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商人们都说,天下暴利,皆以茶马盐铁为大。
    茶马盐铁,随便一样就能让人一夜之间暴富,但由于都被朝廷明令禁止私人贩卖,这也能让人抄家灭门。
    在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中,专管巡视盐务的,就称巡盐御史,两淮一人、两浙一人、长芦一人、河东一人。
    职责主要是收缴盐税,监督盐商的官卖。
    山东设有巡检司、都转盐运使司等实权官署,本是临时差遣的巡盐御史一职,在英宗后逐渐制度化,凌驾于地方巡盐官署。
    如今,朝廷明令禁止的贩卖私盐等事,早已成为不良商人们发家致富的一个重要环节。
    想到这,朱由校便觉得有些唏嘘。
    管私盐这一块,还是大汉的皇帝们简单粗暴,直接定下“盐铁专营”,既然盐务赚钱,那这钱就得由国家来赚!
    朱由校也很想这么来一手,但现在枪杆子和刀把子还不硬,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毕懋康如今已是知命之年,但双目炯炯有神,长相也是仪表堂堂,生的一副好面相。
    待刚刚收拾好宣德炉的宫人们将椅子抬上来,朱由校看着他小心落座,才是微笑问道:
    “朕闻,尔与尔兄懋良皆精善火器?”
    若说之前毕懋康还在为皇帝叫自己来到底为何而心中不安,现在的他却是大大松了口气。
    看来是自己的奏疏起了作用。
    “皇上过誉了,臣不敢称精善。”毕懋康的话,低调中又透着不羁。
    活了五十年,如今才只是个七品的巡盐御史。
    毕懋康本以为面圣这个字眼自己此生无缘,却没想到,居然有亲眼得见龙颜的这天。
    在得到消息时,毕懋康已经略微激动,来的路上也是健步如飞,而今天子如此圣明,他是打心里为大明高兴。
    “夷虏所最畏惧中国者,火器也。”朱由校拿起他的奏疏,笑道:“这话是你的原话,朕亦深以为然。”
    毕懋康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高呼道:“皇上圣明,我朝勘定虏乱,火器不可缺也!”
    自生鸟铳这种东西他早就在研究了,如果真能造的出来,大明军队在战场上的作战性能会大大提高。
    很多听见的人都是对自己毕生心血不以为然,如今终于有人认识到自生火铳的威力,还是皇帝,他又怎能不激动。
    不过下一刻,朱由校的问题让他有了一种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的感觉。
    “如今若要造出一杆自生鸟铳来,需要多少时日,又要多少造价?”
    朱由校的话很简单,也很现实,话中的自生鸟铳,就是遂发枪在明代的称呼。
    没钱你怎么造?没技术你怎么造?
    毕懋康沉吟半晌,说道:“自生鸟铳只是臣的猜想,尚还没有实铳造出,具体用价和制造时日,这些,臣只能估算。。。”
    “那你就估算一下,朕只要个大概。”朱由校随即说道。
    “若是技艺熟练的匠户,一杆鸟铳的铳管打磨、制造,需要一月有余,改良击发装置后的自生鸟铳,若以单个铁匠炉计算,则至少两月。”
    “至于用价,应该在三两白银一杆左右。。。”说到这,毕懋康欲言又止,最后还是闭上嘴不再继续说下去。
    刚才说的这些,只是他猜想中的理想情况。
    这还没算燧发机构的弹簧材料打制时间,还有万一试铳失败造成的损失和浪费的时间。
    他怕自己如果全说出来,好不容易对自生鸟铳生出兴趣的皇帝会临时打退堂鼓。
    “嗯,比鸟铳的造价贵了一倍,制造也慢了一倍。。。”
    朱由校在自言自语,这让毕懋康有些担心起来。
    自打登基,朱由校除了练习骑马以外,看书、练书法这些,也都是每日一次,从不间断。
    翻阅宫内典籍了解到,万历四十八年时一杆卫所用鸟铳的制造时间大抵在一个多月,用价则在二两银子以内。
    根据毕懋康的估算,造一杆遂发枪出来,就算是技艺熟练的匠户,也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至于造价,更是达到了一杆三两。
    那万一炸膛了呢,没造出来呢?
