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国弼略显不悦,用神色示意她不要问太多。
    李三才分别看二人一眼,放声大笑:“何需瞒她!”
    “实话说吧,凤阳的那位皇爷,不过几日就要到金陵,到那时,这城内可就是要血流成河了。”
    “我们这位侯爷心情不好,不愿多说,就由我来说。”
    张玉大吃一惊,站起来将他们迎入亭中,待他们全都坐于北位,才是款款坐到一侧,掩嘴道:
    “皇帝竟如此嗜杀?”
    “岂能有假!”李三才再度发笑,只是这次的话中,透着愤恨与不平:
    “皇帝宠信权阉,我那些同僚,只因在上疏言事,就被抄家灭门,发配边陲,这朝廷,气数已尽了!”
    “不可乱说——!”朱国弼低声提醒:
    “这是在自家庭院,可东厂耳目众多,难免隔墙有耳。”
    也许是旁边站着美女,男子内心作祟,李三才这时的话,多少变得愤世嫉俗了一些。
    “匪夷所思!匪夷所思!”李三才连连抚掌:“不是婉波,我哪会如此直言!”
    张玉掩嘴轻笑,起身回礼。
    她已年过三十,可谓徐娘半老了,但仍有令人沉醉的魅力,一颦一笑,一举手一转身,都令李三才倍感后悔。
    如今,她又把名妓和贵妇的娇媚糅合起来,更令李三才欲求不得,心中发痒,感叹不已。
    早知如此,当年自己就该提前下手!
    “谁能想到,小小的宿州赈灾,居然会让整个凤阳,血流成河!”朱国弼没有注意到老友对自己夫人的垂涎三尺,自顾自道:
    “听说那几天,李家公子在游街示众的时候,让当地恶民用石头砸的鼻青脸肿,当天就给砍了头。”
    “李家、赵府,全都被抄的一点儿不剩,连司狱司、兵马司的牢房都是人满为患,不知抓了多少人!”
    “怎么,抚宁候还想出头?”
    李三才恋恋不舍地将目光从张玉身上挪开,嘲笑一声,道:
    “其实也不必过于担忧,皇帝御驾还没到金陵,只要我们吩咐下去,提前和下面通气,他们还能强抓不成?”
    “实在不行,也可以准备个替死鬼。”
    “这金陵可不比凤阳,要是真像凤阳那样再来一次,把金陵也搞得血雨腥风、人人自危,这大明朝就真的要乱了!”
    朱国弼深以为然,面色不断发狠:
    “事到如今,木已成舟,再悔恨也没了什么用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全都拧成一股绳。”
    “把能拉下水的人全都拉下水,本候还就不信了,他还能把金陵的勋臣、文臣全都一锅端了?”
    “还不止——!”
    李三才想到什么,冷笑道:
    “南京守备太监杜升是魏阉的干儿子,也碰过天启元年淮北各府的赈灾银款,还收过我门生的贿银。”
    “魏忠贤不是喜欢旧事重提吗,咱们依样画葫芦学一学。”
    “皇帝不是宠信阉党吗,那就把阉党也拉上!”
    “李公此计甚秒!”
    朱国弼哈哈大笑,抚掌大笑,现在的他,真是一扫之前阴霾,拨开云雾见青天了!


