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第2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广微当堂提审这些官员,这些官员也没有令人失望,都是如同疯狗一般在堂上乱咬乱吠。
    魏广微则稳坐钓鱼台,只静静地每隔一会儿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将这些人的所做所为还有真实秉性,完完全全暴露在了世人眼中。
    。。。。。。
    二审结束时已到万籁俱寂地深夜,魏广微拿着整理好的奏疏来到乾清宫外,却被管事牌子王朝辅拦住了。
    “久闻魏大人才干过人,真是名不虚传,如此棘手的一个案子,竟一日的功夫就审完了?”
    魏广微自然明白,眼下韩爌致仕,在自己是否能就任首辅的关键时候,还是少招惹是非,离别人越远越好。
    他显得有些拒人于千里之外,拱手谦逊说道:
    “不敢当不敢当!要论才干,请旨归乡的韩阁老比学生高过十倍,当初学生还没有入仕时,他便名噪天下了!”
    王朝辅蹙眉,然后笑道:“魏大人过谦了吧!”
    “哪里哪里…”魏广微一个劲儿地嘿嘿直笑,然后忽然话锋一转,问道:“陛下现在暖阁吗?”
    王朝辅点头,轻声说道:
    “天色已晚,陛下才刚在御案上趴着睡着,魏大人若是结案回奏,可以交给咱家呈进去。”
    “这次只是报给陛下一个结果,好让陛下放心,若说是结案回奏,怕还要几日的功夫。”
    魏广微想了想,还是将奏疏交给了王朝辅,说道:
    “顾大章等人招供时说了不少同谋之人,此案牵涉甚广,必须顺藤摸瓜,一网打尽,交给陛下处置。”


第四百二十章:整顿兵备
    不知过了多久,朱由校好似浑身悬空一般似的,在西暖阁的御案上猛然间惊醒。
    起来的第一个动作,便是打了一个长嗝。
    此时的西暖阁,大门紧闭,内中仍有宫娥及太监们环侍两侧,淡淡的熏香自宣德炉中飘散出来,萦绕在昏暗的角灯周围。
    朱由校随口问道:“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此时,王朝辅已经离开,魏广微的奏疏也正踏踏实实地放在御案上,朱由校的触手可及之处。
    闻言,近身的一名宫娥先是躬身行礼,然后婉声说道:
    “陛下,亥时了。”
    “哦,都亥时了,这是什么?”朱由校一眼看见奏疏,只随口一说,也没打算听宫娥回话。
    翻开奏疏,神情逐渐舒缓。
    半晌以后,朱由校放下奏疏,这样夜深人静的时候,是他最觉得舒服,喜欢凝神细思的时候。
    这次科举的事,影响不亚于明初的南北榜案,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这种事,看起来应该是自己的蝴蝶效应。
    魏广微查到的这些人,考官们必须要全部处置。
    科举夹带、舞弊,的确是家常便饭,但是闹成这么大实属罕见。
    试卷被私下售卖这种事,若在嘉靖以前,那是根本不可能也不敢发生的,可他却在这天启一朝发生了。
    发生的原因,自然就是现在的情况已经有很大不同。
    有明一朝,科举都是“八股”取士,这次的会试也一样,府学、县试、乡试各级科举考试全考八股。
    做文章一讲八股,就等于把考评才学的文章,变成了死记硬背的道德性文章。
    学孔孟,说孔孟,成了天下士子公认的敲门砖,用完了就可以直接扔,没有几个人会蠢到在做官时照着办。
    这样下去,所谓的大贤也就愈发显得假了。
    唯一能让这帮文官们稍有收敛的,就是死后的名声,当很多人不在乎死后名声时,贪官污吏,以及真正的奸佞小人也就随之出现。
    笑贫不笑娼,笑廉不笑贪。
    很多官员比较是否功成名就的标准只有两个,一个是死后的名声是否足以青史留名,另外一个则是生前腰包里的银子重量。
    那些文官在这种趋势下,为了追名逐利而变得表面要脸而暗地坏事做尽,自然是大势所趋。
    历史上到了崇祯年间,这种风气甚至还要从朝堂上蔓延到民间,约束官员们的道德裤腰带一松,他们可就什么都敢干了!