    这些银子岂不是全都打了水漂。。。
    此时此刻,朱由校再次感叹,以前总以为当了皇帝,就不愁吃不愁喝,全天下都是自己的,最有钱。
    现在再一看看,除了底层百姓,最穷的就是自己了。
    怎么这天底下,谁都比朕过得好呢?
    其实毕懋康的这些担忧,虽然合理,却完全没有必要。
    朱由校可是后世穿越过来的,在这个年代,自然知道什么最厉害,吓是吓不到的。
    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遂发枪肯定要造出来,要知道,训练一个合格的火枪手可远比弓箭手、骑兵要容易得多。
    有了这玩意,下一步就是造拿破仑炮,要是黄铜实在提炼不出来,那退而求其次造十二磅步兵炮也行。
    等枪炮都有了,对付建虏那种骑兵集群冲锋,简直不要太酸爽。
    具体的例子后世已经有了。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八里桥之战,鞑清数万铁骑以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前仆后继,最终创下了阵亡数千未伤敌毫毛的辉煌战绩。
    朱由校以为,这样的战绩,足以载入史册。
    想到这里,朱由校一咬牙、一跺脚。
    “朕打算建个军器司,设提督军器司文官一人,下属官员有协理、佥书、掌司、监工等,具体由你安排。”
    “皇上如此信任臣,臣无以为报!”毕懋康老泪纵横,一副不敢相信的样子。
    “朕还没说完,你且起来。”朱由校正色道:“这军器局,不隶兵部,不属内廷,自此以后,朕,便是你的顶头上司。”
    “朕先批给你五万银两,用以选址修建官署及铁匠房,如果不够,找朕再要。洋人造的出来,我大明同样不差!”
    “但是你听好,朕只给你三个月的时间,造不出自生鸟铳,朕就要撤了你换人,明白么?”
    听闻此话,毕懋康深感任重而道远,一腔热血全都化作三个铿锵有力的字眼。
    “臣遵旨!”


第四十三章:皇商勾结
    上回观兵,魏忠贤借拖欠勇卫营器械不发一事,提议撤掉兵仗司的管事牌子。
    真正的意图,是想换上他的人。
    在今天早晨,朱由校听说患病在家中静养多日稍有好转的掌印太监王安回到司礼监当值,特意派人去慰问了一番。
    慰问的原因,自然是表示对王安的器重之情,东林党人吃这套,魏忠贤更吃这套。
    王安在内廷的势力不比魏忠贤差多少,他一回司礼监,自然有人颠颠上去禀报魏忠贤这些时日的作为。
    魏忠贤如此做法,王安不会就这样干等着自己的人被撤,当即赶到乾清宫辩白了一番,说魏忠贤那是无中生有,云云此类。
    无论王安和魏忠贤怎么斗法,那都是发生在朱由校眼皮子底下的事儿,决定权也全在自己手中。
    给魏忠贤吧,这丫的势力在大内又会暴涨,涨的太快,难保不会有人开始喊他什么九千岁。
    这九千岁一喊出来,更难保魏忠贤不开始飘。
    至于继续让王安的人待着吧,朱由校也派人去查过,那个管事牌子是比较亲东林的,的确有不给勇卫营发军械这回事。
    所以朱由校打算将这两个人全踢出局,把兵仗局收回来。
    按朱由校的构想,除了设立军器司外,还要将兵仗局彻底洗牌,照军器司例,成为直属自己的军工专司。
    网罗天下能人,为大明所用!
