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目前唯一的缺点就是,镇虏炮从设计之初,就是完全为军队野战而设计,不是用于战船上的舰载炮。
    但朱燮元并不会怀疑军器司的能力。
    他直到现在才明白,朝廷为何每岁都雷打不动的向军器司投入大把银钱,那位天启皇帝具有的远见卓识,究竟有多么犀利!
    督师发话,试炮场赶紧停下了日常对火炮的日常试炮及维护,距此最近的一名千总应声赶来。
    他是京军通州三卫的老兵,去年随朱由校参加过西南之役,但当时用的还是射程不远,威力也不是很强劲的虎墩炮。
    现在鸟枪换炮,他也是精神抖擞,浑身充满着必胜的信念。
    “卑职徐远,参见督师!”
    从这名千总身上,朱燮元看见了通州三卫将士的战斗力,还有他们心中对此战的振奋与期待。
    “徐远,给督师试射一轮镇虏炮!
    ”试炮场的文官命令道。
    徐远看了文官一眼,转身下令。
    他一声令下,远处站在场边的标兵即刻挥舞手中令旗。
    令旗飘飘,在场中瞩目异常,数百名将士转瞬间动作起来,有的直奔大炮,有的奔向后方,扛起装着弹药的箱子就走。
    不消一小会儿,十几个约莫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身着红色布面甲,腰间挎着短刀,小跑着站在大炮之前。
    他们,就是经过长时间训练的发炮手。
    每名发炮手身后,还站着七八名兵士,有的专门负责给炮管降温,有的就是看护弹药,有的手中紧紧握着铁锚,随时准备压下或拉出。
    朱燮元远远看去,心底油然而生一股肃穆感。
    徐远走在众人之前,踱了几步,忽然跑向一侧,抽出将官标配的锃亮雁翅刀,指向空中,喝道:
    “放锚——”
    手中拉着铁锚的兵士,连忙单膝跪地,将铁锚狠狠插进土里,然后用砂土盖得严严实实。
    “放——!!!”
    话音落地,从近及远,一阵齐射转瞬而至。
    先是震耳欲聋的巨响,紧接着的,就是浓重的火药味,这些气味侵入耳鼻,让朱燮元的眼睛有些酸疼。
    文官也早早捂住耳朵,期待的望着这一幕。
    远方,那些披着蒙古、八旗铠甲的木人,应声炸开,灰尘漫天,碎屑如雪,断木如雨,在白雾中倾落下来。
    朱燮元只觉得刚才发射的一瞬间,就好像发生了一次简短的地震,整个试炮场都在跟着战栗不安!
    这还没完,兵士们飞快地进行维护。
    有的在给滚烫的炮管降温,有的则取出另外一颗炮弹推入母炮,很快,下一轮射击到了。
    震耳欲聋的撼响过后,是场地中的烟尘弥漫,木屑狂舞!
    朱燮元在留意那些士兵的变化,他发现,发射时,兵士们没有一个因为巨大的撼响而失误。
    他们的步骤有条不紊,每个人都非常勇敢,各自做着分内之事,这才有了眼前的连续两轮齐射。
    这时,千总徐远将雁翅刀收回鞘内,小跑过来,单膝跪地道:
    “禀督师,两轮射击已毕!”
    “好、好!”
    朱燮元示意他站起来,自己也起身走下台阶,来到那些木人之间。
    只见到这时的场地,已是一片狼藉,蒙古和八旗铠甲散落一地,都成了毫无用处的破烂。
    在大炮面前,八旗重甲也和一层纸没有任何区别!