    东林党居然在私下里同气连枝的兜售试题,想要用新晋官员的占比来重新夺回朝堂的控制权。
    这样的行为出现在这帮所谓的名士、大贤身上,朱由校一点儿也不意外。
    既然东林党贼心不死,那自己这个做皇帝的,也就没什么必要再留着他们了,东林内阁必须彻底裁掉,增补一批新的阁臣!
    从前的东林内阁,能力虽然也有,但是他们不用到正路上去,整日间的争斗、推诿,疏于政事。
    朱由校需要这天启一朝的内阁挑起整个国家的担子,内阁可以为自己分担一些压力,与此同时,内阁中的臣子又能互相制衡!
    至于军机房,还是要留着约束内阁。
    魏广微审案的节奏很快,朱由校也决定下狠手收拾这些拉帮结派的文官,不论东林还是其它党派,朝廷里不听话的一概不留!
    想到这里,朱由校放下魏广微的奏本,看了看堆积成小山的几十份奏本,开始一个个的翻看。
    第一道奏疏,是卢象升所呈。
    卢象升说的,基本上是天启二年下半年至天启三年八月以来,他在南直隶一带的情况。
    南巡过后,朱由校重新划分了南直隶各省的区域,将几个叛乱的卫所兵力交给卢象升,让他编训天雄军。
    卢象升在奏疏中说的,就是他已经将天雄军编训完成,并且如何带着这帮昔日作乱的叛军将几个府的马匪、山贼都清剿一空的战绩。
    这种事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对于卢象升这种新人来说,却是一个结结实实的军功。
    朱由校不会拔苗助长,该怎么升就怎么升,就和黄得功一样,历史上的人物想要发光,也得靠他们自己的努力。
    畿辅之地是重中之重,王在晋曾上奏说保定府、河间府的军备废弛,卢象升有才能出众是一定的,可以让他带着天雄军作为本部,去这两个地方整饬军备。
    至于孙传庭,朱由校另有安排。
    辽东战争结束后,蓟州总兵王威因山海关总兵高第贪生而战死,高第也已经伏诛。
    以孙传庭现在的军功和资历来说,尚还不能到九边任职,还是叫他到山海关做个兵备,将高第留下的烂摊子收拾收拾。
    山海关是建奴入关的屏障,必须要有一支能战之军把守。
    山、陕二省是历史上农民起义集中爆发之地,虽然朱由校已经免除了三饷加派,但防备之心不可无。
    朱由校准备设立一个山陕总督,整顿这两个省份的卫所屯兵及地方驻军,为日后可能到来的大乱做准备。
    人选不用多说,底定西南,在辽东战胜建奴的大明督师朱燮元,自然当仁不让。
    卢象升、孙传庭资历尚浅,朱燮元已经有充足的政务和作战经验。
    这些都是在历史上极有能力的人,朱由校不会放过,要将他们充分培养出来,为自己效力。
    对于一拖再拖的袁崇焕,朱由校一直顾忌他在历史上的名声,现在也不打算再犹豫什么。
    这样的人,在作战时连圣旨都敢不听,无所谓能力强与不强都是留不得,何况大明也不缺将才。
    手指在桌面敲着,朱由校沉吟许久才道:
    “传旨,升卢象升为保定、河间府兵备,整饬两府军备,升孙传庭为山海关兵备,即刻赴任!”
    “以辽东大捷有功,封朱燮元为山西、陕西总督,调查粮草存储,军备状况,整顿两省兵马!”
    “告诉魏忠贤,去给三法司一点压力,袁崇焕的案子,要在月底前审出个结果来!”