    当然,这里边花钱的地方肯定不少,单单是研发一个遂发枪,指不定就要多少白花花的银子。
    朱由校心痛,但是丝毫不慌。
    之所以给毕懋康三个月的期限,那是为了让他有紧张感,不然真的不慌不忙去研究,难道还要和历史上一样,等到十四年后才研制出来?
    那个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至于为什么不用兵部,那更简单,此时的兵部尚书仍是王象干。
    眼下王象干被崔呈秀、顾秉谦等“阉党”弹劾,朱由校也是在今日刚刚看见他的辞呈。
    这没什么好高兴的,就算王象干下去了,上来的张鸣鹤也还是东林党人。
    短期内,东林文官主理兵部的局面不会得到改观。
    这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内,自己都是靠不上兵部的。
    让兵部去造火器,那就相当于让自己的敌人去帮自己造武器,不用问,朱由校都能知道结果。
    扔进去多少银子,就得没多少银子,至于火器的发展?跟他们的清流之名相比,那还要靠边站!
    军器司的事儿就这么定了,毕懋康容光焕发的离开了西暖阁,朱由校也便跟个没事人一样,继续去看王体乾刚刚拿来的另外一本书。
    侍立在旁的王体乾,甚至连多看这位皇帝一眼的胆子都没有。
    朱由校静静看书,这西暖阁也就渐渐变得落针可闻,不明不白挨了一顿打的王体乾,更是不敢动弹哪怕一下。
    过了不知多久,朱由校随口问道:“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回皇上,到申时了。”王体乾精神振起,忙说道。
    “叶向高怎么还没来,不是让他每天来日讲吗?”朱由校头也没抬,淡淡问道。
    王体乾想了想道:“阁老们因联奏之事未能劝说皇上,眼下正遭受科道言官弹劾,说是要在府中避嫌。。。”
    话中的阁老们,自然是指首辅叶向高、次辅韩爌在内的全部阁臣。
    “哼,他们也有今天。”朱由校心中不无意外,当初非要按着叶向高,就是为了促成眼下这个东林内斗的局面。
    东林党急眼起来,连自己人都咬。
    随即,朱由校将书翻了一页,道:“去传谕旨催一催。”
    “是,皇爷。”
    见王体乾捂着嘴离开,朱由校冷笑几声,这阁老、帝师的名头,岂是那么好担着的?
    。。。。。。
    天启元年春。
    劲风阵阵,凛凛似刀,向来柔似春水的江南也好像被风割伤,空气里弥漫着血腥。
    苏州城内,大批的商人正聚齐在码头,义愤填膺。
    这帮商人气愤的原因,自然是源于朝廷新设立的督办司,该处督办司的提督管事,正是魏忠贤之前与朱由校提过的侄子魏良卿。
    接旨得到荫封时,魏良卿还在老家务农。
    魏忠贤飞黄腾达不及一年,魏良卿虽然已经去信,但京师一直没有回信,也便心灰意冷。
    突然接到圣旨,荫封他及五名魏氏祖孙皆为锦衣卫千户,不必前往京师,直接到各地新建督办司供职。
    对督办司的效能稍一了解,魏良卿就知道,这是个肥缺。
    苏州是运河重地,嘉靖、万历以来商旅、游人络绎不绝,香火绵盛。
    魏良卿到苏州一个多月,便已是“群情激愤”。
    这个群情激愤,自然是当地东林士子们宣扬的,可实际上,加增的这六成关税,对百姓并没有什么实际影响。
    当然,除非商人恼羞成怒,联合起来哄抬当地物价。
    可如果他们这样做了,势必要传到朝廷上,这个加增关税的事儿就要闹大,最后只有一个结果。
    要么天启皇帝朱由校放宽关税,要么就是商人认栽,任由督办司对他们横征暴敛。
    朱由校设立督办司的目的,就是要恶心这帮贪财无度,目无国家的商人。
    只不过目前这个恶心的力度还不大,跳出来的都是些小鱼小虾,真正的财阀大佬,依然缩在后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