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第4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铁证如山,众罪并罚!
    即日起,免除李如桢及李氏诸子在各卫、所、城、堡的一切官职,追夺李氏祖辈封赠,拆除抚顺李氏褒功祠。
    朕心仁厚,念李成梁旧勋,姑免李氏全族一死。
    钦此!”
    这道圣旨在辽东来的恰到好处,没有激起任何不满。
    此时此刻,无论辽军将校,周围百姓,还是那些自视功高的李氏旧将,都没有一句怨言可说。
    “万岁!”
    “陛下万岁!!”
    随着第一道声音,周围再度响起排山倒海般的喊声,直入云霄,震慑人心。
    在这样的声势下,李氏旧将们,全都是被吓得浑身发抖。
    熊廷弼既然在今日升帐,在这座辽东首府搞了这么大的场面,自然是有重要的打算。
    他放下圣旨,抽出尚方宝剑,指向阶下一干李氏旧将,大声喝道:
    “带参将鲁永、孟世、翟立三、周勇文等十二人上前来!”
    被点到的十二个武将都是浑身一个激灵,无一例外,他们都是镇守辽东多年的李氏旧将。
    熊廷弼用尚方宝剑指着他们,道:
    “尔等李氏勋将,镇辽多年,寸功未立,反是谈虏色变,畏敌如虎!”
    “吃空饷,喝兵血,军营之内毫无规制可言,如同儿戏,种种作为,本督留你们不得!”
    “传本督军令,将他们斩首示众!”
    鲁永几人噗通一声跪在地上,一阵的鬼哭狼嚎,“台台饶命,台台饶命啊!”
    “我等镇辽多年,早有功勋,如今未有功劳,何至于罪啊!”
    “台台高抬贵手,我愿放弃兵权,作一小民!”
    熊廷弼面无表情,上前几步,将鲁永那颗满脸写着不可置信的头颅斩下。
    不顾泼洒了满身的血腥,他说道:
    “饶恕了你们,本督无法向辽东被尔等纵容下属,欺压多年的军民百姓交代,更无法向紫禁城的陛下交代!”
    “来人,给本督将他们带下去正法!!”
    一声令下,满桂带着多名五大三粗的辽军兵士上前,将孟世、翟立三、周勇文等余下的十一人押住。
    到了这时,这些李氏旧将也是本色尽显。
    孟世挣脱兵士,疯狂般的冲向熊廷弼,却不料,身侧的两名督标营亲卫纵身上前将他扑倒。
    熊廷弼的督标营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三下五除二的功夫,就把孟世捆了个结结实实。
    整个过程,熊廷弼动也未动,极为镇定。
    他轻蔑地看了一眼被绑缚住的孟世,云淡风轻地将手一招,说道:
    “待下去,砍了。”
    翟立三、周勇文也都极力挣脱,奈何辽军经过前辙,全都使出了全力,两人根本是动弹不得。
    于是,他们又是张口大喊,破口大骂。
    “你以为天启皇帝会放了你吗?哈哈哈,你会不得好死的!我的今日,就是你的明天!”
    “兄弟们!我等兢兢业业,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皇帝无德,凉了众将士的忠贞热血!”
    “今日我们是如此,过不了几天,大家都会是这个下场!”
    “反了,反了啊!!”
    “明朝迟早要完,去投了金国,吃香的喝辣的!!”
    翟立三和周勇文不住的大喊大叫,这要是三年前,李家军的人还会跟随鼓噪。
    可是现在,整个广场寂静得可怕。
    整个李家军都是静悄悄的,从上到下,从底层小兵,到领兵的将官,没有一个人敢在这个时候站出来。
    原因只有一个,皇帝的威望太高了。
    高到他人在京师,就能威慑整个辽东!


第七百四十六章:抗金援朝
    “斩——!”
