影响重大的事,看见皇帝这样一副面容,也感觉不妙。
    “是你哥哥,童安。”朱由校无奈说道。
    童静儿一愣,感觉天塌了。
    从小就是这个哥哥与她相依为命,这也是她最后的亲人,朱由校正是因为这些,才略微有些犹豫。
    “朕当时就在现场,那些恶徒,仗着国舅府的声威,当街强抢民女,若是朕不管,朕…”
    童静儿伸出手指,按住了朱由校的嘴。
    “陛下,您不要再说了。”
    “臣妾自进入皇家以来,便是皇家的人了,哥哥他触犯王法,自作孽,不可活。”
    “再说了,臣妾不是还有陛下吗?”
    朱由校看着如此懂事的童静儿,将她揽在怀里,叹道:“静儿,朕冷落你了。”
    “朕会给你补偿的。”
    童静儿点头,轻轻哭泣。
    “东缉事厂、北镇抚司联合通告:
    当今裕贵妃之兄,国舅童安,多年来横行不法,深为祸患,纵容其仆等八人,当街强抢民女,殊为可恨!
    经察,顺天府尹宋恒、东城兵马司巡城御史车申、西城兵马司巡城御史张永申、刑部左侍郎滕鹏举等十五名官员,犯有包庇罪,一应革职查办!
    国舅童安,罪行最甚,决不轻饶,择日斩首!”
    听官差读完通告,远近百姓都是拍手称快。
    被欺辱少女的家人一早就在眼巴巴等着,等听完了最后一个字,方才放下心来。
    他们没有信错人,当今圣明天子,会为他们做主的。
    就算是贵妃的亲哥哥,也会依法惩办,当街斩首!
    与之相关的官员,全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在一片的欢呼声中,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
    朱由校大义灭亲之后,个人声望更是被拱到了顶点。
    在此之后,朱由校对地方官府衙门进行了整顿,将大批的备役官差提升为正式的衙役,扩充了全国衙门的巡防治安人手。
    同时,也提升了这些基层执法人员的待遇,由宫局设计,下发了崭新的标准化制服。
    除此以外,在天启二十五年的年底,由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提出,京师开展了天启纪年的第六次大规模京察。
    这次京察,由东厂、锦衣卫、大理寺、刑部四部合办,各有负责,声势浩大。
    但绝对不是空头支票,厂卫的办事力度,在天启一朝一向是殊为惊人,仅前半个月的京察,就有一大批社涉黑涉贪的在京官员纷纷落马。
    当然,那名被骚扰的女子及其家人,都得到了唯唯诺诺的新任顺天府尹妥善关照。
    不害怕不行啊,那少女现在都快成大明版的“环保少女”了,她的近况,是要被重点关注的。
    再也没有人,敢当街调戏大明的妇女了。
    王法得以匡正,大明的街道,现在是最安全的。
    天启二十五年到天启二十八年这三年间,大明在征服了整个东南亚以后,奉行了罢兵养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新征服的地区原住民,有家有室的都被阖家搬往无人居住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
    那些刺头挑乱子的,无一例外都被洪承畴下令诛杀。
    由于明军的实力太强,虽然起初两年东南亚到处都有乱子,却都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当最后一批原住民被迁往远东,东南亚也彻底安定下来。
    这天,一名国内的石匠工人,提着一筐灰色的东西来皇宫找到朱由校,说是这东西非常神奇。
    朱由校当时正好没事,一听说是有民间的人才发明了什么东西,赶紧传进来。
    打眼一看,这特么不是水泥么?
    原来,由于大明地盘的扩张,各类资源也开始流入大明国内,很多从前没有的东西,现在都司空见惯了。
    一名石匠工人不小心将石灰石和粘土混合在了一起,但他发现这两种建筑材料混合在一起之后,居然要比石板坚硬得多。
    朱由校都忘记了要发明水泥这种事,没想到居然让国内的一个工人先发现了。
    看来华夏的能人的确是多,只要给他们相应的资源,他们自己也能提前发明出许多东西。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朱由校当即重用了这名工人,并且让军器司好好研究水泥的比例,先把全国主要干线铺上水泥再说。


第九百八十二章:最后再打一次
    水泥的发现,为接下来一百年间大明整体建筑打开了新的格局。
    朱由校也绝对不会知道,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间,大明的建筑层面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他只知道,要想富、先修路!