    他转向文官,继续问道:
    “你方才说还有几种军器司发来的旧炮,都改进成什么样了,给本督一一讲讲。”
    现在的朱燮元,对皇帝设立的这个军器司,可谓是非常期待了。


第三百一十章:京郊誓师
    京师大营,朱燮元已经抵达多日。
    除分别与诸将帅沟通以加深了解外,也在大营和兵部两头跑,与兵部官员提前商量好战策。
    不同于当时熊廷弼与兵部的分歧,在崔呈秀带领下的兵部,由于基本战场已经选定为福余卫。
    剩下的,就只是商量怎么进兵,在何处安置兵驿的问题。
    福余卫,明兀良哈三卫之一,因灰亦儿等处怯怜口千户所得名,洪武二十二年置,属大宁都司。
    福余卫辖境初在今黑龙江省嫩江下游一带,宣德、正统后南迁至今辽宁省辽阳、沈阳、铁岭、开原等市县一带。
    嘉靖后期,由于朝廷在边事上的收缩、不作为,以至鞑靼势力日渐壮大,不断南侵,通过战争强行吞并了兀良哈三卫中势力较弱的朵颜部、泰宁部。
    福余部由于势力较为强盛,免遭此祸,延族至今。
    历史上,福余部在这场战争中,为科尔沁部率领的五部联军攻灭,部众散亡殆尽,辖地尽归科尔沁。
    其头领宰赛也与妻子远遁草原,不知所踪。
    科尔沁部在后金的引导下,通过战争吞并了福余部,成为漠北第一大部,威胁到察哈尔部漠南蒙古的可汗地位。
    自此,明朝在边事上彻底龟缩回关,除少部分忠于察哈尔部的漠南蒙古以外,其余大部分蒙古诸部,争相归附后金。
    这一战的后果是,广宁、松锦一线直接受到蒙古、后金的兵锋威胁,迫使明朝不得不采用袁崇焕的策略。
    即扩编辽军十二万,修筑松锦沿线诸边堡,每年拿出无数的银两,建立稀松、破碎的松锦防线。
    松锦防线虽然能抵挡住后金正面的兵锋,但却无法对蒙古形成压制,如果走到那一步,就是拆了东墙去补西墙的局面。
    不得不说,努尔哈赤的这一步棋,如果不是朱由校拼命制止一手,按着历史上来,造成的影响还是十分重大的。
    兵部尚书崔呈秀按着地图,说道:
    “本部堂已经下发文书,辽沈诸军,开战之后,就随熊廷弼如臂指使,兵部绝不会有丝毫干涉。”
    他冷笑道:
    “熊廷弼这个人,向都有他的如意算盘,王化贞之事就是最好的例子,兵部去擅加指挥,反而容易误事。”
    其实他这样做,也是有自己的想法。
    熊廷弼深受皇帝信任,这货又是个直肠子,上一任兵部尚书张鹤鸣被他骂成多惨就知道了。
    崔呈秀并不想去招惹一个一碰就炸的火药桶…
    让熊廷弼自己去处理那边的事,话中的兵部消息不便,遥控指挥会耽误战情,这固然是一个原因。
    但崔呈秀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对他来说,这次更大的功劳在福余卫,却不是辽沈。
    对于辽沈,他这么做也是为了给熊廷弼放权,不与他争功,也不参与辽阳、沈阳的成败。
    按他估计,沈阳三万守军却被十几万建奴围住,无论满桂如何骁勇善战,大概率还是会守不住的。
    这个罪过,自然能推出去就推出去。
    反正到时候自己只管福余卫战事就行了,辽沈战事是熊廷弼自己打的,兵部根本没有掣肘,是成是败,跟自己都没有半点关系。
    更何况,这样做,还能给皇帝一个自己信任熊廷弼的假象,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崔呈秀说着,望向兵部诸官员,见他们多无异议,心中稍稍安定,起身在沙盘周围踱步,沉声说道:
    “此次出边,益当吸取三年前萨尔浒之战弊病。”
    “广宁不可轻动,下兵部公文,让袁崇焕率领宁远两万兵马前往锦州城外屯驻,随时听从兵部调令,向北往南,留作机动。”
    在兵部众人看来,让袁崇焕作为机动队,的确是没什么毛病。
    袁崇焕毕竟是孙承宗极力推荐的人,这种大规模的战争,不让他出去露面捡个漏,这也太不给堂堂帝师面子了。
    崔呈秀将目光放到朝鲜,斟酌半晌才道:
    “本部堂更欲徵朝鲜二万,数路牵制,一路出攻,约周岁之内毕事,以竟全功!”
