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第4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津巡抚毕自严站在一旁,感慨道:“臣在天津为任多年,从没有一刻是觉得看够了的。”
    “知朕者,景会也。”朱由校斜睨一眼,笑着说完,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喃喃道:
    “苍山船一百五十百料,福船四百料,宝船五千料,朕想象不到,五千料的船到底该有多大。”
    贺虎臣谈及此事,不无遗憾:
    “福船已经是高大如楼,当年三百太监所乘的宝船号称是五千料巨舶,末将实在是没见过天底下会有这么大的船。”
    “图纸早就遗失了,据说五千料的宝船,永乐一朝建造起来,不过耗银两千六百两,难以想象…”毕自严说道。
    朱由校却是转头,不可置信地道:
    “宝船当时的造价只需要两千六百两?这不过是现在四艘福船的造价,如能找到宝船图纸,大明何愁海疆不平啊!”
    贺虎臣道:“陛下,图纸应该是找寻不到了,待造船厂建成,陛下可以在佛朗机造船匠的帮助下,尝试复原宝船。”
    “复原,谈何容易…”朱由校呵呵笑了一声,“不过你这个念头,朕也早已想过。”
    “宝船是以福船为基建造,我大明能工巧匠众多,当年造的出来,现在也未必不可以。”
    “至于佛朗机造船匠,朕‘请’他们过来,另有他用。”
    毕自严欲言又止,他也知道,复原宝船,这是个极大的工程,需要许多技艺娴熟的船匠群策群力。
    而且一旦动工,只怕花销不会小了。
    现在到处都需要用钱,空耗国库去复原宝船,一旦不成,反而对朝廷会起到不利的影响。
    在天津停留几日,检阅参战收复琉球的水师兵马以后,朱由校亲自接见了那些阵亡官兵的家属。
    做完这些,由天津水师沿途护送,朱由校继续乘船南下。
    朱由校站在甲板上吹着海风,慢悠悠地顺风而下,在第三天的晌午抵达蓬莱水城,也就是眼下大明唯一一座正式的军港。
    水城外围,停泊着战后正在修整的二百余艘福船,远远数海里外,就能见到巡逻的分队水师。
    “陛下万岁万万岁!”
    看见天启皇帝缓缓下了船,来到军港之中,每一名登莱水师的官兵都是挺直了腰板,扯着嗓子大喊。
    “大明万胜!”
    “大明万胜!!”
    朱由校微微一笑,学着后世,向周围的水师官兵们缓缓摆手。
    袁可立一早就带着登莱的文武来前来迎接,这时候也纷纷赶来,在港口中齐声道:
    “参见陛下!”
    “你们都是大明的功臣啊,平身吧!”朱由校亲自将袁可立扶起来,后者顿时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
    “沈有容呢?”
    朱由校走了几步,忽然问道。
    袁可立说道:“回陛下,沈老帅已经请辞回乡去了,他年事已高,身子骨不禁折腾了。”
    朱由校神色黯淡下去,心中也知道,沈有容是万历时期的海防名将,若不是海事有警,本不至于再披挂出海。
    叹道:
    “他的家在何处,朕要亲去探望。”


第六百七十九章:只要朕还在位
    寒露十月,秋高气爽、气候适宜,农事也进入到了紧张的时候。
    根据天启元年发布的新历,畿辅一带,各皇庄从西方引进的番薯、马铃薯要在下旬收获、藏窖。
    而山东地区的水稻,也要在上旬就开始抢晴收割,以免耽搁了中下旬晚稻的播种。
    栖霞县,位于翠屏山以西,隶登州府治、山东布政司属。
    前登州总兵沈有容的家乡就在这里,在上奏请辞以后,他便放归帅印,留下佩剑,单人独骑回了这里。
    明初,洪武皇帝朱元璋伐定天下,京师以外,分为十三布政使司,改元山东东西道为山东布政使司。
    洪武元年,增置莱州府,九年,升登州为府,栖霞改隶登州府治,属山东布政使司辖,沿袭至今。
    自澎湖海战后,登莱水师一战成名,而此战的统兵大帅之一沈有容,也在晚年名声大噪。
    素有“日晓辄有丹霞流宕,照耀城头霞光万道“之称的栖霞县,也随着沈有容而名扬天下。
    沈有容年迈的身影深深弯在田野之中,露出的腰间,便有一道令人见之忌惮的深深疤痕。
    嘉靖、万历年间,沈有容海防备倭数十载,身经百战,曾中箭十余发,胸前更有一道令人触目惊心的刀伤。
    万历末年,朝政混乱,加之年迈,沈有容上疏请辞归养,一待就待到了今年荷兰人第二次侵略澎湖。
    一名二十余岁的青年抬起头,迎风嗅了嗅,闻到了浓浓的尘土味儿。
    他张口喊道:
    “父亲,有大批人马朝我们来了。”
    沈有容于是抬头,斥道:
    “胡说,眼下圣明天子当朝,水师才刚斩获大捷,州县安靖,怎么会有大批的人马?”