    满桂一声大喝,挑选出来的十一名辽军兵士手中刀齐齐落下,随后,十一名李氏旧将的透露纷纷滚落在地。
    鲜血泼了满地,这十一人临死前的怒吼也罢,苦苦哀求也好,终归是化作了天边烟云。
    如同李氏集团在辽东多年的“割据”地位一样,转眼之间,烟消云散了。
    “奉天成员皇帝,诏曰:
    朕念朝鲜,世称恭顺,建虏入寇,朝鲜君臣,苦思明矣,朕心何忍?
    朝鲜君臣,皆为大明臣民,建虏兴兵去犯,将天朝威严视于何地。
    着辽东经略熊廷弼调度大军援朝,登莱巡抚袁可立协助行事。
    以镇江总兵毛文龙、宽甸总兵曹文昭、海州参将薛来胤、莱州总兵张盘等各部官军听其命。
    钦此!”
    整份名单,从领兵的熊廷弼,协助的袁可立,再到下面带兵的主要将官,每一个都是在后世声威显著的当世名将。
    除此以外,还有满桂、赵率教、曹变蛟、左良玉、虎大威、张之臣等后起之秀,个个骁勇异常。
    中原一带,将星璀璨!
    孙传庭、陈奇瑜、洪承畴足抵封疆之才,张万邦、卢象升、猛如虎皆可独当一面,黄得功、陈策、贺人龙等人,也是一等一的良将。
    朝堂之上,能臣辈出!
    温体仁内阁辅政,提浙党以制魏党,杨嗣昌主理天下灾情,王洽通晓兵事,刑部李养正,持公禀正。
    还有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身为东林却辱东林,忧国忧民,武可提刀上阵,文可舌战群儒,堪为本朝魏征。
    大明,从没有这么壕过!
    东林士子皆说,阉党祸国,朝纲紊乱,国将不存,家亦不再,然而天下间的军民百姓都不是瞎子,人人看得到事实。
    天启一朝这六年多以来,政局趋于稳定,武备逐渐整肃,失地接连收复,对外保持全胜,天朝地位得以恢复。
    内库充盈、米仓丰实、火器革新……
    不说吏治清明,也算得上是厂卫震慑群贪,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些。
    若非这连年严重的灾荒世道,天启一朝到如今,就足以称为是真正的太平盛世。
    熊廷弼自辽阳斩杀了十二名李氏旧将,将李氏子弟的所有职务解除,李家军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随后,熊廷弼在同一天,当着全城军民百姓的面,在辽阳城誓师出征援朝。
    大军士气高涨,于天启六年五月初八抵达宽甸六堡境内。
    与此同时,登莱水师自蓬莱军港派遣数百艘苍山船及大小舟艇,协助东江军运输兵力,提供物资。
    一个针对朝鲜的半圆形包围圈,就将形成。
    。。。。。。
    德格类,爱新觉罗宗族人,努尔哈赤第十子,今年已经三十余岁。
    相比他的两个哥哥,皇太极和代善,德格类这个两黄旗的宗亲显得有些中庸。
    他有些战功,但却比不上很多出身比他低的八旗贝勒。
    若不是努尔哈赤第十子这个身份吊着,令皇太极信任,也根本轮不到他来执掌组建后镶黄旗。
    话说回来,现在四大贝勒共同执政时期,能让皇太极真正信任的人没有多少。
    德格类是宗亲,身旁总是围绕着一群八旗宗亲。
    他支持皇太极,就如同多铎不遗余力地跟随多尔衮一样,对皇太极声势的助涨十分重要。
    就算皇太极知道德格类带兵打仗的能耐甚至比不上很多镶黄旗军中的贝勒,还是以他为镶黄旗的贝勒。
    而因为努尔哈赤第十子的原因,德格类执掌镶黄旗,也并未遇到什么阻挠。
    尽管,很多人在心里对他不服。
    这天是明军不知多少次地来攻打长甸堡了,德格类已经从先前不敢怠慢的态度,变成了眼下甚至懒得动弹一步。
    看着汇报明军来袭的牛录章京,德格类依旧是满不在乎,手里拿着一本三国,念道:
    “兵法云,百里趋利者军半至。”
    “我看,明军自宽甸堡长途跋涉,既无充足给养,也无任何修整,不足为虑!”