    “诸位以为如何?”
    崔呈秀环视众人,尤其看了一眼朱燮元。
    这个想法,在萨尔浒之战的时候也有过,而且当时还付诸实践了,事实证明,朝鲜军队的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
    萨尔浒一战,把朝鲜军队混编到朝廷官军中,本来是想让他们凑个数,在数量上压倒对方。
    可朝鲜军队来了,非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是第一个作战溃逃的,跑的比哪部分的明军都快。
    搞得明军都以为前线战败了,跟着一起跑了,一路大军还没怎么打,就军心丧失,被女真人一路追着撵回关内。
    所以崔呈秀这次提出要让朝鲜协助,很快就得到了反对。
    诸兵部大臣的意见都差不多,朝鲜征来还不如不来,别让这帮货过来给咱们添乱了,他们只要不给大明拖后腿,比什么都强!
    崔呈秀欲哭无泪,杨镐那货的白痴错误,自己能再犯么?
    他解释道,这次就是让皇上单纯的给朝鲜发去个诏书,要他们全力配合东江军的偷屁股行动,不让他们派军队来混编。
    这个诏书不发,毛文龙没有调动朝鲜军队,让朝鲜接济东江军的权限,说白了,南边那一路是东江军,而不是朝鲜。
    当然,崔呈秀也不怕朝鲜奉诏不动坑。
    大明虽然萨尔浒战后的号召力明显减弱,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朝鲜那边依旧老实安分,基本上无诏不遵。
    就算他们不遵诏令,崔呈秀也没什么担心的,本来就没指望他们能帮上什么忙。
    只要这次打赢了,朝鲜就得用加倍的赔偿来讨大明的欢心,这还要看那位天启皇帝想怎么要价。
    崔呈秀这么一说,兵部的官员们还有朱燮元就都是恍然大悟,又纷纷说崔部堂考虑周到,然后一顿马屁拍上来。
    崔呈秀虽然心里知道信他们个鬼,可就和朱由校听见这些话的时候一样,还是美滋滋的应着。
    讨人喜欢的话谁不爱听?会说就多说点!
    很快,兵部相关的战策完全落实了下来。
    设置袁崇焕的宁远军在锦州屯驻,为机动部队,随时往来支援,自然,这是看在孙承宗的面子。
    除此以外,诏令察哈尔部、漠南蒙古诸部及朝鲜,南北两面对福余部和东江军进行策应,牵制科尔沁五部联军和后金军。
    至于京郊大营朱燮元已点齐上报的十六万大军,兵部不日就将发布讨虏檄文,经朱由校裁定后昭告天下。
    建奴号称十二万,大明这次直接号称二十五万大军,说是集结了九边军镇及畿辅各镇军马。
    当然,真实情况是九边只来了六个,畿辅各镇也没全部调空,檄文上洋洋洒洒一大篇,除了要开战,没别的字儿是真的。
    要么是一顿乱吹,说我大明如何如何天兵下凡,去攻灭建奴,建奴如何如何傻缺,肯定打不过我大明,云云此类。
    上头还说,这次大军将通过宁锦路直奔义州,然后转往辽阳,驰援沈阳。
    这是就是非常直白的障眼法了,用来蒙蔽建奴的,他们信了最好,就算被识破了,硬着头皮也得把福余部救下来。
    从林丹巴图尔背信弃义的举动中就能看得出来,现在大明周遭,宰赛这样拼着部落散亡也要跟着大明和建奴干的二狗子可不少了。
    到时候后金那边接到檄文也得掂量掂量,这明国放出来的两个消息,到底哪一个是真的,是留在沈阳继续佯攻,还是转往福余卫支援科尔沁五部。
    很快,天启元年的二月初三,在全国上下酝酿已久的复仇热潮中,誓师出征的日子终于到了。
    这天,朱燮元身着天启皇帝御赐的鱼鳞甲胄,腰间挎着尚方宝剑,站在高台之上。
    他望向密密麻麻,一望无际的大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