    话音刚落,远处确是扬起了阵阵烟尘。
    见此,沈有容也是有些纳闷。
    观其动静,来的人马只怕不在一万以下,难道是海防有警,红夷卷土重来,找自己挂帅的?
    远远先行驰来一骑,却是一名身着亮闪铁甲,腰间挎着钢刀的勇卫营天子亲军骁骑。
    这骑兵于马上抱拳,叫道:
    “沈老帅在吗?”
    沈有容看着此人身上的装束,已经知道是官军,眼下也猜出大概是勇卫营的禁军,只是他还不知道,这次是天子亲自来了。
    “我就是。”
    勇卫营骑兵闻言,在茫茫田野中摸索了好一阵,才是看过来笑道:
    “原来在这里,沈帅叫卑职一阵好找!”
    “陛下南巡,经天津卫来到登州,已在水城检阅了登莱水师,听闻老帅请辞,特带文武臣工来见,还是快快准备迎接吧!”
    “什么…!?”沈有容呆在原地,“陛下竟然来了,我老朽一个,岂值得陛下亲来?”
    那青年也是傻了,愣愣问道:
    “父亲,皇上来了?”
    妇人连忙过来,催促道:“陛下亲自来了,你还在愣着做什么,农活自有我和寿岳他们忙活。”
    “你快去准备,面见陛下。”
    沈有容这才从震惊中反应过来,连忙出了农田,跑向自己那小小的院落,做一些最基本的穿戴准备。
    待他跑回土房,刚换了一身灰色粗布外衣,就是听见院子外传来一阵的人喊马嘶。
    朱由校翻身下马,观察了一番沈有容家住的院落,心中更加是肃然起敬。
    似这种为国作战一辈子的老将,临走居然无所欲求,带着老婆孩子,回家种地来了。
    就朱由校所知,沈有容一家,堪称满门忠烈。
    沈有容八个儿子,后世有传的有三个。
    第四子沈寿岳,也就是方才在田间陪他忙活的那个,历史上在南明,因积极支持郑成功与张煌言抗清,在顺治十八年被斩首。
    第六子沈寿崇也是将门虎子,袭任登州总兵一职,是崇祯十六年奉调北上,入卫京师极少的几支兵马。
    最后,随同末代英国公张世泽一起,在京师近郊与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英勇作战,为国捐躯。
    第八子沈寿峣最小,顺治二年金声桓、姜襄等部反清,沈寿峣散尽家财招募义军积极响应,最终于兵败被杀。
    澎湖之战的第二个主要将领,莱州总兵张盘的家人,以及登莱巡抚袁可立的儿子袁枢,也都在清军攻陷南京后拒不降清,忧愤绝食而死。
    这也是为什么朱由校非要在这次大捷南巡一次,专门抚慰登莱水师官兵人心的原因。
    这支兵马是由袁可立创建,可以说对朝廷是忠心耿耿。
    其领兵大将,沈有容、张盘、贺虎臣等人,尽是历史上的忠烈,历史上没能给他们的,朱由校亲自去给。
    带着这样的心思,朱由校走了进去。
    这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小型院落,和一般乡下农夫住的相差不多,旁人根本就想象不到,这里住着一位曾经率部屡建奇功的海防大帅。
    也就是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的令人尊敬。
    “参见陛下!”