    没错,朱由校又要修路了,上次修路,还是在上次。
    首先要做的就是拨款,把全国的主干道路全都换成水泥路,而且是从偏远地区先开始铺路,一直铺到京城。
    最先开始这个工程的,就是帝国的遥远边界,西伯利亚、安南以及乌斯藏。
    这些地方都修了一条直通京师的官道,现在这些官道都将要被换成最先进的水泥路。
    这样一来,这些地区与京师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军器司也是头一次知道水泥这么新奇的玩意,一阵紧锣密鼓的调试过后,总算是找到了石灰石和粘土混合的最佳比例。
    既然说水泥是用石灰石和粘土混合的,比一般的石板路都要坚硬得多,那么问题来了。
    军器司的大师们就在想,要是用点什么别的玩意儿再混合一下呢?
    万一弄出来点更奇怪但是好用的东西,那可就有意思了。
    水泥一经发现,给军器司这些整个大明的各方面精英人才们拓宽了新的思路。
    于是,他们开始在尝试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朱由校当然是支持这种创新行为的,毕竟不能走后世我大清的死路,去搞什么闭关锁国。
    当即下谕,凡有创新者,经军器司裁定可用,皆有重赏。
    这样一份圣谕宣示全国以后,对各地工匠及百姓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发明水泥的石匠名作贡五,如今已被记载于传,留名青史,列传详述其发明水泥的过程。
    消息传出,更加激发了全国各地能工巧匠们的创作热潮。
    他们发现,原来自己这些平头老百姓,这些最底层的匠户,也有青史留名的机会。
    一时间,各种新颖物件层出不穷。
    就连朱由校都不得不感叹,华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看来,这全都让我大清的奴役政策给抑制住了啊。
    当然也有许多滥竽充数,想要混一混赏金的。
    不过,军器司毕竟荟萃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师,但凡被他们分辨出来的,都被退回并且惩戒一番。
    天启二十九年冬。
    今年已经四十五岁的天启大帝朱由校,负手站在乾清宫西暖阁的窗檐边上,望着窗外的鹅毛飘雪,十分唏嘘。
    忽然间,他有了一个想法。
    后世,康麻子尝吹嘘有十全武功,现在自己的成就,恐怕不止了吧?
    要不要给自己搞一点装逼的东西,流传到后世好供人瞻仰。
    毕竟像自己这样的大帝,后面估计也不会再有了。
    十全武功还是算了,这个词已经配不上朕了,朕要搞一点新奇的东西。
    朱由校想来就是这个说做就做的性格,于是招手示意王承恩过来,说道:
    “朕有意设立两样东西,你且听好。”
    “第一,皇家功勋馆,派遣史官,前往那些立有特殊战功的文武官员家中,详细记述他们的升平及各自功勋。”
    “朕要让在朕这一朝,或有战功,或提笔可安天下的文官武将们,一样得到后世的瞻仰。”
    “将他们的个人升平编纂成书,还有他们对战法、政策的讨论、心得,一并记录,以供后世皇家子弟学习。”
    “除非特许,非皇帝及储君不可进入。”
    王承恩只是站在一旁,波澜不惊的静静点头。
    跟这位皇爷久了,就算是做什么,他也不觉得吃惊了。
    朱由校踱步到殿外,伸手接起一片雪花,看着雪花在手中逐渐融化,华为雪水,淡淡又道:
    “第二,设立御剑阁。”
    “招募天下最娴熟的能工巧匠,打造朕的御用宝剑,招募天下最好的画师,临摹朕的画像。”
    说着,朱由校深吸口气,这才说道:
    “待朕死后。”
    “陛下——!”王承恩头一次敢犯大不敬,打断了皇帝的话,跪在生冷的石阶上,匍匐道:
    “陛下不要说这种话,陛下万岁,万万岁!”
    朱由校也没有怪罪的意思,只是轻笑一声,转头说道:“朕现在总算明白,始皇嬴政,为何要追寻长生之道了。”
    “活不够,朕也活不够。”
    “可是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又有何人能做到长生不老呢?你起来吧,朕知道你忠心。”
    王承恩这才起身,默然不语。
    朱由校继续说道:“待朕死后,将朕的御剑及亲征穿戴的盔甲,坐骑的盔甲,还有画像,一并藏进御剑阁。”
    “如有后世子孙瞻仰,朕那时在天之灵,会保佑他们的。”
    “告诉工部,这些东西,要尽快准备,朕怕,自己没有多少时日了……”朱由校说完,随意一笑,负手走进暖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