第二百七十三章:南京,朕来了
    对朱由校来说,南京,是此行的中心点。
    这个点,关乎着在天启二年以后近三十年的天灾人祸,这个富庶的江南会不会为大明朝廷出力。
    哪怕是每年几百万两的税银,这都足以让他挺过那段艰难的日子。
    大户人家酒池肉林,江南一带整岁茶税三两,税银八十两,这些奇葩得让人不敢相信的情况,都出自于此。
    在离开凤阳前往南京的路上,朱由校不止一次的强调,禁止铺张浪费,这都是有鉴于后世乾隆下江南的恶果。
    历史上乾隆下江南,极其讲究。
    陆路的御道,要求帮宽三尺,中心正路宽一丈六尺,两旁马路各七尺,路面要求坚实、平整,御道还要求笔直。
    此外,凡是石桥石板,都要用黄土铺垫,经过的地方,一律清水泼街。
    水路坐船时,乾隆南巡船队大小船只达一千余艘,浩浩荡荡,旌旗蔽空,所用拉纤河兵就有三千人。
    南巡途中,每到一地,除游山玩水外,又要建造规模庞大的行宫以供乾隆住宿。
    比如天宁寺行宫,建有楼廊房屋五百多间,起居、听政、游乐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
    还有山东盐商出资修建的扬州高旻寺行宫,有前、中、后三殿,包括茶膳房、西配房、画房、西套房、桥亭、戏台、看戏厅、闸口亭、亭廊房、歇山楼、石板房、箭厅、万字亭、卧碑亭、歇山门、右朝房、垂花门、后照房等。
    其中亭台楼阁几百间,内部更被布置得富丽堂皇,沿途官绅进献的珍宝、花木竹石、书籍、字画、瓷器、香炉、挂屏等,都被陈列于其中。
    正是因为乾隆皇帝这种铺张浪费,滋长了地方官员的贪腐之风,原本肃清吏治的作用没有起到,反而加速了地方官僚体系的腐败。
    朱由校这次下来,是要利用皇权打破地方上现有规则,将一些紧要部门撤换成自己的人。
    把多年以来,毫无用处的陈年旧规,一一废除。
    而且,也是要让百姓们真正见到天子的容颜、相貌,让他们看见,到底是谁在为民做主,而谁,又是唯恐天下不乱的宵小之辈。
    朱由校离开凤阳以后,一路而下,也不是说走哪就走哪,要派遣专门的官员提前走一遍,规划路线,然后上报回来。
    每到一地,也要招募当地向导,勘察沿途道路,制定巡幸计划。
    正是因为要给地方官员准备的接驾的时间,所以朱由校也不是一条直线下来的,往往都要停留几日。
    巡幸计划中所皇帝御驾要经过的地方,各级官员自然要提前准备。
    虽说天启皇帝不允许进献礼物,但是诸如修桥铺路、治理河渠、清洁街市,这种表面功夫,都还是要做一做的。
    地方上卫所军备废弛,但是这回,不免也要动一动了。
    世袭的武将们,都要披挂上满是灰尘的盔甲,不情愿的从床榻上爬起来,将部下士卒尽量聚拢回来,向他们下发府库中堆积的盔甲和兵器,按照会典的模式重新开始操练。
    那些豪强,听说了凤阳一带的“惨案”后,都是紧张得要命,立即在各府开起小会,会议的主题惊人的一致。
    各大豪强家族,全都是要各家子弟,在皇帝南巡期间,尽量低调行事,当然了,能没事帮着老百姓做做事情什么的那自然最好。
    地方官府方面也有准备,对于正在通缉,但是依然逃逸的盗匪,这段时期都加大了缉捕力度,力保在皇帝抵达当地前将其抓捕归案,好向上请功。
    各地的官府牢狱已经开始清理刑狱中的犯人,把无罪的尽快释放,有罪的则做出相应处罚。
    官府衙门也不再抠门,挨家挨户的发放慰问银两,在当地的城门处铺设粥棚,安抚、赈济穷苦百姓。
    有些平常什么也不做的官员,都要各处像模像样的巡视一番,修缮破败城郭,治理农田河渠。
    总的来说,这次朱由校下来,地方上是个面貌一新的局面。
    一个半月以后,在山西、河南等地兜兜转转的朱由校,来到了此行最为重要的第一个地方。
    南京!