    看起来,他是被三国迷得不轻。
    其实也难怪,三国在八旗军中的流行,这还要从皇太极开始说起。
    皇太极自幼就喜欢汉文化,而读三国,恰好是他最喜欢做的事。
    很多人都知道,皇太极家里一本三国,外出时,无论行军打仗还是到处巡视,身上必然也会带着一本。
    而打败代善,继任汗位后,皇太极更是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了八旗将领们。
    他规定,八旗军中,牛录及以上的将官,必须人手一本三国,当然女真人、蒙古人、汉人,都要如此。
    看了多年三国的皇太极,愈发对里面诸葛亮的用兵入神,周郎的多谋善断深深折服。
    他认为,这是汉人几千年文化中兵法的结晶。
    读懂了三国,带兵打仗,必将无往而不利!
    德格类起初是拒绝的,被迫看了多年,现在也比觉得这本书实在是有意思。
    很多情况,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印证。
    就像现在这样,明军多次来袭,必然是想疲惫自己,越是这样,他们越不会攻城。
    亲自登城守了几次以后,德格类更加笃定这个想法。
    实际上,他猜对了前半部分。
    曹文昭的确是打着不让鞑子们好过的意思,以宽甸余下四堡的军力来看,守城尚可,攻城就很捉襟见肘了。
    得益于李氏旧将“出色”的作战和守城能力,导致明军对现在守卫的四堡之外后金军的动向,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贸然动兵攻击,损兵折将不说,更可能将余下的四堡拱手让人。
    要知道,现在这四个堡,只要再失陷一个,明军就再也防不住宽甸地区狭长的数百里疆土了。
    到时,后金军就可以长驱直入,对辽东百姓来说,便是灭顶之灾。
    而且当时北疆战况焦灼,还没有最新消息,曹文昭更是不敢轻举妄动,决心以守城为主。
    但多日以来,后金军音讯全无,也是动了一些心思。
    思来想去,他决定多派小股人马出来试探,摸清后金军动向,一旦折损,就直接闭门不出。


第七百四十七章:围点打援
    谁想,德格类也是能不出战就不出战的打算。
    明军三番五次前来袭扰,既不敢倾力攻城,也不敢离开宽甸地区太远,双方就这样僵持下去。
    直到熊廷弼带领主力赶来宽甸,形势才得以改观。
    时隔多年,朝廷再度派大军入朝,这不仅令朝鲜君臣振奋,北疆传来的大捷,更是让宽甸的明军人人笑逐颜开。
    事不宜迟,熊廷弼在赶到宽甸堡的当天,便再度击鼓升帐,详细制定夺回宽甸失陷的大甸、长甸二堡的策略。
    曹文昭出来说道:“台台,各位将军,曹某奉命率部屯驻宽甸,近些年与他们打了不少交到,算是对这些鞑兵有些了解。”
    “大甸堡中的奴酋叫德格类,自上月下旬以来,鞑兵主力便消失不见,于城内坚守不出。”
    “就算末将三番两次派小股部队前去骚扰,也是不见一人一马出城追击,可见,鞑兵的主力,该是真的转向去打朝鲜了。”
    熊廷弼点头,说道:
    “此时本督早已知晓,这次来,就是奉旨抗虏援朝,曹文昭,大甸、长甸二堡失陷,本督已向陛下请奏,罪不在你。”
    曹文昭颇为感激,抱拳道:
    “谢过台台!”
    “鞑兵坚守不出,可见主力不在于此,事不宜迟,传本督军令,薛来胤进围大甸堡,余下与本督统中军出城南行。”
    “此战,乃迫鞑兵出城,力求予之重创!”
    众将纷纷说道:“谨遵台台之令!”
    大甸堡中,德格类听闻明军再度来袭,不慌不忙,根本没有要登城查看的意思。
    直到一名白甲鞑兵慌张跑来,惊呼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