    朱由校还在观望,沈有容却是一个箭步冲出来,纳头便拜。
    见状,朱由校也是赶紧上前,当着众人的面将他扶起来,笑道:
    “沈帅一生为国征战,于国有大功,不必如此拘礼。”
    朱由校走到他们平日吃饭的石桌旁,坐在一个石凳上,叹息道:“只是朕没有想到,你平日居然如此贫苦。”
    随即,朱由校转头喝道:
    “登州知府,沈家的赏赐,莫非都让你给私吞了不成!”
    新任的登州知府连忙跑出来,跪在地上颤声道:
    “陛下明鉴,官府对于兵部下发到乡的赏赐,向都是分文不差的下发过来,可是…沈帅没有一次要过。”
    “他说要将这些赏赐留给将士们发饷,以备朝廷再积欠饷银。”
    闻言,朱由校这才明白。
    登州知府察觉圣意,逃也似的起身入列,朱由校沉默半晌,起身负手前行几步,侧目说道:
    “从前朝廷欠饷,那都是过往之事了,从今往后,这种事,沈帅不必再去担忧。”
    “只要朕还在位一日,为国作战的将士们的粮饷,就不会再积欠不发!”
    沈有容热泪盈眶,跟着起身,匍匐在地,“臣,代天下的将士们,谢谢陛下皇恩浩荡了!”
    朱由校这次没有再去搀扶,只是冲他笑道:“粮饷实发,这是朝廷的分内之事,何足挂齿。”
    “兵部及五军都督府还在验功,再过一些时日,澎湖大捷的奖功文书就会纷至沓来。”
    “对于有功之人,朕又岂能吝惜赏赐?”


第六百八十章:宁海伯
    “你随朕来。”朱由校说完,向身后吩咐道:“没有朕的旨意,任何人不得闯入屋内,天塌不下来。”
    众人面面相觑,诺诺道是,只好目送皇帝二人走入小屋。
    过不多久,沈有容之妻带着几个儿子也从田中纷纷赶来,听见周围人的话,都是不敢置信。
    沈有容祖辈居住的小屋,是典型的农户土房。
    甫一进门,看见的是烧柴的大铁锅,雀黑雀黑的,不知道在上面摆着用了多少年。
    向前三四步,跨过小门槛,便是来到了主屋。
    小屋的面积不大,大概有后世五十平左右,两面都是炕头,朱由校就坐在其中一面,来回打量。
    当今皇帝如此的平易近人,这也是让沈有容更为震惊,没等他再跪拜,朱由校便道:
    “朕进来是想问问你,澎湖一战,登莱水师的弊病在何处?”
    言之于此,朱由校目光灼灼。
    “朕希望你不要隐瞒,这关系朝廷日后大计,朕有意倾力打造水师,此战利弊是重中之重。”
    “你是朝廷多年海防的大将,朕想听听你真实的想法。”
    沈有容一愣,随即叹息,“陛下恕臣直言。”
    “澎湖一战,我登莱水师,远不如红夷战船,并不是福船大小,是船上火炮的原因。”
    “尽管镇虏炮已与红夷战船上的红夷火炮射程相当,可威力却远远不足,我福船上火炮的数量,也是如此。”
    朱由校陷入沉思,回道:
    “朕听着呢。”
    沈有容只得继续,“福建战船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建材主要为福建的松、杉、樟、楠木,故而最为坚锐。”
    “而放炮位置,却仅限于船尾的三层船楼,有些福船还只有二层船楼,最大的福船,不过能放置不到十五门的镇虏炮。”
    “而这一战,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