    南京,简称“宁”,为大明在江南的留都。
    时人多叫它金陵,在官府的书面形式上,亦称作“南京”,是大明两京十三布政司制度的第二个政治、行政中心点。
    围绕着南京周围的地区,便是南直隶。
    浩浩荡荡的来到距南京城三十里左右的一处山脚下,朱由校骑在马上,一进到阴影之中,顿觉阴凉沁心,非常快意。
    回首一望,发觉身后勇卫营的军队行进,正弯弯曲曲在山路之中,朱由校笑道:
    “下令在此修整半个时辰,等等后面的队伍。”
    “遵旨。”
    黄得功抱拳应声,策马绝尘。
    “陛下,此处绿树合围,溪水潺潺,十分幽静、宽敞,勇卫营在骄阳下走了一个时辰,是该让他们歇一歇。”
    王朝辅从小太监背着的筐里取出茶具,摆在朱由校身前的石桌上,倒满一小杯清水,递了上去。
    “陛下——”
    朱由校刚好有些口渴,接来一饮而尽,笑了一声,话中带着责备与好笑之意,道:
    “朕累就说朕累,就说朕要歇会儿,这有什么。”
    “是…”王朝辅也是微微一笑。
    “你们都坐,别傻站着,地方不够就坐地上,这次本来就是歇会儿然后进南京。”
    朱由校招手说道。
    围拢在身旁的几人对视一眼,陈策率先动作,一屁股坐在了朱由校脚下的生硬石板地上。
    他这一坐下,戚金也便坐在另一旁。
    这两位主帅都坐下了,没说的,余的勇卫营将领,如童仲揆、周敦吉、刘元斌、周遇吉等人,全都围着朱由校坐了一片。
    武将们嘻嘻哈哈的,你一拳我一锤,热闹不已。
    传令刚刚赶回来的黄得功忙撒欢下马,一屁股把刘元斌挤到另一边,笑骂他道:
    “你小子,也不知道给我留个地方!”
    刘元斌白了他一眼,用屁股使劲挤回去。
    相比于武将的“合家欢”,文官们互相对视,却是没有什么动作,对于他们来说,盘腿坐在地上,这实在太有辱斯文了。
    “你们哪…”
    朱由校笑着摇了摇头,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沿途各卫所的军备你们都看了,说说,怎么样。”
    “实话实说吗…”戚金显得有些犹豫。
    “废话,朕是那种喜欢听人拍马屁的?”朱由校又喝了一杯清水,放下茶杯的手力道稍稍显重,坚定地道:
    “这次下来,就是要改变局面,有什么说什么。”
    这么久了,戚金也了解这位皇帝的品行,便也摇摇头,咬牙道:“不好!”
    “怎么个不好法?”
    “太乱了!”
    戚金叹气:“各地卫所兵,说是军屯结合,可实际上早就不知战事,各卫所的军官大部分都是世袭,这次下来,臣发现他们抽取壮丁用来补充募兵不足的情况很常见。”
    “虽说陛下这次南下,能让情况稍稍改观,可这治标不治本,长期恶性循环下,一帮刚刚长到能拿动武器的幼丁和一群老弱残兵,又能有什么战斗力?”


第二百七十四章:以营兵制取代卫所制!
    随行的文官们,忽然感觉自己对眼前这个场面有些格格不入,有的人更是满头是汗,文雅的用衫袖在脸上轻轻擦拭。
    这时,一名司礼太监提着竹篮跑到正在热火朝天讨论的众人跟前,打开竹篮,却发现满满都是热乎的粽子。
    王朝辅拿出一个,先递给朱由校,笑道:
    “按端午节时令规格做出来的货色,特意让寺庙里出家人做的,很干净,也比平日街边卖的要好,陛下尝尝。”
    朱由校接到手上,剥了粽叶大嚼特嚼,又从篮子里取出两个,分别扔给戚金和陈策,说道:
    “很香很甜,分下去叫大家都尝尝。”
    众人手里分到粽子,就没朱由校吃的那样精致,都是大口塞到嘴里,戚金边吃边指手画脚地继续说道:
    “陛下,臣有些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得到朱由校首肯后,他将粽叶扔到小太监准备好的筐子里,然后正色道:
    “前些时日,经过济宁、武昌等地,这些都是重镇,卫所兵军备相对一些地方来说,稍堪可用,但弊端明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