    内部的事情处理得差不多了,辽东之战后的蒙古、伪金、朝鲜周围形势也该趁胜改变一下了。
    这次出兵的原因,主要就是为了保住福余卫,保住了福余卫,就是扼住了建奴入寇的边墙。
    为了安抚泰宁、朵颜诸卫,朝廷事先花费了大量的银两,既然打胜了,这些银子也不能白花。
    泰宁、朵颜、福余三卫,一共有几十个蒙古部落,说多不多,说少,也有几百万的蒙古民众,作战时能拉出的轻骑兵也不少。
    这些蒙古部落最早还是跟随永乐靖难,现在形势不容乐观。
    他们在西面受察哈尔部的林丹巴图尔压迫,东面又被建奴攻打,北面就是强大的外喀尔喀部,这样的四战之地,导致他们在历史上很快就被兼并。
    这战打胜以后,必须要对这三卫的首领进一步拉拢,朱由校思虑再三,才是说道:
    “传旨,派翰林院侍读学士冯卓前往塞外,召朵颜、泰宁、福余三卫的首领进京面圣!”
    “还有,叫翰林院写一份胜奴诏,辞藻一定要让百姓都能读懂!朕要以此功昭告天下,建奴没什么可怕!”


第四百二十一章:扬眉吐气,当浮一大白
    现在大明的情况就是,国内还没出什么大乱子,南巡之后,南直隶那个贼窝也安稳下来,辽东之战得胜,建奴在舔舐伤口,短期内必无力再犯。
    朱由校也就能腾出手来,为日后可能的乱子做准备,借着这次科举案,肃清朝堂。
    半月后,棋牌街某酒楼一层。
    北京作为大明朝的京师所在,每日间来往的各类人士源源不绝、熙熙攘攘,而棋牌街的鼓楼附近,更是从早到晚的人山人海。
    现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孜孜不倦讨论的几乎都变成了一个话题,就是前两日由刑部公布出来的会审结果及最后处置。
    说起来,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根据朝廷的核实,以主考官顾大章为首的等十五名同考官勾结联合,提前兜售试题,对此次会试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对天下士子不公。
    为处事公允,朝廷将革除此回会试的全部进士功名,拟定新试题,以内阁大学士魏广微作为主考官,进行重考。
    告示中还一并说了殿试的最新安排,简单来说,今年一切都不同以往,重考会试及殿试都要在年底前完成。
    消息一出,朝野沸腾。
    少部分因此遭受牵连,靠真正实力及第的进士们,自然有所怨言,但这一少部分人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在浪潮之中,并不能影响大势。
    听见贪官遭受重处,会试成绩作废重考的消息,欢呼雀跃的士子们连日聚在一起,高唱皇帝圣明。
    歌颂天启皇帝的诗词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数也数不清,连带着小民百姓也都高兴不已,京城一连几日都似逢年过节一般,处处都是欢声笑语。
    这件事有了一个圆满结局,的确令人兴奋。
    有明以来牵连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科举大案结束了。事先很多闹事的士子都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自然更是感恩戴德,努力上进。
    “好!!”
    一名士子说的兴起,登高而呼:“当今陛下圣明,我看那些什么为阉党所蒙蔽的话,全都是狗屁而已!”
    “我等觉得也是,这样的圣君,百年难得一遇!怎会、怎能被阉党蒙蔽?”又有士子喝得醉酒,满脸通红,摇摇晃晃站起来说道:
    “你们都听说了吗,除了主考及同考官员外,其余被追查出有牵连的官员多达二十七、八人!”
    “若不是陛下圣明,我等何有今日这般快意!”
    “这些人,都会被一起杀头吗?”有人小声询问,显得有些胆怯。
    很快有人回答道:“杀头不至于,但必得革职,也该革了他们的职!永不叙用,有些人更得发配边疆!”
    一名身穿青衣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